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探案记:细菌还是病毒?

2022-04-19 22:39张知胜
食品与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降钙素粒细胞病毒感染

张知胜

宝宝3个月到6岁之间,特别是在换季、天气寒冷时,很容易发生细菌和病毒感染,导致发烧。明辨“元凶”,弄清发热的感染源意义重大,医生可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控制病情,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低龄宝宝发烧后,家人因为担心可能会着急使用抗生素。但对于被病毒感染的患儿而言,抗生素既无法缩短病程,也不能防止细菌性并发症,还有可能造成机体产生耐药性、肠道菌群紊乱等问题,得不偿失。临床上,医生一般综合考虑实验室检查结果、患儿的体格检查结果和病史做出诊断。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1),由肝细胞合成,能够对病原体进行识别,清除病原体,具有抗炎功能。发生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会明显升高——比正常值高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发生病毒感染时,C-反应蛋白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C-反应蛋白参考值:新生儿<2毫克/升,儿童和成人≤8毫克/升。

中性粒细胞是一类体积较小,移动速度较快的白细胞,能够吞噬细菌。当出现局部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运输快速到达感染部位,吞噬、消灭细菌。当中性粒细胞升高时,白细胞总数也会随之升高。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上升表明宝宝发热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和绝对数升高并非均为细菌感染所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疱疹类病毒感染等病毒感染也可导致其升高。

病毒和细菌相比体积更小,中性粒细胞无法吞噬病毒。当病毒侵入人体时,机体中的淋巴细胞会发挥免疫功能,识别病毒,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和病毒相结合,以摧毁病毒的机体,破坏其功能。因此,被病毒感染时,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会轻度升高。同时,因病毒会抑制骨髓生成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会减少,白细胞总数则会表现出没有上升,甚至下降的情况。淋巴细胞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可辅助判断机体出现了病毒感染。

血降钙素原是人类降钙素的前体物质,是由肺和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是监测人体炎症感染的指标。血降钙素原在健康人血清中的水平极低,几乎不能被检测到。当存在细菌性炎症时,血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而发生病毒感染时,血降钙素原则不升高或仅有轻度升高。因此,血降钙素原是医生判断感染源为细菌还是病毒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其含量小于0.5微克/升,表明是病毒感染;如果含量超过0.5微克/升,则表明为细菌感染。

(1)尿常规检查

宝宝尿液中的白细胞数超过正常值,可辅助判断宝宝发生了细菌感染。

(2)鼻咽拭子检查

进行“呼吸道五常检查”,即肺炎支原体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呼吸道腺病毒抗原、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和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呈阳性,则表明宝宝发热是病毒感染导致的。

(3)体格检查

宝宝出现急性发热时,可以通过体格检查来辅助判断其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宝宝伴有咽部充血、流鼻涕等症状,则可能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如果宝宝腹泻严重,并且粪便中带有脓血,则很可能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

细菌感染导致的患儿发热,可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家长给宝宝用药应用足疗程,即根据医嘱的使用期限用药,不要因为“感觉宝宝好了”就擅自停药,以免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至于病毒感染,目前人类尚未发明针对某种病毒的特效药。广谱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神经氨酶抑制剂有奥斯他韦(商品名为达菲),主要用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

同时,家长应警惕病毒感染结束之后,存在继发性细菌感染的风险和可能,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疾病发展情况,如症状加重须立即就医。同时发生两种感染的情况较为少见,通常只会出现在某些特殊的患者中,例如HIV患者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免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刚出现发热时,可能血常规检查中所呈现出的各项指标不具备典型特征。此外,有些患儿因免疫力较低,即使已被细菌感染,白细胞数也不发生明显升高。医生针对以上情况均需给患儿开展多次血常规检查,家长应积极配合。婴幼儿,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婴儿在明确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疾病后,为了安全用药,及时调整用药量,也需要多次进行血常规检查。

★宝宝发热时,家长心中如百爪挠心,對于医生反复开具的验血单难免产生抵触情绪。提醒您,每位医生、检验师都和您一样希望尽早得到明确的检验结果,尽早为宝宝解除痛苦。而医学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有时因客观情况的确无法做到“一招制敌”。唯有互相理解和配合,才能尽早缉拿“真凶”,助宝宝健康成长。

注1.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机体发生炎症、感染、心肌梗死及肿瘤等情况下,血浆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类蛋白质,是机体防御机制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降钙素粒细胞病毒感染
降钙素原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指导使用抗生素的效果分析
降钙素原临床检测分析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万万没想到,你的身体也用84消毒液杀菌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更昔洛韦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45例临床疗效观察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阿仑膦酸钠与降钙素联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早孕期间不能有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