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研究

2022-04-11 11:12吕超楠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根据地民歌

吕超楠

(陇东学院 美术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及中国共产党革命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历来都是专家及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例如宋金寿的《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刘东社、刘金娥的《中国史话——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房成祥、黄兆安的《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等。如今,基于媒介技术在音乐艺术中的应用和普及,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民歌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关注,其传播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界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开始逐步倾向于视听合一的视觉化发展,从音频到图像的呈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民歌被视觉表现得更加逼真,并赋予丰富的生命力和活力,视觉化传播逐渐成为当今民歌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进行探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影响力和传唱度,对推动民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概述

(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基本概念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出来并流行传唱的民歌。进一步讲,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口头或即兴创作出来的,歌曲内容一般以热情讴歌人民领袖、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的生产劳动生活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为主。所以,听众在聆听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时候,能快速了解民歌所要表现内容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例如《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是由甘肃省环县曲子镇农民孙万福创作完成的,其中的一句歌词“高楼万丈呀平地起,盘龙卧虎呀高山顶”用来歌颂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伟大形象,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共同思想情感。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类似“信天游”风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歌曲,由刘烽作曲,徐锁、冯福宽等人共同作词,歌颂了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挽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总体而言,这首民歌歌词突出了红军抵达陕北这一历史时刻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拥护和爱戴。此外,广为流传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军民大生产》,来源于庆阳的“打夯号子”,由张寒晖在陇东小调《推炒面》的基础之上改编而成,其中的歌词:“自己动手么嗬咳,丰衣足食么嗬咳”将劳动人民不怕辛苦、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民歌在当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生产运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全国广泛传唱。综上所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创作,大多产生于火热的劳动过程中,以人民拥军爱党、歌颂革命英雄情感为主要内容,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让听众能够领略到主题鲜明、情感真挚的民歌艺术魅力,同时也成为当时团结群众、凝聚民心的重要思想武器。高尔基曾经说过:“民歌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民歌具有记录革命历史及人民生活的作用,它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传递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精神。

(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视觉化传播概念

随着新媒体和图像时代的到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民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而是已经开始向着视听合一的综合艺术形式发展。关于“视觉化”这一概念,美国学者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并提出:“所谓视觉化就是视觉符号与观看者之间的作用。”[2]至于“音乐视觉化传播”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作出统一的界定,马小喆在其论文《从听觉到视觉的体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中写道:“所谓的音乐视觉化传播是指将音乐作品通过视觉化的处理,如制作成MTV、Flash 以及DV 等形式,通过大众传播进行的一种视觉传播活动。”[3]笔者认为,民歌的视觉化传播主要是指将民歌作品通过电脑、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以图像、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视觉艺术传播,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相互交流和共享。毫无疑问,这种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使得民歌传播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民歌已经被视觉化的传播现象浸润,静态的民歌五线谱、唱片(CD)封面、舞台设计、乐器符号到动态的MV、DV、视频影像、民歌演唱会、民歌微电影、民歌电视大赛等,都是通过视觉符号来有序地传播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民歌。值得注意的是,歌手的形象设计,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视觉化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歌手的视觉包装,能够使受众在视听感受上产生愉悦和向往,并且刷新观众对于歌手的认知,以此提升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传播效应。例如,歌手王向荣在演唱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总会身着羊皮马甲,头戴白色毛巾,见图1。

图1 歌手王向荣2016 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的造型

这种衣着形象方面的设计,更符合他所要演唱民歌的风格类型,能够使受众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淳朴劳动人民拥护人民领袖的画面。

综上所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是借助于唱、演、奏等舞台表演达到民歌视觉化传播的效果,这不仅给予民歌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而且使受众群体拥有动态立体的视听感受。

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特点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一)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视觉化传播已经成为各种传播模式中的核心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逐渐影响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在电影、视觉、文本中的介入方式,越来越多的民歌作品被图像包裹,被影像所诠释,民歌的传唱和弘扬,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使我们在聆听陕甘宁革命历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的同时,通过具体化的可视形象,更深层次地解读这些英雄事迹,解读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力量。这赋予了原本抽象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更多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作品能够更好地传播其蕴含的真谛和意境,借助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图像与民歌的相互交融,让民歌作品的意境得到充分地展现和传达。毫无疑问,这种趋向于“图像”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听觉传播局限,往往将演唱者的形象、音色同影像中的光影、色彩、画面构图等视觉元素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将表演的镜头进行快速地切换,给受众群体制造出一种丰富多样的视觉印象,仿佛置身于表演现场,这种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会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在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仿佛把观众带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例如,诞生在陕甘宁根据地的《工农齐武装》《军民大生产》《十绣金匾》《翻身道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民歌,被电影、网络、电视、MV、短视频等带入影视屏幕,具备了视觉形态;《延安颂》《八路军》《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碧血丹心——刘志丹与陕甘红军》《走进陕甘边根据地》等红色题材电视剧和纪录片中,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常常以背景音乐的形式与画面表现内容融合。这不仅能够增加电视剧内容的层次感,而且能够赋予民歌作品丰富的画面感,这都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视觉化传播形态。

(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视觉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民歌传播,仅仅局限于听觉传播,其传播主体主要为歌手、音乐家等。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传播主体除了歌手、演唱者外,还包括以陕甘宁革命文化为主题或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政府相关机构、各类电视台、平面媒体、影视公司等媒介组织。例如,从民歌演唱会的举办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对外宣传、再到弘扬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相关电视节目的拍摄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毋庸置疑,这对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传播的成效和范围。

(三)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传播渠道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传播受众是否能够准确地接收到传播主体发出的相关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的效果。进一步研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视觉化传播渠道,不难发现,大众媒介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包括:电影、纪录片、电视、乐谱、杂志、唱片等。

此外,受数字技术和电脑合成技术的影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常常以音频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的民歌文化产品,它们大多通过网络渠道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包括:官方网站、网络短视频、音乐软件等,使受众群体能够随时随地收听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作品,不可否认的是,媒体技术在背后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它使得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通过电子、数字技术平台被大众熟知,并且使受众群体和传播者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直接。再者,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也通过公益展览、民歌演唱会、民歌大奖赛、红歌会、广告宣传、线下活动等传播渠道进行视觉化传播。多样性的传播渠道,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内容更加生动,用更加形象的方式广泛的传播,使受众群体更加直观地感受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真谛。

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形式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主要表现为动态视觉传播和静态视觉传播两种形式。

(一)动态视觉传播

动态视觉传播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MV(音乐录影、音乐电视)、视觉艺术装置等媒介形式来传播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随着移动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如今,电影、电视、MV、Flash、CD、直播平台的出现已经弥补了原本主要通过广播传播民歌音乐的局限性,开始充分地将动态影像的形象融入到民歌传播的听觉系统当中[4],通过进一步制作独具特色的视听效果,营造丰富的画面氛围来提升民歌作品的艺术属性,这种动态的视觉传播形式已经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传播中占据了主导位置。进一步讲,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以电影、电视和MV 的形式传播,主要表现在MV 的图形、色彩及相关电影的背景配乐上,充分地将陕甘宁根据地的民歌与画面融合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民歌传播方式,巧妙运用声画相结合,助推民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让受众群体能够获得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审美体验[5]。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运动着的影像能够更好地诠释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内在含义。

(二)静态视觉传播

静态视觉传播主要是通过乐谱、绘画、图像、摄影等静态视觉符号来传播陕甘宁根据地的民歌。从较为宽泛的文化意义上来审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视觉传播,可以发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唱片封面、民歌乐谱、民歌海报、民歌书籍装帧、民歌服装、民歌演唱会现场环境、道具、形象等都属于静态视觉传播的主要形式,它以直观的图像符号让人们更加了解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例如,1972 年,中国唱片分别将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陕甘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民歌《工农齐武装》、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陕北道情《翻身道情》五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以胶膜唱片的形式进行出版[6],其中配有唱片封面及乐谱,见图2、图3。

图2 《翻身道情》歌谱

图3 中国唱片社《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唱片封面

可以说,这些都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图形、线条、色彩等视觉符号用静态平面的传播形式,让受众群体能够更为直观且高效地了解演唱者和作品的基本信息与风格特点,激发起受众群体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兴趣,引领其探索民歌背后的精神世界。同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歌唱片消费市场的发展,这些都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的重要呈现形式。除此之外,演唱者的形象和装扮,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视觉传播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演唱者的衣着、发型、化妆、配饰等都要符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风格类型,让受众群体在欣赏民歌本身的同时,通过最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感官加深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内涵的解读。

总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视觉化传播是通过音乐和图像有机组合进行媒介传播,它寄托着人们的深厚情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传播内容及传播主体具有丰富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传播渠道也更加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传播的范围,强化了传播效果,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民歌视觉化传播的优势,积极推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民歌的发展,让民歌作品更为真实也更为广泛地传播。

猜你喜欢
陕甘宁根据地民歌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陕甘宁振兴论坛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意见篇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