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升高的C反应蛋白与术后心房颤动有关

2022-04-13 01:51刘四云罗永金吴洪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房颤数值

术后心房颤动是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3%~44%。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心律失常会引起心功能的改变,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心房颤动的发生,若抗凝治疗不达标,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引起脏器梗阻缺血,甚至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以及术后死亡率。通过筛选术后房颤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尽量减少术后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房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

为了更好的寻找预测指标,我们有必要了解术后房颤的发生机制,目前POAF 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术中和术后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炎性反应、氧化应激、交感神经激活、心房缺血等。其中炎症反应是重要因素之一,炎症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紊乱,促进POAF 的发生,抗生素的使用,能有效地减低术后房颤的发生。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目前研究显示,术前高C反应蛋白值与术后房颤的发生有关。但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数值与术后房颤的发生目前仍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我院体外循环术后患者C反应蛋白数值与术后房颤的发生,进一步探讨二者的规律及其相关性,达到早期预防及治疗,减少术后房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时间。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9月~2021年5月期间行体外循环手术的550例患者。入选标准:所有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排除标准:(1)术前为心房颤动的患者;(2)术前为心房颤动,术中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3)术后有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等)的患者;(4)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 d内)的患者;(5)术后早期未严格监测C反应蛋白数值的患者共入选研究对象363例。术后早期常规每日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术后心电图结果(是否心房颤动)将研究对象分成房颤组和窦性组。

1.2 质量控制

所有手术均有我科高级职称固定1~2人实施完成,手术流程按照标准同质化进行。术后心律监测:术后每天监测心电图检查,1周内获取房颤心律则有意义;C反应蛋白数值:术后每天监测C反应蛋白数值,具前期观察统计,患者一般术后3~4 dC反应蛋白数值达到顶峰,故本研究主要选取术后3~4 dC反应蛋白数值,若其余日期有更高的数值,则选取最高值。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1.0软件包,统计描述:首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不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M(Q25,Q75),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统计推断:若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检验,若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性检验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对研究对象房颤发生可能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c回归分析,以术后房颤的发生与否为因变量(窦性心律=0,房颤=1),共纳入5个自变量(性别、年龄、合并症、疾病类型、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采用向后似然比进行自变量选择(表3)。术后房颤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类型、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数值与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0.01),疾病类型中,与主动脉夹层对照,瓣膜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首先将盾构机掘进后的一环土体单元去除,激活管片混凝土材料。同步注浆通过设置10 cm厚的等代层来模拟浆体材料。

2.2 术后房颤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房颤发生可能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合并症、疾病类型、术后C反应蛋白)进行单因素分析(表2),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影响因素中,年龄、疾病类型、术后C早期C反应蛋白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影响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2.3 术后房颤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中共入组363 例患者,其中瓣膜病247例,主动脉夹层42例,冠心病37例,先天性心脏病37例。术后房颤101例,发生率为27.82%;术后C反应蛋白中位数88.65 mg/L,年龄中位数为57岁,最小5岁,最大77岁;术后早期每日行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结果将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分为房颤组(AF)和窦性组。具体见表1。

3 讨论

炎症反应是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相关研究验证了炎症与术后早期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Ishiid等研究表明导致AF 的折返回路取决于炎症的程度,并且发生在炎症最严重、传导不均匀和心房切开的区域。炎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参与释放细胞因子或增加氧化应激。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或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也影响术后心房颤动的发展。已经证明,白介素-6或TNF-α降低肌细胞中的钙电流,导致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和不应期的缩短,并通过多回路再入诱导和维持心房颤动。炎症介质通过改变电活动,从而改变体外循环后白细胞介素(ILs)和CRP的释放,从而导致导致一氧化氮的释放受损,进而引起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Tselentakis等通过动物实验分析花生四烯酸诱导的急性炎症减慢了传导速度,这可能为心房再入奠定基础,同时抗炎药物的使用降低了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表明炎症在POAF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是应用广泛的炎性预测指标,也是体外循环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最近发表的一些meta分析也提示同样的结论。本文统计了我院近年来体外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以术后心律为分组变量,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是术后早期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为进一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再将所有数据进行影响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是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明显影响因素。综合来看,患者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数值影响着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同时是正向关系,二元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其OR值为1.05,表示术后C反应蛋白值严重影响着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C反应蛋白值越高,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越高。

心脏术后早期心房颤动是一个较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研究显示其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炎症反应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主要指标之一,之前的研究中显示,其与术后房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本中心的相关数据,旨在探讨C反应蛋白与术后早期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本研究中影响心房颤动术后发生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疾病类型、术后C早期C反应蛋白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既往研究显示,年龄是术后房颤发生的一大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几率大大增高,Shen等研究表明72岁及以上患者发生术后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是12~54岁患者的5.57倍。这可能与高龄患者耐受多年心脏疾病的困扰,心脏功能下降,心脏结构改变更严重。同时患者随着年龄增高,免疫功能逐步下降,术前合并症多,肺部情况差,术中耐受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能力越差,术后早期合并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几率更大,炎症反应更重,C反应蛋白值更高等方面有关系。疾病类型影响着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疾病类型也是影响着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的因素之一,其中瓣膜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主要与瓣膜病更容易导致心脏结构的改变有关,从而引起心脏重塑,引起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评点式阅读教学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悟,这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相通的。哲学家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家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而评点式阅读教学恰好以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为出发点。这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天才的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毛纶和毛宗一父子以及脂砚斋们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矶灿烂,魅力四射,以至文坛上出现了无书不评的蔚然奇观。”

教师在练习题设计时要注重实践性。教师应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加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设计,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且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应对题目内容进行更改,拓展题目内容,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教师对题目进行创新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可以将问题的侧重点进行改变,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向,对一道题目进行多方向的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升华。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分析本中心近年病例的相关资料,研究探讨了可能影响术后早期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些影响因素。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年龄、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数值增高、疾病类型是术后早期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研究对我们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收治老年心脏手术患者,特别是心脏瓣膜疾病时,我们需更多的关注患者术后早期炎性标志物,特别是C反应蛋白数值的情况,有效的使用药物控制炎症的发生发生,从而降低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从而降低心脏血管并发症的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更好地提高高龄患者的术后管理效率,提高临床效率。本文仅从临床统计数据中分析了这一结论,未来研究中可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探究这一结果,同时进一步探究其发生机制。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房颤数值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秦九韶与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体积占比不同的组合式石蜡相变传热数值模拟
数值大小比较“招招鲜”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分析
房颤6误区
预防房颤有九“招”
氯胺酮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