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研究

2022-04-07 01:29高田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画廊生态旅游景区

高田

(广东东江干部学院,广东惠州,516336)

一、引言

“粤桂画廊”是由广东省肇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贺州市(以下简称“两地三市”)依据山水相连的天然优势,携手共建的集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康养旅居、产业融合于一体的区域合作项目。在项目合作过程中,三市发挥各自地方生态资源的优势,共同建设区域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尽管目前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发展迅速,但仍存合作机制不完善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下从生态旅游建设的视角,分析区域合作项目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生态旅游建设文献研究

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从概念起步,一般将其纳入旅游范畴,主张是一种欣赏研究自然景观的活动,如徐峰(1995)主张生态旅游是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形式,探究其规律在于保护自然获得持续发展[1]。随着时代发展,生态旅游脱离了单纯的旅游视域,并与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等学科相互交织,如陈薇(2018)论证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互交织[2];李奕颖等(2020)主张大旅游时代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目标一致,深度融合,可互促发展[3]。目前,生态旅游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域下,理论研究逐渐趋向多学科交叉与多元化实践。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类型,其建设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正式提出,随后生态旅游建设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如伊朗等国学者合作研究,综合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背景下生态旅游受到的影响和复苏对策[4]。国内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认识起自20世纪90年代,最初的生态旅游等同于原本的自然旅游活动,形成“回归大自然之旅”“绿色之旅”等单一的形式,关注特定地区的自然景观,如王献溥(1993)最早提出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有益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5]。之后,理论研究突出价值导向,如陈海波(2018)指出生态旅游的关键在于考察旅游者的活动是否会对被吸引物“生态”产生不利影响[6]。进入新时代,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生态旅游建设研究状况。

在实践指导方面,多数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或其中的核心观点为指导,选择单一行政区或整体行政区进行实证分析,毕昌萍等(2022)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生态旅游品牌建设[7];王红美(202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建设[8];张金洋(2021)以美丽中国国家战略为切入点等[9]。在实践目的方面,张良等(2021)强调打造生态旅游标准体系要服务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10];张红显(2020)则强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要注重研究和完善法律制度[11]。在实践方法方面,赵辉(2022)突出强调绿色技术创新对于生态旅游实践的助力作用[12],赵玉芝(2021)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在实践工作方面,国内区域性的合作共建生态旅游协作区较多,如江南(2019)介绍浙江、安徽等四省依托全域旅游理念,在共享公共服务、共创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发挥区域生态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优势,共同合作将协作区建成一个综合性的生态旅游大景区[14]。

综上,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目前生态旅游建设已不仅局限于单一地域,而是基于合作共赢原则下的区域合作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依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多维度、多举措地发展建设。生态旅游建设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地方生态资源、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构建的涵盖人才、制度、产品、技术、传播的多维体系。

三、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三市政府签署《共建“粤桂画廊”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以来,两地三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目前,三地各自的生态旅游业态在合作基础上各有侧重。肇庆市强化突出其具有的著名景点,如七星岩、鼎湖山,也展拓区域,规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着重建设全域旅游城市,寄希望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城。贺州市成果突出,黄姚古镇景区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林业产业方向积极努力,但整体知名度较弱。桂林市开展早,兼具青山、秀水、奇洞等优质生态资源,发展迅猛,但已经出现景区过载严重,自然景观受到破坏等问题[15]。从总体上看,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现状表现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合作基础深厚、政策优势显著等四个方面。同时,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区域差异大、合作机制不完善、影响力较弱等问题。

(一)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的现状

1.地理位置优越。粤桂画廊区域位于两广交界,上联湖南、贵州,下接本区域广阔腹地,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泛珠三角区域,贺江、漓江、西江山水相连,以二广高速、汕昆高速、包茂高速、贵广高铁为主线,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市拥有各自的地理优势。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广州都市圈之一。桂林是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中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城市、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贺州是世界长寿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地合作,地理位置优越,从相距较远的肇庆至桂林高铁通行时间仅需要2小时左右,而从肇庆至贺州则不足1小时,十分适合短途游览。自驾游则可自由规划点位,从肇庆星湖旅游景区至贺州黄姚古镇景区的高速公路为3小时车程。按照规划目标,2025年旅游总人次将突破3.58亿,旅游收入突破4900亿①周骁骏.广西广东共建“粤桂画廊”[N].经济日报,2021-01-10(10)。。加强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可以共享两广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近两亿的人口资源,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

2.生态资源丰富。粤桂画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分布广泛,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肇庆市以星湖旅游景区为抓手,囊括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湖湿地公园、德庆盘龙峡、四会奇石河、封开国家地质公园、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在长期的开发中注重各区域旅游要素资源的整合,初步形成了区域内旅游要素整合协同[16]。贺州市以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重点开发七冲、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动仙湖、富川神剑石林、南山茶海、钟山百里水墨画廊景区的协同发展,有27个景区参与三市市民互游互通A级旅游景区优惠政策②余良.“粤桂画廊”三市市民互游互通A 级旅游景区优 惠政策2022 年继续执行[EB/OL].(2022-02-23).http:// www.gxhz.gov.cn/sy/ywzx/hzyw/t11318306.shtml.。桂林市与贺州相邻,生态旅游资源以山水和人文景观为主,拥有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鼻山国家5A级旅游区等国际知名旅游景区。从总数上来看,三地合作共享105个A级旅游景区,能够互相交流,共同促进,将形成巨大的聚集优势③陈明红,郑铭鸿.桂林贺州肇庆三地互游互通 市民凭 证件游A 级景区可享优惠[EB/OL].(2021-08-21).http://www.zhaoqing.gov.cn/xwzx/zqyw/content/post_2561078.html.。

3.合作基础深厚。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在粤桂两省(区)深化合作的大背景下展开。长期以来,粤桂两省(区)在各领域合作密切。2011年两省(区)人民政府签署《“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生态旅游的合作上,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2017年粤桂两地开展旅游扶贫协作,在旅游宣传推广、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等具体工作上开展了广泛协商和确定。2019年2月,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进一步推动了粤桂两地扩大合作广度与深度。2020年12月,《协议》的签订为三地深化生态旅游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2022年7月,“粤桂协作夏季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广州举行,“千万老广游两广”的主题吸引了粤桂两地的民众,受到广泛欢迎。三地原有合作基础深厚,今后生态旅游建设合作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4.政策优势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生态旅游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出台,明确了生态旅游建设总体布局[17]。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18]。2022年,广东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19]。广西历来重视旅游合作发展,促进两广旅游深度合作。三市在签署协议后,分别将粤桂画廊建设写入地区发展规划,如贺州发布了《“粤桂画廊”贺州片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20]。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规划来看,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合作建设具有显著的政策优势。

(二)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的问题

1.区域差异大。肇庆与贺州、桂林旅游行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截至2022年,肇庆属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常住人口412.97万人④肇庆市统计局.2021 年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EB/OL].(2022-05-25).http://www.zhaoqing.gov.gov.cn/xxgk/tjxx/tjgb/content/post_2708245.html.,3A级以上旅游景区42个,包括5A级1个和4A级5个⑤资源开发处.广东省A 级旅游景区名录(截止到2022 年 6 月30 日)[EB/OL].(2022-08-09).http://whly.gd.gov.cn/service_newajjq/content/post_3990351.html.;桂林属于国际级旅游区,常住人口约493万⑥桂林市统计局 桂林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 公室.桂林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1-05-29).https://www.guilin.gov.cn/glsj/sjfb/tjgb/202105/t20210529_2065948.shtml.,3A级以上旅游景区98个,包括5A级4个和4A级46个,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建设水平高于贺州市。贺州市则重点打造康养旅游,常住人口约200万⑦贺州市统计局 贺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 公室.贺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1-05-31) http://www.gxhz.gov.cn/sjfw/tjgb/t9036623.shtml.,3A级以上旅游景区30个,包括5A级1个和4A级12个,在粤桂画廊建设中水平相对落后⑧资源开发处.广西2021 年A 级旅游景区名录表(截至 2021 年底)[EB/OL].(2022-04-11).http://wlt.gxzf.gov.cn/zfxxgk/fdzdgknr/bmcxfw/lymlcx/t11739964.shtml.⑨资源开发司.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确定12 家旅游景区 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的公告[EB/OL].(2022-07-15).http://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207/t20220715_934688.html.。

2.合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区域内的合作机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各市自主规划区域内生态旅游,整体统一协调力度不足。虽然签订了《协议》,但是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使规划落空。如生态旅游的构建需要技术的支持,但对于当前来说,区域的跨越使三地在数据共享、资源共同利用方面存在很大障碍,要绘制粤桂画廊整体的生态旅游图景,在技术应用上还存在很大短板。同时,在旅游路线规划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连接,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测量、评估等技术也有待突破。在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利益分配和纠葛没有制度约束,加之协调不够,使得三地对旅游资源开放设限,发展效果不及预期。此外,生态产品是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依托。三市在生态产品开发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生态产品的开发局限于单纯的农、林、牧等初级农产品,形式单一且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没有和观光、休闲等活动融合在一起,缺乏特色,如在鼎湖山、猫儿山等山水景观地点,景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仅仅爬山观光,游客参与度较低且回头率低。

3.人才短缺,影响力较弱。人才是创新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但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收入下滑严重。以肇庆市为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仅67.5亿元,同比下降70%⑩肇庆市统计局.2020 年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EB/OL].(2021-06-21).http://www.zhaoqing.gov.cn/xxgk/tjxx/tjgb/content/post_2533659.html.;和生态旅游关系密切的住宿和餐饮业年营业利润为-14330万元⑪肇庆市人民政府网站,统计局.2021 年肇庆统计年鉴 [EB/OL].(2021-12-17).http://www.zhaoqing.gov.cn/xxgk/tjxx/tjnj/content/post_2649989.html.,呈现亏损状态。整体而言,疫情对旅游从业人员影响极大,新生力量培养和管理难以健全,人才短缺严重。受人力因素影响,加之粤桂画廊各市内生态旅游和本地的特色文化结合不够,如肇庆和桂林两地的山水文化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但各自为政,区域旅游口号未体现粤桂画廊特色且没有共同的鲜明主题,没有形成区域内的相互联动,仅以自身形象展现,在国内国际整体影响力较弱。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跨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合作空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差异大、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

四、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的举措

粤桂画廊建设作为三市重要的区域合作战略,必然要挖掘地方内在资源禀赋,发展生态旅游,克服人才短缺等现实问题,加强在人才队伍、制度管理、生态产品、技术升级、对外传播等方面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重要支撑。没有优秀的旅游人才作支撑,创新驱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21]。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因此,结合粤桂画廊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优化人才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为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意义重大。

1.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优势,专门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能够在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在高校专门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对外拓展,引进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根据需要使其在更新学科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构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理论学习要结合实践,可以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课外实训等方式使学生理论学习能直接应用于实践,提高面向社会的实战经验。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多方联合等方式开展从业人员进修、培训,更有效地培养专业人才,使专业人才能够在实践中结合粤桂画廊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理论,更好服务于生态旅游建设。

2.创新人才管理建设。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管理人才更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平台交流、人才共享、国际接轨等方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方面,深化三市交流合作,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动国内、国际人才交流学习,组织生态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党政管理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参加专题培训和访学[22]。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改革,采用特聘制、聘任制等方式广泛联络海内外专业人才,不断扩大人才库,解决人员臃肿或人员不足问题。此外,为用好人才,可以针对专门问题,采取专题论坛、访谈交流等方式,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人才管理环境,有效管理人才,塑造出一支热爱事业与专业优秀的人才队伍,引导其投身于粤桂画廊建设。

(二)制度管理建设

粤桂画廊生态旅游的管理应遵从协调导向,制定管理制度,打造经营者和消费者相互协调的制度管理模式。

1.经营者管理建设。要对生态旅游区从事经营活动的组织、个人、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对旅游建设项目、设施、设备、场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定期进行生态影响评估,完善生态追责工作,维持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障生态旅游区生态安全。在经营过程中,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质量和服务水平,重视应急管理,在适应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针对极端天气、景区容载上限、高风险旅游项目、季节性旅游风险等紧急状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

2.游览者管理建设。游览者管理建设是指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管理。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内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对游览者的管理应从日常管理、应急管理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日常管理主要是在日常景区开放时间开展绿色生活宣传活动,提高生态旅游地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其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逐渐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过渡,发挥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在应急管理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在事件发生前期、中期、后期做好针对旅游者的预警、管控、疏散、提醒、警示、救治等具体工作,如针对具有一定安全风险的景观项目,事前提醒旅游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谨慎参加。

(三)绿色生态产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3]。因此,开发绿色生态产品要有多主体联合参与,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绿色生态产品的分类,从基础、核心、重点三个维度去推进各层次的绿色生态产品建设。

1.作为基础的生态物质产品。基础的生态物质产品包括生态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渔产品和水、风等自然资源产品,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效益所在,可以进行市场开发。以农产品为例,可以通过打造品牌、成立企业、形成产业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肇庆裹蒸粽、贺州黄姚豆豉、桂林白果等优质的农业产品推向更广地区。

2.作为核心的调节服务产品。核心的调节服务产品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空气净化、水质净化、固碳、释氧、气候调节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依据,可以进行公益开发。在开发中,可以与研究院所、高校等单位展开合作,通过科研、科普等方式,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大叙事解构到日常生活各方面,向公众普及日常生活中可闻、可见的自然生物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认识。

3.作为重点的调节服务产品。重点的调节服务产品包括文化服务产品,涵盖休闲游憩、艺术灵感、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产品,可以进行联合开发。以进行康养休憩类游客为例,可以联合文化部门,将审美原则贯穿于生态产品创造的全过程[24]。在文化服务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吸收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嵌入地方民俗文化,用连绵起伏的山峦、奔腾流转的河湖抚慰心灵,发挥文化润泽无声的精神价值,使来此进行康养休憩的游客不仅能在山水中享受到自然之美,更能在文化艺术产品的熏陶中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四)技术升级建设

当前,生态旅游技术更新迭代较快,互联网、大数据、全景展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推动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在完善景区规划、优化活动设计、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推动技术升级。

1.整体景区规划。景区规划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粤桂画廊生态旅游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景观、功能区及其他地物统筹整合,形成三市生态资源直观图谱。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对生态资源进行分类别、分重点的规划设计,便于不同区域游客直接了解。在进行宣传、介绍、说明时,可以采用直接讲解或借助VR等虚拟现实技术,吸引线上线下交互体验,更好的展现粤桂画廊生态资源的魅力。

2.旅游活动设计。根据区域整体规划和建设目标,一方面,以突出特色为重点,在生态旅游直观图谱上重点展示区域内山地丘陵、树木山水、生物多样性,以及良好生态环境下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文生态历史,通过特色活动设计吸引人、直接展现打动人;另一方面,将粤桂画廊特有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优势,根据不同目标群体,设计康养旅游、自驾旅游、单独出游、家庭出游等个性化路线,以满足个性化需要。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发粤桂画廊生态旅游APP、公众号、小程序等工具,统筹整合参观游览、路线定制、线上预约、电子导览、语音讲解、特色推荐、意见反馈等模块,使技术应用贯穿到生态旅游全过程。

3.维护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生态旅游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规划先行,做好生态评估,搭建生态安全格局才能够防止生态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防范生态风险。维护粤桂画廊生态安全应坚持生态优先,根据游客数量、旅游密度、旅游地压力等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统筹协调生态资源开发和生态污染预防治理。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做好生态旅游区域升级改造,实现生态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对外传播建设

优质的生态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走出去才能为更多人享有,伴随粤桂画廊建设成果的推陈出新创新传播方式,应把握不同群体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态需要,在内容选择、形式使用上增强针对性。因此,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更应以共享理念为导向,打造国内国际共享对外传播模式。

1.在国内传播应注重特色化。一方面,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宣传地域特色风情。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理水文差异较大,风土民俗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国内传播时,应注重根据本地特有的生态景观,结合地域风景民俗、水土历史、人文传承等内容进行介绍,打造康养胜地、度假胜地、民俗胜地等基于优质生态环境的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在方式选择上,以提高粤桂画廊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为目标,通过生态旅游宣传片、宣传图片和宣传推荐稿等手段,借助互联网传媒等媒体平台向国内讲好画廊故事,宣传粤桂画廊生态旅游的特色亮点。同时,在景区内部,可以在生态旅游区增设粤桂画廊宣传展板,深化游览旅客的观赏体验,做到在传播过程中动静结合,更快、更及时地提供旅游群体需要的信息,提高便捷度。提高粤桂画廊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广大游客的好评度。

2.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建设的对外传播还存在生动性不足、针对性不足、传播度不足等问题,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需要不断提高国际宣传的能力和水平,讲好国内生态旅游建设的成就。一方面,注重讲好中华民族生态理念自古有之、不断创新的故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等生态理念,通过法令等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讲好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对于传承传统生态理念,传播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注重讲好生态福祉人民共享的故事。对外传播的中国故事除了理论逻辑之外,还需要诉诸情感的“感性表达”。在对外传播中,一个在生态旅游建设中有付出、有收获、有生活、有幸福的小切口折射出来的大时代,要比任何口号、标语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在真情、真实、真切的故事讲述中,能够跨越国别、语言、心灵的障碍,向世界呈现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可感知形象,对提升地区知名度、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有着积极意义。

五、结语

总之,粤桂画廊生态旅游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旅游融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三市资源优势,在人才队伍、制度管理、生态产品、技术升级、对外传播等方面充分发力,从而推动粤桂画廊生态旅游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画廊生态旅游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画廊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