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脐环穴针刺调气探析*

2022-04-07 04:22李承义吴苗苗宁德珠袁文霞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调气天地人壮医

李承义,吴苗苗,宁德珠,袁文霞,宋 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脐环穴是壮医特定穴,起源于广西民间地区的鸡屁股肚脐疗法[1],应用该疗法治疗疾病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刘惠宁的《六桥医话》,至今仍在广西民间流传,用于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国医大师黄瑾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深入挖掘整理壮族民间脐部治病经验,总结出壮医脐环穴,并在《中国壮医针灸学》[2]中首次明确提出脐环穴穴名。不同于传统针灸“脐中禁不可刺”,壮医学认为,脐可针可灸、可敷贴,调气作用显著[3~5],脐环穴针刺调气是壮医针刺调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天阴阳针法认为天阴阳气机依三道两路运转,主导人体三气同步,通过调天阴阳以解毒补虚、平衡气血,调气是针法临床获效的重要保证,调气之本在于调神,脐环穴则是其核心要穴[6]。

1 壮医脐环穴的理论溯源

祖国医学对脐的认识非常深入。在生理上,《道藏》云“脐为后天之气舍”,《针灸穴名解》言“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普济方》谓“所以言五脏之动气,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根源本始生成之处,有生生不穷之义”。《伤寒论纲目》载“脐是先天之气所存之处,人体气足时则摇之不动,人体气虚则摇动且有声”。脐是人体至关重要之处,与生命息息相关,壮医学亦对脐非常重视,认为脐居腹部中央,是人体天部和地部的中枢,可连接体内三道两路,与全身脏腑组织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灵枢》云:“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说明气机失调可影响到脐。壮医学认为,脐是人体内小天地的缩影,三道两路不通,脏腑失调均可在脐部反映出来。《黄帝八十一难经》述:“脐下肾间动气……十二经之根本也”。《医宗金鉴》云:“神阙,主治百病”,认为艾灸脐部能调节机体功能,治疗人体多种疾病。《黄帝内经》曰:“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但《黄帝内经》并未述及脐不可针。随后《针灸甲乙经》指出“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自此后人鲜有刺脐者。国医大师黄瑾明对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传统脐部疗法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首次提出了壮医脐环穴,创立壮医脐环针,该针法易操作,易掌握,不追求针感,强调无痛进针,经培训即可学习使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6]。

2 壮医脐环穴的调气机理

2.1 疏通三道两路通行气

壮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五条相互沟通的道路,通过这五条道路把人体上中下三部连接成一个整体,其中谷道、气道、水道主化生气血,龙路、火路主运载气血,统称为三道两路,共同协调运行完成人体气血的生成、运行、输布、排泄[7]。孕育时母体通过脐将养分供给胎儿,经胎儿体内龙路、火路的输布以滋养、促进胎儿的发育成长,因此,脐天然与三道两路密切相关。出生后断脐,疤痕生成。脐部是龙路、火路在体表的一个特殊网结,脐部周围遍布龙路、火路网络节点、分支,可以认为脐是某种意义上的三道两路的一个分支末端,三道两路及其调节脏腑均可在脐部找到对应的反应点[2]。因此,观察脐部可以诊断疾病,如壮医特色腹诊法——农氏腹诊法重视通过观察脐周和腹部血脉搏动情况来判定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壮医针刺脐部周围特殊网节点,通过道路的传导,可疏通三道两路瘀滞,并能调整道路中枢脏腑的功能,使道路气机畅通,加速邪毒化解,或阻断邪毒入侵传变的路径,或推动邪毒从道路排出体外,以四两拨千斤之效调整机体功能,使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复归同步平衡[8]。

2.2 促进三气同步畅气机

壮医把整个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人体上部之气称天气,中部之气称人气,下部之气称地气。天气以降为适,地气以升为顺,人气居中调和斡旋,三气交合感应,生生不息,又相互制约。人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协调运行,气血才能调畅平衡,疴疾不起,如运行不畅,升降失宜,则易变生疾病。人体内三部之气又与自然界的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制约化生,只有同步运行,才能达到气血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的健康境界,并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9]。三气同步的实现依赖三道两路的畅通及中枢脏腑的协调制约共同完成。壮医脐环穴在腹部中央,处于人体三部之枢纽位置,为人体气之枢纽,又是人体三道两路在体表的特殊反应点。因此,壮医多通过针刺脐环穴,以疏通三道两路,调整人体三部之气的运行,三气虚则补,实则泻。节制处于失衡状态下的过降天气,过升地气,不和人气,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升降有常,气机调畅,同步运行,达到动态平衡的境界,从而气血阴阳调畅,机体得到正常充养,疾病自愈[10]。

2.3 达成气血均衡气自调

壮医学认为,生命之道,以气为先,气能生血,气血一阴一阳,成为人体生命赖以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脐部为人体先天后天之门户,在胎孕时期,胎儿通过脐的连接从母体获取气血养身,排出糟粕;分娩之时,瓜熟蒂落,婴儿与母体的连接断开,获取气血不再通过脐部而是通过谷道气道水道的摄入转化,脐部成为一个自然瘢痕,断绝先天与后天的联系,人体内道路自成功能,产生气血充养自身。人的生命依赖气血的周流不息,气血动则通,静则瘀,二者又在动态中保持平衡调畅,气血不衡,阴阳不调,则道路阻滞,气不同步,易变生疾病[11]。针对气血失衡的病机,壮医设立了治疗疾病的四法,即“调气、解毒、补虚、祛瘀”,调气是气血失衡的总治法,气血偏亢则解毒,气血偏衰则补虚,气血瘀滞则祛瘀[12],壮医通过针刺脐环穴,疏通道路,促进谷道气道水道对气血的化生,调畅龙路火路对气血的运载,进而调节人体内的天地人三气,气通则血通,气行则血畅,血虽为气所生,却与气相辅相成,互根互用,平衡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人体三气均衡协调,又与大自然天地二气同步运行,则可处于三气同步、气血均衡、道路顺畅的健康状态。

3 脐环穴针刺调气方法

壮医针刺脐环穴重在调气调神[1],调整呼吸是重要的辅助方法。调呼吸贯穿操作的始终,操作前嘱患者静息并行腹式呼吸,操作时始终保持缓慢腹式呼吸,操作完毕后继续做腹式呼吸3 min~5 min,直至脐部觉察温热感。壮医学认为,此呼吸方式可调动人体天、地、人三部气机,气调则道路自通,路通则气血自畅[13]。

壮医脐环穴是一类穴位群,环线上均是穴位点,以肚脐为钟表位,常取8个穴位点,天部12点为巧坞、心、上肢,1.5点、10.5点为肺;人部3点为脾胃,9点为肝胆;地部6点为肾、膀胱等泌尿生殖系统和下肢,4.5点、7.5点为大小肠。其针刺法与其他针刺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脐环穴的针刺取穴以壮医三道两路、三气同步、气血均衡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病机选取脐环穴上的不同穴位点进行组合[14]。如脐环穴可单取某个穴位点,可多取,可全取,依据病情需要由术者辨证取穴施治。进针时强调无痛进针,不追求行针,不求酸麻胀痛等针感,黄瑾明认为无痛进针调气调神效果更佳,于舒适自然中进针,患者精神治、意志净,天地人三气更易同步,且患者依从性好。针毕留针,患者可出现特殊针感,如脚心似有凉气排出,又如肚脐有冷气或热气冒出,此为人体内天地人三气同步协调并行,并与大自然天地之气同步之像,补虚泻实、平衡气血,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4 典型病例

温×,女,34岁。初诊日期:2021年10月18日。主诉:反复腹部胀痛1个月余。现病史: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腹部疼痛,呈胀痛,以脐周为主,情绪激动后加重,排便后缓解,自行服用中药治疗,腹部胀痛稍缓解,未系统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刻下症:腹痛、腹胀,以脐周为主,便后稍缓解。平素情绪易激动,怕冷,四肢不温,易长口腔溃疡,入睡较难,易惊醒,纳差,小便频,大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壮医诊断:腊胴尹(腹痛)-阴证;中医诊断:腹痛-肝郁气滞证;西医诊断:腹痛查因。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取穴:脐内环穴(先针人部3点脾胃,次针9点肝胆,后顺时针针刺脐内余6个穴位点)、右侧合谷、左侧太冲、双侧足三里。操作:患者静息后取仰卧位,嘱患者持续5 min腹式呼吸。常规消毒脐内环穴,采用0.25 mm×25 mm 一次性针灸针向外平刺约20 mm,留针30 min,嘱患者继续腹式呼吸5 min。合谷穴、太冲穴采用0.25 mm×25 mm 一次性针灸针直刺20 mm,足三里穴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30 mm,不强求酸、胀、麻针感,留针30 min。针毕后嘱患者继续腹式呼吸5 min以调气。每日治疗1次。首次针毕后患者立感有凉气从脚心往外涌出,腹部胀痛明显减轻。治疗7次后,腹部无明显胀痛,诸症好转。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本案以腹部胀痛为主症,属壮医谷道病范畴,其病机为谷道不通,气机瘀滞,致天地人三气不同步而发病,治疗原则重在调气。通过针刺壮医脐环穴,配合呼吸调气,达到了疏通谷道,调节气机,畅通天地人三气之功,疾病迅速治愈。

5 总结与展望

《素问·举痛论》中提出“百病生于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调气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壮医学认为,“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11],疾病的产生责之于气血失衡,壮医脐环穴不强调治形,而重乎调气,进而调神。通过针刺脐环穴疏通道路,调整脏腑功能,调整体内天地人三部冲逆、下陷、阻滞之气,使机体气血维持在协调运行状态,三道两路保持通畅,则气血平衡,人即安和,则人本身之人气顺畅,更与大自然天地二气保持同步,天人相应,万物祥和,从而实现人体内环境本身及与外环境的动态平衡,疾病速愈,疗效显著。但目前对针刺脐环穴的研究主要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缺乏对其实验室指标的评价和内在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多数的临床观察样本量偏小,导致最终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现有针刺脐环穴的调气机理研究极少,调气方法、取穴配穴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量,深入对其调气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观察实验室数据的差异,探索如何取穴配穴可达到最佳调气效果,以更好地治疗疾病,推广和发展壮医脐环穴。

猜你喜欢
调气天地人壮医
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生气莫如调气
德国卫德明《易经中的天地人》论释思想析论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禅机天地人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