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域下青少年体医融合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2022-04-19 09:17后赵兵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医体育锻炼体质

赵 波,后赵兵

(四川轻化工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体育与医学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体育与疾病防治政策文件,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2017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明确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2019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出推动体医结合、疾病预防和健康服务的管理模式,这些文件充分说明体育与医学对健康的重要性.纵观前人学者的研究,总体上为青少年体医融合的突破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但还缺乏从多学科视角探究青少年体医融合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专研和思考.文章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内涵元素,分析多学科知识对青少年体医融合的困境,探究青少年体医融合的突破路径,为全民体医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价值.

1 青少年体医融合的学科困境

由于青少年的成长受到诸多影响因素,在体医融合的落实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基于多学科视角,利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青少年体医融合的影响因素必不可少,可从本质上认识与了解体医观念,有效加快与推进体医融合的实施,不断深化青少年体医融合,增强身体素质.

1.1 社会学因素

1.1.1服务设施配置的局限性

服务设施配置作为青少年体医融合实践的基石,是促进全民体医融合的有效途径.在场地设施上,由于受到体育设施落后、硬件设施不完善、运动器械不足、运动设备匮乏等问题,造成运动体验感差、运动无乐趣、运动乏味等后果,易形成不爱运动的不良风气.从医疗设施上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血压计、听诊器、除颤仪、血糖仪、体重器、电疗仪等基本医疗检查设施相对匮乏,难以保障生命安全检查的需求,更难以保障运动医疗急救的供需,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监测、检查、预防难以与体育发挥协同共育作用.从社区体育人员配置上看,社区体育专业人员的配置严重不足,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47万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每千人仅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且这些人群中很少有人既懂医学知识又懂体育健康理论,缺乏专业性的体医融合知识,忽视医学知识的协助作用.可以说,服务设施配置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体医融合功能的发挥,无法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体医健康服务.

1.1.2体育锻炼时间的不确定性

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早在2007年就被美国提出,没有运动,就没有健康的体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要求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这一政策的出台给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社会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时间.一是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面临升学的压力,在以分为主的社会观念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使青少年不得不挤占体育锻炼时间;同时由于过多的课外辅导补习班,致使体育锻炼时间被挪用.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厅、网吧、酒吧、歌舞厅、KTV等娱乐性营业场所,对青少年充满着诱惑,同时一些电子产品和高端电子设备,深深渗透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当中.三是家庭环境行为因素,父母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导致体育锻炼时间减少,有调查显示,我国近70%的青少年放学后不被允许参加体育活动,74%的家长不会与孩子一起运动.[3]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很难以从该根源上增强体质,推进体医融合的进程.

1.2 教育学因素

1.2.1体育教师体医融合观念淡薄

教师作为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体医融合的引领者,是体育锻炼的守护者,是体质健康的倡导者,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是科学健身的指导者.[4]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懂得如何去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或免受运动伤害,对疾病预防知识、膳食营养、运动处方、康复医疗手段不了解或者说知道的甚少,没有系统的经历过体育医学专业知识培训.从教学内容上讲,体育作为一门大学科,需要教授的内容繁多,篮球、足球、排球、游泳、体操、田径等十几门项目在短时间内要突出学科的重点,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掌握1-2门运动技能,只能抓住最重要的知识,难以体现体医融合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部分老师存在放羊式教学,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松懈;有的老师为减少运动安全问题,降低负荷量、运动量,忽视学生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传播体医融合的观念.从体医融合的角度说,老师对体医融合的不理解不渗透不掌握,难以推进体医融合的进度,体医融合的价值得不到突出体现.

1.2.2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体育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课程的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真正做到“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5]从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上看,许多学校大多数只上实践课,忽视了体育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体育安全运动知识、运动处方、运动急救等与医学相关的理论学习,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体育评价过程中,忽略了安全运动技能和医学知识的点评,尤其是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时,在没有老师、家长看护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安全运动知识、告知正确的运动方法、合理的调整运动负荷的大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分别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设置了教学目标,为体医融合确立了指导方向.从新课标中发现,只是提到了身体健康的教学目标,并没有涉及到体医融合方面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提到医学知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体医融合的理念,发挥不出体医融合的功能价值.

1.3 管理学因素

1.3.1体医融合机制设置不完善

体育与医学作为两大学科,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全民的健康.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输入模块、干预模块、输出模块、反馈模块等几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闭合回路.[6]根据系统论观点,得出体医融合的健康管理包括学生的体质测试、健康管理、体医监测、健康反馈等若干环节.在走访调查时发现体医融合的过程存在不足,一是在体医融合机制上,很多学校未设立专门融合部门,体育教师与医生无法合作交流学习,体育与医学所涉及到专业的学科领域知识缺乏交流合作平台,医生不便于利用医学的手段和常识去规范学生运动处方,使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运动理念.二是在管理观念上,一直以来体育不受重视,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有所改善,但体育还处在边缘的位置,体育育人立德功能被弱化,体育健康教育观念被搁置,体医融合的教育功能无法体现.三是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体育教师很少与医生沟通交流,针对学生出现的体质问题无法提出有长期有效的运动处方,反馈机制得不到体现.

1.3.2体医融合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

政策是实施体医融合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全民健康的政策文件,也涉及到体医融合的观念,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实施健康行动指南》等文件,但从本质上讲述的都是如何加强全民健健身和全民健康的系列内容,重心还是促进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健康.文件中对全民健康的场地器械、运动条件、体育指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缺乏了相关医学知识和体医融合实现的有效路径和系统化、长期化、针对性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相应配套政策法规还未确立,缺乏法律顶层设计.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体医融合政策内容不充分,表述过于宽泛,没有具体的针对性,也缺乏指导性方案,体医融合的独特价值和育人功能缺乏实施办法.同时体医融合是一个长久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应的配套设备,需要迫切解决.在当前环境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让人担忧,高血压、糖尿病、体弱多病、冠心病、肥胖等慢性疾病日益明显,因此迫切需要从体育预防与医学治疗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体医融合相关政策的有利支撑.

1.4 心理学因素

1.4.1青少年的体医认知观念偏差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身对体质健康状况漠不关心,对体育健康认识不足.据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制定颁布的《学生体质监测标准》,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水平比较低.[7]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有病就去医院治疗,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于疾病的预防作用,漠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二是对医学知识产生误区,据调查显示,一部分青少年认为医学主要体现在医学临床上,用于治疗危害身体健康的关键疾病;还有一部分青少年认为医学体现在预防作用,能够治疗身体疾病,未能认识到医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临床医学、预防疾病等方面,还体现在与体育休戚相关的运动康复上.三是对体医融合观念的不重视,作为青春时期的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同时饱受者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根本无心关注体医融合的过程,也很少从家长、老师、同学那里获取体医融合的相关知识,久而久之容易对体医融合产生偏差和不解.

1.4.2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参与不足

据一份青少年体育行为调查显示:仅有21.9%的青少年每天坚持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8]这说明我国大多数青少年体育锻炼处于“被动”状态,主观能动性不强,运动动机参与不足,不愿意主动性的参与体育锻炼,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是青少年感受不到体医融合带来的快乐,看不到体医融合的独特价值,体会不出运动的乐趣,体育课程乏味,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二是“学、练、赛”衔接不紧密不充分,体育教学环节存在脱钩现象,青少年学习的体验感差.学是练的前提,练是赛的基础,赛是学的反馈,“学、练、赛”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是学习的反馈机制有待完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获取的信息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例如,体质测试时,肥胖的同学关心自己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注重自己的运动成绩,针对学生出现的身体状况,教师应及时与医生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运动处方,给同学提供反馈信息,激励学生改善不良状况,提升运动参与能力,提高运动动机.

2 青少年体医融合的突破路径

结合上述,利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整理与分析了青少年体医融合的学科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如图1)

图1 影响青少年体医融合的多学科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健康作为生存的必要条件,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因素.教育系统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医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其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必然要受到社会的约束,同时需要家长、教师、政府、社会的共同管理,相互协作,以促进青少年的体医健康发展.由于学校教育是青少年体医融合的主要阵地,青少年体医融合观念的落实与学校的管理条例、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管理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青少年体医融合的实施.

2.1 社会层面

2.1.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医融合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增进全民健身的坚实基础,是体医融合发展的物质保障,推动着体育与医学产业的发展.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健身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人均享有硬件设施占比较低.[9]为此,政府和社区要主动承担起重任,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建体育场地设施,购买体育健身器材,鼓励大型体育公司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引进先进高端体育设备,保障体育锻炼活动场所.再者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本医疗设施匮乏,急需引进一批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通过体育运动干预,结合医学技术手段,为青少年身体检查、体质监测保障、疾病治疗提供有力保障.有了体育与医疗的基本设施,还需一定的既懂医又懂体的技术服务管理人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青少年,制定体育健身训练方案,联合体育俱乐部、健身房、医疗中心、医院等相关单位,建立青少年运动数据库,结合运动健身情况,利用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制定科学、安全、有效、长久的运动处方,发挥体医协同的促进作用.

2.1.2加强“健身、健康”理念意识,深化体医融合内涵

在经济文化日益增长的复杂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因素不断侵蚀体质健康.在1991年至2010年,5次全国体质健康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呈整体下降趋势,肥胖率及视力不良呈上升趋势.[10]由此可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急需改变.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作业多,课外辅导班多等因素,需要教师和家长从根源上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减少家庭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创造更多体育锻炼机会.再者,家长要减少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手机等设备时间,制定使用规则,隔断青少年对网络设备的依赖程度,帮助孩子抵制不良社会诱惑,鼓励给孩子多出去运动,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运动观、体育观、健康观,贯彻健身健康理念.同时,青少年大多数时间与老师、父母待在一起,父母与老师要做学生的学习榜样,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健康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2.2 教育层面

2.2.1改善教师思想观念,传播体医融合文化

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知识文化的引领者、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对青少年的知识文化、身体素质、立德树人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因此,积极开展教师体医融合培训课程,加强教师体医融合文化素养,将医学元素融入体育之中,传播体医融合思想,培养一批既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体育教师,[11]势在必行.首先,体育教师要端正体医融合的态度,高度重视体医融合的思想文化观念,坚持与践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善教育教学理念,传播与宣传体医融合观念.其次,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与挖掘医学知识体系,注重学习医学理论课程,参与相关科学健身指导与运动处方培训班,深化对体医融合的理解与感悟,强化体医融合的思维观念.最后,将医学理论知识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增强创新思维意识,打造特色的健康育人教育课堂,加强体育课程管理,传播与指导学生体医融合思想,注重体育教学引导,建立科学、安全、有效、持久的健身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2.2.2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促进体医融合实施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从小学开始开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也缺乏健康运动常识,这是我国未来体育课程改革中仍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从课程形式上,减少体育实践课程,加大理论课程学习机会,利用理论课程,补充运动医学常识,阐述运动医学原理,讲述科学运动方法、运动损伤紧急处理办法以及运动康复训练计划等知识,增强学生体医锻炼观念,促进体质健康.在课程评价上,增强学生体医观念点评,强调科学运动方法,通过监控、测量、反馈学生体质健康,依托运动医学知识与运动手段,提出有针对性、安全、高效、持续的运动处方,及时反馈信息,发挥体医融合的独特价值与功能,强化学生体医融合观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引导与调节心理问题,注重利用体育的干预作用与临床医学的治疗协同引导和医治心理健康疾病,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植青少年体医融合思想.

2.3 管理层面

2.3.1完善融合机制,夯实体医融合力度

学校体质健康管理部门是推进体医融合的关键途径,完善融合机制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必要手段.在融合观念上,学校领导管理层要注重体医融合观念,宣传与报道体医融合理念,提高体医融合的地位,凸显体医融合特殊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体医融合理念,改善学生思维观念,注重引导健康的生活观念.从形式上,打破体育与医学壁垒,深入解决融合过程的难题,调整体育与医学的管理模式,加强体育与医学合作的机会,搭建体医融合服务信息平台,成立体医融合科研中心,利用体育与医疗的各自优势,将技术、方法、手段,相互交融与渗透,将体医的协同作用最大化,实现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从机制上,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利用网络大数据分析整理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共同研制安全高效持久的运动处方,及时预防、监测、调控、反馈青少年运动状况,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实施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贯彻落实,不断增强与完善体医融合机制.

2.3.2健全法律政策,保障体医融合地位

法律政策是推进体医融合的重要保障,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保证.目前,我国尚未颁布任何体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且仅有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为主体的卫生法体系,与运动促进健康几乎没有关联,更缺少体育与公共卫生系统机制互通、共同治理、促进全民健康的法律法规,[12]体医融合的发展相对滞后,有关法律政策还有待完善,相关政策文件对体医融合表述相对广泛,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党和国家需要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的基础上,及时根据青少年体医发展的具体现状,针对青少年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出台体医融合实施细则与管理办法,加快推进体医融合的进程.学校和地方政府,加快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体育局相关文件,推进体育与医学的合作,制定学校校本课程与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青少年体医问责管理机制,保障与落实体医融合的实施.体育教师和社区建设指导员,积极落实教育方针,亲力亲为指导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根据青少年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

2.4 学生层面

2.4.1提高思想文化观念,加深体医融合理念

青少年是学校体育贯彻落实体医融合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具有个性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13]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提高青少年体医融合思想观念是推进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首先,青少年要树立健康思想理念,端正思想态度,提高思想意识,加强自身运动医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利用多种途径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体系,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其次,青少年应当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做医学检查,参照医学指标对自身健康进行科学的评估,根据医生建议去调整自身的健康状况.[14]再者,学校应利用校报、访谈、公众号、互联网、QQ群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宣传体医文化标语,营造体医运动氛围,积极推广体医融合的观念,以及聘请优秀体育运动医学教师或体育健身指导员,开展公益性讲座,传播体医融合知识,深化体医理念.最后,加强体育教师体医融合知识传播途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以及融入医学元素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潜移默化感知青少年思想,提高思想觉悟.

2.4.2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体医融合发展

截至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0%左右,[15]暴露出我国体育锻炼人群的不足和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还有重要的育人育智价值.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智育发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体医融合的核心要素.首先,学校要积极搭建运动平台,构建完善的赛事运营体系,举办多种多样体育赛事,给青少年自我展示的舞台,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运动校园氛围.其次,青少年应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赛事,积极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培养运动的兴趣,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思想.再者,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以及面对学习的压力,寻找体育锻炼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最后,正确认识运动技能和负荷增长规律,合理设置锻炼标准,保持持之以恒的信心,坚持不懈体育锻炼.

结 语

体医融合是促进全民健康的美好夙愿,是落实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行动指南.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的体医融合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一段距离,仍需不断加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落实体医融合的战略方针.在多学科视域下,分别从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分析青少年体医融合观念影响因素,探讨促进青少年体医融合观念的新路径、新思路、新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加强青少年的体医融合观念必能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形成科学体育锻炼方法,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体医体育锻炼体质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