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最硬”文学巨匠的艺术世界

2022-04-06 09:54周长庆
党员文摘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物展木刻画像

周长庆

鲁迅

作为20世纪的伟大人物,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焰几乎影响中国一个世纪。毛泽东同志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对鲁迅而言,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对苦难的抗争的话,对艺术的终生热爱则是他快乐的源泉。2021年10月,北京鲁迅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精选120件(套),在吉林省博物院举行了持续三个月的“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让人们看到这位被毛泽东誉为“骨头是最硬的”文学巨匠的另一面:丰富多彩的艺术收藏和精神世界。

鲁迅少年时就酷爱美术,热衷于搜集《山海经》《诗画舫》等带有插图的书,并影写书中绣像。他在美术领域如同文学领域一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留存的手迹中常见手绘配图,其著、译作品的封面也多亲自设计。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足见鲁迅从小对美术的热爱是他一生钟爱艺术的启蒙。

此次文物展,展出了鲁迅儿时喜欢的年画以及剪纸《福禄寿》《盗灵芝》《九龙柱》,它们现在都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鲁迅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封建文化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而实际上,他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古代文化传统,并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了不少力。他收藏了很多中国画、画册和中外美术书籍,此次文物展展出的有他收藏的《秦泰山刻石》《出师颂》等作品,以及林琴南、陈师曾等名家的山水画、花鸟画。

鲁迅还收藏了多幅别人为自己创作的画像,此次文物展中有两幅这样的画像展出:一幅是1928年司徒乔画的速写《鲁迅像》;一幅是日本肖像漫画家堀尾纯一1936年1月13日在上海为鲁迅画的漫画像,并在画的背面题辞:“以非凡的志气,伟大的心地,贯穿了一代的人物。”当天鲁迅在其日记中记录:“午后往内山书店,遇堀尾纯一君,为做漫画肖像一枚,其值二元。”

我国的新兴版画运动是鲁迅先生最早倡导和发起的,他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

1928年,鲁迅在上海创办“朝花社”,编辑出版《艺苑朝华》,选登外国优秀木刻美术作品。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兴版画家。他先后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指导创立了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MK木刻研究会等新美术团体,将木刻研究和新兴版画运动如火如荼地推行到大江南北。

魯迅翻译的书籍

鲁迅收藏的拓本

鲁迅翻译的书籍

鲁迅在注重收藏外国版画和美术书刊的同时,也将这些艺术介绍给中国新一代美术家,使本土创作更加丰满。他举办美术展览,亲自编辑出版了多种外国版画集,并帮助木刻青年出版了多种版画集。

青年时期曾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对日本的版画特别是浮世绘也很喜欢。鲁迅由浮世绘还联想到:“日本的浮世绘,何尝有什么大题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在的……关于日本的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哥磨。”

为弘扬优秀传统艺术,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托北京荣宝斋重刻了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刊行的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十竹斋笺谱》;两人还合编了《北平笺谱》,共收木刻套印彩笺310幅,鲁迅亲自装帧设计,由荣宝斋彩色套印。

鲁迅不仅支持重印古代美术经典作品,还收藏了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中国版画作品特别是青年木刻家的作品,给他们以实际的支持。

在木刻展品中,有三幅是刻画鲁迅本人的:1934年赖少其创作的《暴风雨中的鲁迅先生》和《高尔基先生与鲁迅先生》(又名《再会!》),1935年曹白创作的《鲁迅与祥林嫂》。《暴风雨中的鲁迅先生》刻画了鲁迅举着大旗,顶着狂风暴雨勇毅前行。《再会!》刻画了鲁迅接过高尔基先生的沉甸甸的包裹背在肩上,并沿着高尔基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表达了两位革命文学巨匠一脉相承的文化使命……

那么,鲁迅为什么这样大力推广新兴版画特别是外国现代版画呢?

他在《写在深夜里》中说:“……看见了别一种人,虽然并非英雄,却可以亲近、同情,而且愈看,也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

鲁迅从1913年开始收藏金石拓片,其目的一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二是金石学研究,三是借鉴古代石刻艺术,弘扬现代艺术。北京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收藏的金石拓片6000多枚,包括汉画像、砖拓、瓦拓、碑拓等12大类。

汉画像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瑰宝,是鲁迅收藏中的重要类型。汉画像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在内容上包括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鲁迅认为:“汉人刻石,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图/丰子恺

鲁迅不仅注重收藏,更重视对汉画像的研究,他曾搜集整理完成了《汉画像集目录》,并准备出版《汉画像集》,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但鲁迅突破了汉画像研究只局限于考古学和金石学领域的局面,而注重其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这是他对汉画像研究的独到贡献。

鲁迅为著作和刊物设计的封面,明显受到他所喜欢的金石拓片艺术的影响。文物展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国学季刊》,由蔡元培手书刊名,鲁迅设计的封面取自汉画像石刻云纹图案,古雅庄重,民族传统风格浓郁;鲁迅翻译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由鲁迅设计的封面图案,取汉画像中的人物、禽兽与流云作为装饰,简洁典雅;高长虹作品《心的探险》,由鲁迅编校和设计封面,“掠取六朝人墓门画像做书面”。

严格的幼学、严谨的师承及对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的酷爱,使鲁迅成为近现代一位独具风采的书法家。

在现存的大量鲁迅手稿中,篆、隶、行、楷诸体皆工,书风继魏碑一路,宽博沉雄,简淡古雅。郭沫若曾评说:“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晋。士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鲁迅手稿的存世量,是近现代文人学者乃至书法家中最多的。

鲁迅笔下的书法和文学常常相互影响,他的文学作品最初多以书法的形式产生并成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这首《自题小像》诗,是他21岁时所作。1931年,51岁的他再次书写《自题小像》,既表现了其书法上清劲自然、古雅有致的风格特点,也代表了他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怀。他还把《自题小像》赠给日本友人冈本繁。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大量书信收进《两地书》。展览中,有一封鲁迅1929年5月23日致许广平的信,信中他称许为“小刺猬”,自称“小白象”,让人看到素以“硬汉”形象示人的鲁迅与爱侣卿卿我我的一幕,令人莞尔。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文物展木刻画像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威猛的画像
文物展柜内环境温湿度的调控与监测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00后”画像
木刻年画
画像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展
信念·精神·传承——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开展之际
策展“活”方能使文物“活”——以鞍山市博物馆“鸡年大吉——暨馆藏十二生肖文物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