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4-24 20:11刘玉玲姜永法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三观爱国主义

刘玉玲 姜永法

[摘 要] 人格是最稳定、最富有文化内涵、适用范围最广泛、最容易自我约束自我习得的文化修养,正确的“三观”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于健全的人格教育中。立足于通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教育文化,探究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染积理论是以人格修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方法借鉴。通过探讨染积理论下的原则性教学方法,对教师作为学生的灵魂导师提出了更高的学识要求和人格要求。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格是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健全人格;染积;“三观”;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3-0005-05 [收稿日期] 2021-12-15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文化,重视道德培养,把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在道德思想教育中,任何思想的渐变都会对人格产生影响,可以说人格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道德培养的归宿。说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因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化,人不仅能够建立社会文化而且能够发展文化。因为人的社会化成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人格,我们的教育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说它是一切道德的归宿,是因为我们人类是有理想的,是追求向高向上发展的,而这一切发展都在提高着我们的人格,道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客观地提高了我们的道德人格。也正因如此,我们提倡“双成”(成人成才)教育,提倡“德艺”(品德技艺)兼修,有了良好的品德,其学识技艺才会具有不断增益服务社会的内动力,其学识技艺之于社会才会向上向善,优秀人格基础上的学问是不厌其高的。所谓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关于人格的论述不一而足,但概括来说,就是人的品格,多指道德人格。其实,人格是包含道德品质、学识能力、气质性格等多元特征的,因此,我们把健全人格作为我们的育人目标,同时也作为我们个人修养的理想目标。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而健全的人格可以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使一个人的道德、才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客观地说,追求和培养健全人格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和一种理想,而这个目标和理想是相对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格是绝对健全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格欠缺,这是由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践行能力局限性所决定的[1]。

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格是否健全。人格对于成长个体而言,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正视现实,积极客观地认知自我,客观公正且以己推人地认知他人,对社会具有客观理性认知的觉悟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有良好、稳定、协调的人际关系,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有责任感和创造力,努力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而奋斗等。对于教育者来说,成长个体所追求的健全人格就是要帮助他们成长树立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本文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探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一、人格形成文化与我国古代人格教育思想

一个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其教育思想必有其深厚的渊源。虽然作为一门系统的学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并不早发于西方,但在我国的文化血脉孕育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特质,这些特质与现代教育思想融合一体,区别于西方教育思想,显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这就是我国思想文化教育的国情。任何教育都有其历史渊源,不同历史渊源的教育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人格,不同的民族人格选择了不同的民主政治,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中华民族的人格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血脉基础上的,彰显着强烈的民族个性和文化自尊,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能地抵御着强权政治割裂它、肢解它。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自信的精神支撑,文化连续则精神连续,文化不灭则精神不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必须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我国历来重视人格教育且形成了丰富的人格教育思想和人格培养模式,在我国古代的思想教育中人格教育是处于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于健全的人格教育中,爱国思想和民族家国情怀内涵于健全的人格中。

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等三种观点。虽然说是三种观点,但它们并不是平行的,染积是指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个体获得文化滋养的形式,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个性区别,阶段是指人格成长过程中的时间段落。染积并不排斥差异和阶段,因此,染积是人格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形式,差异和阶段是人格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染积说强调了人格是在习染中着色,在蓄积中养成的,是在“熏渍陶染”“潜移默化”①的作用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早提出“染”的概念的是墨子,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里的“染”指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渗透,强调了环境对人格养成的影响,告诫后人,育人大事不可不慎。后来,荀子又提出一个与“染”相同的概念“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同样强调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再美好的本质也禁不起长期的污浊环境熏染和浸泡。到了东汉的王充将两个概念合用,称“渐染”,王充说:“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强调了由于环境的不同,所受的熏染不同,人的心性人格会发生变化。但外界的“渐染”只是一个外因,还不足以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荀子又提出了“积”的概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真积力久则入”强调了人格主体的能动接受和完善,强调了内因的自我选择在人格成长中的作用,同时强调了渐变,只有通过一定的量的积累才会发生质变。究竟哪些外在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发生“渐染”作用呢?古人讲居必择邻,交必良友,讲良师益友,把居住环境、师从和交友都看得很重,可见我们祖先的教育见识。家庭、师友、邻里、社区、民族、教育(教学)、圣人之言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孔子认为,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且呈现阶段性特征,强调人的一生是一个人格变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格”的完善是人一生的目标,故“朝闻道,夕死可矣。”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其后荀子所言“生而同声,长而异俗”等,都道出了人格发展的客观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有人与人的差异,也有人格个体不同阶段的差异。古代思想家刘劭还认识到由于发展速度的快慢而造成的人格天成的早晚差异,“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無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早智者浅惠而见速,晚成者奇识而舒迟,终暗者并困于不足,遂务者周达而有余。”对人格的差异性培养提出了要求。值得强调的是,孔子不仅强调人格发展的差异性还强调要根据个体人格的差异实施教育——因材施教,并且身体力行。孔子对人格个性的尊重既使他自身的教育实践获得了圣人的成就,也为后来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因此,我们在追求人格教育通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达成目标等高个性鲜明的人格教育理想。

二、“三观”教育与人格培养

健全的人格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需要有科学的、正确的人生态度,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及道德评判能力。简言之就是健全的人格离不开健康的“三观”。当代大学生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要冷静判断复杂的国际政治,要理智清醒地分析和取舍外来文化,要客观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要巩固“四个坚持”,要强化“四个自信”,而这些都需要健全的人格作保障。健全的人格需要健康的“三观”,科学人格、道德人格、政治人格、文化人格都是人格的重要属性,都是健全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人格教育和“三观”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是谐调统一的。

(一)科学人格与世界观

科学人格强调一个人看世界的态度、观察问题的角度以及看世界和观察问题的维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式哲学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世界观要么是唯心的,要么是唯物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面对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健康的科学人格要求我们要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看世界和观察问题,而这正是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就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有力而有效地支持了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坚持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见,人格的健全离不开科学,科学的人格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能坚定我们的信念。因此,科学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正确世界观的培养。

(二)文化(政治)人格与人生观

文化(政治)人格强调人格个体所拥有的文化积淀对人生的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定位和意志取向所产生的影响和决定性。换句话说,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外化出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显现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也是人生观的底蕴。不同的阶级拥有的文化不同,他们的人生观也不相同,政治品质和政治倾向也会不同。虽然人生观在每个人的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有时可能面临危险和迷茫,但不甘堕落的文化人格会及时有效地干预,防止颠覆正确的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观还不能等同于文化人格。文化人格是内化于心、融于血液的,体现着个体人格的文化自尊,比人生观更具稳定性。

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内化为优秀的文化人格,优秀的文化人格也可以稳定正确的人生观。

(三)道德人格与价值观

道德人格强调个体人格的道德水准及评价道德行为和事件的标准。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道德人格决定一个人价值观的高下和价值倾向,价值倾向直接影响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非利害、轻重缓急的判断和取舍。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道德人格的提升,提升的道德人格也会反过来支持和稳定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一旦形成,虽然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会因为认知的局限、理想受挫和重大的变故产生怀疑和动摇,而道德人格则会为自己的人格荣誉而坚守。因此,当价值观升华为道德人格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超乎价值观的稳定性。价值观在实践中体现为一个个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可以适用不同的标准,而道德人格则体现为一个整体原则和道德水平,不会因为价值目标的改变而改变。如果说价值观帮助我们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道德人格就会为把握这个方向和实现这个目标提供意志保障。

“三观”不是三个没有联系的孤立存在,人生观会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价值观也会受到人生观的制约,“三观”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科学人格、道德人格、政治人格、文化人格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属性概念,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观”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亦不可或缺的。

三、爱国主义教育与人格培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优秀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的三原色,也成为我们爱国情怀的血小板。生理基因延续了我们的人种,文化基因保障了我们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涵养了我们伟大而深邃的民族人格,民族人格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深厚、最璀璨的明珠。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民族人格自信和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必修课和人格健全的必要条件。

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梦”的基石,体现的就是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预言和民族训诫一样昭示着华夏子孙。就是这样的文化滋养了华夏儿女,成就了顺其自然、刚毅坚韧、发愤图强、不屈不挠、不骄不躁、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实和顺、诚信友善、尚礼重德、容载万物、善于学习的宽广胸怀;发展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人格志趣;养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盛宴,也是人格培养的文化基石。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和激发被教育者的民族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形成他们伟大的文化人格。

笔者之所以强调文化和文化人格,是因为爱国主义本来就是爱国思想和爱国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在民族生命体中最坚韧、最顽强、最容易达成通识记忆的是文化,文化是最具绵延性、最有生命力、最富于凝聚力、最能够唤醒民族精神,并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爱国主义精神是理想人格所不可或缺的素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强化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主流文化思想,提高对文化的辨别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冷静地看待外来文化,辩证地看待文化现象,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三观”教育内容上是相通的,目的上是一致的,都在于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四有”青年,进而使青年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行,成就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民族文化的维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两个文明的建设者、改革开放的创新者、伟大“中国梦”的圆梦者。

四、人格教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

从人格养成的角度上说,受教育者对染积比注入更具有主动性,从教育者的角度上说,适应受众心理的方法总是会事半功倍。缘此,本文重点探讨染积理论下的教育方法。

(一)率先垂范

《荀子·劝学篇》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从学者的角度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方便的了。接近和喜欢教师,在和谐默契中学习他们的学问,染积教师的德行,接受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学而有成的捷径,必能学其道,师其术,从其人格;从教者的角度说,能自然流畅地让学生接纳和喜欢自己,能平和持久地让自己成为学生学问上的仰慕者和德行上的崇拜者,也必能教而有道,育而有术,率先垂范,教而有进。孔子是我们的宗圣先师,他“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成就就是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下取得的。他的成就不仅诠释了他的伟大思想与实践,也诠释了他的伟大人格。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弘其师道,正其学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典型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形象总是能以最直观、最真实、最生动、最亲切、最具可学习性的特点与世人见面的,因此,作为教学案例比理论概念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典型案例从存在形式上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励志人物。另一类是当世的英雄模范及各界精英。应用到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案例可以通过影像、故事会、主题演讲、纪念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对现实人物案例可以通过英雄模范报告会、现场交流会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榜样是学者心的向往,榜样是信仰坚定的力量,榜样是人格成长的目标。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别人以任何东西”;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造就他们完美的人格”。

(三)读书恳谈

恳谈引导学生读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教学的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他强调知书才能通情,通情才能达理。知书达礼、通情达理都是强调读书“增益其所不能”。那么孔子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呢?

孔子就是这样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读书的:读书恳谈,一是说要读书,二是说要恳谈。读书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引导则需要教师有渊博的学识;恳谈强调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自己的心得和困惑。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读物,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阅读,然后可以通过读书报告会、文化恳谈会、心得交流会、写读后感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通过习得染积内化为品质,外现于人格。

(四)导师谈话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说与有识之人谈话的收获比读书还要简捷丰厚,谈话者切中要点使人茅塞顿开,多用于对谈话者学问思想的褒奖。谈论法或称谈话法亦称问答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一般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对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这里称导师谈话,强调的是导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具备解决问题的思想逻辑能力;其人格修养要具有示范性,是学生可以信赖和敬仰的;能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有引导学生的方法能力。这种方法的宗祖可以追溯到孔子,他从理论到实践都给我们留下了全方位的模板。导师,尤其是灵魂导师,他的学识思想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可积的,他的道德人格应该是可染的。

(五)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自我教育能力应该包含自我结构性知识的获取能力和既得知识的更新能力,而在心理人格层面上要具备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且能够设身处地客观对待他人;具有对事物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但絕不因过敏而急功近利;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且能够身体力行,追求远大理想,且百折不挠;独立思考,但不独断专行;忍受孤独和寂寞,但不孤僻消沉;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但不孤傲冷漠。但最为重要的是对自我道德的自觉修养和对道德破损的自觉修复,对自我人格缺陷的认知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激发、促进他们心理上的成熟。当学生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自觉地完善自我人格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根本标志。

建立以人格修养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要求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因为每个拥有基础人格的人都不会拒绝人格的成长,人格是自身的名片和荣誉。

参考文献

[1]杨春晓.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J].心理学动态,1997(3):70-75+63.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Personality

LIU Yu-ling, JIANG Yong-f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e, Hebei 067000, China)

Abstract: Personality is the most stable and rich cultural cultivation, which is also the widest range of application and the easiest cultural cultivation for self-discipline and self-learning. The correct idea of “three view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 sound personality.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a sou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ong-standing educa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ethods sui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ye accumulation theory i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with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s the core, which provides a method reference for our educational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dye accumulation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higher knowledge and personality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s the soul tutor of students. A persons overall quality largely depends on his sound personality. The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sound personality; dye accumulation; three views; patriotism

[作者简介] 刘玉玲(1968—),女,河北承德人,學士,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姜永法(1970—),男,河北沧州人,学士,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三观爱国主义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