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刘增辉:大数据背景下语文试题选择题答题策略研究

2022-04-15 11:35刘岩刘增辉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选择题选项考查

刘岩 刘增辉

摘要:选择题在语文试卷中占据相当大的分值,极易拉开分差,历来是语文试题教学的重点。但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繁杂,分数难以有效提升。大数据的引入为我们更好地聚焦错误,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笔者将思维的规律形象化,总结错题类型,来更好地应对选择题中同类的错误,以期优化选择题的答题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选择题思维

一、引入数据,聚焦问题,引入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辨别语言运用的正误”。选择题在语文试卷中直观地考查了这一基本能力。但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繁杂,且综合了逻辑推理、综合判断等各种能力,因此想要得高分实属不易。基于此,我们引入大数据,利用答错过的选择题这个让学生产生抗体,应对同类的错误。

二、立足数据,分析错题

大数据下选择题错误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知识漏洞造成难以判断

选择题考查的是知识点掌握的准确度和知识积累的广度,这也是我们判断的基本依據。

首先,这种错误在纯知识性或知识占比较大的选择题中尤其明显。如文言文《南史·范岫传》第11题B项中“东宫……也用来指太子,太后或嫔妃”为正确选项,学生记不准左迁、右迁的知识点,便无法准确判断。

其次,在文意理解兼知识考查的选择题中亦是如此。如小说《别茶·杨帆》第7题C项中“点出了钱之江妻子的大致出生地”为正确信息,它出自文中“吴侬软语”,吴人讲话轻清柔美。吴语也被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江浙话等,通行于今天的上海、苏南、浙江等地。学生对此知识点不了解容易导致无法辨别。

(二)认识偏狭导致判断不准

知识漏洞及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都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执狭隘。

有些学生习惯于主观臆断,但实际上,自己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应该先理解选项,然后从文本中找依据,最后再下结论。如诗歌《高斋视事》第14题C项中“秉笔”指执笔批阅公文。学生容易误以为其就是指写字,不能客观理解选项。

(三)判断失重带偏判断方向

选择题判断的根本依据是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加上基本的逻辑推理。学生抓不住这些基本点便会被一些细节甚至错误的信息带偏节奏,本末倒置,得出错误结论。

首先,判断的失重突出表现在对添加信息的判断上。对于选项中的添加信息,不能直接理解为错误,可能为错,也可能合理,要找到判断的依据。

如实用类文本《“十四五”电力数字化关键技术方向设计研究》第4题D项中“有的技术我们已经有相当的技术储备和突破”为正确信息,出自文本“需重点应用和取得突破的电力数字化关键技术方向开展研究设计”,学生对句子的切分不正确导致其转化不出正确信息,从而判断不准确。

其次,判断的失重也表现在对于一些看似有歧义的选项的判断上。只要有一种理解是合理的就不视为错误选项,许多情况下理解时看起来都有道理,大多是由于学生没有抓住语境,不能准确筛选。

三、分析数据,优化答题

大数据的统计为我们客观地呈现了错误的焦点,而作业平台上学生的疑问反馈又为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打开了思路。据此,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来提升选择题判断的准确度。

(一)判断的立足点是找准文本依据

判断的立足点是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寻找依据,有的依据直接得出,有的需要间接推理;有的集中,有的散在文中各处。这需要学生肯耐心从文本中悉数找全。

如论述类文本《重视“史”,但更要寻找“诗”》第1题A项中“无法解释各种文学现象”出自文中第一段“还远未抵达文学的核心”和第三段“史料建设与史学画押旧方法无法抵达文学核心”。

(二)判断的核心在于比较信息的不同

1.比较概念内涵

概念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是文章基本信息的承载点。概念不同只是起点,概念字面上的改变往往导致意思有偏差。选择题中比较概念不是把两个词孤零零地比较,而是要看在文本中是否相同。它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看似不同,实则相同的。如实用类文本《三峡工程》第4题C项中“出库流量”与原文“下泄流量”概念等同,都通俗地理解为出水量。

(2)确实不同,在文中等同。如论述类文本《徽商于清末屯溪地区的疠疫防治》第1题C项中有“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主要针对茶季外来人员患疠疫的情况”的表述,由于在本文的范畴内,并没有提到其他“外来人员”,所以选项中“外来人员”等同于原文中的“外来采茶者”。

(3)确实不同,找到了依据。如实用类文本《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第5题C项中“数字信息具有渗透性、外溢性、互补性等特点”与原文主语“数字信息产业”所指不同。

2.比较句间逻辑关系

人们习惯于将关注点放在句内信息的表述上,而句间关系的判断则体现了逻辑关系的把握。

(1)通过调换语序或改变词语,造成变化的假象,实则为转换表述。如文言文《贞观政要·任贤》第12题C项中“唐王朝在德义方面不如贞观初年是因为天下太平,国家强大”出自原文“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只是把因果表述调换语序,实则相同。

(2)看不出逻辑关系或是看似前后没有逻辑关系的句子,可能是常识欠缺,也可能是省略信息。如文言文《隋书·虞世基传》第12题D项中说“没有听从他调兵防备的建议,终招杀身之祸”。文本为“世基以盗贼日盛,请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虞。帝不从……宇文化及杀逆也,世基乃见害焉”。原文是承接关系,选项省略了中间信息,并未对语意造成影响。

(三)判断的准确性在于综合把握

1.依据文本综合分析

如诗歌《高斋视事》第14题A项中“诗歌开头两句写远景寒雾消散”,远近为相对概念,结合注释“高斋位于山顶”,相对三、四两句“村庄”和“海树”的描写,开头两句中“余雪”“寒雾”应为近景。

2.选项之间相互勾连

它们有时相互联系,有时会相互矛盾,形成互斥的关系。如诗歌《高斋视事》第14题A项中“诗歌开头两句写远景寒雾消散”,结合B选项中“三、四两句写江边村落与树木隐约可见”,远近为相对概念,开头两句中“余雪”“寒雾”应为近景。

由此可见,阅读理解的选择题选项的判断在于对文本的综合把握。

(四)判断的辅助在于沉着冷静

我们要能入乎其内,进入文本中去理解,但也要能出乎其外,明白任何判断都是建立在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的前提下,而放之四海皆错的表述,不可能是正确的选项。

总之,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能够使语文学习的功能得到延伸,即由原来的听说读写能力向信息检索、筛选能力、综合研究能力、思维品质提高等向度延伸。大数据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和样本,但我们必须立足事实,准确抓住易错知识点的区别,深入探索,直击要害,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选择题选项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跟踪导练(四)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