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吾其人其书略论

2022-04-21 09:31于明诠
中华书画家 2022年4期

□ 于明诠

陶博吾(1901-1996)

1989年陶博吾与启功在书画展开幕式上

1995年陶博吾在上海书画展开幕式上

一、陶博吾生平及其书法艺术之路

陶博吾一生充满悲苦孤愤,也充满跌宕传奇,他自言“草草一生累遭颠仆”①。晚年,其诗书画艺术大放异彩,为世所重。林散之1989年去世前几个月,还为他发出“士生今日,幸与不幸,显与不显,岂命也夫”的感叹②。

1.青年时期(38岁前)

陶博吾 慎独 33×67cm 纸本 1996年释文:慎独。陶博吾时年九十有六。钤印:博吾(朱) 陶文之印(白)

1989年陶博吾致林散之札

1901年岁次辛丑,7月12日,陶博吾出生在彭泽县城西南之株树峦村,乳名卯生,谱名国顺,学名文,字博吾。祖父陶鑑顺,号菊园(1817-1882),清贡生;父陶次园,字正,榜名次园(亦作“次垣”),国学生,母周太夫人;兄陶屏如,字国城,名鸿勋,号屏如,业儒。其父次垣公从事水上经商生意,1903年病逝。陶博吾两岁失祜,由母亲周太夫人及同父异母兄长陶屏如抚养。

《陶博吾年表》载,其“六岁入塾,从周载西先生读四书、唐诗,开始写临颜柳诸帖”;8岁“从周介藩先生读《诗经》《左传》,继续临写颜柳诸帖,能作短篇文言文和五言律诗”。“十岁通音律。稍长,即以诗作鸣于乡里。十四岁时与本县六位老先生‘六雅堂’诗社唱和”③。不仅得到当地诗文宿老提携,并且“常以诗文抨击时事,在县里逞才使气,颇有影响”④。15岁又从乡贤邓左藩学习四书五经,始作长篇文言文并学书画。

1918年,17岁的陶博吾入九江沙河浔属甲种农业学校就读,四年后毕业回到彭泽,同年娶周香娇(1906-1927)为妻,1924年其子陶澄(乳名钧儿)生。1925年8月,陶博吾告别母亲妻儿,考入南京美专⑤,从沈溪桥⑥、梁公约⑦、谢公展⑧诸先生学诗文绘画兼习汉碑。因战乱,陶博吾不久即辍学离宁返家,任教于彭泽县高等小学堂。南京美专短暂的读书经历,特别是第一次跨省求学,开阔了知识视野,也丰富了人生阅历,深切体会到民生疾苦和人世乱象。《博吾诗存》第一首《秦淮夜坐》写道:

芦苇萧萧带晚烟,霜高月冷秋绵绵。可怜南北尽烽火,日夜秦淮自管弦。

1937年5月5日,陶母周太夫人病逝,年70岁。陶博吾悲痛几死。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年日寇攻占安庆,陶博吾的田园梦想被彻底打碎,开始了他离乱逃难的颠仆岁月。

2.壮年时期(38-49岁)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陶博吾教学之余,克服资料匮乏等种种困难,着手学术著述。他常常走几十里山路到南昌及其他学校查找资料,先后完成了《正气歌研究》两卷(1942年)、《田园诗研究》一卷(1942年)、《小篆研究》三卷(1943年)、《石鼓文集联》一卷(1943年)、《散氏盘集联》一卷(1944年)。其《正气歌研究》之“正气歌注释”部分章节,发表于1942年11月30日《民国日报》。

3.中老年时期(49-79岁)

1949至1980年,陶博吾仅有一件书于1951年的行书小条幅《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存世,大致反映其50年代行草书面貌之一斑:用笔迅疾真率又锋芒毕露,结体章法平和朴实。今所保留下来更早些的《习篆一径》《石鼓文集联》手稿,均为小字且稍显草率,但从用笔、结体来看,与其80岁之后的面貌风格基本一致,只是后者更为朴拙厚重、苍辣孤峭。

4.晚年时期(80-96岁)

1933年行书题画《雁来红》(局部)

1934年篆书题画《孤松图》(局部)

1971年隶书题画《古寺话旧》(局部)

1990年草书题《渔父图》诗条幅

1980年5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在沈阳举办,其中一幅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行书对联,古拙腴润、典雅安详,为观众注目,落款“庚申初春八十瞽叟彭泽陶博吾书”。从此,陶博吾书名渐为世人所知。1980年陶博吾加入当地“书法金石研究会”;198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获得江西省政府颁发的《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周年荣誉证书》和文艺创作一等奖;1985年江西省文化厅主办“曾昭芹、龚槐陂、陶博吾书画作品展”,同年江西电视台拍摄《陶博吾诗书画艺术》专题片;1986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省分会成立,陶博吾被聘为顾问。鲜花、掌声、荣誉姗姗来迟,似乎既突然又必然。陶博吾在他的简朴斋(亦曾额为“三破斋”)里默默地生活着,接待求教采访索字者,无论长幼他都谦恭接待,有求必应,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奉献着余热:“而今何幸心犹壮,饱看长江万里天。”(《长江颂》)他写下大量吟咏晚年生活的诗词联句,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参加展览,奉送亲友:“源头活水来,春光处处新”(《题白鹿洞》);热心辅导书画爱好者,告诫他们人品即书品,好好写字好好做人:“知识灌输重品德,好为四化育人才”(《教师节奉献大中小学教师》);正如93岁的林散之为他撰写《展览前言》所说:“其诗、其书、其画皆一如其人,握芝怀瑜,晚香尤烈,虽蹇困落拓而历劫不糜。”1990年陪伴陶博吾一生的老妻潘楷香病逝,90岁的陶博吾从此在孤独寂寥中唯以翰墨寄托伤怀:“鸟随云影暗,波带夕阳红。”

陶博吾 边柳新月五言联 134×33cm×2 纸本 1982年款识:边柳围城郭;新月在宫墙。八十三瞽叟陶博吾集散氏盘字。钤印:博吾(朱) 陶文之印(白)

陶博吾 边土城东五言联 134×33cm×2 纸本 1983年款识:边土右师舍;城东宰相田。八十四瞽叟陶博吾集散氏盘字。钤印:博吾(朱) 陶文之印(白)

陶博吾在大篆书法创作中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用笔率真、俊爽、简直、恣肆,既不描摹漫漶斑驳、古雅庄重的所谓“金石气”,也不在乎藏头露尾中锋含蓄的“书卷气”。其二,使转行笔不恪守所谓“篆引”法理,“篆引”是篆书用笔的基本理法,“引”就是“画线,画道”,篆引即是指画出匀净、圆转而庄严的线条,其最大特点,就是“中锋”用笔。陶氏似乎完全不理会这样的金科玉律,而是以楷书、行草书笔法随机处理,有时直来直去,痛快淋漓;有时断续搭接,生拙险峻。其三,结体在吸收缶翁纵长、左低右高、中宫收紧特点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做出进一步的夸张变形,有时挤压拉紧,近乎极限和“病态”,甚至歪歪扭扭仿佛三岁稚童所书。内中既有陶氏固执、骨鲠、执拗的秉性因素,亦有苦涩、悲怆、无奈和哭笑不得的幽默诙谐。其石鼓风格借鉴缶翁,用笔浑厚高古,结字左低右高,趣味生动。书于1980年的《高原深渊》、1983年的《鱼处虎奔》石鼓集联是比较近于缶翁风格的。而书于1983年的《为道所治》、书于1985年的《暮雨夕阳》等石鼓集联则方笔较多,折笔草意明显,结体也多有挤压夸张的特点,个性风格凸显出来。而散盘风格则更加独特,多以方笔直接入纸,不作藏锋含蓄之状,尤其多方折或断续搭接。因此,散氏盘金文大篆是陶博吾在缶翁石鼓大篆书风基础上的戛戛独造,形成了与吴氏石鼓风格相辉映的自家面貌。如书于1983年的《襄我牧人》联、书于1984年的《莱州子陵》联等,均为其散盘集联代表作。

陶博吾 丛林古刹图 125×62cm 纸本设色 1991年款识:寺前树阴浓,寺后石壁陡。不闻鸟鸣声,愿与僧为友。我身日以衰,生命安能久。独立悲苍茫,不堪再回首。画虽不佳,境实可爱,余也行将入墓之年,安得居于丛林古刹,日与老僧为友,听钟磬之音,洗尽尘埃俗虑,然而难矣。辛未立秋后七日,彭泽陶博吾作于杏花楼畔之简朴斋,时年九十又三岁。钤印:博吾(朱) 彭泽陶氏(朱) 白湖散人(白)栗里后人(朱)

陶博吾的行草书自青年时代就在大量临习晋唐及宋元碑帖基础上,借鉴吴昌硕以篆籀作行草的方法与体式,形成了用笔沉着痛快、古朴雄强且又宕逸潇洒、锋芒毕露的个性面貌。如陶博吾作于1933年秋《雁来红》行草题诗,可以看出其早年书法的三点消息:其一,用笔肯定、果断、潇洒、率真,不刻意模仿颜、柳、或“二王”行草皮相,这似乎奠定了他一生书法的基本格调,与他从内心最钦敬傅山“天倪”境界的书学理念十分吻合。其二,点画结体既有颜柳二王的遒劲,也有苏轼的短促重拙,甚至锋芒毕露,如“壑”“苍”“来”的捺脚,“红”字最后的短横,这些特点与其在上海昌明艺专的学习应有极大的关系,受吴昌硕行草书的影响明显,这个特点在其后来的真行草书中运用得更为普遍、明显、夸张。其三,虽是题画诗,在整个画幅中属于“配角”,但用笔自然洒脱、意气风发、尖峭直率少有藏锋的意趣,与其画风、诗意极为和谐一致,亦能映射出其为人率真桀骜、朴实无华的品性。这样的特点与格调在陶博吾行草书的创作中是贯穿始终的,只是晚年更为浑厚质朴。1996年6月9日弥留之际的行书绝笔“慎独”二字,“慎”字的右部“真”字旁中间三个短横,以及“卫强”二字尤其“强”字,稍有模糊羸弱。但沉厚老辣、率真拙朴,加之绵厚蕴藉,更显妙趣横生。

陶博吾于楷隶书所作较少,早年有颜柳唐楷的基础,晚年又加入了北碑斩截险峻用笔特点。如书于1985年的楷书作品《故园花木诗》中堂,用笔斩截遒劲、结字敧侧险峻,通篇稚拙浑朴,既见晋唐楷书之端严庄重,又有北碑刻石之活脱自然。其波磔撇捺亦见秦汉简牍笔意,古雅率真。陶博吾唯于隶书涉猎较少,1971年陶氏有画幅《古寺话旧》隶书题款四字,飘逸遒劲,意在《乙瑛》《曹全》之间。陶氏论书有言:“篆隶得之圆笔,隶楷得之方笔”,晚年偶作隶书对联,或因生疏,多乏精彩。如书于1983年的隶书对联“春风快读兰亭序,秋雨闲临宝子碑”,用笔直露生硬、波磔呆板,与其篆书、行书所达到的高度差距较为明显。

智既不能,愚亦弗及,碌碌庸庸,天地苍茫何处去?生无可乐,死又奚悲,悠悠忽忽,漂流魂魄断归来。

尝遍苦辣酸甜,几番东扑西颠,浊骨敢追超脱者;历尽风霜雨雪,纵使千磨万折,黄泉不做可怜魂。

二、陶博吾的书法境界及其成因

陶博吾的书法犹如一棵瘦骨嶙峋、饱经风霜的松柏,如铜似铁兀然孤立。晚年的陶博吾这样评价自己:“书如枯葛形尤丑,诗比村醪味更酸。”在这棵“树”上,诗书画只是三个枝丫,主干是一个傲然昂首的“人”,身上周流的是这个人的血性气质。所以,老树著花,绚烂不绝。其诗书画的每个细节和元素,都没有丝毫的炫技讨巧,每个点画,每个词句,每处皴擦点染,都是自然朴实到了极致。心中的悲苦喜乐,都在一点一画一字一句的起落间显现出来,凝固下来。

1.至性至情“拼命书”

陶博吾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易·乾》:“利贞者,性情也。”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性情是指人的秉性气质,也指人的本性、天性、情感和脾气。因此所谓“性情中人”往往随其本性情感外露、率性而为,对自己的喜好有着鲜明勇敢的追求,敢爱敢恨。当年初为人父的陶博吾,妻亡、母病,自身因官府追拿,避难山中白鹿洞,在《白鹿洞忆钧儿》诗中写道:“要知无母儿,勿复作娇痴。我自来山中,触物尽成悲。”一个须眉汉子丢下孤苦幼儿亡命山中,默默叮嘱可怜的娇儿要自知“无母”,勿作娇痴状,读之令人心碎。1937年母亲周太夫人病逝,悲痛几死,至晚年说起父母仍然老泪纵横,痛哭失声,赤子性情无法掩饰。

五代徐铉《萧庶子诗序》有言:“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陶博吾的诗文不是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而是锥心刻骨,呕心沥血。

钱振锽《名山书论》:“或问作书何如?曰:‘拼命。’或曰‘艺之至者曰自然’,拼命不与自然左乎?曰:‘从拼命到自然。’”陶博吾的书法无论金文篆籀还是行草楷隶,最大的特点就是饱含深情,毫不雕饰,简直随意率性而书,恰恰是“从拼命到自然”的境界外化。

2.诗文学养“拿桂冠”

晚明赵宧光《寒山帚谈》:“能学问不能文章,此儒家之学究;能文章不能翰墨,此君子中伧父。”又说:“字学二途:一途文章,一途翰墨;文章游内,翰墨游外。”与老友林散之一样,陶博吾亦认为自己“诗第一”。

1938年,陶博吾携家带口逃难,夜泊于永修县三曲滩,遇一位九江籍妇女生产一子,因贫穷逃命无法养活,翌日悲痛无奈只得弃儿于野,令人悲痛愤慨。陶博吾因作长诗《弃儿行》,诗中有句:“弃儿沙滩上,儿哭母亦哭。”“遥遥道路远,儿哭母不闻。”“儿饥儿冷无人知,儿死儿生何由见。儿生或有人悲悯,儿死勿怨母心忍。”读之令人心碎。

这首堪比杜子美《三吏三别》千古名诗的《弃儿行》,发表在当时《民国日报》上,引起正义之士强烈共鸣,多家报纸予以转载,作者亦辑入其《逃亡诗存》。1942年,陶博吾《正气歌研究》系列文章刊发于《民国日报》,为抗战鼓舞士气,表现出一个文人应有的民族气节。

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陶博吾书画展览”。这次展览作品中有一草书横幅巨制《悼孤松》,此作书于此年(1989),陶博吾已经90岁了,笔力雄强一气呵成,似得江山之助,堪称其晚年书法之神品。原诗约作于1940年前后,题曰:“余书舍前有孤松一株,五百年前物也。昂然耸立于山顶之上,从不为严霜雪而摧折一枝一叶。余逃亡后三年,忽然枯死。伤哉。孤松一夜忽枯死,古色浓阴不再幽。记否三秋明月夜,清光长伴读书楼。君遭刀斧劈,我亦日日囚。树与主人同一劫,虬枝瘦骨两悠悠。”全诗意象纵横,情感跌宕,汪洋恣肆,酣畅淋漓,其沉郁磅礴之气势,不让李杜。作者对孤松的吟咏,也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命运的慨叹。陶博吾一生有多首题咏“孤松”“古松”之诗作,“孤松”显然是作者自我人格的象征,此长诗《孤松歌》最为其代表者。

书画不是简单的技艺,自然也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文人最推重的往往是诗文,先器识而后文艺,先文后墨,翰墨同修,诗书画浑然一体。陶博吾正是如此:“我作画作诗,都是有所感触,然后动笔。有时先有诗,后作画。有时先作画,后题诗。如写深红牡丹,却不是要写它的富贵鲜艳,而是写我的思想感情,以求得自我安慰。”(《题画诗抄自序》手稿)作画如此,作书亦如此,其书法作品几乎全都是书写自己的诗文词联。清薛雪《一瓢诗话》云:“诗文与书法一理,俱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陶博吾自我评价“我画不如字,字不如诗”(手稿小品)。所以其称许自己“诗第一”,首先是其诗比之书与画在抒发寄托情感方面更为直接、具体、便捷、明晰,其书与画似乎是他诗文情怀的载体,或者说诗词联语所表达的情性正是他书画的精神内涵和灵魂灌注。

于近现代书坛,陶博吾与谢无量很相似,属于“本色”书法家。谓其“本色”,一是文人诗家之本色,有文有墨翰墨一体;二是性格秉性之本色,不欲为古人笔墨绳规所束缚。

3.“民学”立场为根本

陶博吾 为道所辞六言联 135×33cm×2 纸本 1982年款识:为道既归于一;所辞(治)不求其同。八十三瞽叟陶博吾集石鼓文字。钤印:博吾(朱) 陶文之印(白)

陶博吾 架上瓮中八言联 117×22cm×2 纸本 1982年释文:架上堆书何补于我;瓮中有米聊以尽年。八十三瞽叟博吾。钤印:博吾(朱) 陶文之印(白)

纵观陶博吾一生的诗书画创作理路,可以说,首先他是十分认同并自觉追随黄宾虹这一主张的。“民学”关键是一个“民”字,可由此衍生出诸多与“民”相关的词义:民生、民间、民情、民意、民本、民乐、民怨、民愤、民风、民俗等等。这些词义与一介平民的陶博吾纠结、纠缠了一辈子。陶博吾一生自视为“平民”“草民”“贱民”,所以,在陶博吾这里,“民”不仅仅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念意识,同时也成为其沉潜于生命深处的质朴灵魂,是一种“命运的参与方式”。或者说,陶博吾的书画艺术深深植根于“民”之原始性,这也是他无法自我选择的唯一选择,是他诗文书画艺术所以立足之根本。陶氏书法结体之挤压险怪、折笔之锋棱峥嵘,用墨之黑重沉厚,造型构图之憨笨粗拙,着色敷彩之质朴无华,无不流露出其“民”之质朴憨厚的本质特点。西人所谓“人即风格”,亦是同理。陶博吾在百年书坛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是其人格魅力所投射到作品中的质朴、粗粝、稚拙、憨笨、厚重、生辣乃至沉郁、悲苦、淡定、倔强、顽强、孤峭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意趣。而不是他作品中的技法,更不是由其个人技法所生成的表面样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意思是说,最好的文学艺术是用“血”写成的,比如后主李煜的词,是带有很深刻的感情的。陶博吾其诗、其书、其画,亦是如此。

若把黄宾虹、林散之、陶博吾师生三人的书法艺术做个比较,或者可以这样说:黄宾虹是用深厚的学养和胸中山水“写字”,苍秀高蹈,满纸烟霞;林散之是用天分才情和刻苦勤奋“写字”,碑帖交融,虚灵曼妙;那么,陶博吾则是用悲苦孤愤的性命“写字”,质朴孤傲,稚拙本真。

注释:

①赵感鹤主编《陶博吾诗文墨迹·题画诗抄》“自序”,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10月。

②林散之1989年为“陶博吾书画展”所作序言。

陶博吾 远眺千帆图 72×40cm 纸本设色 1970年款识:彭泽陶博吾作,时年七十。 图付南强大孙存。祖父博吾时年八十又六。钤印:博吾书画(白) 博吾(朱) 彭泽陶氏(朱)

陶博吾 重阳供菊图 71×40cm 纸本设色 1971年款识:重阳无酒亦无诗,破烂瓦壶菊一枝。如此羁囚梦亦好,萧萧风雨夜来时。一九七一年,彭泽陶博吾作,时年七十有一。钤印:博吾(朱) 草草一生(朱)

陶博吾 柳阴归棹 68×34cm 纸本设色1971年款识:柳阴归棹。一九七一年,彭泽陶博吾画付大孙南强留念,时年七十有一。 匡庐顶上长松翠,彭蠡湖中急浪堆。祖国山河真锦绣,故园花好早归来。寄台湾同胞一首。八十五瞽叟彭泽陶博吾。钤印:博吾(朱) 博吾书画(白)

③王兆荣、林峰《陶博吾年表》有记:“六雅堂”为彭泽县“刘翥南、刘子万、刘朴阶、陶涤泉等六位老先生”所组成。

④王兆荣《百年孤独·论陶博吾和他的诗书画》,载《中国书法》1993年第3期。

⑤即南京美术专科学校,该校当时设立国画、西画、音乐、美工四科,国画科人数最多,许多名画家如吕凤子、陈师曾等也不定期授课。该校有重视文学的传统,招收中学生,肄业期限为三年。参见《江苏地方志》2011年第4期。

⑥本名沈企侨(1880-?),字溪桥,江苏江阴人,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1911年应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之聘开设图画手工科,开华南地区高等美术教育之先河,1920年创办南京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南京美术专门学校。

⑦梁公约(1864-1927),原名菼,又名梁英,字公约,号饮真,扬州人,清末民初扬州著名书画家,尤以画芍药、菊花入神,有“梁芍药”美誉,诗宗江西诗派,兼有晚唐遗风。

⑧谢公展(1885-1940),名寿,一作翥,江苏丹徒人,曾任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暨南大学等校国画科教授,善花鸟鱼虫,尤工画菊,有“谢家菊”之称。

⑨潘楷香(1910-1990),一生贤淑知礼,勤俭持家,自己一生没有生育,视周香娇所生陶澄如己出。

⑩按:陶博吾多种年谱版本记载入学昌明艺专为1929年,误。昌明艺专正式成立于1930年春,陶入学应在此年秋天,故有“插班二年级”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