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名句在小学高年级习作中的运用

2022-04-16 21:09卢婉娜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6期

卢婉娜

摘要: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是文化的传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习作是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在习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里的经典名句,可以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彰显学生的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更浓的文化气息。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让经典名句走进学生习作,为习作增添色彩进行探究。

关键词:经典名句;高年级习作;指导运用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我国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些历经千秋、被经典传颂的经典名句,若能恰当、正确、生动地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之中,将为我们的习作带来清新亮丽而意简文厚的感觉。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的讲话中,也总会引用一些经典名句,言简意赅,增添了文化气息,彰显了文化自信。《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理解积累古诗词的经典名句外,更应该把经典名句转变成学生写作时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转变成诗意横溢的华丽篇章,转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经典名句,提升引用经典名句的能力,使经典名句走进学生的习作中,作为随取随用的习作素材,点亮文章。

一、形式多样巧积累

一直以来,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诵读理解。要达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信手拈来运用经典名句,是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要使学生能对经典名句有深刻的理解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就必须加强诵读积累。纵观现在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文章缺乏内容,语言平淡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无法写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来。经典的诗词名句,语言不仅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这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经典名句的积累,从低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经典名句。我们可以通过一听:听古诗词的朗诵录音;二读:每天固定10分钟,诵读经典诗文,达到熟读成诵;三抄:通过制作诗文卡、手抄报、诗文集等方式,归类积累经典名句;四讲:讲经典名句背后的故事、想象描述经典诗文的画面、意境,创编古诗词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词,慢慢地积累掌握经典名句,为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归类整理助运用

到了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对经典名句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可是很多学生却不懂如何运用到习作中。中国的古诗词数量众多,它们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等;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习古诗词的主题内容,表达方式,抒发情感等,让学生对所掌握的古诗词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有助于他们在习作中合理地嵌入经典名句。除了掌握积累一定量的经典名句之外,学生还必须要准确把握这些经典名句的意思,归类整理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这样,当自己习作的内容与经典名句内容发生意义上的关联时,就可以巧妙运用起来。

除了归类整理经典名句外,老师在进行指导习作的时,也要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主题和要求,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习作内容和经典名句内容关联点,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做好习作前的材料的收集准备,以便写起来的时候可以随时运用。

如下表:

核心素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之所以能主动学习,一是知道理解了什么、接下去能做什么;二是知道怎么运用理解和掌握了的知识。习作前,教师给学生一个较为清晰的指导,有了充分的素材作为支撑,这样学生写起来作文来就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了。

三、巧妙运用添文色

苏东坡在《稼说送张琥》一文中提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读写理念,认为在广泛积累之后,表达能力自然能够释放。2确实如此,当我们的学生有了厚实的积累,再加以方法的指导,他们就有了灵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1. 活用名句作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眉目”,眉目最能传情。正所谓“题好一半文”,高质量的题目能够为整篇文章起到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何将文章的题目写得更加生动和传神,让读者能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便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习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利用经典名句,可以将其重新改编或者直接引用,从而让文章的整体质量得以提高。

例如,在指导写日落的景色时,可以选用《夕阳无限好》作为题目;写春景时,可以用《芳草萋萋的春天》为题;写东湖荷池美景时,可以引导学生选用《映日荷花别样红》作为题目……写让自己难忘的事情时,如一位学生做错了事情,后悔不已,他便改了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的名句,用《怎一个悔字了得》作为题目。再如,在写《家乡的风俗》一文时,一位学生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标题,点出来家家张灯结彩过春节的热闹气氛。利用经典名句作为标题,能够彰显出小作者在文学素养上的修为,题目立意高远,角度新颖,让人在读到标题之后产生穷追不舍,想看下去的冲动,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巧用名句作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老师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写好开头,是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开头是一篇文章的“面子”,在开头部分嵌入诗词佳句,会让文章的语言更为凝练,对文章起到提纲挈领,“群龙之首”的作用。学习伊始,因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文字能力有差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开头。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常用的诗句,并为学生阐述诗句的大意,然后举出实例,引导学生如何将诗句应用到合适的位置上,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思路就能开拓了。

如在指导《我想对您说》一文时,有一学生想要对自己的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感谢之情,他在习作开头就这样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如冬日的太阳,时刻温暖着我,照耀着我……又如在写《笔尖流露的故事》时,有的学生写出对幸福生活的感嘆:何谓幸福?幸福是你远行时有父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付出努力后,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生活里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在写到游西湖时,有一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开头:苏东坡先生笔下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今天我有幸见到了。这样的习作开头,不仅厚实了文章底蕴,更充满了典雅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指导时,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细致阅读,并进行精细化批改,这对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积极影响。我们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方式,把有运用经典诗句作为文章开头和只是直接开门见山式或平铺直白式的文章开头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引用与主题密切的经典名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更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得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基调,继而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妙用名句巧点缀

在习作行文中运用经典名句,不仅可使文章所表达的语言更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还可以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具有画龙点睛,启人心智、升华主题之效。

在写《雨中即景》一文时,有学生这样写:夏日的午后,天气闷热,天空乌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架势。我走出阳台,只见远处已经是“黑云翻墨未遮山”,我赶紧把阳台的衣服收了。正当我转身走进客厅时,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紧接着雷声大作,雨哗哗地下起来了。我连忙放在手中的衣服,把阳台的玻璃门窗户关上。雨越下越大,对面的房屋已经看不清了,大滴大滴的雨点伴随着风,打在阳台的雨棚上,玻璃上,大有“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感觉……这是节选自学生习作的一个小片段,文章写的是下雨景象,如果小作者平铺直叙地描写大雨的景象,是很难直接吸引读者,而今小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同样写雨景的经典名句,这就使文章增色不少了。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段落的过渡处引用经典名句,以用于连接上下文,让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行文更加流畅。如一学生在写《二十年后的家乡》一文时,上文写到了自己二十年后作为国防军事的研究员,在远程导弹的精准追踪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而描写自己多年离开家乡,思念家人想回家乡探望,该生就用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一句作为文章的过渡,从而转入描写自己二十年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过渡自然,情感真切,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此外,行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就是围绕文章中心,从积累中把相关经典名句提取出来为习作所用。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用经典名句,如模仿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仿写了“宁可无肉无竹,不可一日无书”,表达了对书籍的挚爱之情;又如仿写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刘杨送我情”,表达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写法也是特具新意和诗意的。

4.利用名句写结尾

结尾是文章当中另一个重要的点睛之处。文章结尾的写作方式非常多,可以通过总结全文的方式,从而达到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可以通过展示未来,鼓舞斗志;抒发自身的情怀达到提高文章感染力的目的;可以用语含蓄,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思索……而在文章结尾处恰到好处地利用名句进行结尾,不仅可以深化表达,锦上添花,还能让读者阅读之后对作者的观点给予认同,产生共鸣。

如写思念家乡亲人的文章结尾,可以运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在勉励珍惜时光时,结尾可以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激励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在表达自己长大要报效祖国时,可以用“一寸丹心图报国”等。利用名句写结果,不仅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更能实现文章的首尾呼应,升华文章的主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在习作中灵活巧妙运用经典名句,熟读、了解和积累经典名句是基础。低年级时积累,中年级学方法,高年级用时自然灵光频现,信手拈来。习作中运用经典名句,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彰显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的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谢培渝 古诗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教材教法 2009年第1期

[3]徐明霞 指向学生的表达需求的习作教学路径 小学语文教师 2021年05期

[4]何期富如何让古诗名句为作文增添色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