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2022-04-16 22:03孟雪芹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6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数学

孟雪芹

摘要:教育上的创新,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数学规律、举一反三是创新的延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题意识促进;创新能力

当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时代的本质要求,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上的创新,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扬能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课前指导预习,自主提问,提倡创新

通过反复教学实践,我们课题组总结出数学预习的流程(分为《数与代数》的预习流程和《空间与图形》的预习流程)指导学生依据这个流程学会课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教会他们自主提问、善于提问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其中,《数与代数》的预习流程是:

1.通读。通读例题,了解主要内容,思考这个知识点是什么?

2.精读。圈一圈、画一画概念、重点词。

3.思考。思考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什么联系,以及旧知识对解决新知识有什么帮助?

4.质疑。提出疑问:有什么不懂的或者你觉得什么地方比较难?

5.尝试。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空间与图形》预习流程:

1.通读。通读例题,了解主要内容,想这个知识点是什么?

2.精读。圈一圈、画一画概念、重点词。

3.操作。动手操作,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

4.思考。与前后知识有什么联系,旧知识对解决新知识有什么帮助?

5.质疑。提出疑问:有什么不懂的或者你觉得什么地方比较难?

6.尝试。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长期坚持指导学生按流程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上课积极发言、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创新意识逐渐加强,创新能力也得到锻炼。

二、课始创设情境,形成问题,萌发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之产生亲切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出示生活情境“老师有100元和20元、10元的人民币各3张,请帮我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列出不同的算式结果相同(100×3+20×3+10×3=(100+20+10)×3),产生疑问“为什么?”从而根据发现提出假设,并举出例子验证,最后概括出规律。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求异中创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而且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们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4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8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多了。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在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在争辩中主动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三、课中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激發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深入认识某类问题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信任尊重每个学生,热爱鼓励每个学生,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提出有一定水平的问题来。

要培养学生“质疑”,教师应做到三点:

一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问题不能斥责和置之不理;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 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我们教师这时候千万不要训斥学生扰乱了课堂纪律,而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二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创设质疑情境。教师出示题目后先不要忙于解答,而应问:谁能解答这道题?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讲完再问:谁还有什么问题?谁还有不同意见吗?这样的语言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此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甲乙两队共同修3000米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完成了1000米,乙工程队完成了剩下的。他们共得到工程款50000元,甲队和乙队每队分25000元工程款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提出问题是不是水到渠成了呢?

三是教师应指导质疑,抓住问题的实质,提高质疑水平。

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并逐步引导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问题的实质,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数学知识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起点。如果起点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就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快速有效地展开。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就引入按比例分配。这样从“产生点”上入手,以旧知识为依托,或借助原有经验,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顺利展开,从而才能提出质疑。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提高质疑的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再创造”活动也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这样解决问题往往会别开生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

四、课后举一反三,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还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等,让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和相互启发,对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思考,自我分析、设计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在各环节中注重启发,善于引导,培养出更多的爱探究、会思考、善发问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贲友林 .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J]. 基础教育参考,2013(9).

[2] 《科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

[3]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 常芳兰.  学周刊. 2019(21)

[4]在問题意识的激发中发展数学思维[J]. 仲伟恒.  数学教学通讯. 2019(13)

[5]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J]. 董宇钰.  黑龙江科学. 2018(04)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 李云.  新课程(上). 2017(02)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数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消防意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