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2022-04-15 01:03赖映蓉苏南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战略院校大学生

赖映蓉 苏南光

摘  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伟大使命。地方本科院校应利用好自身的人才优势、地方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解决地方本科院校部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不够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指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不够深入,与地方政府建立的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平台有效度低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服务基层意识;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宣传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区域文化资源;立足地方特色,探索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7-0137-04

自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后,乡村振兴工作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乡村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策略,文化挖掘、传承与发扬,生态健康持续的发展和发挥组织作用方面均有了更全面的规划。

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也拉开了序幕,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乡村振兴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的倡议和一系列政策保障下,高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正值青春,不仅有专业知识,也有无限的冲劲与激情,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他们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的重任。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天然优势,培养一支适合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学生队伍,是新时代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伟大使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让广大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投身于服务乡村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优势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根据我国情而制定的,它们存在于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高校大学生在这两个战略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全面步入乡村振兴战略阶段。

乡村的振兴,关键在人才。2018年1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中强调,发挥高校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主动参与并开展各种乡村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建立起长效稳定机制提供了人才支持。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该法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支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涉农相关专业,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2]。这一系列政策文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

(二)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特色优势

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優势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志愿服务于乡村治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地理位置离当地乡村近,与当地居民接触机会较多,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在了解地方民风、民俗,乡村人民的生活规律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近二十多年来,各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活动的形式丰富,且能贴切地方乡村实际,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品牌活动,在乡村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例如:广西贺州学院连续三年开展大学生扶贫助理助力脱贫攻坚活动,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肯定。

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从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村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立足地方,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例如通过校政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土籍优秀大学生“家乡行”活动等方式,吸纳优秀人才,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是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大学生投身基层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能够贴近乡村,感受乡土文化,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三农”情怀。

(三)地方本科院校的资源优势

地方本科院校能提供科研、思政教育、专业技术、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通过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高校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的人才建设方面具有推动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服务基层、留在基层。将人才与专业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在校内创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品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展演、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能起到对地方文化传承与宣传的作用。也可以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乡村基层的实地调研,将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可行性的调研报告为当地提供参考。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

(一)地方本科院校部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不够强

服务意识不够强是部分地方院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较城市较为滞后、基础设施较差,乡村基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或者大学生参与活动只是跟风,对参与乡村振兴服务活动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是乡村基层工作条件大多比较艰苦,生活不够便利,而部分当代大学生还存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实践服务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三是部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功利性强。为加大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各高校出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或《第二课堂成绩单》等考评机制,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部分功利性强的大学生为了获得相关的学分或完成第二课堂成绩而参加活动。

(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指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不够深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一方面,部分高校指导大学生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基础上,没有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含义和具体内容,真正开展工作时会出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情况;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为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开展对口帮扶,一般设置有乡村振兴相关工作部门,工作的主体大多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干部,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机会主要来自学校的安排。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机制或设立专门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机构,以发挥大学生智力支持,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

(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建立的平台有效度低

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融入地方乡村有难度。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也可能存在语言不通、饮食作息不同、民俗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困难,导致大学生在融入地方乡村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困难。

二是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把握住地方的特性来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研究,提出与使用有效的活动载体,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非常迫切。

三是大多地方本科院校都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或村镇学院等,旨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地方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力量,但真正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只停留在“面”上,没有在详细合作的“点”上、科學计划的“线”上进行充分全面发掘,使得开展的活动缺乏系统性。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服务基层意识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历史课程为例,通过历史资料、历史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激发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爱国热情,从红色文化历史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工作中始终贯穿思政教育,例如发挥好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注重精神帮扶,让学生明白资助的深层含义,增强受助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引导广大学生“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从而激发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投身到当前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

(二)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带头助力乡村振兴,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结合专业优势投身地方乡村开展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和实习活动;开展大学生暑期挂职服务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实现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了解乡村饮食作息不同、民俗文化差异,为日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党员带头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当地乡村传播先进文化、科技支农支教、扶贫送温暖、开展科研等,真正为群众做好事、解难题,实践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增长才干、磨砺品格,培养大学生服务乡村的热情,在推进我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发挥了党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

(三)重视宣传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表示,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希望青年学子在基层建功立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地方本科院校应抓紧机会,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时,应重点引导其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一是通过新媒体做好政策宣传,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运用网络新媒体积极传播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通过相关文章、政策引领等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含义和具体内容。

二是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应着重解读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如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让毕业生了解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帮扶力度,让学生成为真正成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工作人员,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三是开展大学生基层工作分享会。选择在基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享,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总结为理论,为即将参加乡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增添了信心,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四)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我国优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因素,一些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大学生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以地方民族特色为例,可建设校内民族文化博物馆进行地方特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族特色,创新民族特色活动。将专业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如组织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到乡村开展调研学习,将地方民族特色因素融入专业作品中;组织舞蹈专业大学生到当地乡村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传统歌舞,结合专业进行创作。通过地方特色文化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展演、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起到传播、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在传播、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乡村的民俗风情也得到了宣传,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立足地方特色,探索发展新模式

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渠道,着力打造政府、高校、企业、乡村之间的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服务[5]。

一是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特色,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打造应用型人才。通过高校、政府和企业的跨部门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共同举办特色活动,与各县(区)合作共建“村镇学院”,共同进行乡村振兴课题研究等新模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服务地方、振兴乡村”。

二是地方本科院校要邀请乡村经济带头人、文化特长人和村党支部书记到学校开展交流活动,为大学生介绍目前乡村的语言、文化、风俗和目前存在的优势与困难,急需哪一方面的人才,让大学生有心理上的准备,方便大学生获得相应资料,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案。同时,也能让乡村居民了解参与乡村基层实践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特长,在开展实践中给当地民众带来帮助,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Z1):39-4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解读[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2+99.

[3] 翁鸣,张静.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高校改革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20(Z1):27-29.

[4] 谢春. 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J]. 中国果树,2021(09):112-113.

[5] 何妍妍.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五个振兴”战略的现状与路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01):88-90.

(荐稿人:潘斯宁,贺州学院教师,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战略院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