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
——“功夫论范式下的中国儒学史”

2022-04-09 07:52肖宴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张岱年工作坊儒学

肖宴红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

2021年11月13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张昭炜教授召集的第一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功夫论范式下的中国儒学史”专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存山研究员、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正副编审、上海社会科学院张锦枝副研究员、扬州大学程海霞副教授、湘潭大学周丰堇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助理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功夫论范式下的中国儒学史”主题,就张昭炜教授的著作《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以下简称《缄默》)展开讨论。武汉大学研究生单珂瑶、韩文菁等以及线上人员共同参与此次会议,会议由吴根友主持。

李存山为本次工作坊作《开发中国儒学的缄默维度》主题报告,报告指出,《缄默》注重文献史料与哲学思想的结合,兼取“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有生命、道德与艺术境界等方面的创见,也有儒家文化新维度的创建,是一部具有潜而默识、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潜而默识”是指作者长期深入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方以智等哲学家的思想,默识中国哲学传统自先秦孔颜授受开始,在中国哲学史呈现出时断时续的“合分合”架构。与此对照,张岱年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撰写的《中国思想源流》指出: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发展历程,刚健中正是中国文化固有精神之精髓。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化属于静的传统,而西方文化属于动的传统,中国应弃静求动。张先生指出:“中国思想之发展,简括论之,也可说只三大段,原始是宏毅、刚动的思想,其次是柔静的思想,最后否定之否定又必是宏毅、刚动的思想。”(《张岱年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宏毅、刚动是中国文化本有的精神,中国文化精神是刚柔、动静的对立统一,“但这合亦必是一广大的合,印度思想的精英必容纳在内,而理学的优长必保持不失,且加以推展”(《张岱年全集》第1 卷,第199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卢沟桥事变前夕,北平形势危急、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际,张先生特别指示说,“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安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张岱年全集》第1 卷,第199页),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刚健中正精神,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先生晚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此加以阐发,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点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张岱年全集》第6 卷,第168页)。由此可见张先生特别重视刚健。据《八十自序》,张先生四十岁之前“颇好深沉之思”“远慕孔、墨、孟、庄的宏卓深湛”(《张岱年全集》第8 卷,第625、629页),并且“有如汉代扬雄‘默而好深湛之思’,拟穷究天人之故,思考哲学问题,常至废寝忘食”。张先生的思想历程可谓是刚健和静默的统一。

《缄默》初稿副标题是“儒学中静的深度体知及透关”,现在的书名“缄默维度”相较于“静的深度体知”在内涵上更为深入,在外延上扩极了整个中国哲学。《缄默》呈现了一个“合分合”的总体架构,认为缄默维度是以默为核心,指向深静;与之相对立的就是显性维度,以“言”为展开。《缄默》在结构与现实关怀上皆可与张先生的思想对照。在和平年代,开发中国哲学的缄默维度,具有文化发展、戒浮去躁、贞定自我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本应知柔知刚、动静互补,如《周易•系辞下》谓“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动静互补相联系的是儒家出处进退互补的精神,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又如孟子所言“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如孔子的“舍之则藏”,而“士得己焉”就是不丧失自我。在追求功利、多欲浮躁中静下来而不丧失自我,中国哲学的缄默维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与谈人的发言围绕“功夫论范式下的中国儒学史”展开。方旭东指出《缄默》在议题、文献和中国儒学研究对象上有较大的突破和探索。王正认为《缄默》汇集了作者对功夫论的研究与体悟,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程海霞认为思考缄默维度有助于生死问题的思考、自我道体本性的反省、三教思想和世界文化的交融。张锦枝认为《缄默》视角是比较独特的,可以称之为大众视野之外的“幽暗世界”,立足于幽暗世界的大门也是向更光明的世界敞开。周丰堇指出《缄默》揭示的缄默维度是一种体证宇宙本体、万物一体的原初体验,不同于日常动静之静,而是极静而动的境界,揭示了儒学道统显性维度背后的隐性一面。郑泽绵认为《缄默》重写的中国儒学史具有“独标新解”“方学重光”“材料翔实”等特点。当然,在讨论中仍遗留了一些问题,比如知识论与功夫论融合、如何理解方以智思想世界的缄默维度等,这些将在后续工作坊中继续讨论。

猜你喜欢
张岱年工作坊儒学
哲人张岱年:其意心知
《张岱年先生手迹选录》之三封书信
《张申府与张岱年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儒学交流在路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