小学语文诗歌与教学艺术浅析

2022-04-03 19:56钱鹏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诗词诗歌情感

钱鹏

朗朗上口的詩词、脍炙人口的歌赋等文化内容都为语文课堂增添了一抹水墨色彩,展现着极具特色的中华文明。语文教学要结合时代特色与学生发展阶段,融合吸收传统文化,力求将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传递给下一代。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要结合学情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探究教学艺术,创设浓厚的诗歌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今后的综合性发展打下基础。

一、明确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1.诗歌的概念

诗歌自产生以来,就是情感最突出、最集中的文学体裁,它与作者的情感紧紧相连。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只有足够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极其充沛的情感在特定的时刻恰到好处地联结,才能相得益彰,与迸发的灵感有效承接,共同幻化一场绝妙的诗意仙境。诗歌的魅力在于字声与字形巧妙搭配下孕育的多样化意境。诗是无形画,用绘画意象构成语言,借此营造出意境氛围。诗歌的本质是语言和感情的高度浓缩和升华。而诗歌精简用词的背后仍能带给人细细品味的东西,具备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诗歌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到如今的现代诗,诗歌一直延绵不绝,推陈出新。以形式可划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以及白话诗五种。而这些诗歌又能以其诗体结构、书写题材等进行细分划区。单就诗歌的文学性来说,它足够丰富多变,不管是优美恬静的田园风,还是离愁别恨满怀情的送别诗,再或者现代诗的朦胧诗等各种流派,诗歌早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广袤世界。而小学处于诗歌教学的启蒙阶段,诗歌教学内容简洁有力,兼备盎然意趣,引领一代代人逐渐寻得安放自己灵魂的栖息地。

3.诗歌的教学艺术及其教育意义

(1)提升审美趣味

从古到今的诗词歌赋可以看作一本中华民族千年辛勤生活劳动的传记。在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中,人们把象形字巧妙组合来为重复的日常劳作生活添彩。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可以见识草长莺飞的鲜活之美,孤舟夜泊的白描之景,获得一定的美学知识,积攒一定的审美经验,把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与时代艺术相结合,获得更深层次的美学文化感知,在碰撞中融合取舍,助力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

(2)强化语言能力

在人类语言构建初期,对语音变体的甄别和掌握,是非常复杂、非常重要的,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难以突破的关节点之一就是音高和音调的变化。而诗歌平仄起伏的吟诵恰恰给学生有效锻炼发音技巧的机会。在大量诗歌吟诵阅读中熟悉其语言环境,掌握传统文化意象的运用规律,长此以往便能提升个体对诗歌诵读与感知的能力。学生的感知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可能不能表达出诗词中的意境、情绪,却能真切地感受到。而抓住诗歌字词表达的精髓,并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他们才能拥有思想活动的船桨,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古诗词可以作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日后的语言、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3)习得文化精神

诗歌所涉及的意象往往简洁明了,且得益于诗歌种类形式的丰富性,往往能给人更强烈的画面感,将它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所接触的自然场景相结合。由此,学生可以更轻松地认知和识别万事万物,在初步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写诗以言情,高歌以咏志。在中国文化品质塑造过程中,写诗唱词不仅是一种高雅的情趣消遣,更是人生意境与人格品质表达交流的一种方式。素质教育提出把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大方向,加强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借助传统形式渗透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感,便可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领悟传统诗词的经典之美,触动学生内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可以加强青少年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教育;还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在实践中思辨的能力。

二、诗歌与教学的艺术化建构

1.吟哦咏诵,感知诗歌

(1)诵读之道

相较于散文、小说等文体,诗歌不仅具备表达意象,更有语言所体现的节奏和旋律色彩,也就是“音乐性的审美”。吟诵对于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与情感认知发展有着极大的声韵价值。建立在汉语言的音乐性特征上的诗词吟诵环节可以看做极好的声律启蒙活动。譬如语言简单、节奏鲜明的童谣可以看做原始的韵文,且朗朗上口,易于学生识记,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初次接触一首古诗时如能闭上双眼,由老师朗读,辅之以音乐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学生闭上双眼时,留下的就是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联结。他们所听到的诗句将会化为各种具体的意象浮现在脑海里,教育过程和内容就在游戏中完成了。

(2)诵读教学技法

唐诗宋词中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且诗是读出来的歌,是感情的爆发,是心灵的跳跃与呐喊。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分角色读,分男女读,分意境读。学生的读,也可以按照诗歌内容的不同,写景还是写情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无定法,关键在于以读书引导学生体悟景物描写或者人物形象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或者道理,又或者是当中蕴含的精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更应重视诵读。通过意象分析情感,由情感指导诵读,在诵读时注意语调、轻重音、快慢舒缓,朗读时字正腔圆音要准。教师讲述时以形象直观为主,借助现代教学技术酌情增加图片、音乐等形象化的教学元素,帮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可以使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播放音视频,赏析名家诗词,以鲜明的节奏和自然的韵律引导学生以更昂扬的状态认识中国诗词之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吃透教材,丰富呈现形式

(1)联系生活,展开实践

诗词的遣词、用典、声韵、情操、论道,都是千百年来植根在中国人脑海中的文化传承。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毕竟学生脱离那个年代,有些文化传统一时难以理解甚至无法接受。有些古诗也需要教师联系教材内容,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二次加工,转述为现代小故事,触发学生以获得更深层次的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尝试创作或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自创诗体”可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空间。课外作业,课堂小组活动延伸到课外,学生仍然可以互相合作完成该写作任务。该环节是本课所有教学环节的延续,体现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合作学习精神。把理论教学与技艺实践操作相结合,举办多元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审美视野,让学生了解多种题材诗歌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多元审美价值的培养,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知识迁移,强化认知

按照类别展开诗歌教学,有利于加强记忆,产生联想。要想把小学语文的诗歌魅力完整呈现到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爱诗乐诗之心,需要广大教师躬身力行,钻研不同时代的诗歌文化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本内容以更新教学方法。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对这种精练语言审美的讲课能力,探索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诗歌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对于课本涉及的传统名篇,教师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词汇识记到断句释义,再到语义概括、佳篇诵读,通过多次的分解练习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结构、声韵、意境等的把握,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获得诗歌学习的喜悦与自信,尽可能减少学生学习的挫败感。

(3)自主解读,持久学习

古诗词的传承教学还应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要让课堂成为师生说故事的地方,需要教师抛开理论预设,抛掉循规蹈矩的讲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信息化的素质教育教学鼓励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独立自主学习。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模式展开诗歌教学,是帮助学生探索诗歌奥秘,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要把教会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根本目标,让他们愿意接受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渗透文学的美,积极主动地探究诗句的深层含义,真正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获得本质上的提升,达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

3.情境融入,升华意蕴

(1)知识录入,铺垫背景

背景知识的介绍作为情境教学的导入环节,要引起教师重视。关于诗人、文学家的生平故事和背景故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可有选择性讲,或者挑重点偏门讲,或者依照后代文人演绎的全新故事,结合现实语境和学生展开讨论,比如杜甫之死,李白的三大爱好等。更深一层的,可讲解作者作诗写词的故事,诗词本身的故事,甚至偏僻的典故等。这个,其实是最能体现语文老师的“博学”的。在具体的讲法和情境上,切忌死板的主流价值观宣导,和诗人生平年表式的宣讲。要更多着眼于诗歌中所用字词的永恒意义,注重诗词在语言文字上的审美特性。其审美特性的基本载体就是诗词在文义上的理解,只有疏通文义,对古诗词的理解才能打通历史和现在,甚至和未来的关联。

(2)现代科技,丰富情境

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感知受限于时空的转变,厚重的典籍里蕴含的深刻思想被遗忘在奔腾的生活中,人们也难以获得充沛的情感体验。因此,古诗词的传承教学不仅需要开展好古诗词诵读、鉴赏环节,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考虑受教育群体的特性,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繁荣。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电子设备创设虚拟环境,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还原诗歌所描绘的景致,引领学生在欣赏诗词风韵的同时感受中国诗词之美,促进对古诗词原作的主旨和意蕴理解感知。教师要善于利用周边的教学素材去构建更加适宜的诗歌学习环境,致力于实现学生的沉浸诗歌教学式体验。在环境构建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转换,是循循善诱,还是不愤不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序结合才能促成良好、真实的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的探索与感知。

(3)放飞想象,情感共鸣

“诗”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离不开意识活动,更离不开想象活动,它不可能超脱于“艺术”。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在悟诗情环节,抓住诗歌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分析中体会,在表达中理解,在思考中感悟到诗人丰富多样的情感。

诗歌,是对生活的记录,是对一个时代的描写和歌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吟诵诗词歌赋引入到语文课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升诗歌教学艺术,把诗词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创设诗意教学情境,可以引導学生全面地接触传统诗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传承作用,引导国人自幼时从诗歌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美妙多彩。

猜你喜欢
诗词诗歌情感
诗歌不除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