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稻田-扣蟹综合种养技术

2022-04-18 00:59张丹娜赵亚洲郑艳坤杨文颖丁子元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蜕壳换水河蟹

张丹娜,赵亚洲,郑艳坤,杨文颖,丁子元

(1.天津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061;3.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300221)

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毛蟹、河蟹或大闸蟹,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是我国特有的水生经济生物。近年来,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该模式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也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实现稳粮、促渔、增效、提质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随着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快速发展,蟹苗(种)质量良莠不齐、大眼幼体养成扣蟹成活率低、蟹苗(种)供应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稻蟹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缓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宝坻区尝试了稻田-扣蟹综合种养模式[1]。较传统扣蟹养殖,提升了现有稻田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优化种养殖品种与多层次种养结合生产技术模式。通过转变方式发挥渔业调结构的功能,构建低碳生态农业,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非常适合当前条件下种养殖户对稻田-扣蟹综合种养技术的掌握。

1 稻田的选择及环境要求

1.1 稻田的选择

为确保扣蟹良好的生活环境,稻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新鲜、排灌方便、保水力强、无污染且较规则的田块,一般面积选择在0.67~1 hm2为宜。

1.2 稻田蟹池的设计与改造

养蟹稻田的田埂一般要加高、加固、夯实,使田埂高出田面40~45 cm,宽度达到35~40 cm。为了给河蟹创造舒适的生存生长环境,稻田四周沿田埂挖环沟,宽80~100 cm,深60 cm左右,坡比为1.2∶1~2.0∶1。视田块大小中间挖3~5条宽50~70 cm,深30~40 cm的田间沟,主要为养殖河蟹爬进稻田觅食、隐蔽用。田间沟与环构相通,其形状为“十”字形或“井”字形。开挖总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以下。

1.3 防逃设施修建

为了阻止河蟹离开稻田养殖区,可以选用竹杆和塑料薄膜等材料,在稻田周围修建防逃设施。通常可以将竹竿截取75 cm左右的长度,将一端15~20 cm长度埋入地下,使地上部分保留50~60 cm。竹竿与竹竿之间,一般保留150~200 cm的间隔,采用细绳将竹竿连接起来并拉紧。塑料薄膜一端使用钉扣或者铁丝固定在绳子上,另一端采用填埋的方式固定,通常埋入地下10 cm左右即可,形成墙面。拐角处做成弧形,无褶无皱。接头处光滑不留缝隙。

2 蟹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1 清田施肥

在稻田移栽秧苗前10~15 d,进水泡田,进水前施用基肥,腐熟的农家肥1 950~2 250 kg/hm2,过磷酸钙150 kg/hm2。注水后通过翻整田地,使基肥融入田地,距地表面5~8 cm为宜。耙地2 d后使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450~600 kg/hm2,以达到清野除害的目的。进水10 d后开始插秧,培育水中的底栖藻类和浮游生物,作为河蟹入池后的饵料。

2.2 水草培植

河蟹的生长需要一定的隐蔽场所,以便于栖息、隐蔽和蜕壳。一般在稻田插秧后,可以培植适量的水草。常用的水草有伊乐藻和轮叶黑藻。水草多的地方,由于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丰富,河蟹一般很少逃逸。

3 水稻栽培

3.1 水稻种植品种的选择

养蟹稻田移栽的水稻,应选择适应本地气候、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以及分蘖力强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目前宝坻地区推广使用的是小站稻良种。

3.2 水稻育秧

3.2.1 培育壮苗

在播种前,选晴天把种子晾晒2~3 d,在晾晒过程中,种子摊铺要薄,定时翻动。晒种具有增强种子活力,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消毒杀菌的作用。浸种5~7 d,捞出来后进行药物包衣处理,使用塑料盘作为秧盘等待机械育秧。

3.2.2 增施有机肥

增施粪肥30 000 kg/hm2或还田稻草3 000~4 500 kg/hm2,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密度,还可提高水稻抗干旱和耐碱能力,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3.3 水稻插秧

3.3.1 插秧时间

一般插秧在5月上中旬前后进行。

3.3.2 插秧密度

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技术”。大垄双行两垄分别间隔20 cm和40 cm,为弥补边沟占地减少的垄数和穴数,在距边沟120 cm内,40 cm中间行加1行,20 cm垄边行插双穴。

3.3.3 插秧苗数

一般稻田插秧苗数约165 000~172 500穴/hm2,每穴3~5株。适当增加埂内侧和蟹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以提高水稻产量。

3.3.4 适量施肥

待水稻返青分蘖时,可追施分蘖肥。投放蟹苗后原则上不再施肥,如发现有脱肥现象,可追施少量尿素,施肥用量不超过150 kg/hm2。

4 蟹苗放养

经蟹苗培育池培育成的仔蟹,需要待水稻发棵分蘖后才能放养1龄蟹种,如插秧需经20 d后才能放养仔蟹,以防损伤秧苗。

选择体质健壮、爬行迅速、大小整齐、肢体完整,规格为140~160只/kg的大规格蟹苗。投放密度一般为投放大眼幼体3.75~5.25 kg/hm2或投放Ⅲ期仔蟹270 000~300 000只/hm2。大眼幼体投放于稻田环沟上风头水中,应投放均匀;Ⅲ期仔蟹沿稻田四周均匀摊开,使其自行爬走。

运输蟹苗一般采用规格为55 cm×35 cm×5 cm的蟹苗箱,每箱装载蟹苗1 kg。装载蟹苗时,将蟹苗摊平,厚度3~4 cm。为确保蟹苗运输成活率,使用埋置冰袋的专业泡沫箱装载蟹苗箱,使其保持低温。

5 饲养管理

5.1 水质管理

养殖河蟹的稻田在水质管理方面,采取“春季浅,夏季满,定期换水”的原则。春季来临时,在秧苗移栽大田时,水位控制在15~20 cm;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秧苗的生长,应逐步提高水位。夏季Ⅲ期仔蟹或Ⅱ期幼蟹进入大田后,正值水温高的夏季,为降低水温,一般每3~5 d换水1次,夏季高温季节,更要增加换水次数。换水一般在上午进行,换水温差≤3℃,以不影响河蟹的傍晚摄食活动。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烤田,以利蟹正常蜕壳生长。

5.2 投喂管理

蟹苗放养后应马上投喂。提倡使用全价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8%。投喂饵料应均匀撒在环沟的浅水带。

5.3 用药管理

蟹种培育时,非必要情况尽可能在稻田中少用或者不使用农药,因为水稻病虫害幼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河蟹的生物饵料,河蟹养殖本身对稻田种养也起到一定的生态防病的作用,相比普通稻田种养,养殖河蟹的稻田病害发生情况相对要少一些。即便使用农药,也要选择毒性低、使用效果好的产品。在喷洒农药时,采取喷雾方式,将药物喷在稻禾叶片上,尽量减少药物淋落在田水中[2],并保持稻田中水量充足,稀释田水中药物浓度,降低对河蟹的不良反应,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新水。夏天高温天气里不要进行施药,农药的发挥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毒性也会变大。

5.4 蜕壳管理

蜕壳期也是河蟹最脆弱的时期,只有加强蜕壳期的管理才能更有效提高河蟹成活率。幼蟹在蜕壳前通常会表现出体色变深、摄食量减少等现象,这时应该注意为幼蟹补充适量钙质来促进河蟹集中蜕壳,一般可以施用少量生石灰,用量在150 kg/hm2左右。同时,动物性饵料和新鲜水的刺激对蜕壳也有促进作用[3]。幼蟹在蜕壳后一般会潜伏在在水稻根须附近的泥中,有时几天内都不出来活动,这时候幼蟹壳较软,容易受到伤害,切忌施肥、换水,降低外部刺激,减少饵料的投喂量,待幼蟹壳变硬后,会出来大量活动,沿田边寻食时,再适当增加投饵量,强化营养,促进生长。

5.5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田,重点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发现损坏及时修补,防止河蟹外逃造成损失。每天投喂后观察河蟹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避免残饵败坏水质环境。同时,观察河蟹蜕壳及变态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每15 d施1次生石灰来调节水质,一般用量为75 kg/hm2。增加水田中钙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且杀灭敌害生物。施用生石灰后3~5 d施用EM原露,增加水中有益菌群数量,改善水质环境,预防病害发生。在大风和暴雨天气,注意及时排水,以防雨水冲坏防逃设施。注意及时清除稻田内河蟹敌害生物,如蛇类、螯虾、青蛙和老鼠等。

6 起捕方式

蟹种的起捕时间一般在9月末、10月初。一是利用河蟹夜出觅食的习性,进行夜间人工起捕;二是利用河蟹逆水习性,分别在稻田进水口、出水口处设置蟹笼、袖网或者下埋大盆、陶缸使边沿在水底与田地面相平,通过向稻田中灌水,边灌边排,进行流水刺激起捕[4];三是利用地笼起捕,大量灌水、放水,反复2~3次可将绝大多数的扣蟹捕捞出来。四是利用灯光诱捕。采用多种捕捞方法相结合,蟹种的起捕率可超过95%。起捕后的扣蟹可直接销售或放入越冬池中越冬。

图1 培育的扣蟹Fig.1 Cultured crab

猜你喜欢
蜕壳换水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水培植物霎换水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蜕壳的歌唱家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自动换水
螃蟹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17次蜕壳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