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仕履与颜延之起家时间考辨

2022-04-20 18:36王学军
关键词:宋书

摘要:《宋书·颜延之传》载颜延之三十岁时尚未出仕,其起家官为后将军行参军,府主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然而由《宋书·谢瞻传》等可以推知,刘柳任吴国内史时,颜延之约二十岁。为避免时间冲突,有研究者認为《宋书·颜延之传》所载刘柳任吴国内史时间有误,进而将颜延之的起家时间提前十年左右。这种解释与现有史料存在三处明显矛盾,难以成立。由刘柳仕履来看,刘柳曾两次任吴国内史,第一次在元兴二年(403)至义熙元年(405),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第二次在义熙十年(414)至十一年(415),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如此则史籍所载颜延之起家年龄及刘柳官职等均无误,可与相关文献材料自洽兼容,而不必臆改原始文本。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宋书》;刘柳;仕履;颜延之;起家时间

收稿日期:2021-01-03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原英才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21);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22-CXRC-15)

作者简介:王学军,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先唐文学与文献研究,E-mail:wxjfy911@163.com。

起家即起之于家而开始担任官职,起家官指人物出仕时所任的第一个官职。颜延之(384—456年)于东晋末年出仕。在东晋门阀政治的背景下,作为仕途的起点,起家官及起家时间常影响士人的发展潜力与方向。《宋书·颜延之传》载颜延之三十岁时尚未出仕,起家官为后将军行参军,府主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刘柳为东晋末年大臣,史书记载简略,《晋书》卷六十一有传,云:

柳字叔惠,亦有名誉。少登清官,历尚书左右仆射。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唯读《老子》而已,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矣。”时人重其言。出为徐、兖、江三州刺史。卒,赠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1〕。

关于刘柳的仕履,目前尚无专文探讨,本文试作考察,并以此为基础,澄清学界存在争议的颜延之起家时间问题。

一、刘柳仕履考察

(一)刘柳任吴国内史时间考

东晋时期,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由于两者职能相似以及郡国兴废不定,史籍中内史、太守常混称而未作严格区分。为行文方便,本文统一以内史相称。《宋书·谢瞻传》载:“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寻为高祖镇军,琅邪王大司马参军,转主簿,安成相,中书侍郎,宋国中书、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2〕据《晋书·安帝纪》《晋书·桓玄传》,元兴二年(403)八月楚国建立、桓玄称楚王,元兴二年十二月桓玄篡位称帝,“楚台”不存,可见谢瞻任楚台秘书郎及辞职均在元兴二年八月至十二月之间。“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指刘柳刚被授予吴国内史之职,准备携其姐刘抚赴任。谢瞻辞去楚台秘书郎之职后即随刘抚、刘柳同至吴国,可见刘柳始任吴国内史在元兴二年。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王学军刘柳仕履与颜延之起家时间考辨东晋末年,吴国内史常加将军职以重其权威,如刘柳的前任王谧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刘柳的后任魏咏之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谢瞻随刘柳来到吴国后“为柳建威长史”,说明刘柳时任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之后谢瞻“寻为高祖镇军,琅邪王大司马参军”。据《晋书·安帝纪》,刘裕为镇军将军始于元兴三年(404)三月,“桓玄司徒王谧推刘裕行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假节”,终于义熙元年(405)三月,“加镇军将军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琅琊王司马德文任大司马时间在义熙元年三月,“以琅邪王德文为大司马”。可见谢瞻“为高祖镇军”在元兴三年三月至义熙元年三月之间,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在义熙元年三月左右。谢瞻“为柳建威长史”的时间较短,很快即转任,因而《宋书·谢瞻传》特意用“寻”(顷刻、不久)字点明。

《晋书·魏咏之传》载:“咏之早与刘裕游款,及玄篡位,协赞义谋。玄败,授建威将军、豫州刺史。桓歆寇历阳,咏之率众击走之。义熙初,进征虏将军、吴国内史,寻转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领南蛮校尉……寻卒于官。”〔1〕这里提到魏咏之在“义熙初”任吴国内史。关于“义熙初”的具体时间,我们可作进一步分析。《晋书·安帝纪》载:“(义熙元年)三月,桓振复袭江陵,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奔于襄阳。”〔1〕《晋书·司马休之传》载:“到镇无几,桓振复袭江陵,休之战败,出奔襄阳。甯朔将军张畅之、高平相刘怀肃自沔攻振,走之。休之还镇,御史中丞王桢之奏休之失戍,免官。朝廷以豫州刺史魏咏之代之,征休之还京师,拜后将军、会稽内史。”〔1〕可见义熙元年三月桓振袭取江陵,不久司马休之免荆州刺史,由魏咏之代之。因此,魏咏之任征虏将军、吴国内史在义熙元年。

由上可知,刘柳任吴国内史在元兴二年(403)至义熙元年(405)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刘柳任吴国内史是在桓玄专权时期,桓玄之妻为刘柳的姐妹,因而桓玄控制朝政之后,重用岳父刘耽、妻舅刘柳。《晋书·刘耽传》载:“桓玄,耽女婿也。及玄辅政,以耽为尚书令,加侍中,不拜,改授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寻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耽子柳。”〔1〕

(二)刘柳任尚书右仆射时间考

《宋书·沈演之传》载:“演之年十一,尚书仆射刘柳见而知之,曰:‘此童终为令器。’……(元嘉二十六年)暴卒,时年五十三。”〔2〕可见沈演之生于隆安元年(397),卒于元嘉二十六年(449)。义熙三年(407)沈演之十一岁时,刘柳已为尚书仆射。

《宋书·袁豹传》载:“岁余,转司徒左西属,迁刘毅抚军谘议参军,领记室……寻转抚军司马,迁御史中丞……豹以为妇人从夫之爵,怀玉父大司农绰见居列卿,妻不宜从子,奏免尚书右仆射刘柳、左丞徐羡之、郎何邵之官,诏并赎论。孟昶卒,豹代为丹阳尹。”〔2〕据《晋书·安帝纪》《晋书·刘毅传》,刘毅任抚军将军在义熙元年(404)至义熙五年(408)正月,孟昶卒于义熙六年(409)五月。因此,袁豹奏免尚书右仆射刘柳、左丞徐羡之一事发生在义熙五年左右,此时刘柳任尚书右仆射。

刘柳之外,东晋安帝元兴、义熙(402—418年)时期,尚书仆射任职人员及时间如表1所示:

尚书仆射有左右之分,定员均为一人。义熙三年至八年初,刘柳一直任尚书右仆射,如表1所示,此時孔安国(义熙二年十月至四年四月)、孟昶(义熙四年四月至六年五月)、谢混(义熙六年五月至八年九月)先后任尚书左仆射。义熙八年初,刘柳不再任尚书右仆射,也未升任尚书左仆射。《晋书·安帝纪》载:“义熙八年春二月丙子,以吴兴太守孔靖为尚书右仆射。”〔1〕这说明义熙八年二月尚书右仆射职位空缺,刘柳已经不在位。此时谢混为尚书左仆射,依旧在职。义熙八年二月,孔靖辞尚书右仆射之命,之后刘柳可能续任尚书右仆射,也可能任他职。由于史料缺载,义熙八年二月至九月,刘柳的官职难以确考。

(三)刘柳尚书左仆射任职时间考

《晋书·刘柳传》载:“柳字叔惠,亦有名誉。少登清官,历尚书左、右仆射。”〔1〕可见尚书右仆射之外,刘柳还曾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左仆射职位重于右仆射,因而刘柳任尚书左仆射的时间当在右仆射之后。考察史料,刘柳任尚书左仆射当在义熙八年九月至义熙十年之间。

如前所述,义熙三年至八年初,刘柳一直任尚书右仆射,此时孔安国、孟昶、谢混先后任尚书左仆射,期间尚书左仆射一直有人在位,刘柳无任职可能。义熙十一年之后,刘柳外任江州刺史,直至义熙十二年六月去世,这段时期刘柳不可能任尚书左仆射。义熙八年九月,尚书左仆射谢混为刘裕所杀,此前孔靖辞让尚书右仆射,外放会稽内史,因而尚书左仆射、右仆射皆空缺。刘柳当在此时任尚书左仆射,但任职时间并不长。据《晋书·安帝纪》,义熙十一年正月,刘裕任命心腹谢裕、刘穆之为尚书左、右仆射。因此,刘柳任尚书左仆射当在义熙八年九月至义熙十年之间。

(四)刘柳加后将军时间考

“后将军”为军职,东晋不常置,无定员,“自左右前后将军以下至此四十号,唯四中郎将各一人,余皆无定员”〔2〕,多授予武将、宗室。东晋末年,显赫一时的权臣司马元显、桓玄、司马休之、刘毅等均曾加官后将军,可知后将军一职的显贵。刘柳为文臣,东晋时期,非宗室文臣授“后将军”者较少,“后将军”一般是中枢执政文臣的加官,如谢安“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1〕。与此类似,后将军当是刘柳任尚书仆射后的加官。

如前所述,刘柳任尚书右仆射在义熙三年至八年初、任尚书左仆射在义熙八年九月至义熙十年之间。尚书左仆射职位重于右仆射,参照孔静“累迁尚书左仆射,加后将军”〔1〕的记载,刘柳加后将军当在义熙八年九月任尚书左仆射之后。义熙十年之后,刘柳不再任尚书右仆射,但后将军之职一直保留,直至去世。例如,义熙十一年至十二年,刘柳任江州刺史,颜延之任后将军功曹,“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2〕。

(五)刘柳“出为徐、兖、江三州刺史”考辨

《晋书·刘柳传》载:“少登清官,历尚书左右仆射……出为徐、兖、江三州刺史。”〔1〕考察史料,我们认为《晋书·刘柳传》所载刘柳由尚书仆射出为“徐、兖、江三州刺史”有误,刘柳实际所任只有江州刺史,而并未任徐、兖二州刺史。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至十二年(405—416年,刘柳卒于义熙十二年六月,故以此年为下限),徐、兖、江三州刺史任职人员及时间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义熙元年至七年,徐州刺史一直由刘裕兼领。义熙七年之后,徐州刺史有南北之分,“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但为徐州”(《晋书·地理志》),“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兖。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宋书·州郡志》)。义熙七年至十二年,刘道怜(义熙七年至八年)、刘怀慎(义熙八年至十三年)相继任北徐州刺史,但刘裕依旧兼领(南)徐州刺史,直至义熙十二年三月,刘裕方将(南)徐州刺史之位交由世子刘义符。义熙十二年九月至十四年六月,刘裕加领北徐州刺史(始任地点在彭城)。从任职时间上看,义熙元年至十二年六月,(南)徐州刺史、北徐州刺史一直有人在职,刘柳无任徐州刺史的可能。

义熙元年至四年,兖州刺史也由刘裕兼领,此后刘藩(义熙四年至八年)、刘道怜(义熙八年至十一年四月)、刘义符(义熙十一年八月至十二年正月、义熙十二年三月至十四年四月)、刘道怜(义熙十四年四月至永初三年六月)先后任兖州刺史。期间刘裕曾短暂兼领兖州刺史(义熙十二年正月至三月)。从任职时间上看,义熙元年至十二年六月,兖州刺史一直有人在职,唯一的空缺期是义熙十一年四月至八月。此年四月左右(按:《宋书·武帝本纪》作四月,《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七作五月)刘道怜由兖州刺史改任荆州刺史,八月刘义符任兖州刺史。这段时间很短,只有四个月,期间刘裕正率军由江陵返回建康的路上。《宋书·武帝本纪》载:

四月,公复率众进讨,至襄阳,休之奔羌。天子复重申前命,授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封公第三子义隆为北彭城县公。以中军将军道怜为荆州刺史。八月甲子,公至自江陵,奉还黄钺,固辞太傅、州牧、前部羽葆、鼓吹,其余受命。朝议以公道尊勋重,不宜复施敬护军,既加殊礼,奏事不复称名,以世子为兖州刺史〔2〕。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七载:

(三月)裕兵因而乘之,休之兵大溃,遂克江陵。休之、宗之俱北走,轨留石城。裕命阆中侯下邳赵伦之、太尉参军沈林子攻之,遣武陵内史王镇恶以舟师追休之等……(五月)赵伦之、沈林子破鲁轨于石城,司马休之、鲁宗之救之不及,遂与轨奔襄阳,宗之参军李应之闭门不纳。甲午,休之、宗之、轨及谯王文思、新蔡王道赐、梁州刺史马敬、南阳太守鲁范俱奔秦。宗之素得士民心,争为之卫送出境。王镇晋等追之,尽境而还……诏加太尉裕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八月,甲子,太尉裕还建康,固辞太傅、州牧,其余受命。以豫章公世子义符为兖州刺史〔3〕。

兖州刺史官职显要,刘藩被杀之后,义熙八年(412)至永初三年(422)十年间,刘裕及近亲(仲弟刘道怜、长子刘义符)一直领兖州刺史,不假外人之手。义熙十一年(415)四月,刘道怜由兖州刺史改任荆州刺史,四个月后,刘裕的长子刘义符继任兖州刺史,可见担任此职位者往往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义熙十一年四月,刘裕率军击败司马休之,南方完全统一,内忧已除,东晋境内再无割据反对势力,改朝换代在即。此时刘裕已经五十三岁,长子刘义符仅十岁。为保障刘义符顺利接位,刘裕开始有意识地对其加以培养。义熙十一年,刘裕正式立长子刘义符为世子,“年十岁,拜豫章公世子”(《宋书·少帝本纪》),同年八月,刘裕“以世子为兖州刺史”,这是刘义符担任的第一个官职。之后刘义符的官位不断提升,义熙十二年正月,刘裕“以世子为豫州刺史”,同年三月,刘裕“以世子为徐、兖二州刺史”,同年八月,刘裕“以世子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刘裕还亲自为刘义符挑选人才,《宋书·张敷传》载:“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2〕。

义熙十一年八月,刘裕挟大胜之威班师返朝,其权势进一步巩固,享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礼遇,开始为继承人顺利接位谋划,兖州刺史是其为世子刘义符准备的第一个官职。兖州刺史暂时空缺的四个月,刘裕正在率军凯旋归京的途中。刘裕特地将返朝后享受的特殊封赏与立世子、加世子兖州刺史放在一起,也是借势确立刘义符的继承人地位,为其顺利接位作准备。因此,义熙十一年四月至八月,刘柳任兖州刺史的可能性很小。

江州刺史不如徐州刺史、兖州刺史显要,因而刘裕及近亲未曾兼任。江州地处建康上游,遏荆州水师东进,为京师西边屏障,亦不容忽视。义熙元年至十一年,江州刺史多为刘裕的亲信担任,如刘敬宣(元兴三年至义熙元年)、何无忌(义熙二年至六年三月)、庾悦(义熙六年六月至义熙八年)、孟怀玉(义熙八年至十一年)等。

《晋书·刘柳传》之外,《宋书·陶潜传》也记载了刘柳任江州刺史之事,“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2〕。东晋末年,江州刺史的治所在寻阳,“晋惠帝元康元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庾翼又治豫章,寻还寻阳”〔2〕。由此可知,刘柳曾实任江州刺史。

由时间上看,刘柳任江州刺史当在孟怀玉之后、檀韶之前。据《宋书·孟怀玉传》,义熙十一年孟怀玉卒于江州刺史任上;据《宋书·檀韶传》,檀韶任江州刺史在义熙十二年。此外,义熙十二年六月左右,刘柳改任尚书令,未离江州即去世,“六月己酉,新除尚书令、都乡亭侯刘柳卒”〔1〕、“父柳亡于江州,府州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4〕。因此,刘柳任江州刺史当在义熙十一年至十二年六月之间。

作为刘柳的前任,孟怀玉任江州刺史有着明确的军事目的。《宋书·孟怀玉传》载:“八年,迁江州刺史,寻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汝南、颍川、司州之恒农、扬州之松滋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刺史如故。时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居上流,有异志,故授怀玉此任以防之。十一年,加持节……其年卒官,时年三十一。”〔2〕义熙十一年四月,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被刘裕击败逃亡,刘裕之弟刘道怜改任荆州刺史,江州防遏“上游”的军事功能弱化,因而文臣刘柳得以赴任。刘柳义熙十二年六月改任尚书令,未离江州即去世。

由上可知,刘柳未曾任徐州、兖州刺史;义熙十一年四月至十二年六月,刘柳任江州刺史,卒于江州。

二、颜延之起家时间考辨

颜延之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于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宋书·颜延之传》载:“年三十,犹未婚。妹适东莞刘宪之,穆之子也。穆之既与延之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以为行参军,因转主簿,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2〕可见颜延之三十岁时依旧未婚、未仕,起家官为后将军行参军,府主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

如前所述,劉柳加后将军在义熙八年九月任尚书左仆射之后,之后刘柳任后将军直至义熙十二年去世。这与《宋书·颜延之传》的记载相符,即年过三十的颜延之在义熙十年(414)之后出仕,其起家官为后将军行参军,此时刘柳任后将军。问题在于,前面我们由史料推知刘柳任吴国内史在元兴二年(403)至义熙元年(405)之间,这比《宋书·颜延之传》所载刘柳任吴国内史的时间早十年左右。

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5〕,沈玉成《关于颜延之的生平与作品》〔6〕等。为避免时间冲突,这些学者认为《宋书·颜延之传》所载刘柳任吴国内史时间有误,进而将颜延之的起家时间提前十年左右,即二十岁左右开始出仕。这种解释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第一,元兴二年至义熙元年刘柳任吴国内史时,其加官为建威将军,而非后将军。《宋书·谢瞻传》载:“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2〕如前所述,谢瞻“为柳建威长史”说明刘柳任吴国内史时的加官为建威将军而非后将军。

东晋南朝时期,建威将军(四品)的品秩低于后将军(三品),多为地方刺史、郡守的加官。例如,据《晋书·安帝纪》《宋书·刘怀肃传》,刘裕的从母兄刘怀肃生前曾为建威将军、辅国将军、淮南、历阳二郡太守,死后方追赠与后将军同等地位的左将军。又如,《晋书·韩延之传》载:“韩延之,字显宗,南阳赭阳人,魏司徒暨之后也。少以分义称。安帝时为建威将军、荆州治中,转平西府录事参军”〔1〕。韩延之为建威将军时,只是荆州治中,治中主众曹文书事,为州刺史的高级佐官。又如,《晋书·王谧传》载:“及桓玄举兵,诏谧衔命诣玄,玄深敬昵焉,拜建威将军、吴国内史”〔1〕。这里王谧“拜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与刘柳的官职一致。

出土文献也可证明这一点,《故侍中司空永阳昭王墓志铭》载:“以公兼该文武,出为建威将军、隋郡内史。下车□恤,威德大著。时獯猃侵逼义阳,四山互相影响。郡内孤危,兵粮□弱。公□加奖督,视险若夷,于是百姓相携入城,城中殆无复相容处。咸曰:‘贼若能来,必为府君死战。’物情如□,□□遂息。于是□抵□夷,民俗殷阜。进号宁朔将军,内史如故。久之,征为后军(将军)”〔7〕。这里墓主萧敷先任建威将军(四品)、隋郡内史,而后“进号”宁朔将军(四品),之后“久之”方升迁为后将军(三品)。后将军之职显然高于建威将军。

因此,若将颜延之的起家时间推前十年左右,此时刘柳任吴国内史,但其加官为建威将军而非后将军,依旧与《宋书·颜延之传》中“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的记载不符。

第二,义熙元年颜延之二十二岁时确实有出仕机会。《宋书·颜延之传》载:“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邑吏送札,延之醉,投札于地曰:‘颜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死!’”〔2〕《南史·颜延之传》载:“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皆取义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邑吏送札,延之醉,投札于地曰:‘颜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死。’”〔4〕《宋书·颜延之传》《南史·颜延之传》均载颜延之有“义熙元年除身”。“除身”即告身,为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由“义熙元年除身”推断,颜延之在义熙元年曾被授予官职,但其并未接受。《宋书·颜延之传》《南史·颜延之传》皆载颜延之酒醉后自称:“颜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死。”酒后吐真言,这里“未能事生”指义熙元年颜延之被授予官职,但其并未接受之事;“焉能事死”指元嘉十三年晋恭思皇后下葬,以颜延之兼侍中之职,其同样拒绝之事。若颜延之于义熙元年出仕,则与其“未能事生,焉能事死”的自称明显相悖。

第三,《宋书·颜延之传》载:颜延之“年三十,犹未婚。妹适东莞刘宪之,穆之子也。穆之既与延之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2〕《南史·颜延之传》所载与之基本相同。可见颜延之三十岁时依旧未婚、未仕,因而有刘穆之“将仕之”的记载。颜延之二十岁左右出仕显然与之矛盾。

由上可知,将颜延之起家时间提前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更多的矛盾。关于刘柳任吴国内史比《宋书·颜延之传》所载时间早十年左右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史书记载有误,即义熙十年刘柳未任吴国内史,但这种解释并无其他证据可以佐证,且《宋书·颜延之传》所载人物诸官职大多无误,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参证,因而这一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很小。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宜轻易判定史籍记载有误。除此之外,由刘柳仕履来看,还有一种不改动现有史料的解释,即刘柳曾两次任吴国内史,第一次在元兴二年至义熙元年,第二次在义熙十年至十一年,这里我们补充论证如下:

第一,如前所述,刘柳任尚书左仆射在义熙八年九月至十年之间,义熙十年之后,刘柳保留后将军之职,不再任尚书右仆射,而是外放地方为官。义熙十一年四月至十二年六月,刘柳任江州刺史,卒于江州。但是,刘柳离任尚书左仆射与任江州刺史之间,尚有约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刘柳的仕履空缺。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刘柳可能再次任吴国内史,这就符合《宋书·颜延之传》关于刘柳义熙十年左右任“后将军、吴国内史”的记载。

第二,东晋尚书仆射有外任吴国内史的先例。例如,《晋书·王劭传》载:“劭字敬伦,历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阳尹……桓温甚器之。迁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出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1〕。因此,刘柳由中枢尚书仆射外任吴国内史有前例可循,并非特例。

第三,东晋官员有辗转地方、中枢两次任吴国内史的先例。例如,《晋书·王荟传》载:“荟字敬文。恬虚守靖,不竞荣利,少历清官,除吏部郎、侍中、建威将军、吴国内史……征补中领军,不拜。徙尚书,领中护军,复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1〕。这里王荟先在中枢任吏部郎、侍中,而后外任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之后返回中枢任尚书,领中护军,之后再次任征虏将军、吴国内史。因此,刘柳两次任吴国内史也有前例可循,并非特例。

由上可知,刘柳第一次任吴国内史在元兴二年(403)至义熙元年(405),加官为建威将军;第二次任吳国内史在义熙十年(414)至十一年(415),加官为后将军。这样一来,义熙十年颜延之起家为官时,刘柳任后将军、吴国内史的记载就没有问题,并能与相关文献材料自洽兼容,而不必臆改原始文本。颜延之义熙元年(405)起家为官这一推论则与现有史料存在前述三处明显冲突,难以成立。

《宋书·颜延之传》载:“年三十,犹未婚。妹适东莞刘宪之,穆之子也。穆之既与延之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以为行参军,因转主簿,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2〕《宋书·陶潜传》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2〕《南史·颜延之传》载:“又少经为湛父柳后将军主簿。”〔4〕《晋书·安帝纪》载:“(义熙十二年)六月己酉,新除尚书令、都乡亭侯刘柳卒。”〔1〕《南史·刘湛传》载:“父柳亡于江州,府州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4〕由这些史料记载可知,义熙九年(413)颜延之三十岁时尚未出仕,其入仕之初为后将军刘柳的属官,先后任后将军行参军、主簿、功曹等职。义熙十二年(416)六月,刘柳改任尚书令,未离江州即去世。颜延之由后将军行参军起家,逐步升职,主簿、功曹已是后将军(三品)的高级属官。《晋书·职官志》载:“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春秋赐绵绢、菜田、田驺如光禄大夫诸卿制。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门下都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1〕《宋书·百官志》载:“自左右前后将军以下至此四十号,唯四中郎将各一人,余皆无定员。自车骑以下为刺史又都督及仪同三司者,置官如领兵,但云都督不仪同三司者,不置从事中郎,置功曹一人,主吏,在主簿上,汉末官也。汉东京司隶有功曹从事史,如诸州治中,因其名也。”〔2〕颜延之展现才干以及刘柳的赏识提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难以一蹴而就。因此,颜延之起家时间当在义熙十年(414)左右,起家官为后将军行参军。

需要说明的是,颜延之在寻阳任后将军主簿、功曹期间,与陶渊明交好。《宋书·陶潜传》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寻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2〕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亦载:“颜延之为始安郡,道经寻阳,常饮渊明舍,自晨达昏。及渊明卒,延之为诔,极其思致。”〔8〕颜延之《陶征士诔》追忆两人在寻阳的交往云:“深心追往,远情逐化。自尔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阎邻舍。宵盘昼憩,非舟非驾。念昔宴私,举觞相诲:‘独正者危,至方则碍。哲人卷舒,布在前载。取鉴不远,吾规子佩。’尔实愀然,中言而发:‘违众速尤,迕风先蹶。身才非实,荣声有歇。’叡音永矣,谁箴余阙。呜呼哀哉!”〔9〕陶渊明年长颜延之近二十岁(按照《宋书·陶潜传》、萧统《陶渊明传》〔10〕、《晋书·陶潜传》的记载,元嘉四年陶渊明去世时六十三岁,则其年长颜延之十九岁),由于两人性情相投,在喜饮酒、好读书、性格直率、生活俭约等方面多有共性,因而能够结成忘年之交。

由上可知,元兴二年(403)至义熙元年(405),刘柳任吴国内史、建威将军;义熙三年(407)至八年(412)初,刘柳任尚书右仆射;义熙八年九月至十年(414),刘柳任尚书左仆射,加后将军;义熙十年至十一年(415)四月,刘柳再次任吴国内史,保留后将军之职;义熙十年颜延之开始出仕,起家官为后将军行参军;义熙十一年四月至十二年(416)六月,刘柳任江州刺史,后将军之职不变,颜延之任后将军主簿、功曹;义熙十二年六月,刘柳改任尚书令,未离江州即去世,追赠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颜延之由此结束了刘柳属官的身份,返回建康改任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76,2218,258,1109-1110,1676,262,1676,2074,2053,2074,2053,1676,265,1112,1758,1759,1759,265,729.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57,1685,1498-1500,1227,2288,36,1663,2288,1086,1407,1891,1557,1893,1891,1891,2288,1227,2288.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3676-3680.

〔4〕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907,879,878,907.

〔5〕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278.

〔6〕沈玉成.关于颜延之的生平与作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3-4.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28.

〔8〕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434.

〔9〕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474-2475.

〔1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3068.

A Research on Liu Lius Official Experience and the

Time of Yan Yanzhi Becoming an Official

WANG Xuejun

Abstract: The biography of Yan Yanzhi in The Song Annals that Yan Yanzhi was not an official at the age of 30. His first official position was staff officer of back-general. His chief officer is Liu Liu, the back-general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kingdom of Wu. However,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biography of Xie Zhan in The Song Annals that Yan Yanzhi was about 20 years old when Liu Liu was appointed as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kingdom of Wu. In order to avoid time conflict,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Liu Lius appointment as an official in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kingdom of Wu contained in the biography of Yan Yanzhi in The Song Annals is wrong, and then advance the time of Yan Yanzhi began to be an official by about ten years. There are three obviou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is interpretation and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establish. From Liu Lius official experience, Liu Liu served as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kingdom of Wu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second year of Yuan Xing(403 AD)to the first year of Yi Xi(405 AD), he was Jianwei-general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kingdom of Wu. The second time in the 10th year of Yi Xi (414 AD) to the 11th year of Yi Xi (415 AD), he was back-general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kingdom of Wu. In this way, the age of Yan Yanzhi began to be an official and the official rank of Liu Liu contain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correct, which can be self-consistent and compatible wit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ithout having to change the original text.

Key words: history of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Song Annals; Liu Liu; official experience; Yan Yanzhi; the time of becoming an official

(責任编辑:武丽霞)

猜你喜欢
宋书
一顶花草帽
一顶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替姐姐复仇,弟弟“毒招”惩罚姐夫
《宋书》文化词语考释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When I'm Happy
A Happy Birthday Party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宋书寒吴焕琴招贴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