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设性新闻的发展:概念、功能与实践

2022-04-06 15:45林叶
声屏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设性公众受众

□林叶

媒体融合已然成为当下势不可挡的趋势,受众对专业媒体的要求不断提高,媒体迫切需要做出转变,因此近年来“建设性新闻”理念再次活跃起来。“建设性新闻”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学界普遍认为此概念最早是丹麦记者乌瑞克·哈根洛普在2008年提出的,但目前学界对“建设性新闻”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而2015年凯瑟琳·戈登斯对“建设性新闻”的定义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可,即将积极心理学方法应用到新闻生产过程,以创造有吸引力的报道,同时忠于新闻的核心功能。其强调通过新闻报道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激励受众,促进个人发展、集体与社会的繁荣。

在国内,唐绪军认为“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媒体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它强调两个重点:积极和参与。所谓“积极”,即以正面报道为主,给人向上向善的信念和力量,即便是揭露问题的报道,也应该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报了之;所谓“参与”,指的是媒体和记者不再置身事外,而是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介入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去,发动民众一起共筑美好生活。

建设性新闻的功能

建设性新闻提供多元的对话平台。在这个信息冗杂的环境中人们需要一个多元的对话平台。对公众所关心的社会事件媒体需要及时并充分地公开信息,积极回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建设性新闻聚焦于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建立一个平等且多元的对话平台,这不同于传统语境下政府在大众传播环境中的话语霸权模式。在疫情期间央视推出的《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云直播成为2020年年初最火直播。在慢直播的过程当中,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评论区的互动,24小时监督医院的建设工作,增添了“在场感”和“参与感”。

建设性新闻聚焦于解决社会问题。建设性新闻能够聚焦社会问题,直击问题核心,运用数字技术对民生难点和痛点进行破解,能够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疫情爆发期间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疫情的发展态势,封城后武汉的状态。《三联生活周刊》在疫情期间做了系列报道,其中《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一文对疫情期间各地大力捐赠物资但武汉各大医院仍然短缺的现象深入探究,探访了接收捐赠物资的主要机构湖北省与武汉市红十字会。这一报道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建设性新闻能够掌握社会动态和用户心理。建设性新闻在解决社会焦点问题的同时能够引发大量用户的关注,用户们在一个多元开放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这一平台上收集用户对事件的表达时,人们就有了解用户心理的机会,进而第一时间掌握并进行引导,关心用户心理状态从而掌握社会的动态,推动社会始终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发展。

建设性新闻的媒体呈现

在融媒体环境中,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根据平台特性和受众偏好差异化报道不同类型的内容,使其以最合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达到新媒体矩阵有机结合,促使传播效果实现最优化。

建设性新闻在短视频平台的呈现。当下短视频的新闻传播方式持续火爆,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深入渗透到受众的生活当中,成为受众所喜爱的主流传播方式之一。以抖音平台为例,传播者制作10到15秒的短视频用以讲述事情,选题一般都贴近民生。另外,抖音短视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产生裂变式传播,引发大量用户的关注并对事件进行讨论。这样的模式使公众的参与性提高,评论区为公众提供了多元的对话平台,吸引用户为一些事件和问题献言献策,群众性的讨论能够让媒体快速了解到群众的想法,集思广益,让事件在迅速发酵的过程中更快地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法。

建设性新闻在微信平台的呈现。微信公众号平台也是建设性新闻的呈现平台之一,众多主流媒体的公众号报道中出现了不少的建设性新闻,给受众带来了正面且温暖的力量。相比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文章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图文并茂的视觉呈现更具艺术性,符合受众的审美追求,而文章的文字少、篇幅短小也符合当下受众碎片化阅读的倾向。

建设性新闻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对受众进行情绪上的积极引导,还需要与公众互动,协同创作新闻内容。疫情期间武汉很多经历着封城的网民们采用Vlog的方式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让更多人了解到封城后武汉的状态。央视新闻与多名B站UP主合作制作了多部Vlog形式的纪录片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传播。另外,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公众号推出了《最有烟火味的应援!加油,热干面》等系列海报体新闻,用生动有趣的海报体形式为武汉加油打气,聚焦受众所关心的问题并以这种方式传递着温暖,缓解了社会当中弥漫的紧张气氛。

建设性新闻在电视媒体中的呈现。相较于新媒体平台,传统的电视媒体依然有着它的独特优势。传统的电视媒体平台背后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充裕的资金支持,且权威性和影响力依然突出。山东卫视推出的《问政山东》栏目,聚焦于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提问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引发广泛讨论,从而督促相关部门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

建设性新闻的全媒体呈现趋势。全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趋势,融媒体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其实人们不难发现传统的电视媒体节目不再局限于电视,它开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优势互补。例如《问政山东》节目除了在山东卫视播出之外,播出时还在网络上进行直播,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极大提高了节目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另外节目播出后还会对节目内容进行精加工后多平台发布。一些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文章取材也会直接选择其他社交平台的新闻,或者直接节选短视频片段。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爆款公众号文章的选题也多是直接与其他平台的热点事件相关联,这实现了不同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

在新闻制作过程当中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制作出有优质内容的建设性新闻,采用矩阵化、多圈层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特点和优势,针对用户的不同兴趣和追求对不同属性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平台的传播,这样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从而最大程度提升传播效率和效果。

建设性新闻存在的不足

建设性新闻的深度挖掘有所缺乏。当下点击率、热度、转发量是评价一个新闻是否成功的一些关键数据。个别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新闻时为了追求时效性、博热点而抢先对事件进行报道,却忽略对新闻的进一步探索,缺乏对新闻背后真相的深度挖掘。在当下,大多数受众都缺乏深度探求的耐心,更习惯于去了解表面的真相和接受别人表达的观点,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束缚和禁锢了受众的思维。同样,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既不利于新闻生产者对新闻的深度报道,短视频的短时长也不利于深度报道的开展,“娱乐至上”的盛行使得新闻的专业性逐渐缺失,自然缺乏了对新闻的深度探究。新闻工作者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掌握更适合于新形式的新闻叙事方法,尽量把事件更加富有深度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建设性新闻不是暖新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使得建设性新闻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较好的基础,但要注意区分暖新闻与建设性新闻存在的不同。我国部分媒体推出“暖新闻”这一概念,多聚焦于一些正能量的小事,想要通过这些暖新闻的宣传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象,鼓励大众向典型人物学习。然而,人们要清楚建设性新闻并不是一味报道社会中的好现象,并不只有积极新闻。虽然积极正面的报道可以激发社会大众的积极情绪,维护社会稳定,但如果长期报喜不报忧可能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得受众产生“接收疲劳”,反倒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建设性不能丢弃抓问题的传统,建设性新闻是新闻而不是宣传。

结语

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为建设性新闻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契机,要在融媒体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建设性新闻的优势,贯彻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利用最新的媒介融合技术手段,协同发挥大屏小屏各自的特长,努力聚焦社会焦点问题,搭建多元、开放、平等的对话平台,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和思考能力,让多元主体充分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意见表达,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的建设性新闻朝着科学、先进的方向发展,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建设性公众受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