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为什么家庭会生病》,打通家庭关系的任督二脉

2022-04-20 16:03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生病症状

贾方方

本期带您一起读的书是《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本书作者陈发展是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拥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本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从家庭治疗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现症状、谁容易出现症状以及如何让家庭更健康等问题。

看到“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这几个字,我想很多人会心生疑惑:家庭怎么会生病呢?

的确,作为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判断一个家庭生病与否很难像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那么简单,更多是通过家庭成员的痛苦和不适展现出来的。

接下来,我将从这个角度为大家呈现本书的核心要义。

我病了不是我病了,而是家庭病了

作者认为,就像身体系统运转出现问题后人会生病一样,家庭系统运转出了问题也会生病。

书中讲述了很多生病家庭的故事,有的家庭冲突不断,有的家庭批评指责过多,有的家庭成员关系过于紧密纠缠。

家庭生病往往不是直接以家庭破裂形式呈现,也非纯粹生理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以家庭成员的痛苦和不适显现出来。

除了躯体疾病(有些躯体疾病查不出身体上的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症状,比如夫妻间发生冲突、亲子间发生冲突、家庭成员出现各类心理疾病及情绪问题等。

当家庭出现问题后,哪个成员会生病呢?

一般而言,家庭中权力等级比较低的人,比如孩子和老人、不受伴侣重视的妻子或丈夫更容易出现症状。书中所分享的案例中很多案主都是孩子,孩子能自我做主的只有饮食和学习,所以,厌学、网瘾、进食障碍等也成了孩子身上最常见的问题,事实上,孩子的这些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折射。

家庭成员的症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而是为了平衡失衡的家庭系统或应对家庭系统的压力,从而创造一个新的适合家庭发展的平衡系统。

妻子和丈夫整天争吵不断,甚至闹着离婚。孩子不希望父母吵架,更不想他们离婚。可他只是个孩子,只能通过折腾自己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开始莫名地发烧、呕吐,甚至影响到了上学。父母只能暂时放下婚姻问题,转而一起带孩子看病。

于是,这个家庭“恢复”了从前的和睦,父母不再吵架,也不再提离婚的事。生病成了孩子调节父母关系的砝码,使这个失衡的家庭得到了短暂的平衡。

然而,症状是果不是因,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很短暂的,甚至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起作用的。

作者认为,因为症状而改变的关系,其实是被症状控制了。只有当孩子出状况的时候,父母才能暂时表现出合作的态度。孩子稍有好转,他们就会再次发生冲突,而且因为长期被压抑,甚至比之前表现更甚。

事实上,只要家庭系統的致病机理没有改变,就会滋生出其他症状。比如替家庭生病的人可能治好了A症状,又来了B症状;也可能有了A症状后,同时又有了B症状。为了给家庭治病,这个人可能要一直病下去。有个男孩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一直装傻装到了初三,甚至骗过了专业医生(智商测评只有70多分)。妈妈说,自己曾经无数次想要离婚,最终都因为儿子的智商问题放弃了。

再比如原本是A生病,好不容易治好了,结果B又病了,也就是说,谁生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扮演这个角色,这种现象被称为“病情转移”。

妻子出现了严重的抑郁情绪,工作不顺,甚至想到了自杀。丈夫充满激情,对妻子百般宽慰,却仍不见效,于是为她约了心理咨询。随着医生的介入,妻子的情绪逐渐好转,还升了职。然而,半年后,妻子为丈夫预约了咨询,因为丈夫又抑郁了。

有时要努力改变,有时要与症状共存

既然不是我病了,而是家庭病了,我们要怎么给家庭“治病”呢?从原则性上来讲,不是消除症状,而是找到家庭的致病机制,扰动疾病所处的家庭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因为父母的婚姻而生病,当父母的婚姻问题解决了,孩子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实际操作起来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作者列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致病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方法,我选取几个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是家庭成员之间界限不清。一个青春期男孩出现浑身抽搐、疯狂砍人等症状,母亲不得不答应他不上学的要求。要求被满足,一切正常;要求未被满足,他就会再次犯病。

在咨询中,作者发现,母亲对父亲有很多不满,于是和男孩紧紧黏在了一起,把所有不良情绪倾泻给他,母子形成了共生关系。尽管父亲存在感很低,但男孩依旧心心念着他,而这是不被母亲接受的。

针对越界行为,作者建议父母将孩子看作孩子,了解其成长规律,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将自己看成成年人,不要让孩子承担不该承担的压力;做自信的父母,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让孩子弥补自己的缺憾。

第二个是家庭关系中的三角化和双重束缚。

关于三角化,前面有一个例子很典型,父母关系紧张,孩子通过发烧、呕吐来缓解他们的冲突。在家庭中,两个人关系紧张,拉入第三个成员来处理冲突,形成家庭关系的三角化。

除了病孩子外,家庭关系三角化带来的症状还有:

熊孩子—用各种讨人厌的方式表达对家庭冲突的不满;

小大人—孩子承担了大人本该承担的责任,如通过照顾家人、外出工作等来解决冲突;

小情人—像个小情人一样,通过体贴、努力等方式安慰受伤的爸爸或妈妈。

关于双重束缚,说的是当一个人与他人处于一种重要的关系之中,如果同时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就会陷入两难境地。

最常见的就是爱的双重束缚,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陪孩子时却很不耐烦。孩子提出异议,父母不会承认:“我这么忙还愿意陪你,你还想怎么样呢?”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会变得无所适从,轻则厌学,重则退缩、孤僻,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产生的重要家庭病因。

作者分享了自己经手的一个案例。为陪伴重病的父亲,女孩放弃了爱情和工作;为让父亲在有生之年见证自己的幸福,她选了一个“可以结婚”的男孩。然而,当她回老家发喜帖时,才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弟弟,原因竟是父亲一直为没有儿子而遗憾,生病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于是就有了这个弟弟。此后,女孩经常情绪失控、暴饮暴食,体重迅速飙升到180斤。事实上,她不是无法接受弟弟,而是无法面对父母并不那么爱她。她持续用对身体的攻击来捍卫对父母的忠诚:他们是爱我的,我必须对这份爱负责。

面对这两种困境,作者建议,家庭中的成年人要以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即分离个体化。每个家庭成员要各司其职,父母要处理好自己的夫妻关系,不把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成年子女不要过度奉献和牺牲,而要和父母平等沟通。如果意识到父母没有那么爱自己,也不要抱怨和攻击,而要学会放下成见和自我摧毁,如此,才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再爱。

面对问题,谋求积极改变是很有必要的,但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越努力越糟糕的情况。这时候,不妨试着改变和症状的相处模式。有个女孩因为反复胃痛无法上学,5年间,家人带她到各大医院检查、治疗,都没能成功。通过咨询,作者发现她在潜意识里是借疼痛之名不想或不敢长大。她一直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总是努力让别人满意,从未表达过任何不满。可嘴上不说不代表没有,身体的疼痛也是一种表达,只是她和家人都不知道。当作者把她的疼痛解释为一种情绪表达和成长方式后,女孩忍不住诉说出自己多年的委屈和不易。当疼痛的内涵被极大丰富后,疼痛的症状也就不再需要控制了。

但改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者建议,谁有能力谁先改变,谁更健康谁先改变。虽然过程很难,但一旦开始,我们就离幸福更近了一步。

以上就是《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你带来启示和帮助。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生病症状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生病”的一天
春转夏,你的肌肤生病了吗
别怨天气热,身上爱出汗,可能是你生病啦!
原来我们都有病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