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技术在上海某项目的应用

2022-04-07 12:24汪进胜李云鹏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上海200120
建筑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模型施工

汪进胜,李云鹏,周 伟(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上海 200120)

建筑产品的造型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而显得更加特殊,体量和投资也更加巨大。目前,我国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不连续性、资料零散、难以累积的问题,BIM 技术的应用逐渐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既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又能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BIM 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使得各单位之间的合作达到了有效的协同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快了施工过程,提高了施工的整体水平[1]。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主要涉及 19#~29# 共计 11 栋单体群体项目,本工程的拟建区域为空地,周围杂草丛生,在建设区域南侧有一条东西向临时硬化道路,整体场地地形较平缓,局部地形较高,地面标高在 3.72~5.12 m 之间,高差 1.40 m。本项目拟建厂区南侧距横沙河(河道宽约 13.0 m)最近约 22.0 m 左右,西侧距华宁路最近约 21.50 m 左右,东侧距已建一期厂房最近距为 11.79 m 左右,北侧距现有厂房最近距离为20.0 m 左右。总建筑面积 35 350.28 m2,地上 34 435.4 m2,地下室面积为 914.88 m2。施工现场从一期已建 14# 楼配电房引入 200 KV·A 电路;临时用水从一期已建区域由业主提供的水源接驳点引入。承包范围为三标段内所有单体桩基、土方、围护、降水、土建、门窗、安装、装饰装修、室外总体及相关措施项目等工程。

2 项目初期

2.1 基本模型的建立

根据二维图纸进行项目三维模型创建,可以更直观的看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整理出来及时提交给设计方,避免造成后期不必要的返工,对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施工总平面布置

根据二维施工平面布置图,创建项目的三维施工平面布置图,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更容易让现场施工人员理解,更符合现场切实的施工情况。

2.3 施工场地阶段化布置

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提前在 Revit 中对施工现场进行三维的创建,并分析其合理性,避免二次布置,减少人员和机械的浪费,提高场地利用率。

3 施工阶段

3.1 可视化交底

与传统的纸质交底相比,可视化交底使施工人员更好地了解交底的内容,减少现场返工的可能性,减少返工所带来的成本和工期压力。例如由于本项目空间结构比较大,大型模板支撑工程属于分部分项工程,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危险性,属于重大危险源。高模板支撑结构的施工是该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系统实现的模板设计精度高,精度高,与实际应用相吻合。该方法与以往纸质交底方法相比,减少了误差,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对各区域的模板需求进行了计算。根据工程进度安排,将各类周转物料从工地上运出,以提高周转物料的使用效率。

3.2 施工进度可视化

基于 BIM 模型,施工方、监理单位以及业主都对工程进度、现场布置、人员配备等一目了然。通过项目管理平台的 PC 端导入项目模型后,结合施工部署拆分项目的施工任务,将拆除的施工段与模型的实际面积进行链接,系统收集各施工段的进度信息。

3.3 施工模拟

根据项目的进度计划,利用 BIM 提前模拟施工,提前发现以后施工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为之后施工提供可行的指导。

3.4 工程量的提取

利用 Revit 的明细表功能直接导出准确的工程量,实现5D 工程量自动提取,可直接用于成本核算与物资采购。

3.5 虚拟样板+CI

针对施工各阶段的细部节点,提前建立虚拟样板,可以让现场施工人员清楚的知道其做法。针对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 CI 定制,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6 深化设计

3.6.1 机电深化设计通过建立项目机电模型,核验机电、建筑与结构图纸,将模型组合碰撞,形成碰撞分析报告,在管线优化之后,统计管综材料,生成二维施工图,用来指导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洞口预留预埋的检验,确定洞口预留预埋的合理性以及位置是否正确,避免之后的二次施工,为项目节约不少成本,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3.6.2 土建深化设计

通过建立项目的二次结构模型,基于机电深化设计后,预留出洞口,并利用插件进行砌体排布,导出三维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3.7 BIM+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和 BIM 技术这个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出现的。跟以往的施工方式相比,智慧工地在施工的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智慧工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控制发展,以一种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来控制整个现场施工。本项目现场张贴着各式各样的二维码,通过手机等客户端扫描,会出现所对应的信息,例如施工工艺、细部节点模型等,让现场施工人员可以更方便、更直观的了解。协同平台通过软件和硬件相结合,从而掌握现场施工人员出入的情况,可以更好的进行劳务管理。无人机的运用也让管理人员能更直观的了解项目生产进度,从而更有效的编制日计划、月计划。

4 后期运维

当完成建造过程并准备投入使用时,必须首先对建筑物进行测量和调整,以确保其能够按照最初的设计运行。在工程竣工后的移交过程中,物业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得到常规的工程设计图纸和竣工图,还需要获取实际的设施、建筑材料的安装和应用,以及与运行和维护有关的文件和资料。BIM可以将整个建筑的空间数据和设施参数有机地集成在一起,为业主及时掌握整个建筑的整体信息提供了一种途径。

BIM 管理主要分为空间、资产、维护、公共安全、能耗五个方面。空间管理:主要体现在设备在建筑中的空间定位。维护管理:从模型中提取运维管理所需的各种空间和设备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运维管理人员可以使设备恢复运行。公共安全管理:利用 BIM 技术提前预览应急预案,通过漫游技术,可以了解应急方案的可行性,并可将其制作成视频,用来指导人们疏散。

详细介绍一下资产管理:

①可视化财产信息管理

传统财产信息的梳理和输入关键由档案室的数据管理人员或输入人员根据纸版媒体开展管理,既不易储存,也不易查看。一旦出现人员调整或周期很长,便会发生档案丢失或没法查看记录等难题,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以往的二维、抽象、纸版等财产信息手段更加丰富生动起来。资产的监管范畴已由以往的控制资产扩大至企业的各个领域。例如,机电装置设备、机器设备、固定资产标识里的警示芯片将提醒机器设备定期维护时间、机器设备维修企业的有关资料,并定期更新报警芯片的使用时间,避免发生意外等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②可视化财产安全和应急预案管理

传统的资产管理和安全工作不能定位被监管财产,只能排查关键的进出口和其他地方。通过互联网技术,尽管财产的定位能够在基本水平上加强,但直观性还是比较欠缺,通常发觉财产遗失后无法及时定位追踪,没有办法保证安全工作的正常进行。

BIM 监测中心的模型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结合,彻底使非建筑专业人员或不了解建筑物的安全人员对建筑物安全重点部位有了正确认识。指挥者只需给进到建筑物的安全人员提供相应的无线射频标签,并与BIM 系统动态连接,基于BIM 创建的三维模型能直接观查风管、排水通道等容易遗漏的位置和整个建筑的三维模型,动态调整人员部署,第一时间回应异常地区。为财产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真正实现了财产安全管理。

5 结 语

BIM 信息架构是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化需要和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 BIM 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认清形势,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当前困难,努力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将 BIM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其服务于人类社会。

猜你喜欢
模型施工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践行探索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及分布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的探讨与实践
扶贫村里施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