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尖地里的十年乡愁

2022-04-24 14:14
党员生活 2022年2期
关键词:桃园乡愁家乡

王春红,枣阳市杨垱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早年在外经营生意、家境小康的王春红因家乡贫困,毅然回到桃园村。十年间,他带领全村修渠、迁村、搞产业,把曾经的后进村变成“全国文明村”。王春红也因此荣获“全省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称号,并当选为湖北省人大代表。

乡愁,是儿时记忆中的一条溪水,是老屋房顶的袅袅炊烟,是近乡情怯的一丝忐忑,是老父斟满的一杯烧酒。忧愁里溢满温暖,思念中犹有期待。

而在枣阳市杨垱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红心中,乡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轻松。这位已经过上好日子、走出穷湾湾的桃园人,因家乡的落后、乡亲的贫苦放弃经商回到家乡。10年时间,他带领全村老百姓用勤劳双手创造了好日子,把出了名的后进村变成“全国文明村”。近日,记者走进桃园村,听王春红讲述自己的乡愁。

乡愁是一场婚宴

说起曾经的家乡,王春红有些无奈:“枣阳是有名的旱包子,我的家乡桃园那是旱包子上的旱尖子。”

桃园村地处鄂西平原,广阔平整的土地是这里唯一的资源,但由于气候和地形,干旱问题长久地困扰着村民,很多时候他们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贫穷,成为王春红最深刻的儿时记忆。

“上学时,没有鞋穿,买不起钢笔水,白馍也买不起。”王春红回忆道。

除了穷,还有破。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路,用江石铺出来的一条破路成了村中的主干道,“干净衣服穿不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贫穷把年轻人都“赶”了出去,外出务工是桃园村的传统。年轻的王春红也出门干起了生意。几年下来,头脑灵活、干活扎实的王春红靠着做工程、租赁设备过上了好日子,一年稳定收入30多万元。

原本安逸的日子却因一场订婚宴而发生了改变。

2010年,王春红受邀回村参加一场订婚宴。宴席开始不久,女方父亲便满脸不高兴地站起来,指着屋外的江石路说:“你们村钱没个钱,路没个路,又穷又破,哪家愿意把姑娘嫁过来受罪?”说完,带着一家人离开村子,再也没回来。

自己的家乡在别人眼中如此不堪,席上的王春红面红耳赤。回到城里,王春红很长时间没有睡好觉,落后的家乡成了心中的乡愁。

就在王春红苦思如何帮助家乡时,村里党员干部陆续找到他,希望他能回来带领家乡发展。这一下打开了他的思路,“捐钱捐物都起不到关键作用,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人。”王春红说。

费了好大劲做通家人和朋友的思想工作后,2011年,王春红回到桃园村参加支部书记选举。在选举大会上,当着众多乡亲,王春红站起身立了个誓:“给我6年时间,我要让桃园变个样,如果到时候没做好,我举家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家乡,再也不回来了!”

这一年,王春红全票当选,开始践行他的誓言。

乡愁是一条沟渠

旱,是桃园的病根。治旱,是王春红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要治旱,就要修渠。经过估算,要在村中修出像样的沟渠至少需要20多万元。

想干大事的王春红苦于“无米下锅”。彼时的桃园村几乎是个空壳,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王春红想找几个村民义务做工,都被拒绝了,“祖祖辈辈都没修渠,我都多少年没做过活了,凭啥要去。”村民的回答几乎一样。

关键时候,要靠党员。上任仅3天,王春红通知全村党员干部,带着锄头到村委会集合。

第一天挖渠,只来了村里几名干部,一天仅挖了100多米。虽然缓慢,但王春红知道凝聚人心不能急于一时,老百姓看到党员干部真心做事,一定会站出来。

过了两天,王春红让党员干部发动家人一起劳动,32人的挖渠队伍扩充到60多人。王春红的父母和妻子都扛着锄头下了地,几天下来,每个人手心都是血泡子,但没一个人落下。

慢慢地,一条条沟渠成了形,村民看在眼里,加入队伍的也越来越多。最后,家中在镇上、在市里的劳动力都被叫回村里帮忙,整个村热火朝天。

整整一个冬天,18条路,32条沟,8000多米的工程,没花1分钱修建出来了。王春红知道,干旱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心也慢慢聚到了一起。

渠修好了,接着便是修路。王春红要把这条祖祖辈辈走的江石路变成柏油路。

2012年,王春红带领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等一系列有利政策,跑了不知道多少路,说了不知道多少好话,通过腾地拆迁,终于争取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昔日的桃园村布局散乱、房屋破旧,刚好利用腾地把村民聚到一起,建设风格统一的房屋,把厕改、沼气一并规划好,在通村道路主干道两旁建起一座真正的美丽乡村。

说起腾地拆迁,王春红为这事流过泪。当时工作最难做的一家老两口,村“两委”想尽了办法也没有说服。王春红一边让村里党员远赴上海去其子女家中做工作,一边三天两头去老人家里劝说。大冬天,王春红白天工作,晚上在老人家院子里一坐就是大半夜,整整一周,最终老人被他的执着打动。而受冻感冒的王春红却发起了高烧,在医院躺了3天。

正是有了这样的执着,通过3个多月的奋战,4个分散的村民小组合并成2个集中居住点,150多户村民迁到新居住地。不仅村里的江石路变成了一条2.9公里长的宽阔柏油路,还腾地248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乡愁是一种幸福

渠修通了、路修好了,王春红和村“两委”班子想着法地为村子点亮路灯、种上花草。但王春红知道,美丽乡村不仅仅是面子上的光鮮,更要里子的殷实。

“传统农业是保稳定的,要想富,还要靠产业。”看着依旧谈不上富裕的桃园村,王春红下定决心要带着村民奔上致富路。

2017年,桃园村利用迁村腾地和流转土地来的两百多亩土地,成立志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甜玉米、旱稻、薄荷等作物。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把村民变成合作社的员工加股东,使村民把这里当成自留地,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合作社成立后,每亩地能增收100-200元,利润达到每亩1000元,每年可创收25万元。

采访时,在一处田地上,4台农机正来回耕犁。这是合作社一片17亩的薄荷田。农机犁过的土地上,村民正从土中刨除杂草,留下薄荷根,等待它们来年长出新芽。王春红告诉记者,正在田间劳作的不仅有村民,还有一些是村里的干部。

“在桃园,村干部都必须带头劳动,干部都是多面手。你看,我们的妇女主任又会开洒水车又会开铲车。”王春红介绍。

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王春红嗅到了商机。他和村“两委”班子迅速商议,决定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一个提供预制水泥构件的工厂和一个村级劳务公司。

农闲时,工厂便开足马力生产各种砖块、石板,工人是留守村中的劳动力;接到了项目,村“两委”干部又带着村民奔赴其他村做绿化亮化工程。“活都不重,又额外提供了收入,村民们都很乐意干。”王春红说。

在预制品厂 ,4名工人正忙着制作水泥预制砖块。他们中有3人都曾是贫困户。61岁的王全占家中有残疾的妻子,还要照顾刚刚上学的孙女,家里一度揭不开锅。合作社成立后,王春红优先把他吸纳为社员,提供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如今他会开铲车,会砌砖墙,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

“精准扶贫,不养懒人”是王春红坚持的理念,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都优先考虑吸纳。如今,一半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王春红计划未来5年把全村都吸纳为股民。

经过几年发展,桃园村村办企业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20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其中预制品厂年保底纯收入40万元;劳务公司组织人力参与绿化、土石方工程等,可为集体创收200万元,增加群众收入150多万元。

富起来的桃园村还要带着村民把好日子过得更好。

“孩子教育好,老人照顾好,留守妇女有工作,才能让他们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春红说。

每到假期,桃园村党群服务中心就格外热闹。在这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希望家园、农家书屋、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一应俱全,老人给孩子讲历史故事,孩子为老人唱歌跳舞。

村里为品学兼优的孩子备有奖学金,为村民大病自费的部分进行补贴,各种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村民真正感受到了桃园的发展成果。

王春红的乡愁正在变成一种幸福,越来越美好。

猜你喜欢
桃园乡愁家乡
老伯和桃园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桃园建植时品种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九月的乡愁
桃园寻梦
“室”外桃园
回头一望是乡愁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