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方圆 谈笑之间:诗学视野下住宅居住空间设计探析

2022-04-19 11:12庄晓敏ZhuangXiaominDuBo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学空间设计住宅

■庄晓敏,杜 波 Zhuang Xiaomin & Du Bo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福建漳州 363105)

随着当代城镇生活水平提高,历史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十四五”规划亦提出2035年中国的远景目标是建成“文化强国”[1]诗词歌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离骚》《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中国别具一格的文化基因。而当前的建筑界在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存在着主流之外的一种探索即“建筑的诗学”[2]。在国内虽有深厚灿烂的诗词歌赋积淀,但是早期人们对于建筑及其空间的追求仅是满足基本的居住和使用功能。而在今天随着中西文化的日渐融合,为打破单一的建筑形式、空间形式,一大批的建筑师开始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从古典园林、文学、绘画等领域汲取灵感进行当代建筑的研究和空间设计。随着住宅逐渐告别“住者有其屋”的时代,从“生存型、安居型”步入“康乐型”基至是“诗意栖居”的时代,人们也从“有一瓦遮头”的简单诉求到现阶段不再满足于开发商提供的千篇一律的套型空间,开始追求能够彰显品味、独特的并与自身身份相契合的居住空间,即“诗意栖居”的载体,对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思考由此应运而生。

1 “诗意的栖居”溯源

“诗意的栖居”一词最早源自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lin)《在柔媚的湛蓝中》一诗,而它真正被广泛传播则归功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基于哲学视角的阐释,自此“诗意的栖居”成为几乎所有中产阶级的生活向往。建筑师也关心栖居,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曾指出“当建造房屋的时刻终于来临,那不是属于木工或者瓦工的时刻,而是每个人为自己作一首诗的时刻。”“诗意”“情怀”已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词汇,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诗经》开始诗意的基因就已绵延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汉赋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乃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园林,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共同诉说着中国人的诗意情怀。

“诗意栖居”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将居住空间从“功能空间”向“心理空间”的转化,赋予实体空间诗学属性,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功能需求、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而在加斯东g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空间的诗学》中将家宅从具象的外部空间上升为内部空间的内心价值的研究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家宅空间的诗意根基进行了研究[3]。本文正是在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启发下重新审视当下居住空间的设计现状及人们的居住理想,以自宅的空间设计为例探讨诗学视野下的城镇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深化理解情感空间、人性场所的塑造,旨在为以后的住宅研究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图1 某住宅毛胚套型平面图及结构平面

■图2 某住宅三房、四房方案平面图

文震亨在《长物志》的卷一“室庐”和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的描写,则是两位文人提出的人类最根本的藏身之处、最基本的生存之需室庐、居室的要求,是文人审美情趣的缩影,文人生存形态之显现,亦是现代人苦寻而不得的一种有质量的生存状态。日本建筑师坂本一成曾提出“住宅是一种日常的诗学”,其对建筑的探求就是对日常“温馨”的发现之旅,他把生活的日常作为思考建筑的始发,将人们所企求的“温馨”以建筑的方式呈现,并将其称之为“建筑的诗学”[4]。然而“温馨”无形,却需要形骸寄宿,居住空间则是其寄宿的居所,温馨的外化形式是居住空间的诗意,居住空间是承载诗意的容器。所谓“诗意栖居”即是在居住空间中演绎往复平淡的日常生活时所感受到的温馨与惊喜,是一种关乎居住体验本身的理性审美。

2 城镇住宅居住空间设计概况

中国近代城市住宅的发展经历了泊来、郊仿、商品和多样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后产生的西方建筑师在中国本土的实践,多为具有外来风格特征的住宅;第二阶段则为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公有住宅即解放初期我国在城镇住房问题上效仿苏联,住宅的功能布局和建造模式采用苏联的标准图集建造的苏联风格的“筒子楼”;第三阶段则是中国住房商品化后开发商开始根据人们不同的生活模式进行多样化住宅的建造探索[5]。前两个阶段的住宅室内空间基本无“设计”“装修”可言,主要由常用的生活家具组成;而在第三阶段的“商品房”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大都盛行“欧式奢靡风”。发展至今,住宅的居住空间设计已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从统一范式到个性定制的转变,根据不同生活模式而探索出的住宅类型及套型丰富多样,各种设计风格层出不穷。

近些年“生活美学”“人居美学”等概念的出现,人们对于住宅的室内设计的要求已经从先前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文艺风”“田园风”“性冷淡风”“简约风”“新中式”“莫兰迪色系”“马卡龙色系”等噱头日渐风靡,而此类的装修风格及色彩的选择也成为当下80后,90后住宅室内设计的主流选择。无论是何种风格的居住空间设计,归根结底人们追求的不过是前文所述的“家的温馨”“心的愉悦”“情的满足”。不管是古人还是今时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居哲学,纵是西方思想无孔不入,但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因此,在设计上人们所要创造的不过是能够“诗意栖居”。

3 住宅居住空间的诗学特征分析

住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最早为人所知的“家”的典范是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的家,孔子表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后两千多年,安贫乐道一直是中国人主流的居住价值观。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家的想象不仅是需要物质需求和财富积累,更重要的是对舒适空间和诗意场景的经营,其目的是希望构建丰饶的内心世界[6]诗学视野是一种诗性思维引导下的思考角度,文章以诗性思维来探讨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前先归纳分析居住空间的诗学特征并以此来链接空间与诗学,使空间在其表象的物质基础上实现人们情感的共鸣与满足。

3.1 居住空间的时间性

诗歌一度被认为是“时间的艺术”,主要是指其内容及语言表达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变化,体现在人们所感受到的时间的“延展”“凝固”“缩短”“回环”等。时间是空间多样性 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7],而居住空间的时间性即是设计师通过设计语言的表达、空间的营造即通过客观空间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存在,与主观人的时间运动相融合来实现住宅时空的统一[8],使人们在空间里感受到的时间变化。如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人居美学中的最高境界,其空间营造中的“收四时烂漫”“步移景异”“小中见大”“曲折有致”“壶中天地”“咫尺山林”等都是古人在有限的空间内延展时间维度的体现。

3.2 居住空间的体验性

现象学作为传统体验的来源,关注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直觉的体验。而梅洛g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其研究中给予体验性景观的启示主要有:“知觉身体”下体验性景观的感官性、“空间身体”下体验性景观的情境性、“运动身体”下体验性景观的互动性、“语言身体”下体验性景观的叙事性[9-10]。丹麦建筑学者拉斯姆森(Steen Eiler Rasmussen)《建筑体验》提到,理解建筑不应是从外部界定其所属风格,而应该深入其中去体验建筑,必须观察建筑的设计目的,建筑是如何契合相应的时代观念[11]居住空间作为人们身体、知觉日常体验最直接的载体,其蕴含的体验性不言而喻,在设计中实现不同的体验,满足体验的感官性、情境性、互动性和叙事性是诗学视野下居住空间设计的追求之一。

■图3 某住宅方案设计图

■图4 某住宅墙体改造分析示意图

3.3 居住空间的情感性

柴米油盐、观剧闲谈、琴棋书画、莳花弄草、阅读品茗……家居生活起居饮食娱玩赏乐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住宅主人的家居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不同的人群,其身体机能、生活需求或许会有不同,但情感需求是相同的,也并不会因年龄的大小而有退化[12]。生活方式是同居住空间的“景境”融糅在一起的“功能布局、家具摆设、流线组织、氛围营造”,不是独立存在的、与人无关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并融合在主人的思想感情之中。住宅居住空间的情感性如同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居住空间所蕴含的情感即是主人对家的情、对生活的情,而这些感情的呈现与流露则在居住空间的设计营造上体现。

4 诗学视野下住宅居住空间设计策略

住宅作为家而存在,与其他公共场所不同,它来自每个居住者的内在特征,家的本质上关乎人的存在。居者将自己的智慧积极融入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并由此认识生活、设计生活,创造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晚清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认为“造园如作诗文”[13],其中的诀窍在于“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重点则是“最忌堆砌,最忌错杂”。诗学视野下的居住空间的设计亦应如作诗文,让每一个行为有自己特定的空间,构建诗学空间,使其成为诗意栖居的载体,使“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发生的、熟悉的、具体的场所,也是一个情感与记记的处所。

4.1 生活空间的诗意营造

4.1.1 满足居家生活需求,明确功能划分定位

诗学视野下的居住空间的设计首先必须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需要具备有能够满足餐厨、洗浴、休憩三大基本功能的空间场所外,还需要配备有公共交流、放松休闲、娱乐的空间。纵观当下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大都秉承着“房间越多越好、收纳空间越多越好、好打扫好清洗”等的原则,大部人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似乎就是“居住”。如图1所示为某一住宅的毛坯套型,大部分人选择的功能划分如图2所示,保留原有的三房结构,将入户阳台进行封闭纳入客厅。但是在二孩到来时,也有一部分人进行了方案的调整,践行“房间越多越好”,改造成四房。

基于诗学视野的居住空间应是立足当下,其核心目标是主人对家居环境的绝对享有权。因此,笔者认为居住空间的设计应以当前的家庭需求为第一考量,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明确功能划分,让居者能够真正体验到“家”而不是“容器”。笔者针对上述的两种方案,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案如图3所示,完形入户阳台将其打造为茶室休闲空间;打通餐厨扩大空间;抹平客厅的墙角使客厅完整并预留活动空间;隔出一个暗房作为储物间;缩小次卧空间,扩大阳台的空间使阳台成为可以活动并与自然沟通的场所。

4.1.2 注重个性化需求,追求简约生活空间

如前所述,生活空间的诗意营造应立足于当下的需求,充分考虑居者各方面的需求,基本的生活、社交、工作、娱乐、审美等的需求……在设计时,受经济条件、个人认知和审美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年轻人的主流审美为“简约、纯粹、个性”。在营造简约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更注重的是空间的体验性,即在家里可以安放“自己的情趣”,让“家”不只有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更是诗和远方的归宿。

4.1.3 遵循套型平面格局,重塑空间多维形态

生活空间的诗意营造也应该遵守“坚固、实用、美观”的大原则。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而言,“诗意”至少是属于第三层级的需求,所以在居住空间的设计时还应注重对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的满足,即空间应能满足生活的需求,空间应能耐久安全。在设计时,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以经济节约为准则,在原有套型平面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诗意营造,如图4、5所示,空间的重组,墙体拆砌都应以原有的套型为基础,重塑空间的多维形态,即赋予空间多功能。如茶室可以转变为卧室,餐厅也可转变成公共交流的场所,空旷的客厅可以变成儿童嬉戏的天地,为钢琴预留了空间等。

■图6 王大闳作品中的圆门

■图7 某住宅平面图形形式分析图

■图8 某住宅建造过程

4.2 交流氛围的诗意组织

闻名海内外的布鲁姆斯伯里和“太太的客厅”都是指地理上的一个活动空间[14],一个文人聚集交流的场所。而当下家宅的居住空间为了满足日常的生活,交流空间早已被卧室、储物、儿童玩具堆放等蚕蚀。诗学视野下的居住空间设计探讨的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共同营造,是在适应居住人生活行为的同时,还应引导人的生活行为,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摒弃为了所谓的“四代同堂”或是偶尔的“家人来访”而预留设计出各个房间。

4.2.1 打破烟火家居观念,营造专业文化氛围

巴什拉认为家屋比地景更接近人的内心,家屋是生命展开之际的摇篮和庇护所,是一种被怀抱着的、最初始的温暖之地[15]。家应该也是一处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是回忆的容身之所,诗学视野下的居住空间应该从居者的特点出发,打破烟火家居的观念,通过场景、色彩、照明等进行家居氛围的渲染[16],注重交流空间的营造和交流氛围的烘托,让居者在家中亦能沉浸于自己所钟爱的文化氛围中,筑建属于自己的“文化圈”。

4.2.2 摒弃雅俗趣味之分,创设自然简朴空间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应该是大多数人想要赋予家宅的“雅”。然而,何谓“雅”?严羽《沧浪诗话》中对雅的追求则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中的“雅”蕴含着以少胜多的意义,是从诗学趣味过渡到了空间趣味[17]。住宅的居住空间设计因主人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审美趣味等不同而有不同,甚至对“雅”“俗”的认知也不同。笔者认为诗学视野下居住空间的设计愿景应是巴什拉所研究的“幸福空间的形象”,因此在空间设计时应摒弃雅俗趣味之分,把握好加减的分寸感,所谓简单的度就是丹g凯利(Dan Kiley)所说的“一切皆与比例相关”。交流氛围的诗意组织,不是以牺牲生活空间、抹杀生活气息为条件,而是要创造人们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之外的那部分精神,也就是巴什拉所说的:“被想象力所把握的空间”,这种空间并非基于测量和集合的支配,而是个人所切身体会的空间。

4.3 体验情感的诗意呈现

诗歌的主旨源自于咬文嚼字和辞藻推敲,造屋的主旨则在于取景障景和位置经营中。“景”是为空间表达的核心对象,“意”是人对“景”的感悟,景致的安排通常有传统规范和生活需求的控制,而意境则归功于主人的视野胸襟以及对空间的理解[17]。因为有了“意”,丰富了居住空间层次,也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这正是古典园林中所谓的“意在笔先”,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18]提到“点景”为“画龙点睛,破壁而出”,他认为很多时候景色只是“相看好处无一言”,但经过细心揣摩的题词之后,“景”便生成了,这个过程称之为“寻景”。“寻景”之后又有“引景”,何谓“引景”,即点景引入。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诗学视野下居住空间的设计最终要实现的亦是空间中情的显现,这也是当代都市建筑的新语境,即空间的诗学。正如美国建筑师罗伯特g斯特恩(Robert Arthur Morton Stern)的观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在于采用装饰和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并且注重场所文脉[17]。因此,在居住空间的设计探讨中通过装饰渲染诗意,室内空间与自然的融糅,空间点景等手段实现体验情感的诗意呈现。

4.3.1 彰显诗画之意,留置花木之境

“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尽管在住宅的空间营造中无法像园林艺术一样将融合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进行应用,但是在诗画之意的彰显上根据主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进行装饰性设计。如家具的布置,艺术品的摆放等均可营造诗画之氛围,家具俗称“屋肚肠”,若缺精心营造即显胸无点墨。大多的居住空间在设计时为扩大室内空间,不惜将唯一的与自然交接的灰空间“阳台”用玻璃全包围,或者是极度缩小阳台空间只留有足够大的可满足生活服务的空间,使得阳台沦为晒衣服、堆洁具的地方。陈从周在《说园》中提及“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在居住空间中更应如是,本就如“圈笼”一样的住宅,目之所及皆是钢筋混凝土,只有在空间营造中留置花木之境,方可“收四时烂漫”。

4.3.2 因借方寸天地,点景咫尺山林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家”作为每个人最熟悉的场所,浓缩有最深厚情感,蕴含有最多记忆的地方,但它却只拥有“家”这一个代名词,甚至现在只是一个数字代号,极少有人为其赋名,即园林中的“点景”。每一个住宅都凝结着主人对理想生活的热爱,是诗意栖居的追求。正如“辞出而景生”所言,为住宅点景,乃是画龙点睛,更添诗意亦可升华体验情感。如笔者为其宅赋名“咫尺斋”,源自计成《园冶》里的“多方景胜, 咫尺山林”。咫尺相关度量“ 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之谓。更具体而言,“咫尺”,咫是指女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尺是指男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咫尺”二字,有相辅相成之感,以“斋”相嵌,彰显书香之意。

4.4 设计语言的诗意表达

瑞士建筑师彼得g卒姆托 (Peter Zumthor )认为,空间诗学源自于自然、物、场所、材料所真实地呈现[17]。在室内空间的建造上力求以最直观的方式凸显诗意,实现视觉感官的诗意体验。在诗学视野下的居住空间的设计表达主要从园林语汇的应用、空间图形符号及建造材料等方面来体现。

4.4.1 园林语汇的应用

中国传统园林具有的诗画情趣特点折射出的浓郁诗学智慧让人流连忘返,传统园林中的符号形式、物象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认为是诗意的体现。如园林中的“月洞门”的形式符号和空间语言吸引了诸多现当代华人建筑师的目光,尝试在现代建筑和景观中转译这种特殊的园林语汇——如建筑师王大闳,从建国南路自宅到虹庐,再到弘英别墅(图6),三座自宅里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圆窗和圆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并彰显其自宅的诗学精神。

4.4.2 图形意趣的呼应

大部分人在探讨居住空间设计时大都追求空间的集约、最大化利用,或是建造成本及难易程度等,基本不考虑其平面的构成逻辑及三维的形态生成。笔者在咫尺斋的设计中则充分考虑了上述两点,首先是基于原有套型中的弧形入户阳台进行完形将其改造成圆形的茶室休闲空间,并将书房的门改为月洞门营造园林趣味,同时也做到圆形母题的统一,然后将原有客厅中多余的鸡肋空间封闭为储藏空间并做抹角处理,使整个平面南北贯通,以此统一图形语言及意趣的呼应,强化诗意的表达(图7)[19-20]。

4.4.3 建造材料的选择

建造材料是氛围营造、诗意表达的最直观呈现,也是诗学文化的载体。古典园林中的粉墙黛瓦、山石花木自有其诗意的内涵,但如若在住宅中使用却又显得格格不入,欲盖弥彰[21-22]。住宅的建造材料选择应与居住空间设计的整体风格一致,同时也应考虑生活的便捷性,然后再依主人的喜好及诗学精神而进行选择。如咫尺斋半开敞阳台中所选用的红色仿古砖则是主人的乡土情怀,是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书房中小灰瓦的使用同样是主人的园林情结并与客厅的灰色水泥砖保持色彩的一致性如图8所示[23]。不论是园林语汇的应用、图形意趣的呼应还是建造材料的选择,都是希望通过人们所喜闻乐见,熟悉的诗学语言来进行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营造,实现诗意的栖居。

5 结语

对于创作而言,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与个体的审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导向、建造经济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社会居住问题的日渐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居住观念日新月异,对于住宅的质量要求和精神需求与日俱增。诗学视野下的住宅文化、建筑文化或是海德格尔的诗性空间观可以作为化解当前城镇住宅问题的良方。以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为启发,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结合实例融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探讨诗学视野下的居住空间设计,寻找并建立一种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和新的审美观念,即中国山水诗画中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境界,注重居住体验的过程,在居住中寻找“诗意”,实现诗意的栖居。

猜你喜欢
诗学空间设计住宅
背诗学写话
Jaffa住宅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