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消防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2-04-16 16:38周兴龙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消防

■ 周兴龙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

2018 年10 月,消防救援队伍整体转隶至应急管理部,由现役体制转为行政编制,职责任务也由单一的灭火救援任务为主向以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主要任务的全灾种、大应急转变。面对当前极端气候日益频繁,各类自然灾害及事故频繁发生,人民对安全的重视和渴望程度日益增强,消防救援队伍作为综合应急救援的国家队、主力军,在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消防应急通信保障起着关键性的信息支撑作用。但是,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特别是面对“公网瘫痪、道路损毁、电力中断、恶劣天气”等极端复杂恶劣条件下,如何确保通信网能够顺利运行,做到网随人走不中断,就必须要迅速健全立体协同、扁平可视、高效畅通、韧性抗毁的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对于指挥和救援工作显得无比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新时期下应急通信建设工作谈几点思考。

一、新时期背景下消防应急通信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大应急带来大机遇。自消防应急管理部门成立以来,各个部门自身的应急救援职能得到了全面的整合,与此同时各部门还需要全灾种、全天候作战,这也给消防应急通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应急救援这项工作本身相较于其他工作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因此该项工作对应急通信的质量要求极高,这也是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成为目前我国的国家性工程的主要原因,在得到党和国家的全力保障与支持作用下,应急通信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除了我国之外,其他各国也十分重视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将其纳入了自身国家的安全范畴,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频数较高,因此必须要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以此来确保国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全灾种带来的大挑战。进入21 世纪之后,我国的消防应急通信能力虽然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由于发展起步时间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加上我国各地的发展实力悬殊较大,因此各地的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存在联通不足以及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等问题。不仅和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国的消防应急通信能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日本为例,日本目前建有覆盖全国、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防灾通信网络,以及专门用于灾害应急的无线通信网,保证了各防灾相关单位彼此共享灾害现场信息。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公网全部瘫痪,四川广元的青川县和绵阳地区的武平县与外界一直无法联络,直到22 个小时后,工信部门的10 名应急通信机动队员才在成都空军的协助下,携带卫星电话进入灾区,与指挥部取得联系。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消防对应急通信的需求和要求也更加高了,因此应急通信建设需要以更加严谨、迅速的状态发展。

二、新时期下消防应急通信工作的特点

(一)从通信保障的复杂程度来看,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的职责任务从过去的“重特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向“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灾难事故以及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应急救援”转变,消防应急通信保障面临的作战环境更加复杂,保障条件更加恶劣,公网瘫痪、道路损毁、信号无覆盖等通信保障的不利因素急剧增多。

1. 响应时间短。在面临一些具有极端条件的突发灾害事故的时候,由于灾害的偶然性较强,因此要求消防人员需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救援工作,也只有压缩救援的时间才能提高救援成功的可能性。一般情况,在接到救援出动命令之后,所有消防人员必须要4 个小时之内完成集结工作。

2. 自然环境复杂。我国的地势复杂,一些重特大灾害大多属于区域性自然破坏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广以及救援点分布较大的特点,因此要求通信范围覆盖较大。

3. 救援环境复杂。在发生重特大灾害之后需要投入较多的救援力量,一些特殊的灾害甚至需要多个区域的救援力量进行合作,不仅如此救援工作还面临着各种环境、气候以及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而重特大灾害本身就具有地理环境复杂等特点,因此开展救援工作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困难、复杂。

(二)从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来看,消防救援队伍的保障对象和范围扩大了,除了自身灭火救援指挥体系和救援队伍的保障以外,参与救援的力量横向有当地公安、消防、应急、政府以及其他应急联动单位;纵向有部局、总队、支队、大队(站),现场完整的通信保障体系建立需纵向、横向打通四级通信层级,确保各类指令、信息和指挥调度的畅通。

(三)从应急通信的技术更新迭代来看,人工智能、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新兴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对应急通信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消防应急通信不再局限于保障音视频的畅通和指令的上传下达,侦察、侦测、测绘、安全防护等任务成为应急通信保障任务的全新拓展。

三、新时期下应急通信保障面临的困难与短板

改制转隶以来,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历次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应急通信攻坚战。但随着职能任务的拓展,对通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分析历次通信保障案例,我们不同程度存在“三难一乱一不足一受限”的问题,即网络覆盖难、内攻管控难、数据汇聚难,指挥秩序乱、辅助支撑不足。

(一)网络覆盖难。在大型城市综合体、地下建筑以及地质性灾害事故救援现场,由于基站数量少、信号有盲区,容易出现“呼不到、叫不通、连不上”的问题,音视频无法进行有效传输,缺少可靠、稳定的通信保障手段,影响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内攻管控难。内攻人员管控工作主要靠人工登记提醒,在大的救援现场,人员数量多、出入频繁,核对信息耗时较长,内攻人员数量、位置、生命体征等关键信息难以实时掌握,容易出现登记不准确、提醒不到位等问题,指战员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数据汇聚难。多部门联合救援过程中,受不同网络、系统、硬件、端口等方面限制,各救援力量在数据汇聚、信息共享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障碍,无法形成“纵向互联、横向互通”和“一张网指挥、一张网调度”的应急联动机制,通信保障不能形成有效合力。

(四)指挥秩序乱。在战线较长、参战力量较多的救援现场,由于三级组网不规范、指挥层级不明确、通信组织不到位、指战员通信意识不强、电台型号不统一、频率资源有限、信道复用严重等问题,导致现场指挥秩序混乱,指挥指令不能很好地上传下达。

(五)辅助支撑不足。现场通信侧重于视频会议、音视频传输和通信组网等常规保障,反映灾害实际、支撑指挥决策、提升救援效能不足,特别是对洪涝灾害、矿难救援、山林火灾扑救等救援场景,研究不够深入、保障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支撑手段。

(六)运输投送受限。灾害发生初期,一方面交通运输中断,严重削弱了向灾区投送人员和装备的能力,另一方面投送的人员和装备以救援为主,保障为辅,通信保障所需的设备难以全部及时投送。

三、加强新时期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的几点措施

通信保障体系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一环,正由“辅助指挥向支撑指挥、城市通信向全域作战、保障自身向服务全局”转变,我们要牢固树立“保通信就是保指挥”的新型保障理念,加强和改进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通信保障能力。

(一)空地一体,着力构建立体化通信体系。

一要争分夺秒,快速响应,提高保障的时效性。灾害发生后,各级应急通信保障队要在5 分钟内响应,10分钟内出动,在到达灾害现场后30 分钟内上传灾害现场全景图,90 分钟内上传无人机航拍高分影像图。根据保障需要,一次性成建制调派多支应急通信保障队,兵分多路挺进灾区,搭建多个通信节点,第一时间上传灾害现场图像,上报现场灾情。二要统筹组织,统一调度,提高保障的规范性。各地要将应急通信力量纳入指挥体系,明确通信保障重点方向。前方保障小组要成立通信保障中心,对组织现场所有参与救援的通信力量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统一调度,为了保证救援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需要对现场所有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进行小组划分,明确各人员的工作责任以及任务。除此之外还需要另外开设一个无人机航拍小组负责对救援现场进行拍摄并绘制、打印出图片。后方保障小组要合理调配内外部通信资源,及时启动与工信等相关联动单位的协同保障机制,第一时间调派属地三大运营商遂行,优先保障前方指挥部和作战主攻方向通信畅通。三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各地要牢固树立“通信服务作战指挥”的理念,紧密围绕指挥部决策部署和作战任务重点,按照“固移结合、点面配合、空地同步”的图像信息采集模式,科学统筹无人机、单兵图传、高清布控球等通信资源,全方位、多维度采集现场信息,做到构图合理、图像清晰、重点突出,全面反映灾情整体态势。要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专业部门的监测预警、灾情评估、分析研判等信息,并建立电话或视频汇报机制,为部领导、指挥部的作战指挥、力量部署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科技赋能,着力提升应急通信装备体系。

充分调研和试用新型物联感知、图像感知传输等技术,通过定向攻关、升级改造和系统集成,探索灾害现场数字化单兵及各类物联传感、机器人、布控球等无人装备应用模式;整合接警调度、作战指挥及日常管理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分析应用,满足各级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和一线指挥员的作战指挥需要,打造数字化支撑队伍“侦察+ 通信”双重职能,构建“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作战可视化、指挥智能化”的新型指挥通信体系。

结合大型灾害现场和大型活动的实战保障需求,加快构建“专网为主、公专结合”的应急通信网络,配备一批5G 新型通信装备,增配模块化、小型化、轻量化新型通信装备;配全、配齐通信设备、线材,按照“一主一备”配齐音响、调音台、通信线材和接头,确保设备故障后能第一时间替换。

(三)训战结合,着力培养现代化人才体系。

人是所有项目活动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应急通信亦是如此,想要确保应急通信的质量就必须依托于专业的人才队伍。但从目前我国的应急通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不仅队伍建设水平较为滞后且这些专业人才队伍中所应用到的各种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也极为不均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专业的教育以及相关培训机构。以美国为例,其早在多年前就专门设立了EMI,并在其中开设应急管理学科,专门用于培养专业的应急通信管理人员,以此来不断向社会输出专业人才从而达到加强应急通信建设工作的目的。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现代通信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同时各类新型的通信设备以及技术也应运而生,但我国很多专业人才鲜少有机会去技术发展的前沿进行学习,因此缺乏较高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提高我国专业应急通信人才队伍的顶层建设工作,为其提供明确的学习、成长、晋升渠道,并为所有专业人才提供对应的政策保证,这样才能够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稳稳地留住人才。除此之外,在组织建设队伍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引进一些专兼职通信人才,保证应急通信全天都有人随时做好响应,从而实现哪里需要救援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工作状态。强化通信战备值守意识,开展经常性战备教育,随时做好“打大仗、打恶仗”准备;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专业队伍建设,在开展常规性通信装备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开展图像传输、指挥部搭建、指挥调度会议系统的操作训练,优化人员故障排除、装备操作、维护保养的能力水平;加强飞手业务技能培训,组织无人机飞手开展夜间、低温环境等条件下建模制图等训练,全面掌握飞机及各类软件的性能,增强对灾害救援现场的感知力。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消防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消防界》征稿启事
紧急救援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