溏心:一座藏式院子的进化史

2022-04-20 14:42汪璐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朱朱藏式客栈

汪璐

溏心客栈的店长 朱朱图/见微

拉萨东郊,一条不知名的通巷连接着纳金西路与当热东路,道路两旁略显凌乱的居民区、店铺,稠密的机动车、穿梭的行人,各种叫卖声、喇叭声,让这里充斥着满满的市井气息。

溏心客栈,一家别具特色的民宿也隐于其间。它由一套前后两进院的藏式老屋改造而成,里面的建筑错落有致,并不规则。客栈面积虽大,但只有13间独具特色的客房,其余大量空间都被打造成了花园。

一棵笔直挺拔的百年松树从院里高耸而出,繁茂的树冠犹如伞盖,护佑着整个院落,客栈的名字便因它而来。溏心,正是藏语松树的谐音。

店长朱红瑞(大家都喊她朱朱)在溏心工作了6年,这也是她最难忘的一段心路历程,从姑娘到妻子、到母亲,她与溏心一样,完成了青涩的蜕变。

2015年,有7年背包客资历的朱朱第一次来到拉萨,并在那里度过了25岁的生日,惬意的生活节奏给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于是在2016年的初春,朱朱辞去湖北十堰老家的工作再次来到拉萨,这次,她想留下。

很巧,在那一年,她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涛涛。有一天,做户外线路的涛涛带她认识了溏心。在这里,老板、员工、客人都相处融洽。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出谋划策举办各种派对。这些都让朱朱喜欢,她便选择成为它的员工。

有趣的是,自从朱朱到了客栈,出于方便,丈夫也干脆随她一起搬入了客栈。一年后,他们的女儿也成为溏心的常住人口,如今4岁的小姑娘正就读于客栈附近的热木其幼儿园。

“丈夫、女儿都在身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不用和家人分离又能完成工作,朱朱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2018年,朱朱被升任为店长。除了迎来送往,朱朱最喜欢的事就是打理院子。特别是那些琳琅满目的植物,让她付出了很多精力。如今院子已成为客栈最有情调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把它称为“海拔最高的私家花园”。

“院子里种的植物都是好养活的,并没有什么名贵品种。它们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形态生长,修剪非常的粗放,原则上不影响大家行走就可以了,比较原生态。”指着满院秋色,朱朱俨然一位踌躇满志的女主人:“有了花园,客人在这里会更放松、也会觉得自由。他们除了给植物浇水、收集花种、修枝扦插外,有的客人还带着孩子一起给掉落的松果涂抹颜色,再装进篮子里供大家观赏,谁喜欢了也可以带走。”

有时,朱朱他们还会邀约一些志趣相投的客人,去远离市区的郊外寻找适合不同植物生长的土壤;去乡野里捡拾牛粪、羊粪等天然有机肥;去周边的山上移植耐寒的野花野草;或将修剪的青草,驱车几十公里送给村里的牛吃,换回一桶新鲜的牛奶……

除了长满绿植的院子,溏心人还在进门处的空白墙上绘满了西藏元素的壁画,让院子的色彩变得饱和。

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朱朱喜欢去逛逛寺庙,感受一下宗教氛围,或者带孩子去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玩耍,兴致来了也和大家一起跳跳锅庄,及至累了,就找一间茶馆坐下喝杯甜茶。

“看着那些朴实的面孔、慈善的笑容,我就觉得生活平淡而满足。”朱朱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本地人,对拉萨也越来越依恋,“这里是千年的佛教圣地,虔诚的百姓、雪山、湖泊,无一不吸引人流连忘返,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来了就不想走的那种。现在有了家,我就更不愿意离开它了。”

溏心的进化史也很有意思,在朱朱的讲述中,它逐渐清晰。

嘎瑪贡桑北社区,是一片有近40年历史的老城区。一对藏族姐妹在其间拥有着父辈传下的两座相邻的院子。姐妹俩却因为工作之故,都不便在此居住,院子只能长时间被闲置,无人打理。

就在那时,三个爱旅游、爱摄影又幻想着在拉萨拥有一套舒服住宅的年轻人找到了它。几乎只一眼,他们就相中了这套充满西藏风情的院子:院中那棵兀自生长的百年大松树,漏下点点晃动的光斑,不远处相伴着一棵并蒂的核桃树,飞鸟上下穿梭、自在鸣叫……荒芜的院子充满灵动的生机和静谧的韵律。

这就是拉萨,转个弯、拐个角,就可能别有洞天。

随之而来为时三个多月的装修,他们慎之又慎,除了打通原本相邻的两个院子外,其他建筑基本都保持了原本模样。至于藏式的木制窗棂、屋顶、柱子等,都只做了些必要的防腐加固处理,增加部分,也遵循着房屋原本的风格。最后呈现的是一种混搭效果,各种元素看起来完美契合。

“我们老板是有情怀的人,所以他们希望这里成为一个让大家从不同视角,对自我、文化、旅行产生思考的地方。”说话间,朱朱转到了三楼楼顶的大平台,目光越过层层屋顶,便看见了远处的布达拉宫。

客栈建成,几位合伙人也没有忘记他们喜欢摄影的初衷。除了在大门外墙绘制上一幅巨大的相机镜头做招牌外,还在拥有1500多册藏书的休闲吧里专门设置了一个展柜,用以陈列店主人精心收藏的二十多台古董相机,其中几台稀有的老相机更是足以让每个摄影爱好者膜拜。

如果得到允许,客人还可以拿出来把玩一番。做相机主题只是一个窗口,他们想通过它折射出西藏凝重深厚的人文历史。

为此,客栈曾数次组织摄影家到此开展活动,分享摄影故事、办摄影讲座,许多区内外的著名摄影师都把自己的摄影集留在了这里。

2015年,中国第一部3D极地探险电影《77天》更是将这里作为拉萨片段的取景地,颇有摄影天赋的女主角江一燕也在拍戏间隙展示了自己的摄影作品。

客栈里的各种小细节也展示着客栈的品位:客房的茶叶全部是来自台湾省的茶山;每个房间的门牌号都是摄影界很重要的历史年代;房间的钥匙扣都是真实可用的一部已经停产近30年的迷你相机。

“或许源于溏心非典型客栈的特征,很多客人来了都会被它吸引,然后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几张关于它的随拍。渐渐地,它都快要成为这个巷子里最有名的地标建筑了。”朱朱开心地说。

景观无处不在 图/见微

巨大的相机镜头就是溏心的标志 图/见微

书吧与相机陈列柜 图/张静

典雅的客房 图/见微

朱朱说客栈的大门永远敞开,欢迎所有想来的人,因为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选中溏心的人注定都跟溏心有这样、那样的缘分。如同那些堆放在院子中央、大小不一的石头,它们原本来自阿里、珠峰、林芝或者那曲,但到了溏心就有了另外一种相聚的缘分。

“我有客人专程飞来拉萨,只为晒三天太阳;也有客人,想来这个地方重新思考下一步的生意計划;还有客人,约三五好友,一路逗乐一路欢笑地拍摄属于自己的纪录片;也有背负着社会责任的行者,来高原寻找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度蜜月的,求婚之旅的也不在少数,形形色色的客人带着形形色色的态度来了又走,总会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与各种人交往,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朱朱的一大乐趣。

随着冬天的到来,溏心也迎来了自己的淡季。朱朱闲了些,除了照看客栈,她有了更多时间自我学习、陪朋友喝茶、为客人做饭、和女儿玩耍。

“这几年里,拉萨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隔一段时间去街上就能看见新的高楼、新的商场,好些都成了这座城市新的建筑坐标。”感叹之余,朱朱也不忘补充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发展的同时,如果还能保留那些原本的建筑特色就更好了!还有那些慢节奏的日常生活、朴实的人文特色,毕竟这些都是它当初吸引我的地方。”

不知不觉夜色将至,树上的鸟鸣渐歇,院里高低错落的房间里都亮起橘色灯光,古老的藏式院落变得分外迷离。收敛起耀眼的华彩,溏心用一团温馨的光晕把人们包裹其间。

猜你喜欢
朱朱藏式客栈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藏式碉房建筑形态与装饰色彩研究
遇龙记
遇龙记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MOUTHWATERING MUTTON 暖胃的藏式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