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2022-04-14 06:45付凤英
天津教育·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文本生命

付凤英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从作业布置的角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要思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由育分转向育人。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以生命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教育的原点和终点都应是生命,要让学生对生命个体引起关注,更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更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语文作为学科之母,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指引学生对生命主体关注的重任,进而对一切生命现象关注的大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之地,架起学生今日与明日成长的桥梁。

一、立足教材,理深意切,广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面对文质兼美的部编版初中语文选文,我们只要带着对生命教育沉甸甸的责任去审视教材,就会发现选文中处处蕴涵着生命情感的密码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如生命责任写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人生使命讴歌呐喊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句子无不力透纸背地彰显着对生命主题的重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慧眼立足教材,用慧心体悟文本中的生命教育素材,理深意切地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补钙”,从而助力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学生成为珍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面,多角度、多途径地挖掘文本的生命内涵,将文本中流淌的文字美、人性美和文化美浇灌到学生心田,使学生受到生命教育的熏陶与感染。如,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级下册《老王》《紫藤萝瀑布》等文章,与学生共同感悟生命虽不完美,生存仍有意义;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最苦与最乐》等篇目,提醒学生即使遭遇失败,仍然不能抛弃生命;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昆明的雨》,八年级下册《春酒》《安塞腰鼓》《社戏》等选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如此美好,生命不能随便抛弃。此时,文本在学生眼中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文字的流淌、文本的诠释,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其生命價值,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立足文本,情真意切,巧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

带着一份敬畏和责任之心很容易挖掘到生命教育点,问题的关键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命真谛,让生命意识随文本流入心田?我们除了要借助品读咀嚼、朗读感悟、小组探讨等有效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外,还要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建构生活关联。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亲身经历“生命化”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才会将生命意识常驻内心。

(一)创设教学情境,与生活关联

社会生活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源泉,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载体,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支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生活化情境”都在告诉我们教学做合一,也在告诉我们文本、语文课堂和社会自然密切相关,紧密联系。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适逢校园内的紫藤萝花开满架。于是,课间笔者就带着学生去近距离观察紫藤萝,让学生跟花儿们先来个亲密接触。学生先在感官上欣赏了紫藤萝花的美丽,这时笔者引导他们感知此花的积极向上,并延伸到其他事物上,如破茧成蝶、凤凰涅磐、鹰的成长故事等,帮助学生感悟生命力量的伟大。生活化教学境界的架设,将文本与学生连结起来,更深层次地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价值,为生命之帆加油助航。

(二)提升理性思辨,进行人文关怀

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即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师设置思维含量高的课堂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应以文本探究点为圆心,以学生探究点为半径,教师做好主导角色,激发学生活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要运用矛盾提问法、设疑提问法、闯关激将法、投石问路法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畅游文本,大胆质疑。由此,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入口、入眼的浅阅读提升到入脑、入心的深阅读,从而传递生命信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生命话题,达到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如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时,笔者抓住小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设置问题:文章结尾用了“大约”“的确”这些矛盾的词语,依据文本,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孔乙己的外貌、穿着、语言、动作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深入解读孔乙己必死的原因。然后,又通过“孔乙己之死谁之过”的讨论,较为深刻地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此时,笔者再利用对结尾笑声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探究,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本身是可贵的,但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那么就没人会爱惜你。

三、立足活动,感同身受,妙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有各种各样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学生们虽然知道何为好何为坏,何为伟大何为卑微,但少了感动,淡了愤怒,没了忧伤,成为了知与行的割裂者。我们可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微实践活动,用人格的熏陶取代道德的说教,使学生在语文微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的责任与可贵。通过教学实践和切身体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学生由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积极主动发展的生命个体。由此,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从而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一)活动实践,切身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应开展多样的语文学习微活动,使语文课成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根据部编版教材的特点,结合生命教育,笔者巧妙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实践来进入文本,以亢奋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中,能够增强其学习的乐趣和自我的价值体验。在任务的设计上,要以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适时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如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新闻两则》,就是以“屠呦呦”为新闻链接点引导学生接受并完成课堂任务。通过“今天我是小记者”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文体特点,开辟“直面人生”专栏,积极写稿、投稿、选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人生苦乐顺逆的精神法宝和方法;懂得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人生的循环意义。通过对新闻素材的搜集、整理和仿写,促使学生对生命问题进行思索,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为迷茫的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角色互换,感同身受

语文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探索者,感悟生命的可贵。如,通过文中角色的扮演实现感同身受,这样不仅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探索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嫁接起一座学生钻研文本与生命通道的桥梁。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既能主动贴近文本,又能换位思考走进文本,提升感知力和感受力,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乐学,善于发现问题;好学,善于解决问题。由此感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一是打开一个箱子,让学生靠手摸来判别事物;二是蒙住双眼画东西。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对盲人的世界感同身受,教室内由刚开始的欢声笑语到后来的低头不语,学生们陷入沉思,由之前对现实生活的不珍惜,逐渐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健康的可贵。

生命应像永不凋谢的花儿一样,需要我们精心、用心地浇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在文本触摸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在文本生活中和学生共同咀嚼生命的意义,在实践情境中引导学生品悟生命的真谛。由此,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温度、有文化、有厚度的文化传播站,在每一个站点,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孔乙己文本生命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