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养视角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2022-04-19 09:08吴蓓
考试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阅读素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获取的方式同样发生了巨变。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能够为学生现在乃至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作为综合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试,中考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文章将以浙江省语文中考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为例,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阅读素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9-0029-05

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对“语文”一词提出释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进行着重培养。相对“连续性文本”而存在的阅读材料来讲,“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情况下是以统计图表、图解文字、清单等形式呈现的,其承载的信息非连续性、非线性,具备多维、分散、直观、概括性强等特点。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成为语文学科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中考中试题多种多样,但学生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文章将尝试立足阅读素养视角,对浙江省近年来语文中考试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进行研究,探明此类试题的能力测试目标,进而为教学工作中的目标设定提供参考借鉴。

一、 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访问与检索能力

文本信息的访问与检索能力,指的是对文本信息阅读后具备对信息的提取与筛选能力。通俗来讲,则是能否将和命题设计有着密切联系的显性信息提取出来;是否可以将和命题设计有关的一系列隐性信息从非连续性文本中筛选出来;显性、隐性的相关信息之间能够进行内在联系的建构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新情境意义,能否结合非连续性文本构建的情境区别出主次要信息;能否基于对非连续性文本建构情境的综合分析来合理地取舍主次要信息。

比如,2017年浙江省某市中考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阅读材料为《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问题设计如下:“‘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这一争议主要由什么新闻事件引发?正反双方的辩论主要从哪三方面展开?请进行概括,完成图1提纲填空,字数不作要求。”

这道试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访问与检索能力,从中找出显性与隐性信息,进而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及阅读理解能力进行量化打分。其中,第(1)题事件填空是典型的显性信息,可直接从试题文本信息中提取出来,具体来讲就是“2016年7月美国通过了一部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而对第(2)和第(3)题填空来说,属于隐性信息,除了要对学生文章结构信息的提取能力进行考查之外,还考查学生答案表达的规范性。因为文本信息中包含了三次辩论,每次都有一个话题,所以需要进行总结且保证有正反方观点,而且根据示例的问句形式可知,另外两个填空也需要是问句形式。因此,这两道题的参考答案为:“(2)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3)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是否需要投入太高成本?”

二、 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理解与整合能力

文本信息的理解与整合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对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含义进行阅读理解,进而形成深层感知且结合自身认知水平对文本进行分析、整合、推论、表述,实现合理判断的能力。具体来讲,该能力是指能否将和命题设计有着密切联系的文本语言之间存在的细节差别区分出来;能否做到对非连续性文本创设出的情境做出透彻理解;能否实现对命题人组合不同文本有着怎样的意图做出准确领悟;对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的特点能否形成独特理解;针对非连续性文本创设的情境中蕴含的一系列信息,能否以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概括、推断。

比如,2019年浙江省某市中考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材料为《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第一道问题为:“材料二中哪个人最有可能成为‘couch potatoes族’?请结合材料帮助小涛作出判断并进行解释。”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一习题主要是想对学生能否在阅读理解文本信息之后,总结、概括、判断相关信息,之后将自己的结论清晰表述这一能力进行考查。参考的标准答案为:“网名为‘心若止水’的人最有可能成为‘couch potatoes族’,因为从这名网友的发言来看,他最喜欢吃薯片,并且真正向往‘couch potatoes族’的生活方式,绝对不会因为吃薯片过多致癌而戒掉薯片。”命题人如此设计问题,旨在要求学生结合新情境去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是对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此来反映出学生的阅读参与度。

三、 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反思与评价能力

反思、评价文本信息的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信息蕴含怎样的情境意义做出深入思考学习之后,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对文本质量与信度的评价能力和对文本内容及形式的反思能力。具体来讲,能否将文本信息与自身现实生活中的理解构建联系;能否联系现有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文本信息内容或意义;能否围绕文本信息中反映出的情境意义来有效指导自身的生活或学习;能否基于自身经验与认知水平对文本形式特征进行评价。

其一,文本信息质量与信度的评价能力。对学生而言,保持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迷信权威,要遵循“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信念,所以对文本信息要重点关注其质量、可信度、真实性,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保持宝贵的探究本质。比如,2018年浙江省某市中考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阅读材料为《〈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其中第三题为:“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好不好?为什么?”很明显,这一问题设计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信息敢于质疑的能力。许多学生因为该标题源自试题本身,所以想都不想便回答“好”,因此失分。而标题的好坏,需要关注两方面:其一是能否概括文本信息;其二是能否抓人眼球。通過阅读材料会发现这段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内容可概括为“好标题的特点”,而并非“哪些是好标题”,而且标题中的“竟然”有着出人意料之外与否定的含义,虽然在抓人眼球方面有体现,但明显有误导、噱头的意味,会让读者误认为所列举的标题并非好标题。许多学生在作答时缺乏个人主见,不敢挑战权威,久而久之便会思维僵化。

其二,文本信息内容与形式的反思能力。在语文中考试题中,还会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形式的反思能力,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中尤其明显。比如,2017年浙江省某市中考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阅读材料为《理性思维》,采取分类方法来列举出不同的理性思维结构形式,同时合理提出“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们的信息阅读习惯早已呈现碎片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养成,需要重点训练学生阅读并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学会从中发掘与整理信息,同时也要能够从不同维度呈现信息,表达思考。不难看出,在未来社会中,学生是否具备高效读取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阅读素养,必定会成为其今后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题

(一)文本选材

1. 非连续性文本中的文本应当满足多样化要求

因为语文有着较强的工具性特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所以在选材中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确保涵盖面的广泛性,以学生学习、生活所接触内容为主,做好话题延伸工作。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数量相对较少,并未形成完善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体系,教师就需要从命题角度出发,做好非连续性文本选择工作。

其一,文本来源多样化以浙江各市近十年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来源为主,收集到了200多篇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其分类为:新闻报道16.70%、杂志7.40%、网络资源15.90%、文章著作11.90%、调查统计7.50%、宣传标语3.10%、图片13.20%。以此能够明确非连续性文本拥有着多样化的来源渠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上述渠道来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收集。

其二,多样化试题文本。很多时候,虽然主题、观点是相同的,因来源不同也需要从不同方向、角度等进行阐述,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掌握文章观点。如某市2015年文本主题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主要涉及话题背景、调查数据、精选案例、各方声音、新闻现场等内容,这一文章是从报纸《中国青年报》等提取出来的,网站为中国教育新闻网。而这也可以明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内部中文本的来源是比较丰富的,通过引入不同渠道的文本,在发挥相互佐证作用的基础上做好阅读与信息筛选等工作,明确学生批判性思维实际情况。

2. 文本主题之间应当具备密切的联系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有着较强的独立性,但是从文本内部层面来讲应当具备密切的联系,又或者是以统一的主题形式呈现出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讲,在试卷中一般都是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呈现,以主题来完成单元的架构,同时在单元中还会涉及很多和主题有密切联系的文章。在主题阅读中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解决问题目标明确,能够确保试卷中具备较强的关联性,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情况,在评价方案中则涉及文本、图片等形式。如,以某市2017年的文本主题为例,其主要涉及的就是国民阅读这一问题,文本数量有6个,主要呈现的内容是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还有受到国民广泛青睐的阅读形式、听书方式有哪些,以及针对个人阅读数量,国民的评价情况怎样、现阶段0~8周岁儿童家长的陪读情况、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等。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文本作者各不相同,但是出卷人都是根据统一的主题在筛选不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其转变成为考试材料题。

3. 文本内容应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非连续性文本时应当從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应当明确所选择的材料能够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其次,确保所选择的材料能够满足这阶段学生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获取生活中感兴趣的素材。由于非连续性文本有着直观性、简明性、信息量较大等特点,在阅读趣味性方面相对较低,如果直接选择趣味性不足的材料,很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产生厌烦心理,甚至还会逐渐丧失阅读兴趣,最终影响到阅读状态。所以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阶段中,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兴趣爱好,引用与之相适应的主题材料。也只有确保阅读材料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能产生参与欲望,在主动思考与探究中掌握知识点。若只是将重点放在问题的解答上,这样的阅读学习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无法深入思考等情况。简单来讲,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充分突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文本阅读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如,2019年某市考试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为“薯片”知识。2018年某市考试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为:“‘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2016年某市考试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为:“‘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应该力挺吗?”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中所选择的内容与学生阅读兴趣相符,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以网络游戏为例,一些家长、教师呈现的还是紧张的态度,但其实对很多人来讲,这已经成为生活中很常见的内容了,甚至还有人以此来赚钱,但是针对这一现象应当保持怎样的态度呢?虽然文章中并未提出明确化的观点,但是在正反双方的辩论下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来发表意见。如果在标题设计中直接采取了否定态度,很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抵触心理,在文本阅读中难以做到全身心投入,非连续性文本趣味性也会因此不断降低。所以在命题阶段中就需要掌握这一阶段学生的兴趣点,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二)文本情境

1. 确保情境中内容的真实

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同时也要从生活层面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素养视角下教师通过学习先进理念在教学中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零碎化的知识点,还要从生活层面出发,提升教学的灵活性与动态化。通过为学生设计出真实情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综合性表达能力等。想要完全掌握语文知识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情境,而对测试、评价等工作来讲,应当贴合真实语境。所以在创设文本情境时应当加强与地方特色、校园生活等之间的联系。

其一,与地方特色之间的联系。从当地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等方面出发,在做好选题丰富工作的基础上展现当地文化内涵,彰显当地特色与风俗。如,2018年某市考试中将文本材料与地方特色结合,设计了《“科幻世界”中的新宁波品牌》、2019年某市考试中设计了《南湖晚报》等。可以说文本情境与地方特色之间的融合已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考试也逐渐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通过选择适合的试题能够提升教学的情境化,在挖掘适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在主动观察生活的同时从生活层面上掌握语文知识。

其二,与校园生活之间的联系。因为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的,所以就需要将文本情境与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一类型主题情境有着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等特点。如,2019年某市试题中提出:收集“以和为贵”资料、2014年某市试题中提出:“书香校园”活动。所以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校园生活、文本情境的结合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学校中也需要及时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保障语文学习素材的充足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自身经验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真实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的真实体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确保情境中种类的丰富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考试中考查的重点也有所变化,更重视对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复杂性、突发性问题时,会以怎样的角度、方式来解决的考查。从实际层面来看,学生一般都是在静态层面来开展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但是日常生活中问题复杂程度较高,且呈现动态化特点等,想要完全处理好问题,就需要做好调整工作。所以在创设试题情境时应当确保种类上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借助多种文体类型来满足这一要求。目前文体类型主要包含描述、叙述、说明、议论、指示、交流,这些文体类型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因文体类型不同,所对应的情境也是各不相同的。以小说、戏剧为例,提出时考虑的大多是个人兴趣,是一种个人情境式阅读。而对处方、操作指南来讲,一般都是围绕某一件事情,或者是某个任务来开展的阅读活动。

3. 加强情境与试题之间的联系

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语境材料,在做好情境创设工作的基础上发送具体任务,实现阅读素养培养目标,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真实体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强化学生探究能力。但是应当要明确的是创设情境应当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严禁出现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现象。如,在某市2018年的试题中,就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这一材料提供给学生,题目中要求的则是让大家去书写雨果的国籍、代表作等。这种方式使得习题与雨果信件之间没有实际联系,学生难以进入到情境中。在2019年某市的阅读理解中给出题目是《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因为薯片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考试中学生的紧张感得到有效降低,且材料主要包含四种,而后续习题又与材料之间密切联系,如果学生不能详细阅读材料,也就无法准确解决问题。

(三)测量目标

1. 目标指向准确

因为评价主要是从预定目标层面上来提出的,需要结合预先制定的标准,在利用具体程序的基础上做好检测工作,找出能够展现工作过程的数据,在做好工作质量、结果等判断的基础上满足要求,所以在制定命题时需要确定测量目标。如,在测试样题《超市通告》中,提出:“生产这种饼干的公司名称是什么?”这一习题指向明确,考查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学生只需要提炼出题干中的信息,在匹配文本材料的基础上就可以完成文本定位。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中虽然大部分试题测量目标指向明确,但是也有部分试题测量目标存在不明确等问题,如,在2013年某市試卷中提出:“什么是垃圾食品?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习题所考查的就是学生定位、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但对概括来讲,其属于理解测量这一范畴,会出现表述与指向矛盾等问题。加之受到评分规则的影响,使得学生答案是否具备概括性没有实际价值。

2. 目标层次明显

针对测量目标来讲,其具有的层次性特征主要强调的是试题不需要完全指向认知过程,而是需要从不同层次认知过程出发,做好全面考查工作,同时还要确保考查认知层级的有效提升,如,在2013年某市阅读理解《中国邻里关系的调查》中,问题一为单向选择题,内容为:“下列表述与调查结果表相符合的一项是(  )。”问题二为简答题,内容为:“和邻居的相处活动具体有什么的统计数据能够将当下邻里之间相处主要存在的哪些问题反映出来?请简要说明。”问题三为开放式问答题,主要强调的是:“一些专家提出‘互信互助不互扰’是较为理想的邻里关系,请结合‘中国邻里关系调查’的一系列信息来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由于习题指向为全文本—局部文本—全文本,在测量层级方面有着明显提升,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过程,同时也符合由简及难的认知规律。

3. 目标综合性

浙江省某市在2015年以后的中考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一般都是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集中体现的,在组合形式上有了明显增加,内容丰富性逐渐提升,表现出了题量不断增大的特点,在试题分值划分上也逐渐提高。在考查中需要避免单纯考查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而是需要做好不同测量目标融合,并在文章中将合理的位置找到,以此来对学生筛选、整合材料的能力进行考查,确保学生能够基于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来作出准确判断。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需要兼顾学生兴趣,做好文本选择工作,提升试题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芳.挖掘教材资源 开启探索之门——核心素养视野下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123-126.

[2]邹晓明.跨界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生成的有效路径[J].教育探索,2019(5):5-10.

[3]张利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测评[J].教学与管理,2020(11):66-68.

[4]杨毅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及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30-131.

[5]章林华.刍议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能力目标——以浙江省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卷中的部分试题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5):63-65.

作者简介:吴蓓(1983~),女,汉族,安徽安庆人,杭州养正学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阅读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大学生阅读、媒介及信息素养融合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运用“联结”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