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土厚准格尔

2022-04-12 11:45刘媛
文史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城黄河

刘媛

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鄂尔多斯市东部,在黄河“几”字湾右上角的内里,鄂尔多斯高原东端,是欣欣向荣的准格尔旗。旗境北、东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山西省忻州市隔黄河相望,南临古长城与陕西省搭界,西与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接壤。浩浩荡荡的黄河从准格尔的北部和东部、南部流过,呈一个“7”状,挽住了这片深厚的土地。在这有力的黄河臂弯里,有壮美的山河与草原,有丰富的矿藏与牛羊,有古老的敖包和长城,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旗共36万人口。“准格尔”是蒙古语,意为“左翼、左手”,准格尔旗旧称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伊克昭盟色楞旗。“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县级行政区,由地级市、盟管辖,行政级别相当于其他省区的“县”。

根据考古发现,准格尔旗纳林川畔和黄河沿岸在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活,尤其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人类遗存遍布鄂尔多斯高原,准格尔旗境内就有坟玛、窑子梁、官地、阳湾、贺家沙背、张家圪旦等遗址,其中寨子圪旦是集防御与祭祀于一体的祭台,对研究新石器晚期部落形态的形成及社会发展继承具有重要意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周时期,准格尔旗多为北方游牧部落所占据,并同中原地区时有冲突。春秋时期,这里是五方杂处之地,到了战国时期,这里便开始修筑长城。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今准格尔旗部分地区属魏国上郡辖区,沿东部黄河筑起一道长城以防外侵。后来魏国被秦国打败,包括今准格尔旗的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并纳入了秦国的版图。秦国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便从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直至今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修筑长城,这道长城大部分沿着榆溪(今黄河支流哈什拉川)所修,史称“榆溪塞”。长城以東为秦国上郡辖区,以西为林胡、楼烦等民族的游牧区。今鄂尔多斯境内所见战国秦长城由南向北分布于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境内,将黄河支流的上游包含于长城之内。在准格尔旗境内,今存战国秦长城42618米,分布于准格尔召镇和暖水镇,墙体既有石块、石片垒砌中间填充土石的,也有土夯的,还有山险。这部分长城多残损严重,大段湮没,沿途还有烽燧12座、障城2座,均损毁较重。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沿用了战国秦长城,又继续向北延伸,在这道长城内侧设置了众多县,其中今准格尔旗境内有广衍(今瓦尔土沟古城)、武都(今榆树壕古城)、南舆(今十二连城古城)。秦始皇还修了一条南北穿越鄂尔多斯高原的“秦直道”,作为秦代通往北方边郡的驿道,主要是沿着战国秦长城、榆溪塞长城内侧而行。

“秦朝末年,匈奴趁中原战乱,重新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界于‘故河南塞,即以战国秦长城、秦代榆溪旧塞为界。汉朝逐步恢复了秦朝旧县。前127年,西汉大将卫青大举北伐匈奴,拉开了西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序幕,一举将汉朝的边防线推进至后套平原北部的查石太山—乌素梁太山—狼山一线,自此,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完全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疆域,这是战国秦国、秦朝都没有能够做到的。”“东汉时期的战国秦长城,内侧是汉朝郡县,外侧是‘葆寨蛮夷,与清代利用明长城作为‘夷夏之分非常相似”(王大方,《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序二”,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渊源,今这一带附近有汉代遗迹,其中美稷古城位于纳林村,为汉武帝所修,东汉时期在此置南匈奴单于庭,现城墙遗址依然清晰可辨,城内为耕地。

“十二连城”是一组隋唐时期古城遗迹的名字,隋唐时期叫“胜州”城,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脑包湾1、2、3、4、5号城和天顺圪梁6、7、8号城。始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先是在此置榆林关,到了唐贞观三年(629年)改名胜州。古城遗址紧傍着黄河天险,隔河相望的还有古“云中”城,两城形成锁钥之势,城池固若金汤,既可控大漠草原,又可临中原大地,进退相宜。今“十二连城”也是准格尔旗北部一个乡的名字,由于黄河灌溉的便利,这里水产、地产富饶,不但有黄河大鲤鱼,还有上万亩的水稻,河套的丰裕不逊于江南。

辽代在今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西的山梁上筑城建砦,后来守将王承美归宋,宋赐其城名为丰州。当时的丰州、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杨家城)为“河外三州”,三州分布为品字形,相互照应,固守北宋的北方门户。为了拱卫丰州城,还修筑了23座烽火台、永安砦、保宁砦,利用了沙梁川和清水川两道河险,这些遗迹今皆存在,统称为“准格尔旗北宋丰州长城”,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组北宋遗存。“丰州古城”依山就势而建,形状并不规则,平面呈“目”字形,由东、中、西三个小城组成,这三个小城依着山势从东向西升高,其中中城面积最大,南墙处有门及瓮城。城垣为土夯墙,多处破损,但轮廓清晰,西侧有烽火台。丰州长城并不修筑长墙,而是以河川为险,又修筑烽火台和城砦。

丰州长城一带的山间多密植松树,尤其是几乎每座山顶都有一棵大松树,当地民间传说,这些松树均为北宋时期所植,因为“宋”与“松”谐音,栽松树是为了表明这里是宋朝疆域。这个说法当然有点牵强,但这一带一直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直到清代中后期逐渐被砍伐,于今剩下残存的1600余亩,名为阿贵庙原始次生林,其中有一株被称为“中华油松王”的大松树,197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测定当时的树龄是904年,也正好是北宋丰州长城形成的时期。

元朝时准格尔属中书省山西道大同路东胜州。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准格尔旗全境为大明疆域,属山西省东胜卫,东胜右卫治所即十二连城。后来永乐初年东胜卫、榆林卫等被别迁,河套地区重归蒙元。今准格尔旗南部,与山西、陕西交界之处,有明“延绥镇”所辖长城的遗址,起自龙口镇大占村黄河西岸,东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的明长城隔河相望,向西经过竹里台村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尚存小段土墙、2座烽火台和1座敌台。民国初年,这一带划为山西省河曲县第四区,1940年山西省河曲县衙流亡四区十里长滩(今龙口镇长滩村)。

这段明长城所在的位置是晋蒙陕交界之地,有“鸡鸣三省”之称,有黄河渡口大口渡,对岸就是河曲县的西楼口渡,这两个渡口是明清、民国时期的西口古渡。几百年来,成群结队的人們从这里渡过黄河,沿着准格尔“十里长川”西口古道进入河套地区垦荒种田、行商坐贾,史称“走西口”。

今准格尔旗保存着完好的西口古道遗存。在这条古道上,山巅有高耸的敖包,河滩有肥沃的田野,沟壑有茂密的林草。民间腔调高亢而洒脱的漫瀚调,今天已是准格尔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准格尔召,又名“宝堂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为鄂尔多斯最大的召庙建筑群,融蒙、汉、藏建筑艺术于一体。农历四月和七月定期举办玛尼会和雅尼会,为鄂尔多斯最大的佛事活动盛会。

准格尔的地下,埋藏着优质的动力煤,“准能”(准格尔能源)集团等,开掘着面积巨大的露天煤矿,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2020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准格尔旗排名第26。今天的准格尔还在大力发展农渔牧业,乡村里到处都有瓜果鱼米牛羊,用“水深土厚”还不足以概括准格尔,厚重的地域历史,秀美的山川草原,多元的文化积淀,这里其实“金、木、水、火、土”俱足。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水更深就能行驶更大的船,就能装载更重的东西,土层更深厚所种植的草木才可以更加繁茂,作为中国最早出现商业雏形、最早开始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区域之一,未来的准格尔,必将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长城黄河
《东渡黄河》
极目黄河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箭扣长城,惊险绝美
登长城
黄河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长城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