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2022-04-11 00:56莫进玉
科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流行特征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莫进玉

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演变而成的流行疾病。自2018年,该病毒在中国传播,我国就将其归为畜牧界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该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暴发次数多等特点。因而初期的预防工作极其重要。本文将从非洲猪瘟的特征及造成的危害中,发现该病毒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以此为依据,找到疾病的预防措施。其中,具体措施包括广泛的宣传、提高饲养能力、按时检查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特征;防控措施

引言:非洲猪瘟病毒作为畜牧界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该病毒无种族、年纪、季节的划分。即随时随地、各个品种都有可能被感染。以病猪为主要传播体,通过其排泄物、血液进行病毒扩散。于2018年,在我国首次出现,病毒传播广泛,致使我国家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目前,没有根治非洲猪瘟病毒的方法。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預防策略,从根源上避免病毒的产生,以防病毒的进一步扩大。

一、猪瘟症状

(一)患病特点

据研究,非洲猪瘟同时具有痘状病毒和虹彩病毒的特点,目前已经知道的基因型多达22种。非洲猪瘟的流行发生在养殖过程中,通常在最初会有三到五天的潜伏期,在此期间,没有征兆,对于病情更是不易察觉。根据病发时长及症状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还可以细分为最急性病例和急性病例,前者通常是在发病后突然死亡,甚至没有任何征兆。而后者根据发病时间长短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慢性型病例的病毒血清会持续留在体内,甚至终身携带。最常见的特征就是反复治疗,随时病发,不易发觉。病毒传播的主要过程是由于患病猪的各个器官均有大量的病毒,并以此为病原体,通过其体液、排泄物、血液对养殖场地进行污染,健康的养殖猪在接触养殖场所后,病毒会经过口腔进入器官组织,进而发展到主要器官。此病毒也可以寄生于软蜱体内,通过对养殖猪叮咬进行感染。

(二)造成的危害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死亡率高以及潜伏期较短的特点,因而在临床上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种多样特征。在传统的家猪养殖方法中,通过销售导致其流通范围广泛,这种现象是难以改变的。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范围较广。所以存在还没有来得及发现病状就已经将病猪肉销售出去这种状况,并且这种现象难以控制。目前为止,该病毒并没有可以严格防控的疫苗。突如其来的病毒,扰乱了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在原有的养殖方式中,猪群之间的接触较密集,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我国家猪养殖业需要进行大幅调整,完善原本的养殖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每天的消毒工作,并进行定期逐个的检查,既然难以治疗那就将防护工作全面落实。但切记,适当的重视即可,万万不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非洲猪瘟病毒身上,也要注意其他病毒的防护工作,以及饲养工作等[1]。

二、流行特点

(一)传染性强

传播广泛是非洲猪瘟病毒盛行的主要原因,猪科动物是该病毒最易感染的群体,其中包括家猪、野猪、大林猪、荒漠疣猪、非洲野猪等。在这其中,家猪由于养殖环境过于安逸导致身体素质较差,更容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而这类病毒的传播无年龄、品种的区分。并且传播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通过人员携带、饲料、交通工具进行传播,其中人员携带指的是在人员购买时,接触到携带病毒的猪产品后,病毒就会藏到顾客的头发、衣物等位置,再次遇到健康猪时就会进行传播。虽然这类病毒并不会感染人类,但是会利用人类作为中介进行二次传播。饲料传播指的是,在病毒潜伏期时,养殖人员对病毒的防控意识还不够强,会导致携带病毒的猪肉流传于市场之中,通过购买进入厨房,最后跟随厨余垃圾成为猪的饲料,从而进行了二次传播。交通工具的传播方式与人员携带的过程大体相同。不难发现,这几种传播途径广泛的方式大多由于猪产品的销售。其实,大多数的养殖场都存在着疾病传染的隐患,通过猪产品流入市场,消费者购买,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病毒返还到养殖场,这种周而复始、反复传播的方式正在无形中增加疾病的感染范围、不断扩大得病群体。

(二)死亡率高

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DNA结构与痘病毒十分相似。该病毒之所以令养殖户感到害怕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病毒所导致的死亡率近乎于100%。这就意味着,一经感染,猪将难逃一死,再通过传播,那么将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并且到目前为止,学术研究领域一直没有研发出有效的防护疫苗。因此,非洲部分地区面对该病毒的方式比较严格。即发现一只确诊的猪,就将该地区所有的养殖猪全部杀掉、烧毁,并且不可以在市场中流通,因为猪肉流通进市场后,需要进行低温保存,而该非洲猪瘟病毒在低温状态下可存活六年之久,就算在室温状态也可存活数周。我国原本并不是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区,但自从2018年,在我国辽宁省沈阳市发现了第一例后,这种病毒就在山东、江苏、河北、河南等地区频频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通过非洲猪瘟病毒境外传入、我国养殖猪没有对非洲猪瘟病毒产生抗体、养殖人员缺少对于这来病毒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畜牧业的疫情防控措施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等原因。这导致猪群无法抵抗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2]。

(三)暴发次数多

非洲猪瘟病毒在病发之前具有潜伏期且通常伴随着慢性病症。就是说,病毒一旦出现前期没有任何征兆,且由于慢性病例的症状是反复病发,因此病毒只要在一个国家定植,就难以根除。例如。几年前非洲猪瘟病毒在多个国家暴发,新增数量比以往高达30%。自非洲猪瘟病毒存在起,其先后在60几个国家中暴发,但仅仅有13个国家从根本上消除了病毒,且在根除的过程中消耗了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花费的时间上,最少5年最多的高达36年。非洲猪瘟病毒极易在雨天通过雨水进行传播,由于受到天气影响,所以暴发次数多。在病猪确诊后,大多国家会将其处死,以减少损失,这是由于就算当下治愈了,该病毒还可以存活很久,很难保日后会因为饲养不当、气候等问题再次爆发,并且也有可能因为病毒携带而造成二次传播,传染更多的健康猪,简直难以预防。以我国贵州省为例,非洲猪瘟病毒爆发最频繁是在5-6月份。原因在于,这其间的气温上升迅速、跨区运输频繁且该省份部分地区的养殖环境不达标。仅仅在六月份,病毒就爆发了三次。导致全国猪肉价格上涨,但是这种情况在7月份就有所调整,猪肉价格的涨幅程度也侧面表现出病毒的控制情况。

(四)临床症状多

猪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由于传播途径的不同,会经历一个时长不同的潜伏期,在此期间外在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其实其机体内的抗体水平大幅增加。确诊后会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毒大多由于直接感染该病毒毒株所致,最初的病症是高烧至40度、食欲不振、身体肿胀等现象。此时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伴随病情严重会逐渐出现呼吸不畅、皮下出血、皮肤表面明显的紫色斑点、呕吐等现象,甚至影响至体内淋巴结、肾脏、胃等器官大量出血。慢性症状与急性的临床表现相似,不同的是慢性病症的病发程度低通常是发病相对缓慢。会出现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量较小。淋巴结、胃部、肾脏等器官持续出血、呼吸急促、四肢无力等问题。在通常情况下,慢性病症发热七天后会死亡,而慢性病症在两天就会死亡。其中非洲猪瘟病毒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死亡前病猪的体温会下降。因此,非洲猪瘟病毒具有不易发现、不易治疗、难以预防等特点[3]。

三、具体防护措施

(一)进行广泛宣传

大多数的养殖户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对于近几年在国内爆发的病毒了解不多,因此,通过有效的宣传来引起养殖户的关注很重要。由当地的动物卫生监督主管部门组织,在养殖当地召集各村的防疫员、村干部及网格员召开非洲猪瘟病毒防控知识培训会议,主要进行病毒危害与预防措施的介绍,并由村干及网格员各自组织各网格内进行会议培训。在会议结束之后,成立非洲猪瘟病毒宣传部门分组进行宣传,做到逐户拜访,提高养殖户的防护意识,组织动员群众清垃圾,防病毒。在病毒易暴发时期,还需进行群发短信、建立微信群聊、将非洲猪瘟病毒防控知识印成小册子宣传发放这类措施。真正地做到逐户培训,有效宣传。在一定期限后,还可以进行评比,投票选举防护工作做得最好的养殖户,并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此鼓励各养殖人员对病毒做好预防。并且有关人员还需要在养殖片区轮流进行巡查,监管督促养殖场的清扫消毒,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养殖猪幼崽引进时,需进行有效防控,养殖户需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备,并由上级动物卫生监督主管部门检查合格后,才可以进行养殖,坚决禁止私自联系进行幼猪买卖。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水源进行传播,因此,对于其他畜禽的养殖环境也需要改善,从根源上避免病毒感染。

(二)加强饲养经验

由于病毒的顽强性,其可在各个环境中生存,并且猪产品在流入市场后还会作为厨余垃圾进行二次利用,成为某些养猪场的饲料。因此,要重视对猪饲料的管理,以免病毒的二次传播。这就要求养猪场需要对猪饲料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非洲猪瘟病毒在八十度以上就可以被消灭,因此,养殖猪所食用的饲料必须是全熟的全价饲料,不允许喂食以泔水、含有肉骨的厨余垃圾为原材料改造的饲料,并且在喂食前需进行高温消毒。另外,猪本身的抵抗力也很重要,养殖人员需要合理配置猪饲料的成分,定时添加抗生素、维生素等成分以保证营养均衡,但是不可以添加蛋白质、高热量产品等影响非洲猪瘟病毒防护的因素。与此同时,利用中药调节养殖猪自身的免疫力也是不错的方法。通过水源进行传播,是病毒爆发的主要原因,因而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干净的饮用水很重要,禁止将雨水混入饮用水之中,也不可以使用通槽进行喂养,将饮用水隔开可以有效预防病毒传播。对于猪舍的管控,需要定期进行通风、每日清扫消毒、换季时做好保暖工作。在猪作为产品运往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消毒杀菌,并对运输车辆的质量进行严格管控[4]。

(三)进行封闭管理

由于猪幼崽的质量监控不够严格,以及其售卖人员与病猪接触的可能性高是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相关方面进行严格的管控,绝对禁止其他区域的养猪人员以及可能接触病猪的传播源进入。并且养殖人员作为养殖猪的第一接触者,当再次回到养殖场时,是否会携带病毒,也是一大问题。由此可见,实行封闭管理措施是不可避免的。封闭式管理可以有效加强病毒防护和监测效果、提高在病毒爆发前被发现的可能性。在封闭期间,相关人员需制定防控规章制度,并要求一旦发现病猪就要立即上报,并加强封闭力度,将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喂养,养殖人员即刻消毒以免携带病毒,同时对养殖猪的场地、养殖工具等一切病猪接触物进行消毒杀菌。以防万一,还需要进一步对猪产品市场中的售卖行为进行全面封锁,提前成立检验肉类产品的监测小组,对市场中的猪产品及厨余垃圾进行监测,加强防疫力度,从根源上预防病毒的传播[5]。

(四)及时督查通报

养殖人员在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毒后,需立即上报。由于其传染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存在潜伏期等特点。意味着这可能并不是患病的第一时间、并且可能已经进行了传播。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一旦得到病毒爆发的消息,需要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派人前往现场对病毒暴发点的全部病猪进行扑杀处理,随后将其进行销毁以免养殖户将病猪流入市场,导致病毒反复暴发,这其中不排除猪群中存在已经被感染的情况,所以应该将猪群进行分开饲养并随时观察。部门领导需组织人员用酒精、消毒水、碱性物品对养殖场地、养殖工具、运输车辆等一切可作为媒介传播病毒的物质进行病毒消杀。立即将感染区进行隔离处理,对附近的养殖场进行走访且加强监测,督促工作人员对场内猪进行逐一检查,一旦发现有感染者强制扑杀。与养殖猪相比较,野猪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其活动范围广,接触地区不稳定,饮用水大多是河流和雨水,因此,野豬比养殖猪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且一旦感染将难以控制。因此,若养殖场出现非洲猪瘟病毒,相关人员需要对附近的野猪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其最近的行动轨迹,通过其行为、日常饮食等方面进行判断其感染的可能性。如发现确实感染的情况,立即通知相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

结束语:非洲猪瘟病毒对于养殖户来说是致命打击,因此,预防病毒并防止其传播变得至关重要。因而,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饲料的监管力度、养殖场需进行封闭管理、按时完成消毒清扫工作。政府相关人员需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一旦发现病毒存在,需要主持全局带领人民群众完成扑杀、消毒、监测等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跃全.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J].兽医导刊,2021(23):7-8.

[2]戈胜强,屈海龙,路皓东,等.全球基因Ⅰ型非洲猪瘟病毒流行与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21,38(12):70-76.

[3]侯恩慧.浅谈藏猪非洲猪瘟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11):12+14.

[4]蚩苹苓,朱辉鸿.非洲猪瘟流行特征及动物卫生监督在防控中的作用[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7):125-126.

[5]谭万泳.2021年非洲猪瘟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7):34.

猜你喜欢
流行特征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双汇遭遇“非洲猪瘟”
我国东北首现“非洲猪瘟”,食用患病猪肉会致死
猪科宿主对非洲猪瘟传播的作用比较
四川省非洲猪瘟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2008—2015年漳州市诏安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天津市武清区成人亚临床甲减的筛查分析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91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