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传统“婚后再名”婚俗探析

2022-04-05 01:39余七斤
寻根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郎新娘傈僳族婚俗

□余七斤

与其他少数民族婚俗不同的是傈僳族有结婚当天“婚后再名”的习俗,就是结婚那一天晚上要取一个“婚名”,起“婚名”要做祭祀,在祭神、祭祖之后才可取名。一般是新娘接回来后,由村里面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者祭祀师给新郎新娘取一个婚名,这个婚名不随男性,也不随女性。

新婚当天晚上,燃起篝火,亲朋好友们随着篝火跳起舞来,对起歌来。傈僳族的尼帕(巫师)在小碗里斟满一杯(布汁)蒸酒、在簸箕里面装上祭祀品,拿着三炷点燃的香去主房也就是客厅,带着新郎新娘先去主房搭宗玛那里祭祀,新郎新娘虔诚地站在尼帕后面,尼帕唱祭祀经,给新郎新娘祈祷,驱魔除恶。念完经,尼帕将香插在三脚架旁边,新郎新娘跪着向搭宗玛神叩头祈求保护,尼帕又拿着三炷香、祭祀品,带着新郎新娘给门神、石磨、粮仓、咯宗可等烧香祈福,祈祷婚后财源滚滚、五谷丰登、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尼帕念道:

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

今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个吉祥日。

(我们)跪着向您(搭宗玛)祈求了,(我们)跪着向您(搭宗玛)祷告了。

请您保佑他们(新郎新娘)避凶就吉,请您保佑他们(新郎新娘)平平安安。保佑他们白头偕老,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这一系列祭祀仪式完成以后,尼帕带着新郎新娘到搭宗玛三脚架火塘旁边,这里坐着的都是老人,尼帕又重新唱起经文,而这一次尼帕唱的是祈求搭宗玛给新郎新娘赐名的经文,尼帕在诵经的时候会感知到神灵跟他的对话,然后按神灵的旨意给新郎新娘取名,傈僳族人把这个名字叫作“来孰米”,有“劳动生活”“勤劳持家”等意。给新郎新娘取的名不跟他们父母姓,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帕”“玛”等,“帕”为傈僳族对男性的尊称,“玛”为对女性的尊称。名字是尼帕按神灵的旨意给他们重新取的名,这个名字包含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如“能华帕”“能华玛”等名字均有“能干”“富裕”之意。以后,新郎新娘都会用这个名字,其他人也叫他们这个新取的名字。

“婚后再名”是傈僳族婚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据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傈僳族“婚后再名”这一婚俗正在渐渐消逝。据笔者调查统计,不同年代每100个傈僳族结婚人数中“婚后再名”所占比例如下:新中国成立前,占95%~100%;1949—1990年,占80%~90%;1990—2000年,占40%~50%;2000—2010年,占20%~30%;2010年以后,占5%~10%。

上述现象说明,现代青年多已不再遵循“婚后再名”这一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婚姻场合已经看不见传统习俗的样子了。

傈僳族传统的“婚后再名”,寄托着傈僳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傈僳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是一个在苦难和战乱中不断壮大的民族。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追求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止。在传统落后的社会里,“婚后再名”有利于消除恐惧,使人内心安宁。

传统的“婚后再名”有利于构建新郎新娘美好的婚姻关系,是族人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婚后再名”是按神灵的旨意给新郎新娘取的名字,而这些婚名往往从新郎新娘的名字中各找出一个或两个字组成他们以后共有的名字,他们的名字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有同甘共苦之意,体现了傈僳族对神灵的寄托,对婚姻的忠诚,对维护夫妻关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婚姻文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傈僳族历史上与其他民族很少通婚,在这种情况下,傈僳族的婚姻习俗与文化显得格外丰富多彩,傈僳族婚姻习俗是与其生活理想相适宜的。但是,笔者经过各种实地调查发现,傈僳族的“婚后再名”等众多傈僳族文化渐渐失去了传统的生命力,甚至众多优秀文化正在面临消亡。笔者认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若是逐渐消失,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会失去生命力,因此,笔者呼吁各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猜你喜欢
新郎新娘傈僳族婚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不用摄影师的婚纱照
你像领导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各国有趣的婚礼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