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22-04-13 05:39卢东宁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陕西省绿色资源

卢东宁,张 雨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成为引领绿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国策[1]。地区的持续发展首先应建好绿水青山,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陕西省作为中国秦岭、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理应成为中国的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但目前陕西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陕西省应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而农业绿色发展则是首要选择。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等6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陕西省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评价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找出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对推动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已经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先行领域[2],如何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掌握其发展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3]。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农业绿色发展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上。孙炜琳等[4]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构建了适用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定性与定量2个评价指标体系。赵会杰等[5]运用熵值法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省份间发展水平和速度差异较大。崔宁波等[6]基于10年的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龚贤等[7]建立了农业绿色发展效能、发展竞争力和发展潜力3大系统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资源结构、农机水平、科技等对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有正向作用。巩前文等[8]从低碳生产、经济增收、安全供给3个维度构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地区间农业经济增收水平和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许烜等[9]从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农村发展4个维度对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发现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对农业绿色发展有更显著的影响。既有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所选指标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贡献体现不足、构建的指标体系地域适用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规划》中明确的指标,结合陕西省农业发展特点,构建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减量投入、生态保护能力、绿色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5个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期为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和《规划》,遵循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考虑到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特色与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减量投入、生态保护、绿色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农业生产中消耗的资源主要有自然资源和农机动力等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耕地、水资源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耕地复种指数、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和有效灌溉率3个指标测算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2)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规划》中将化肥、农药利用率、农膜回收率以及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作为评价标准,但由于陕西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数据缺乏连贯性,因此选取农膜、化肥、农药使用强度3个指标来表征。

3)生态保护能力指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农用地和水环境质量是影响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陕西省黄河源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严重,因此选取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农业COD排放量来衡量生态保护指标。

4)绿色供给能力指标。绿色供给能力是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兼顾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选取粮食单产、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地理标志个数3个指标来表征绿色供给能力。

5)经济效益水平指标。经济效益反映了农业绿色发展的产出效率状况,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因此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指标来表征经济效益。

1.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1.2.1 数据来源 各指标原始数据来自于《陕西统计年鉴(2012—2021)》《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2—2021)》以及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官网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得到。采用表1中的指标对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1.2.2 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对陕西省2011—2020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评价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基于熵理论确定各个子系统以及构成各要素指标的权重,能够避免因主观赋权导致失去客观事实的偏差。

设有n个年份,m个指标,Xij表示第i年的第j个评价指标值,熵值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指标测度值的单位不同,无法进行比较,为此需将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保持数据关系一致性。本研究采用极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数据值转化为0~1的区间内。其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

为消除无量纲化带来的影响,可将计算后的指标全部平移一个最小单位值,使得数据有意义,即:

2)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比重Pij。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式中,0≤ej≤1,n为年份数。

4)计算差异系数。

5)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6)计算各年份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各维度及综合水平指数值分别见表2和表3,并根据计算结果得到2011—2020年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各分类指标变化趋势图,见图1所示。

表3 2011—2020年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综合得分

由指标权重研究结果(表2)可以看出,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主要受生态保护能力、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的影响,其次是绿色供给能力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对其影响最小;在二级指标中,农业COD排放量和农膜使用强度所占权重较高,说明这两者对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较大。由图1可以看出,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3年有较大幅度回落,2020年达到峰值。陕西省近10年来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1—2013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下降。在这一时期,陕西省以追求“效益农业”为目标,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农田、河流等污染严重。这一时期陕西省政府虽然加大了农业机械投入与投资力度,但由于时间的滞后性,这一效果在第二阶段才得以释放。第二个阶段为缓慢发展阶段(2013—2017年),在这一阶段,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渐渐回升但略有波动。十二五时期,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措施,加快推进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民经济、农业产量、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第三个阶段为稳步提升阶段(2017—2020年),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快速增长。这一时期,陕西省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减量投入得到优化,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强度总体下降,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取得积极进展,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图1 2011—2020年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各分类指标变化趋势

表2 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

2.2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分析

资源综合利用更加节约高效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图1可以看出,2011—2020年,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变化幅度较大,从2011—2017年,资源综合利用大幅度下降,2017年之后有所缓慢回升,与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但都未达到2013年之前的水平。主要原因是耕地复种指数的快速下降限制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由2011年的耕地复种指数1.405 4下降到2020年的1.292 2,下降了8.05个百分点。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增速较快,提高了13.07%,有效灌溉系数增幅并不明显。在农村大量人口外流的背景下,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并不充分。

2.3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分析

与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相似,陕西省2011—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先快速下降再缓慢回升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阶段(2011—2013年)“效益农业”明显下降,这一时期,农药、化肥以及农膜使用量不断增加,其使用强度增速分别为7.08%、19.22%、10.15%。在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二和第三阶段,陕西省资源减量投入有所好转。原因是2015年2月农业部颁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陕西省也制定了诸如《陕西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2015年以来,陕西省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效果有所提升。但对于限制农膜使用量的相关政策性文件较少,从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信息得知,2011—2020年陕西省农膜使用量年均增速为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未来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膜的使用强度仍然是陕西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重点。

2.4 生态保护能力指标分析

2011—2020年陕西省生态保护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6年,上升幅度较大。近年来,在生态保护理念的支撑下,陕西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加快秦岭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森林覆盖率连年增加,2019年森林覆盖率为46.39%,比2011年的41.42%增长了4.97%。陕西省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陕西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陕西省不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重点加强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陡坡耕地改造。近10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 489.47千hm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2019年陕西省农业COD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20.42万t减少到2019年的761.00 t,水体质量有较大的改善。但2020年农业COD排放量骤增,与2011年相持平,可能原因是畜禽、水产养殖的大规模发展以及粪污处理不当,这也解释了2020年生态保护指标有所下降的原因。

2.5 绿色供给能力指标分析

2011—2020年陕西省绿色供给能力指标逐年增加。在农业发展第一阶段,陕西省政府加大农业机械投资力度,粮食产量稳步提升。2015年,农业部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这一时期,陕西省将粮食生产安全作为底线任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以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20年实现粮食产量1 274.83万t,近10年土地产出率年均增长10.32%,土地产出率和粮食单产的快速增长促进了陕西省绿色产出能力总体上涨。同时,近几年陕西省积极顺应农产品市场需求品牌化的趋势,不断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与管理工作,利用地理标志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6 经济效益水平指标分析

2011—2020年陕西省经济效益指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水平从2011年到2020年累计提高了0.100 1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66%和16.48%,这促进了陕西省绿色经济效益总体上涨。自2011年以来,陕西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了许多促农、惠农政策。如2011年发布《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7年)》,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布了《陕西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4—2020年)》。同时,近年来科技投入的增加使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应不断提升。

3 小结与建议

3.1 小结

本研究从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减量投入、生态保护能力、绿色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陕西省2011—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陕西省近10年来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可分为“效益农业”阶段(2011—2013年)、缓慢提升阶段(2013—2017年)和稳步发展阶段(2017—2020年)。其中绿色供给能力、经济效益水平和生态环境能力指标对其绿色发展贡献较大,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有待进一步优化。

3.2 建议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制约陕西省近10年来农业绿色发展的短板,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特别要研发适应黄土高原农业特点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10]。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抗旱节水品种,提高旱作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改良,做好灾毁耕地恢复、污染耕地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壤沙化等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水资源,从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同时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2)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陕西省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陕北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和荒漠化严重,农用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为了促进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需尽快改变以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使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得到有效遏制。一是要提高农民防治意识,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农业面污染防治宣传活动,并加强对农民清洁生产的技术培训。二是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力推广天然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养殖业等污染治理工作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11]。此外,继续加强黄河流域淤地坝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退耕还草还林,加快形成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绿色农业发展格局。

3)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业技术创新是兼顾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举措[12]。陕西省应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13]。一是要加快研发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高品质、高产育种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二是要改进农业栽培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灌溉技术等,加快有机肥和可降解农用薄膜的推广使用,推进粮田工程建设、污染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善农业产地环境;三是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装备,开发适合陕北地区小规模种植和收割的农机设备,促进农业机械化。四是要加快推进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4)加强“三品一标”建设,保障农民持续增收。陕西省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做好“三品一标”工作不仅能够助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同时还能促进农民经济增收。一是要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延伸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最大程度地开发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二是要创建农业绿色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并依托现代化农业产供销体系推广绿色农业产品,努力开拓北上广深等中高端市场,推动苹果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14]。三是要扎实做好监管工作,促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把控,切实保证认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陕西省绿色资源
绿色低碳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资源回收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