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空间”见证成长,在“学习之外”遇见精彩

2022-04-23 14:45曹霁
教育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舰员江华弗斯

曹霁

重构学习方式,让儿童可以独立自由地思考、提问,勇敢地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蜂窝儿童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独立于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第三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去整理、感受和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从而鼓起面对挑战的勇气、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孩子一起理解世界的错综复杂,获得勇气与能力,经历生命的丰富和可能,自由成长。”这是范江华创办“蜂窝儿童宇宙”(以下简称“蜂窝”)的愿景和初衷,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却是蜂窝每天都在上演的事。失败与成长、悲伤和喜悦、简单与复杂……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值得探索和体验的。蜂窝让孩子拥有了独立的思考,发现未来更多的可能。

西西弗斯的石头

小时候,范江华一直是别人口中的“好学生”,聪明、成绩好、性格好,他也一直默认自己这个优秀的“人设”,直到他發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同一个环境中,他人的评价总是“双重标准”,学习好的孩子可以“为所欲为”,学习差的孩子则会遭受“灭顶之灾”。比如他和朋友犯错的时候,老师总会先疾言厉色地批评“差生”朋友,再和风细雨地提醒他这个“优生”不要“学坏”。

这种令旁人羡慕的“区别对待”引发了范江华对自己人生第一次正式、深入的思考。“除了好学生的‘特权,我不知道学习还能带给我什么,未来我又该走向何处。”范江华产生了一种学习的“虚无感”。步入高中后,看着身边那些埋头苦读的“好学生”,范江华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在学校这个场域中,学习是最简单的事,因为我们只需要完成信息的输入;难的是处理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琐碎的事情、情感给学习这个行为带来的困惑。”高中三年,范江华始终没能回答出“学习好又能怎样”这个问题,即使身边的大人们用“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赚更多钱”“更有地位”等理由来激励他,但他觉得这些理由本质上还是为了享受“ 特权”。既然自己的人生已经有过相似的体验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呢?“大人们当时都觉得我幼稚、钻牛角尖。”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而言,他很难突破自己的认知屏障。一时间,他仿佛被抽走了全部动力,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也失去了人生目标。

范江华的整个高中就在对学习的“终极思考”中过去了,但他仍未停止寻找答案。大二时,他创立了一个名叫“成长阅读”的公益项目,服务内容是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推广使用电子阅读器,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网络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这次经历让范江华找到了自己当初产生学习“虚无感”的症结所在——“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这些问题同向比较或许各有不同,但纵向看来,其本质都一样,那就是在产生困惑后无法面对、解决”。

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被天神罚以推石上山的苦役,石头一次次地被推上山顶又滚落,循环往复、永无休止。 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说,西西弗斯的命运是人类生活的隐喻。哲学家们用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神话在古老的寓言中诠释着生存的永恒困境,却唯独忽略了那块巨石。在范江华看来,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块“西西弗斯的石头”。面对这块石头,有的人看到的是痛苦、不幸和悲哀,有的人看到的则是幸福、智慧和无畏。他觉得,是时候帮孩子们解决一些“学习以外”的问题了。

在漫长的实践中,范江华找到了“蜂窝”和“宇宙”这两个比喻。

“蜂窝”的灵感起源于范江华读凯文·凯利所著的《失控》一书后对世界的理解——蜂群面对完全未知的周围世界,用看似混乱、混沌的群体协作完成了生存的挑战,说明复杂系统有其内部运作规律,那么儿童同样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规则去学习、面对世界的复杂情况。

一直以来,范江华期待儿童能够拥有一个像古希腊的雅典学院一样的学习空间。用“宇宙”来命名这个空间,寄托了范江华对儿童成长中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无限探索和自由辩论的美好愿景。用他的话说,蜂窝就是既要“不把孩子当孩子”,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不把教育者的意志和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又要“把孩子当孩子”,尊重孩子所处的成长阶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和指导。

“试试看,在错误中前行”

“现在的孩子很多时候生活都是‘空洞的,每天被大量的学业任务和提升补习支配,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就像在一个没有终点的跑道上,只是不停地向前冲。”在与成千上万个家庭打交道的过程中,范江华看到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和家长都是这样:沿着既有的道路疯狂奔跑,不敢也不想开辟出一条新路,即使孩子最终取得了很高的学业成就,却对过去人生的意义和未来人生的目标一无所知,更不知该如何去找到答案。而这一切,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正视“错误”的能力和勇气。

每个人的降生都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并创造价值。“提出问题往往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起点,而回应这些问题则是教育的开端。”范江华认为孩子的每一个“无知”“可怕”“危险”“滑稽”的问题,都是学习的开始。“当然,这势必会让孩子脱离某些既定轨道,甚至会频繁犯错。但是没关系,孩子本就应该尝试犯错,确切地说,这恰恰是他们在探索世界中‘勇敢的表现。如果你觉得孩子的想法是‘错的,试试看,在错误中前行。”

“我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晚上只能睡觉不能玩游戏?”“什么是死亡?”……面对某些“禁忌”问题,范江华分享了“愤怒的成年人”视角——“问为什么要上学,他一定是不想上学、不想好好学习了!”“问为什么晚上不能玩游戏,他一定是上瘾了!得赶快给他戒掉游戏!”“问什么是死亡,他不会想不开了吧?可不能让他想到‘死!”……大人因为眼前的焦虑以及对孩子提问本质的忽视,而用危险与傲慢的视角去猜测孩子,一点点地消磨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在孩子问出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确定他到底在问什么、他经历了什么、他在想什么,甚至我们听到孩子问出一个你所期待的好问题的时候,也同样需要理解他的思路。”范江华表示。

对此,蜂窝的解决方案是:首先,要以孩子的好奇心作为每一节课的开始,激发无限的学习热情,让学习变得快乐;其次,构建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第三个价值认同空间,进行社群化学习;最后,用科学的评估体系检验其是否能够通过逻辑思考、科学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当中,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试错,分析并分享自己的错误,探索万事万物的运作规律。

作为最早在国内提出儿童网络素养的教育机构,蜂窝所有的教学都是基于PBL(项目式学习)并以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的,每个项目都是由“舰长”带着“舰员”们在“蜂窝宇宙”中展开的一次历险,面对给地球上的人们造成各种问题的“黑暗势力”,“舰员”们只有解决其制造的麻烦和问题才能让人类存活下去,这是他们共同的使命。他们的武器是各种各样的“超能力卡”, 如“为什么”“马上行动”“头脑风暴”“保持怀疑”“持续探索”“下定义”“猜想与反驳”等,这些“超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关键原因,最终解决问题。

在游戏化教学的模式下,蜂窝构建了以“学会关心自己,知道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初级课程、“建立自信,在对问题的追寻中建立自我形象”的中级课程、“用团队的力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麻烦和问题”的高级课程、“确认自我主权并思考自己未来”的青春期课程,这些课程最大的目标是,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无法替代你自己的判断力和勇气”。

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参考答案

家长们经常为蜂窝能够挖掘到孩子许多不一样的想法而感到惊讶,那是因为蜂窝为孩子构建了一个自由且安全的空间——在“蜂窝宇宙”的掩护下,“舰员”们既和真实世界有关系,同时又可以抽离出真实世界的叙述方式,在另一个语境下学习。从培养“自由的人”这一目标出发,蜂窝希望所有教育者、家长、同伴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理解世界的错综复杂,拥有勇气和能力,经历生命的丰富和可能,自由成长”。

蜂窝夏令营里,“舰员”们已经在四眼井街道的人行横道上观察了一下午。他们统计了横穿马路的人数以及原因,将采集的素材拍成了视频。转天,在“头脑风暴”讨论过后,他们鼓起勇气,给市政部门和公安部门打了电话,反馈了人行横道设计不合理以及红绿灯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真好!‘黑暗势力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正在一个个被破解!”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虽然“舰员”們反馈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得到解决,但他们已经勇敢地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另一边,在一节探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很厉害”的主题课程上,“舰员”们分享了自己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感觉,一直保持沉默的小安突然参与“作战”,表示自己压力非常大,常常想到自杀。被问及原因,小安哭着说,父亲整天把自己和别人比来比去,好像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达到他的要求,以至于她常常想,是不是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可以喘口气。话音刚落,“舰队”中的其他14 个孩子已经开始安慰小安,同时还分享了自己感受到的压力,以及自己是如何思考死亡的。

“其实我并不是真的想要自杀,只是觉得压力太大了。”小安的话中透出了深深的无助。于是,这次作战的话题变成了“小孩为什么会思考死亡这件事”。范江华和“舰员”们分享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死亡”的思考,并表示思考“死亡”和“自杀”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自我追寻意义的开始,是思考“我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开始。“舰员”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是如何认知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这节课的最后,一直以来沉默寡言的小安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把这样的想法分享出来以后,得到了很多有效的建议,而且听到大家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想法,就不再为自己的‘错误而羞愧了。”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就是成年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复制”到孩子的大脑中,学习的结果被简单地二元化为“正确”和“错误”两种——“复制”得好就是正确,反之则是“错误”。范江华认为,当既有认知和所得到的信息不匹配时,孩子需要在一个安全、自由、放松的环境中自己去寻找“参考答案”,形成对世界的理解。“一个孩子最终的幸福和快乐,难道不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持续不断地迭代,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最终成为卓越的自己吗?”

在范江华的期待中,让孩子理解成长并不是一个单向“向前跑”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当中的那些起起伏伏。

猜你喜欢
舰员江华弗斯
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自杀频发,200多舰员搬离美国航母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父亲的祝福
“鸟”与“乌”
爱心树(上)
捉月亮的网
一个漂亮的铃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