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三农"基本盘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2022-04-12 09:42杨时云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农农业农村

杨时云/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2021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良好开局。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要重点推进九个方面工作:

深化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一是稳面积保总量。启动实施优质粮食稳产增效工程,推动粮食主产区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严格管控耕地用途,统筹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完成中央下达江苏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狠抓在田作物管理,全力推动晚播麦“促弱转壮、早发稳长”,搞好农资农机调剂调运,确保增施返青肥、“一喷三防”等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夏熟丰收首战告捷。强化防灾减灾减损,最大限度“龙口夺粮”“虫口夺粮”。建足建好500个以上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促进绿色节本增效,挖掘单产、增加潜力。二是强科技重装备。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组织实施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实施重点企业培植计划,深入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认定一批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省级优势特色种苗中心(企业),打造南繁硅谷等种业创新平台。组织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进一步净化种业市场。深入实施农机“两大行动”,创建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10个、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40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0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瞄准农业生产需求,梳理一批劳动用工多、产业附加值高、生产需求迫切的装备技术清单,纳入省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机制,推进2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协同创新。三是保耕地提质量。按照“十四五”末建成5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的目标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新建高标准农田4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积极推动新建高标准农田及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主要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各地不得擅自占用、随意改变用途,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要及时补充,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严格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试点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和盐碱地后备资源调查,治理酸土10万亩。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行动态调整,启动复垦地污染状况调查和重点农用地块监测。

统筹推进“菜篮子”和“油瓶子”生产,坚持提前调控和应急补充两手抓、两手都硬,确保供给安全。一是抓好畜禽和蔬菜生产。贯彻落实省七部门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政策,确保全省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120万头,规模猪场(户)保有量5000个。在抓好优势区蔬菜生产、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的同时,重点强化大中城市自身蔬菜应急保供能力,布局建设80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以上、产量5500万吨以上。二是提升水产品供给能力。深入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池塘、滩涂等水产养殖面积,因地制宜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力争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900万亩、产量480万吨左右。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生态化池塘20万亩。三是扩大大豆油料生产。各地要按照“多油并举、多措并举”的思路,攻坚克难扩面积,千方百计提单产。落实好发展油料生产相关补贴政策,合理利用冬闲田、丘陵山地、盐碱地和边际土地资源,引导种植高油酸花生、双低油菜等油料作物新品种,因地制宜发展芝麻、向日葵等特色油料作物,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确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60万亩目标任务,力争全省油料作物面积恢复到450万亩以上。

以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为重点,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种价值,打造产业多种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国家重点链、省重点链、地方特色链,落实“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培育规模化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培育一批农业“链主”企业、一批全产业链典型县、一批跨市域县域全产业链重点链。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试点,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00个,培育形成一批设施运营主体,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二是加快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围绕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加快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持续扩大“苏韵乡情”品牌影响力,力争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强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快递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加大“苏菜直通”平台推广应用力度,推广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超1150亿元。推动6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三是加快提升江苏农产品影响力。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举办全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大赛,新发布省级目录品牌60个,新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加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农交会”“农洽会”以及“云展会”、境外展会等,组织主体参加展示展销,提升江苏农业品牌知名度。加强开放型农业基地(区)和合作园区等载体建设,推进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深化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实施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工程,争创国家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选树一批整县推进典型。深入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五年行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对监管不力的地区进行约谈。四是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联合网信部门,指导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快构建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乡村、乡村数字生活服务、乡村数字治理等数字场景。发挥省级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作用,推进益农信息服务提质增效,新建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30个。全面建设“苏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构建一批与农业农村管理服务相适应的应用板块,推动涉农数据资源对接,形成“覆盖全省、上下贯通、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大数据发展新局面。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推进、问题导向,进一步放大农业绿色效应,减少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一是扎实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准备。国家将对江苏省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地要高度重视,提前行动起来,加紧准备起来。全面摸清掌握问题底数,抓细抓实涉农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举一反三加强系统治理,积极探索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新举措,确保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二是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重点工作。《江苏省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已经印发实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紧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和任务措施。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选择部分条件具备的市县,扩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探索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建设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50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4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5个。开展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做好农田灌溉尾水净化利用试点推广。加快构建市场化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三是扎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按照“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要求,聚焦渔政执法监管能力建设、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等,健全部门长效联勤联动协作机制,深化非法捕捞专项整治,确保“禁得住、禁彻底”。组织“回头看”,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强化退捕渔民就业保障,夯实长江禁渔社会基础。

统筹农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打造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一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巩固拓展三年整治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制定完善评估办法,加大典型示范引导,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扩面。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提升与生活污水处理有效衔接,整村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完成687个行政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提升改造任务。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打好季节战役,推动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推进作用,加强城乡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建设管护机制,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上山下乡”。突出县域城乡融合,把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乡镇服务功能提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强化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把握乡村变迁和振兴规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构建更加适应群众需求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加快推广公共空间治理、“清单制”、“积分制”、“红黑榜”、“网格化”、数字化治理等成熟经验,丰富完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聚焦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畜禽屠宰、渔业捕捞等重点领域,严厉打击涉农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将农民丰收节与传承发扬农耕文化、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展示发展成果等紧密结合,进一步放大农民丰收节的品牌效应。办好全省农耕健身大赛,推动传统农耕文化释放新活力。

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强化农村改革成果系统集成运用,推动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长久不变试点,指导试点地区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思路,承包地不打乱重分的原则,探索延包的具体路径。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合同日常变更工作制度,强化农村承包地信息跟踪调查和动态调整,推进承包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强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组织修订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强化经营权流转指导和监督,规范流转秩序。按照“点面结合、管改统筹、试点先行、梯度推进”的思路,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改革试点,不断提升宅基地管理水平。推动乡镇政府履行宅基地审批职能,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联审联办宅基地审批机制。推进6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宅改试点首批政策落实,力争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退出、抵押、收益、审批、监管等方面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二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村集体授信融资。研究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与农民住房使用权流转“两项标准”,推动出台金融支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满足农村产权交易金融需求。优化升级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金融端开发建设,加强与银、保、担等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抵押融资线上审批、自助发放等。在农村产权市场增加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线上交易功能。三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成立全省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联盟,实施“金融富农”行动,大力推广“苏农贷”“富农易贷”等产品,推动实现授信应授尽授、贷款应贷尽贷,全力满足新主体、小农户融资需求。扩大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范围,实现56个产粮大县(市、区)全覆盖。四是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5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和积极拓展改革试验任务。组织第三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攻坚扫尾,开展到期任务评估验收,深入总结宣传试验经验,力求更多改革试验成果转化为全省乃至全国面上的制度安排。推动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起好步开新局,为全省“三农”工作解难题、闯新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一是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印发《农民收入十年倍增 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实施“三业”富民促增收行动,推进农民就业富民、农村创业创新富民、产业融合发展富民;实施“三新”利民促增收行动,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利民、新型集体经济释放动能利民、新型农村产权制度赋能搞活利民;实施“三项制度”惠民促增收行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惠民、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惠民、健全重点地区帮促制度惠民。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和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二是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超前谋划重大项目,推动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当年新开工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年度实际完成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支持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修改完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水平考核细则,突出考核项目真实性和项目建成实效,提升重大项目建设质效。三是实施人才振兴行动。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四支队伍。实施省“绿领”新农人引航计划,选派专家“一对一”“引航”一批“绿领”新农人。新建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实训孵化基地,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950家,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达1.9万家,省级以上示范社达2000家。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以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农业农村双创青年等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开展“半农半读”农民中高等学历教育,稳定农广校中职教育规模,推广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和涉农高校“定向委培”模式,畅通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渠道。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考虑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推动资源集聚、要素集中、政策集成,以县乡村等为基本单元,分区域、分类型培育一批示范样板,率先建设一批现代化试点区域,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省全面发展,并为全国探索经验、提供样板。一是启动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六强六化”行动,通过梯次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县域差异化、特色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路径。启动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重点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要素保障支撑体系、工作推进机制和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十四五”全省将建设50个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高水平打造一批农业现代化标杆。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奖励激励,并优先推荐国家级创建。二是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围绕优质粮食、现代种业和特色产业等三个领域,引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联农带农富农高质量模式、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模式、园区建设管理高质量模式“三个体系、三个高质量模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升级版,“十四五”全省将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50个。三是深入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部省共建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地区持续开展引领性、创新性探索,总结推广典型模式和亮点做法。启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监测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省级先行区进行指标体系监测,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跟踪指导现代化工作实践。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农高区等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金字招牌”,更好地集聚资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一是狠抓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全面压实渔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船东船长主体责任,深化渔港“港长制”,提升渔船管理服务组织建设和履职能力,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巩固“三类船舶”清理整治成果,畅通渔船过户通道,加快涉渔乡镇船舶拆解处置进度,保持打击涉渔“三无船舶”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加快实施渔港建设规划,加大渔港渔船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智慧渔港建设。健全船籍港和靠泊港共管机制,实施泊港渔船登临检查制度。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执法,严格执行“四必查”“六必罚”“十个必须”,确保不安全不出海、不安全不作业。严格执行海洋渔船伏季休渔制度,以最严的措施维护休渔秩序。开展渔业无线电管理专项治理。严格实行盯渔港、盯船网、盯渔船、盯船员、盯预报、盯执法“六盯法”,常态化通报渔船进出港报告率、北斗终端开机率、入网编组率,实施《海洋渔船分级分类管控办法》《海洋渔业船舶安全生产记分管理办法》。近期将在沿海地区开展一次专项整治巩固提升百日攻坚行动,聚焦安全生产执法、隐患排查整治、渔船管理服务组织建设、在海渔船管控、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集中通报一批履职不力单位、滞留一批问题船舶、拆解一批“三无”船舶、移送一批涉刑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工作态势和执法震慑。二是狠抓农机安全作业。持续推进“铁牛卫士”农机执法行动,扎实开展农机登记、安全检验、驾驶证考试,深化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实现农机网格员全员培训,创建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县超过60家。创新农机安全监管制度,巩固拓展农机“七化”监管成效,大力推广严重失信主体惩戒措施,推动农机从业人员主体责任落实。三是狠抓农药和农业危化品使用安全。以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企业为重点,采取挂钩联系方式,督促企业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改,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农业危化品安全使用隐患集中治理,聚焦农药生产企业、液氨制冷定点屠宰等领域,认真对照“9个是否”,开展专项检查和跟踪抽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加强许可准入源头管控,将责任落实与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挂钩,督促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提升行业标准。各地要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落细落实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

猜你喜欢
三农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盘点2021“三农”十大事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稳字当头谋“三农”发展之道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