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尔菲法的系统性共情教育对实习护生共情能力的影响

2022-04-23 06:39刘珊珊纪艳平
医学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德尔菲共情

刘珊珊,夏 南,纪艳平,梁 晶

(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300)

共情能力(empathy ability)是建立积极的医患、护患关系的关键因素。共情主要包括理解和体验他人的观点、经历的能力,并以适当的共情回应的能力,也称为移情、同情心等[1,2]。护士的共情体现在可以理解患者的感受,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3]。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护士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对疾病的反应,理解患者的诉求,对提高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护理学生(下简称“护生”),实习阶段是培养共情能力的关键时期[4]。研究证实[5],随着学业进步和临床工作时间增长,护生共情能力会出现显著下降。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高年级护生的共情能力干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护生共情能力培养教育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护士共情教育方案,以探讨对我国今后护生共情教育的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9 月-12 月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护理本科大四学生,目前在医院实习;②未参加过共情教育。排除标准:①未完成实习离院者;②未能完成全部共情能力培养课程。本研究共纳入260 名护生,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和干预组(n=139)。所有受试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研究开始前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共情教育干预措施研究开始前本研究利用德尔菲法形成了护生共情能力培养教育模式,主要包括9 个维度:①导论;②介绍共情基础知识;③掌握共情基本技能;④锻炼共情能力;⑤评估共情能力;⑥跟进支持;⑦共情教育时间安排;⑧共情训练方法;⑨护生对共情教育内容的反馈及解答。按照指定的护生共情能力培养教育模式对干预组护生集中进行为期2 周,每周2 次的教学。教学方法包括授课、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基于问题式学习和基于任务式学习。对照组护生不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所有护生集中进行自拟信息调查表和杰斐逊共情量表(护生版)(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health providers,JSE-HPS)量表填写,评估其共情能力。

1.3.1 一般资料 收集两组护生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及其对共情知识的认识和熟悉程度。由调查者统一组织受试者现场填写,并当场回收。

1.3.2 共情能力 采用李霞等编翻的中文版JSE-HPS评估受试者的共情能力[6]。JSE-HPS 包括3 个领域:①观点采择;②情感护理;③换位思考,共20 个项目。每个项目使用Likert 7 级评分法进行量化,得分越高表明共情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当理论频数<5时使用Fisher 精确概率。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人口学特征和对共情的了解情况比较最终共有236 名护生完成了研究,干预组132 名,对照组104 名。两组人口学特征、对共情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人口学特征和对共情的了解情况比较[,n(%)]

表1 两组基线人口学特征和对共情的了解情况比较[,n(%)]

2.2 两组JSE-HPS 量表3 个领域比较 干预组护生接受进行共情能力培养教育2 周后JSE-HPS 量表中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3 个领域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JSE-HPS 量表3 个领域比较(,分)

表2 两组JSE-HPS 量表3 个领域比较(,分)

2.3 两组共情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JSE-HP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周后,干预组护生JSE-HPS 评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图1 两组共情能力比较

表3 两组共情能力比较(,分)

表3 两组共情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共情能力被认为是职业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7]。研究表明[8,9],具有良好共情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更易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并可减少职业倦怠。实习对护生而言是从学生角色向职业护士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护士共情能力关键阶段。尽管国内已有研究调查了护生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但如何培养护士的共情能力的研究较少[10-12]。有研究认为,可通过不同的教育和干预手段培养或改善护生的共情能力,包括通过传统授课、情景模拟练习[13]、组织讨论交流活动[14]、团体心理辅导[15]、基于游戏式学习[16]。然而目前我国仍缺乏系统、结构化的针对实习护生的共情教育培养体系。

研究发现[17],随着护士工作经验积累和工作年限的增加,其共情能力下降较严重。因此,如何保持或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共情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组织了医院的护理专家反复修改、推演形成了一套护生共情能力培养教育模式,并在本科护生中验证教育效果。目前常用的共情能力评价工具有多种[18,19]。本研究使用的是专门针对护生的JSE-HPS 量表来评估护生的共情能力。结果显示,在进行2 周的共情教育后,干预组的JSE-HPS 总分和3 个领域的得分均提高。基于德尔菲法的系统共情教育,不仅改善了护生的共情能力、态度和知识,也设计了不同的标准化患者,使护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可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感受。在今后的本科教育内容中应该关注对护生的共情教育,继续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和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在护生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应当关注护生的内心想法,带教过程中整合不同策略增强护生对患者的共情。

本研究不足之处:①本研究调查的只是一家医院护生,结论的外推性有限;②在2 周测量时有少部分护生存在脱组,可能产生一定结果偏倚;③未进行长时间的随访跟踪。

综上所述,对实习护生进行基于德尔菲法的系统共情教育可以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德尔菲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德尔菲法构建肿瘤医院ICU患者身体约束评估量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融合式旅救护所指标体系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教育微论坛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要多做些培养教育工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