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非传统的结合
——勋伯格的《钢琴曲》op.33的十二音创作技法

2022-04-24 03:06陈彩凤
艺术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钢琴曲调性倒影

□陈彩凤

勋伯格的《钢琴曲》op.33 是十二音序列的代表作之一,是勋伯格为数不多的钢琴作品。本文以勋伯格的《钢琴曲》op.33 为例进一步学习和分析序列音乐的创作技法,从中了解非调性音乐是如何与传统的结构框架产生联系的。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十二音列。十二音列是指作曲家预先设置十二个半音的基本音列,并以原型prime(P)及其三种变形——逆行retrograde(R)、倒影inversion(I)、逆行倒影retrogradeinversion(RI)为基本材料,这些音列通过节奏变化、音高移位等方式展开。这种作曲法应遵循以下 规则。

(1)每个音必须在其余11 个音出现之后方可重复,防止出现调性,但允许震音、波音、辅助音的短暂重复。

(2)在序列中不过多使用相同的音程。

(3)避免三和弦进行,以免引起调性感。

(4)四度音程、五度音程、三全音音程尽可能只用一次。

勋伯格的这一配套序列钢琴曲,脱胎于其早期的表现主义创作实践及其对自由十二音风格的不断探索,是音高组织序列化的产物。如果说其理性多于感性的话,那就是作曲家对音乐事物从感知到认知的高度升华;如果说其创造多于继承的话,那就是作曲家音乐天才的尽情展现。

勋伯格的《钢琴曲》op.33 是一首采用序列技法写作的、带有奏鸣曲式思维的作品,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很明显,这部作品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与结尾部分。下面笔者将就这部作品所用的序列及在曲子结构中的使用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

一、序列分析

作者在这首乐曲中,广泛使用了音列的四种基本形式,分别是原型P、倒影I、逆行R 与倒影逆行RI,笔者将简述本首作品的序列布局。

全曲的序列分布情况及奏鸣曲式原则的暗示以bB 为0 号音(见表1),原型序列为“P-bB”(见图1)。

图1

表1

通过对表1 分析可以看出,《钢琴曲》op.33 的序列使用极具特色,尤其体现在布局方面。

(1)在整首作品中,整体的序列在结构中是可变的,常常采用不同形式的配对使用手法,如原型和倒影移位、逆行和倒影逆行移位相结合等。

(2)序列的使用基于总体内容而并不强调具体顺序。序列的成分可形成截段,如六音组或四音组,这就意味着这些截段对整体结构来说是功能性的。有些序列是不完整的,但并不影响其功能性,如第19~20 小节中的两个序列R-6/RI-11 分别缺少最后两个音:bB-F 和bE-bA,随后的P/I5 序列对只有第二个6 音组。

(3)在使用频率方面,原型序列P使用了11次,RI-11 使用了8 次,I-5 使用了8 次,同一序列出现多次,提升了听觉上的稳定性。

二、《钢琴曲》op.33非传统与传统之间的体现

虽然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已与传统曲式大相径庭,但大部分还是保留了传统典型的三部曲式结构,本曲也不例外,以非传统的序列结构为主导的背景上具备呈示、展开、再现的完整奏鸣曲式三部曲结构布局(见表2)。

表2

序列原型材料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如下。

主题呈示部分:由两个主题组成,并且每个主题都有再现及间插过渡段落。

主题I 的呈示:第1~9 小节可视为主部主题(见谱例1),第一小节中采用了原型序列P 分别构成三个和弦,第二小节是由倒影逆行的移位RI-5 构成的。这两组序列被多次重复使用并以柱式和弦接替进行,第10~13 小节为主题I 的再现,不同的是,无论在纵向还是在横向都有所扩充,所使用的音列材料也比开始段落扩展了一倍。在第12~13 小节,上方声部采用了原型P,下方声部采用了倒影移位I-2,两者形成重叠并逐步引向主题I。主题II 呈示的基本材料与主题I 相同,第14~18 小节是原型P和I-5 的纵向结合。

谱例1

展开部: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呈示部分所未用过的序列形式,这个部分用的序列主要有原型移位P-2、P-7、I-7 与RI-6 等,织体形式都是采取纵向重叠的结合。个别序列形式不完整,第一部分的第28~29 小节(见谱例2)由六音组构成的动机型重叠进行,高声部是P-2 的前六音、I-0 前六音,低声部是I-7 的前六音和P-7的前六音,第二部分开始先由I-0 与P-7 形成重叠,然后重复一次,但音高、节奏与第一次均不相同,接下来,又由RI-2 与RI-6 形成重叠。以上所用的四种形式均使用了完整的十二音。

谱例2

再现部分:这个部分在篇幅上进行了压缩。再现主题I 所使用的音列材料与呈示部分中的主题I完全相同,但它们的主题旋律和织体并不同,先由P 与I-5,后由RI-11 与R-6 形成重叠,织体的改变使主题I 的再现更富有表现力。再现主题II 与呈示部的主题II 也有出入,这里由R-6 与RI-11 形成重叠,并且在节奏与声部位置方面都有所变动,使这一部分更有新意。

尾声:这里先是P、RI-11、I-5 与R 的顺序形成横向连接,使用了全曲多处出现的序列,直至乐曲结束,具有稳定的结束感(见谱例3)。

谱例3

三、本曲的音乐特征

(一)潜在的三全音

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具有以bB-E 及bB-F 为核心的潜调性。潜调性就是建立在十二音序列的基础上,以暗示的方式出现在音乐结构的关键部位,常用旋律呈现出来。

比如,这部作品高声部的核心调性音级是bB-E,bB 主要出现在第一小节的和弦处,第14、15 小节出现在呈示部副部的长音处,第32 小节的主题再现部分与开头不一样的是,这里用横向的线性旋律呈现;E 主要体现在第35 和40 小节(副部主题再现和尾声)处,都是以稳定的长音出现,不难看出,bB 和E 为三全音关系;F 为低声部的核心调性音级,其主要出现在结构的开始、第12~13小节的过渡段落、展开部的第27 小节的第3 和第4拍部分以及第40小节的结尾处,其中第27小节的F、B 也同样形成三全音关系。前面所说的是以横向旋律出现的三全音,当然曲子也出现了很多包含三全音的纵向结构。如第10 小节的第4 个含有bB-E三全音的和弦以及第5个含有bA-D三全音的和弦,等等。

(二)声部进行方面

这部作品的声部数量不定,以三声部为主,二、四声部时常出现。呈示部副部部分基本建立在三声部织体上,并且在第14~15 小节中形成了一条线形旋律,使用平稳进行。

(三)节拍方面

这部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基本节拍类型,包括4/4 拍、2/4 拍、5/4 拍、9/8 拍、6/8 拍、3/4 拍。其中,呈示部与再现部节拍变化比展开部更为频繁。

《钢琴曲》op.33 是勋伯格极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其序列性思维和写作技法十分完善,利用序列材料为革命性语言,将抒情性的旋律以及复杂的节奏、织体与奏鸣曲的三部曲结构相结合,体现了非传统的非调性的音乐语言是如何与传统的结构框架产生联系的。

猜你喜欢
钢琴曲调性倒影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倒影
倒影之美
夜的钢琴曲(六)
谈“调性”
找倒影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YiyiGutz 倒影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