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灶画及其早期艺人文献稽考

2022-04-21 21:26沈梅丽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泥工灶头

沈梅丽

近数十年来因非遗文化的推进,灶画作为上海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经公共媒介、教育推广及专业书刊等多途径文化传播,其社会认知度有一定提高。作为江南传统民间绘画,灶画指泥水匠在新砌柴灶上绘制的黑白或彩色图案纹样。

早在先秦时期,有关灶、祭灶及灶神资料便时见于典籍,如《论语·八佾》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汉书·五行志》言“灶者,生养之本”,又云“祭灶请比邻”,《淮南子》云“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这些记载表明汉代以前民间灶的信仰已形成,历代文献中则难见灶画的记载。从出土明器灶来看,汉代铜灶、陶灶等已多见灶身刻制几何纹、炊具纹及食材纹,炊具纹及食材纹应是模拟庖厨实物,明器灶的火口、挡火墙、灶面边缘及灶身等位置的几何纹或为复制实物灶装饰图案,实物灶中这类几何纹是描画还是刻制则无从查考,上述明器灶图案纹样情况亦可从汉画像石中得到佐证。由于文献缺乏,灶画起源也就难有定论。近年来,笔者从晚清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報刊、民歌及文史资料中陆续稽得数则上海灶画及其早期艺人文献,梳理这些资料有助于了解上海灶画的早期艺术形态和民间艺人群体。

一、晚清画报《图画日报》所刊暗八仙题材灶画

1909年,《图画日报》在上海创刊,由上海环球社编印发行。画报宗旨是“开通社会风气,增长国民知识”。初期设了上海之建筑、上海著名之商场、营业写真、上海社会之现象等数十个栏目,1910年又辟俗语画栏目,大多数栏目皆以图文方式绘述上海社会生活,保存下大量的晚清上海社会史料。《图画日报》刊画柴灶9处,其中8处为白头灶,即无灶画的柴灶,分别是“中外新列女传”栏目中的“朱夫人入厨执炊”“少女不端之恶果”(兄妹厨房打架导致严重后果),“营业写真”里的“蒸糕”“老虎灶”“粥店”,以及“说文解字画”栏目中的“煮豆燃豆萁”“小甑吴粳底样香”,“俗语画”栏目中的“汤罐里炖鸭”等。这8个白头灶有三种形制,“说文解字画”栏目两个主题画分别取材曹植“七步诗”与王安石《遣兴》之二,其灶皆为晋、宋时期的形制。营业写真栏目的“老虎灶”与“粥店”柴灶形制相近,无神龛,挡火墙较为低矮,烟道旁置。第三种是指“朱夫人入厨执炊”“少女不端之恶果”及“汤罐里炖鸭”“蒸糕”等四幅画中的灶,烟道靠墙砌成,神龛设于烟道壁,灶面长圆形中间略收。此种形制的灶较早可见于明代文献,如嘉靖十一年金陵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崇祯本《金瓶梅》第十一回“潘金莲激打孙雪娥”等插图中两眼灶皆为烟道靠墙,设灶君神龛,无灶画。

《俗语画(十一):巧媳妇煮勿出无米炊》中柴灶与上述四幅画中灶的形制相同,其不同处是烟箱位置绘有暗八仙图案,烟箱指垂直于灶台的挡火墙部分,其功能是汇拢灶膛烟火至烟道排出烟囱。绘制者张松云,竹枝词署名痴,即警梦痴仙孙家振,内容是:媳妇本难为,所恃尚能巧。冀博堂上欢,殷勤尽孝道。无如家綦贫,度日难温饱。甚至饔与飧,朝夕不能保。午鸡喔喔啼,邻家屋上炊烟齐。媳妇起量米,瓮中早已空如洗。媳妇忍饥犹可支,此情难使公婆知。清水一锅无粒米,欲求饭熟须何时。

悲哉世乏点金术,勤敏有余没饭吃,赢得求全责备多,招人怪怨真冤屈。

这首竹枝词主题是说家贫无米,媳妇难为,取材为上海底层老百姓的穷苦生活,画中烟箱暗八仙图案应是当时沪郊和吴越乡村农家的灶画。暗八仙纹始盛于清康熙朝,见于各类手工器物、建筑装饰等,到晚清民初仍是很流行的吉祥图案。

二、二十世纪中期《人民日报》与沪郊民歌中的灶画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中,有若干文章记录了江浙民间灶画的一些情形。1956年8月8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载科学家周建人的《谈谈龙与蛟龙》,文中写道:“极大多数人都知道龙这名字。许多人能讲说它作什么形状。南方的泥水工人还能用毛笔在墙上或灶前画出一条‘水墨龙。然而世界上却并不曾有过这样的动物,它只存在人的想象中。”周建人,1888年出生于浙江,曾在绍兴多所学校任教,1919年移居北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少科技小品文,多从身边日常事情说起,后集为《科学杂谈》。这篇《谈谈龙与蛟龙》提到的“南方的泥水工还能用毛笔在墙上或灶前画出一条‘水墨龙”,当为其所熟悉的故乡绍兴民间灶壁画的绘制情形,与当前上海灶花艺人口述历史一致,即早期泥水匠多用锅镬灰、白酒、水调制成墨汁,在灶前(灶壁)上绘画。又,1964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2版,刊载《从改革灶头画说起(编后)》:“从我们收到的来信看,有的贫下中农社员把有封建迷信思想的灶头画涂掉,写上‘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有的贫下中农社员要求多出版有革命内容的年画。贫下中农对美术工作者提出的这个要求,很值得重视。”这里提到社员把“灶头画涂掉”,“涂掉”说明此“灶头画”并非纸质画,所写的文字,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崇明灶画中的“人民公社好”“大海航行靠舵手”等图案在时间上一致。

1954年开始,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组织开启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1962,上海民间文学调查组在奉贤、南汇两地采录到的民歌《哭出嫁》中有数则灶画内容,如浦东《哭出嫁》“诫训(谢娘)”:“婆家是:三眼灶头花灶边,四眼灶头木灶边。” “婆家住宅”部分:“东北角里一只厅,新砌灶头象乌云。描花灶头玻璃门,顾方灶头扇子形。”上述“花灶”“描花灶头”即指绘有图画的灶头。1982年采录南汇县民歌《娘囡对唱》,第二首中娘教导女儿往后在婆家要勤谨做事做人时,对男方家厨房的描述:“格拉(仔)描花灶头(末)弯弯能(呀),配花(格)灶头浪映水清(也)。”其中“浪映水清”是指“配花灶头”图案,上海地区灶花中常见浪花、江水题材纹样,一般多为江南水乡、海景渔人图等景致。

三、新时期志书、文史资料所记早期灶画艺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传承文化、存史资政、存录地方国情等思想理论框架下,上海市各区文史资料的整理撰述开始编入泥水匠等传统民间手艺人群体,与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民歌中有关灶花资料互证。这一时期文史资料中可辑录出二十世纪前中期各区多位灶花艺人名录,现列述如下:1987年《上海市奉贤县志》第五章“能工巧匠”部收“泥瓦匠13人”。这些技艺高超的泥水匠在奉城及周边地位都有较大影响。如清末民初时人廖关海(1863—1937),奉城人,有“奉城第一刀”的盛誉,他祖传泥瓦匠,擅长各种寺庙古建筑泥塑和砌造花墙。在该志书中,明确说明了能打灶兼擅绘画但未说明是绘制灶画的有何关泉(1899—1948)、滕志良,既能打灶又能绘制灶画的有4人:陆同生(1893—1954),新寺乡骑塘村人。15岁从父学泥瓦工,能在灶头、屋脊上雕各种人物;徐志才(1893—1956),江海乡树浜村人。12岁学泥水工,可在灶面绘牡丹和松柏等图案;韩详林(1898—1965),韩村南邻人。13岁随父学泥工,擅长灶面彩绘《酒醉李太白》《牡丹》等图案;洪德昌(1897—1983),钱桥马家厍人。15岁学泥工,擅画灶头画。

1991年 《金山文史资料选编》及《金山县续志 1986-1997》皆记录了金山灶面画师傅陆愚青、金愚云二人。陆愚青(1895—1980),金山新农乡人。童年时读过两年书,15岁拜长浜四队泥水匠金友忠为师。掌握了书法、绘画、雕塑等手艺,成为当地灶面画手艺高超的师傅。金愚云(1914—1983),新农乡长浜人,14岁跟随父亲金福全学泥水匠。陆愚青与金愚云都十分精通于灶面画、房屋青砖雕刻堆塑等手艺。其灶面画题材主要有“天官赐福”“寿星献仙桃”“鲤鱼跳农门”“聚宝盆”“万年青”等。

1991年《宝山史话》(续集)收孟隽的《民间艺术灶头画》,該文记述了宝山罗店灶头画家卢山。卢山1951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曾任教罗店中学。在农村劳动二十余年,为农户绘制了上千幅灶头画,被农民称为“灶头画画家”。非泥工出身、但长期从事灶画绘制工作,在上海郊县并非个例,像卢山一样由中小学教师身份兼职农村灶画绘制的,还有嘉定安亭人王元昌。王元昌,1931年生,嘉定城厢镇人,教师。15岁就开始接触灶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绘制灶画,利用业余时间为安亭地区的农家画灶画,最多时一天可以画5幅。擅长画鲤鱼、仙鹤、“富贵牡丹”、“年年有鱼”等图案。

1997年《嘉定住宅志》记录了近现代嘉定一批擅长古建筑装饰绘画雕刻艺术的泥工。该志“能工巧匠”的编纂侧重在古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有建树的匠人,往往兼顾记述他们打灶、绘画的技艺。志中记载了三位泥水匠擅长打灶、兼擅绘画:王润三(1899—1980),徐行永胜村人,砌灶能手,能绘制各类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人物故事等。陈世华(1910—1988),南翔勤耕村人,13岁学泥工,擅砌灶。张鸾(1913—),外冈人,擅绘画、擅雕塑,擅砌柴灶、煤灶等。《嘉定住宅志》为嘉定住宅历史文化专志,侧重记录在古建筑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泥工,因而略记擅长灶画的泥工,实际民间灶画艺人数量应更多。

上述志书、文史资料所记录的近现代上海郊县灶画艺人绝大多数出身泥水工,兼具泥工建筑与灶壁绘画的能力,少数是具备绘画能力的非泥工出身的教师等,不能打灶,只从事灶画绘制。

四、灶画文献编撰的人民性

从《图画日报》到《人民日报》、新方志及文史资料,撰述宗旨、立场由侧重风俗记录转为服务人民群众。《图画日报》第一期发布“征求小说”广告中表明为“开通社会风气,增长国民智识”,实际上这一宗旨是当时报刊创立及知识分子撰述的普遍共识。在晚清中西文化冲突、国衰族危的特殊历史时期,《图画日报》创立者力图以风俗图谱的方式记述上海社会生活,以启蒙民智、培养民族意识,灶画文献得以绘制存留应是相对偶然。

1940年1月9日,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这一理论在此后党的文化建设中,广泛贯彻于各行业,反映到报刊建设上则为强调报刊编辑的群众路线,即报刊内容要反映人民生活、为群众服务,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如前文所说的周建人《谈谈龙和蛟龙》《从改革灶头画说起》等即是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新中国党的民间艺术政策与工作的文章。

文化服务群众思想的“人民性”特质,也体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启动的新方志编纂工作中,指导文件《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强调新方志应:编纂具有时代特点和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应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的革命斗争、社会变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奉贤志》(1987)对照光绪旧志后,明确了新志人物志“能工巧匠”收录范围:“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所载能工巧匠,仅雕画匠刘玉一人,归于‘术艺之中。本章新传能工巧匠35目45人,计清代2目3人民国时期13目16人,解放以来20目26人。其中,木匠13人,泥瓦匠13人,雕刻匠3人,竹匠4人,五金铁匠6人,烹饪厨师4人,种田能手2人。”又,《金山县志》“群众文化”章下设“绘画 民间工艺”,其中“民间工艺”收泥塑、木雕、竹编、剪纸四种,金山灶画艺人即收录“泥塑”目下。由奉贤、金山新方志来看,在沿用旧志“能工巧匠”体例后,新方志“能工巧匠”收录标准放宽,将旧志多收传统特种手工艺人扩大到收录技艺精良的各类民间手艺人,如灶画艺人、竹编手艺人等。上述编纂情况表明了新方志对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理解,与延安讲话中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工作应服务群众的“人民性”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灶画资料见录于延安讲话后各类报刊史志的原因。

猜你喜欢
泥工灶头
在小班创意泥工活动中运用自然材料的实践
我爱老灶头
浅谈农村幼儿园泥工活动的价值
幼儿美术泥工活动的教学策略探微
过年
毛师傅
老灶头
“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