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青春之歌

2022-04-20 20:11杨志和
共产党员·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岚山感人天津

杨志和

最近,有网友晒出周恩来16岁时写的侠义小说《巾帼英雄》,引发了热议。网友们赞叹:“周恩来学生时代写小说,太有才啦!”

周恩来确实才华横溢,睿智过人。他在青年时代不仅写小说,也演话剧,还创作诗歌。青年周恩来给我们留下了15首诗作,一组慷慨激越的青春之歌。

1917年6月,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9月前往日本求学。离别祖国前夕,他写下了七绝《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学生,甲午之战中学生竟然打败了老师。残酷的现实,警醒了许多不甘沉沦的国人。于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相继东渡扶桑,探寻日本强盛的“秘诀”,以便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19岁的周恩来也踏上了这条求索之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13岁上小学时,就立下了报国之志;“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东渡日本前夕他又为同学题写了这句临别赠言。古人云,诗言志。《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正是周恩来远大志向的生动诠释。他借用“大江歌罢”“面壁”和“蹈海”等典故,尽情抒发了自己义无反顾、寻求真理的凌云壮志,真挚表达了报国济世、不惜献身的精神追求。读这首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百多年前周恩来高唱壮歌、蹈波东去的青春形象。

周恩来在日本期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也传到了岛国。周恩来关注着世界风云,仔细阅读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报刊,还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他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决定“返国图他兴”。

1919年4月,周恩来在离开日本前夕,游历了京都岚山等地,兴致勃勃地写了四首诗歌,《雨中岚山——日本京都》为其中之一: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許,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

真愈觉娇妍。

周恩来此次是雨中游岚山。漫步山间,四处幽静,景色柔美。“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这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周恩来心境的反映。探寻救国之路是艰辛的,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则仿佛突然看到“一线阳光”,令周恩来的心情分外舒畅。另外三首诗歌(《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次游圆山公园》)也是借景抒情,真实表达了周恩来在探索中悟出真理的喜悦。

周恩来从日本回到天津,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立即投入到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之中,与马骏等人组织和领导天津学生示威游行,大力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7月,《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周恩来担任主笔,激扬文字,撰写发表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文章。9月,周恩来和马骏、郭隆真、邓颖超等人成立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社团——觉悟社,由此推动天津的爱国运动高潮迭起。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周恩来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就作出了精彩的亮相。

1920年11月,为进一步探寻救国之路,周恩来赴欧洲勤工俭学。那里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周恩来先后辗转法国、英国和德国,通过考察欧洲工人运动和研究各种社会思潮,感到社会主义“实已成了必然的趋势”,因此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念。1921年春,周恩来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他和赵世炎等人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旅欧三年半的时间,他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始人。

旅欧期间,周恩来一直与国内觉悟社保持着联系。1922年3月,他在德国获悉黄正品(即黄爱)英勇就义的消息后,写下了一首诗歌《生别死离》: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

不要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黄爱,湖南常德人。1919年,他在天津读书时,积极投身于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天津学生爱国运动,并参加了周恩来等创办的觉悟社。1920年6月,他回到长沙,与庞人铨等发起组织湖南劳工会,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1月,黄爱和庞人铨领导湖南第一纱厂工人举行大罢工,反动资本家勾结军阀赵恒惕将其逮捕,凶残杀害。

周恩来得知黄爱血染赤旗,心情非常悲痛,同时也对他“壮烈的死”的革命献身精神肃然起敬。此前觉悟社社友来信谈论过生别死离的问题,黄爱的牺牲使周恩来将革命与生死联系起来思考,形成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的革命生死观。他用诗歌的形象语言,抒发了自己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坚定决心:为了“播革命的种子”,为了“共产花开”,为了“赤色的旗儿飞扬”,而坚持“飞向光明”,不惜“血儿滴在地上”,“做个感人的永别”!周恩来在同时写给社友的信中表示:“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生别死离》这首诗歌也是他发出的毕生誓言。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周恩来回国以后,全力以赴投身于革命斗争中,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创建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这期间,身为党的领导人和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几乎没有写诗,可新中国就是他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创造的伟大作品,也是他用理想和生命谱就的不朽的青春之歌。9CCB2E36-A619-4C5E-ACA2-F221160C8A90

猜你喜欢
岚山感人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岚山情,漪水韵
海韵茶语 味道岚山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岚山赏枫(环球360)
天津卷
《天津之眼》
感人的一幕
天津
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