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

2022-04-25 22:09于涛秦哲明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8期
关键词:螺旋CT诊断价值

于涛 秦哲明

摘  要:目的  评估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实施螺旋CT及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接收的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患者均接受MRI、CT诊断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理特征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周边假包膜、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螺旋CT对周边或中央异常扭曲或变粗检出率高于MR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采纳MRI、CT检查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MRI诊断优势更为明显,可明确病理特征,为与其他肝脏疾病区分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螺旋CT;MRI检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8-0188-04

肝脏结节是由肝小梁紊乱排序、异常纤维组织增生而引发的,有多种类型,例如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局灶性结节增生在肝脏原发性良性结节病变中占比8%,其患病率略低于肝血管瘤,该病通常不会发生恶变,多见于女性群体中,在发病后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包块等症状,但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通常是在体检时发现[1]。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进展缓慢,具有良好预后,通过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均可取得良好预后结果。该病需及时进行治疗,否则随着病程进展容易发生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肝脏破裂、肝功能异常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生活构成严重威胁。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属于良性病变的一种,容易与肝腺瘤、血管瘤等相混淆,出现误诊及漏诊情况,延误疾病治疗,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螺旋CT及MRI均为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肝病诊断中广泛应用。CT是肝脏肿瘤性病变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平扫可发现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出明显影像特征。MRI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相较CT检查特异度、敏感度更高[3]。本次研究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接收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MRI及CT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接收的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I、CT诊断。60例患者由21例男性、39例女性,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8.15±8.48)岁;其中12例患者临床症状,存在乙型肝炎病史者4例、出现右上腹不适者8例,其余48例均无明显症状表现。此次研究得到威海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①参考《肝脏疾病CT与MRI诊断》,患者均符合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②甲胎蛋白显示阴性、肝功检查无明显异常;③患者均无认知缺陷及精神问题,能够有效配合检查;④存在完善的病历资料及影像资料。

排除标准:①发现认知、意识严重障碍者;②存在重大器官病变者;③凝血机制不正常者;④MRI、CT檢查禁忌证;⑤妊娠与哺乳特殊阶段的女性;⑥生命体征不稳定。

1.3  方法

CT检查:64排螺旋CT(生产企业:西门子),平卧体位,扫描区间为膈顶至髂嵴。参数:模式为慢速摄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80~300 mAs,层厚调整为5 mm,螺距1、旋转速度0.8 s/r,先进行常规平扫。再注射对比剂80 mL,注射速度为3 mL/s,并注射0.9%氯化钠溶液30 mL,相同流速,第一组扫描时间为造影开始25 s、65 s,延迟时间5 min,取得扫描延迟图像,最后上传数据至工作站。

MRI检查:选择0.23T机(生产企业:Marconi),取平卧体位,对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诊断,扫描区间为膈顶至髂嵴。T1WI序列、T2WI序列,参数:层厚5 mm、层距2 mm、矩阵256×256、回波时间100 ms、序列重复时间724,并调节视野和矩阵,视野300~360,矩阵256×256;实施弥散加权成像;然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钆双胺注射液对比剂,注射流速3 mL/s,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 mL冲管,相同流速,造影剂注射完成后不同时间进行连续扫描,控制不同时间扫描时间,其中动脉期20~25 s、延迟期4~5 min、门静脉期65~70 s。

1.4  观察指标

①将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诊断方式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例数×100%。

②对比不同诊断技术对疾病病理特征(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周边或中央异常扭曲或变粗、周边假包膜、动脉期实质明显强化、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的检出率[4]。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螺旋CT及MRI诊断结果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病理特征检出率

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周边假包膜、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螺旋CT,且螺旋CT周边或中央异常扭曲或变粗检出率高于MR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螺旋CT的诊断鉴别及MRI影像征象

螺旋CT的诊断鉴别:①纤维板层型肝癌,此病较为少见,在肝细胞癌中占比0.6%~5.8%,多见于年龄低于35岁的青年群体;一般为单发性病灶,直径低于10 cm,内部存在钙化情况,中央有比肝脏局灶性增生宽的纤维瘢痕,呈放射状分割,同时扫描延迟期中央斑痕无强化。部分患者存在淋巴结肿大、转移或血管、肝管侵犯等恶性征象。②肝腺瘤,本病在肝良性占位性病变中占据第3位,长期应用避孕药的女性较为高发,其属于富血供肿瘤,强化方式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相似,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其存在完整的包膜,容易出血,且中央无瘢痕。③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最为常见的一种肝良性肿瘤,占肝良性肿瘤的比例为84%。增强扫描可见该病早期中间为结节样或斑块状强化,后期向中央逐渐推进,延迟扫描造影剂逐渐扩散至中心,小的血管瘤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而大的血管瘤中央为低密度,整个强化呈“早出晚归”特点,而一般情况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从中央开始强化,逐渐推进至四周,除了中央瘢痕外,其他病灶组织表现为均匀强化状态。而肝血管瘤,平扫时有较为清晰的边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边界不清晰。④肝血管肉瘤,此病属于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临床较为少见,在原发性肝肿瘤中发病率为0.4%。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在增强扫描下,动脉期中心为轻中度强化状态,呈絮状、斑块状,在门脉期继续强化,强度程度不断扩大,有融合现象;延迟期强化慢慢退出,密度降低,部分存在融合现象。但有极少部分的病例,在动脉期病灶周边轻中度强化呈现为结节状、小片状,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并渐进,且向内填充,与血管瘤的强化特征相类似,且肿瘤会发生坏死囊变、出血等情况,故延迟扫描发现内液-液平面。

MRI诊断本病的影像征象:①增强扫描下,动脉期存在明显强化,但中央瘢痕未强化。②病灶T2信号稍长,或者T1信号为均匀等长,T2W1检查表现出高信号。③病灶有清晰的边界,可发现星芒状的中央瘢痕。④门脉期病灶组织强化比动脉期明显低,部分病例的病灶组织与周边的正常肝组织经扫描,其在门脉期均表现出稍高信号,且瘢痕轻度强化。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属于肝脏良性病变的一种,具有丰富的血供,导致肝实质性增生,出现结节状纤维瘢痕。本病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占8%,多见于女性群体中,患病率较高,具体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普遍认为,与肝组织局部血管异常、局部组织损伤及修复、血栓形成等存在密切联系,也有学者认为,避孕药等雌激素药物刺激其生长[5]。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理表现为,病灶主要在肝包膜下,无清晰的边界,通常无包膜,肝表面往往存在脐样凸陷,切面呈现出中心星形纤维瘢痕,病灶分割表现为分叶状[6-7]。在镜下可见病灶中心见星状瘢痕,由中心向周围辐射分割,瘢痕内存在供血动脉且厚壁[8]。该病无典型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故临床需寻求一种有效、便捷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筛查,以实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目的[9]。

CT是一种现代影像学技术,主要是利用探测器接收X线,多方位扫描人体层面并成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密度分辨率的特点,扫描速度快,应用范围较广[10-11]。螺旋CT平掃能够对组织细胞密度给予清晰显示,但有不同的时期间隔,无法进行动态连续扫描。MRI是一种成熟、新型影像学手段,具有超强组织对比性、高空间分辨率,可以显示多个平面解剖结构,对生理变化敏感度强等明显的优势,可以清晰观察软组织形态,同时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对组织及血流信号敏感度高[12-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P<0.05);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检出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螺旋CT周边或中央异常扭曲或变粗检出率高于MR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过程中,利用螺旋CT、MRI对病理特征的反映存在明显差异,对疾病诊断具有显著价值[15]。分析如下:利用螺旋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肝脏组织器官,且在解剖图像下呈现病变组织,在检查时可以通过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多个层面的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多角度、清晰观察病变与肝脏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CT平扫可发现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表现为瘤性快速强化状态,静脉期强化状态急速消失,延迟期灶表现为等密度[13-16]。MRI检查能够多方位、多层面成像,且软组织对比良好,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可以清晰显示肝脏正常解剖以及病变情况,能够更好地显示肝脏结构[17-18]。但CT增强扫描下,门脉期、延迟期等不同时间期有间隔,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增强扫描的连续性、动态性。MRI增强扫描可以进行不间断、持续性动态扫描,通过检查能够更为清晰地反映良好强化细节的扫描图像,显示血流信号[19-20]。

综上所述,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MRI较螺旋CT检查更具优势,可对疾病早期诊断、及时开展治疗提供有效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亮亮.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超声及MSCT诊断方法与临床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0,15(11):509-511.

[2]王成林,周康荣.肝脏疾病CT与MRI诊断(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王艳丽,秦文宇.磁共振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10):1241-1243.

[4]魏阳子,王彩荣.64层螺旋CT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9,30(15):1993-1995.

[5]秦广莲.MSCT联合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19,40(2):88-89.

[6]刘茂林.64排螺旋CT在早期肝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2):451-452,455.

[7]胡静波.常规超声与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2):558-559.

[8]陈海清.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130-131.

[9]贺卫华.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能[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2):4.

[10]李晓浦,王晶,蒋秀文.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5):3.

[11]王海燕,岳軍燕,王雷.MRI,超声及MSCT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9):3.

[12]李军.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2):3.

[13]徐彦东.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4):3.

[14]陈运奎,王录兵,符惠宏.腹部超声、CT、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2):2.

[15]郑晓东,唐亮.CT和MRI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J].肝脏,2019,24(12):3.

[16]郭辉,马贺骥,田川.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表现对比分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1(2):4.

[17]贾社星,王霞.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8):4.

[18]葛涛.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效果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5):3.

[19]李力, 姚依林. CT及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对比[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22):2.

[20]王宣妃, 曲柏强. CT与MRI用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临床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 24(4):2.

猜你喜欢
螺旋CT诊断价值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探究
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作用探讨
肾损伤严重程度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阑尾粪石征象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