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地震监测能力分析*

2022-04-25 07:32蔡旭荣王成睿
科技与创新 2022年8期
关键词:震级台站完整性

王 鹏,魏 薇,蔡旭荣,刘 菲,王成睿

(上海市地震局,上海 200062;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上海 200062)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构造上处在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和扬子克拉通东北部的交汇处,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古构造活动区之一。两大地块在印支-早燕山期的碰撞,形成了近东西走向的大别—苏鲁造山带和东北—南西走向的郯庐断裂带[1]。在地貌上,长江三角洲及苏北为平原,皖浙为丘陵低山[2]。苏锡沪地区有新生代玄武岩零星分布。地震活动以4 级左右的地震为主,主要发生在长江口和太湖。苏南有晚第三纪玄武岩大面积出露,中强地震较活跃。皖南、浙西北、浙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弱。

长三角地区测震台网经“九五”“十五”“十一五”建设,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高,2008 年后测震台站数量和台站布局基本稳定。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测震台网有40 个台站,安徽66 个,浙江54 个,上海13 个,共计173 个台站向中国地震局传输数据,同时接收邻近省市台站的实时波形数据,可使用测震台站数量达到288 个。测震台站分布表现为兼顾人口和地质构造的特点,即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苏南、浙北以及上海,台站分布稍密,在郯庐断裂带经过的苏北地区、矿震频发的安徽霍山以及浙南水库地区台站分布也较密集。而在覆盖层较厚的苏中沿海地区,人口分散的皖浙山区,台站相对稀疏,如图1 所示,导致长三角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图1 地震和台站分布

地震监测能力是指地震台网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震定位精度,是地震台网定位的能力,可用最小完整性震级(Mc,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地震被台网百分百记录到的最低震级表示。它是地震灾害评估、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预测的研究基础。Mc 一般会随着地震台站数量增多而减小,它的变化会导致地震统计数目的变化而影响相关研究。因此,必须科学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

目前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主要使用以下3类方法:第一类是基于古登堡-里克特(G-R,Gutenberg-Richter)的震级-频度关系[3];第二类是根据震级衰减关系和噪声水平计算理论监测能力;第三类是不依赖或半依赖假定的方法,如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 方法(Probability-based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4]和贝叶斯完整性震级BMC ( Bayesian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方法[5-6]。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 方法使用测震台网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来评估监测能力,由于观测报告如实地反映了测震台网的性质,且囊括了各种影响因素,如测震台网的台站分布、台基噪声、观测系统灵敏度、仪器动态范围以及台站运行率等,使得分析结果更加贴近实际,且具有不依赖于假定震级分布关系、计算简单、适用于少弱震地震等特点,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应用——NANJO 等[7]、刘芳等[8]及王鹏等[9],利用PMC 方法分别对瑞士台网、内蒙古台网及上海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了科学评估,并对优化台网布局给出建议。

1 PMC 方法原理

PMC 方法假设台站周围的地震满足泊松分布,利用台网地震观测报告内的震相参数和目录文件,根据近震震级定义和能力衰减关系,在一定震源距范围内,用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数目除以地震总数,得到单台地震的监测概率。然后利用4 个以上台站能记录到的联合概率合成出台网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具体原理参见文献[4]。

2 数据来源

选取27°N~36°N,114°E~125°E 为研究区域,从中国地震局编目网站下载2009—2020年长三角地区测震台网的观测报告,选取ML大于等于0.1 以上地震,删除震群及单台定位记录后,得到2 722 个地震,如图2 所示,地震震级ML范围为0.2~5.4,平均地震震源深度为9.4 km,如图2 所示。除浙江地震分布较稀疏外,其他3 个省市地震分布较密集。本研究利用上述资料,采用PMC 方法,计算288 个台站的单台监测概率、台网合成监测概率以及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而分析台网监测的能力,并对优化台网布局提出建议。

图2 震源深度统计

3 地震监测能力

选择至少被4 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利用PMC 方法,计算每个台站的单台监测概率。图3 展示了长三角测震台网4 个台站的原始震级-距离点阵图和监测概率图。从上到下依次为江苏南京台(NJ2)、安徽蒙城台(MCG)、浙江宁波台(NⅠB)、上海天马山台(TMS)。

图3 测震台网单台监测概率

由图3 可知,上海天马山台、浙江宁波台和安徽蒙城监测能力较强,对小地震敏感,其中佘山台对20 km范围内ML0.6 级地震可100%监测,蒙城台能100%监测150 km 范围内ML1.3 级地震,而江苏南京台仅能监测20 km 内ML1.3 级地震,监测能力稍弱。对于较大震级地震,4 个地震台站能100%记录到的地震范围和震级差异明显:南京台能监测150 km 处3.3 级地震,蒙城台能监测220 km处3.3级地震,宁波台能监测150 km处1.9 级地震,天马山台能监测220 km 处3.5 级地震,即监测范围超过220 km 后3.5 级以上地震不能100%被监测到。南京台和天马山台地震监测能力在0.8~2.5级范围内,随震级的增加而增大,符合一般台站地震监测能力变化的特点;蒙城台和宁波台分别在1.3 级和1.9 级时,监测概率发生陡崖式增大,这是因为震中空间分布不均所致:在蒙城台150~220 km 范围内的金寨附近地震较多;宁波台监测到的地震主要集中在100~150 km 范围江浙沪交界处。4 个地震台都存在当震级大于某个值后,监测概率不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可能是因为大地震数目较少所致。

地震台网对不同深度地震的监测能力不同,因此在讨论监测能力时必须说明震源深度。经统计,本研究中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多位于3~15 km(如图2 所示),所以只研究长三角测震台网对10 km 深度地震的监测能力。图4 展示了长三角地区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MP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在江苏北部近山东一侧的宿迁、连云港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强,完整性震级MP能达到1.2。在台站密布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西部,监测能力也较强,完整性震级MP较小,最小值为ML0.8。在江苏中部高邮、盐城、大丰等地监测能力较低,MP为1.5~2.0。上海其他地区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为ML1.0~1.2。浙江全省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了ML1.8,杭州至珊溪水库一带监测能力较强,达到ML1.3。浙东临海地区监测能力稍弱,为ML1.4~1.8。安徽地震监测能力达到了全省ML1.8 级,安徽的中部、南部,蚌埠—合肥—六安一带监测能力较强达到ML1.4 级。安徽北部与河南、江苏中部邻近地区监测能力较弱,为ML1.6~1.8。

图4 完整性震级MP 分布

4 结论

利用PMC 方法计算江苏测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可以反映地震台站对地震的实际监测情况。由于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受台站密度和台站状态的影响,长三角地区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存在不均匀现象,在台站密布的苏北和江浙沪交界地区,地震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0.8~1.2,而在台站稀疏、覆盖层较厚的苏中地区,安徽大部及浙江沿海地区,监测能力稍弱,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1.5~2.0。

在完整性震级MP分布图中,台站密布的安徽霍山地区、浙江珊溪水库和滩坑水库地区,地震监测能力仅为1.5 和1.3 级,这可能与事实不符。经分析地震观测报告发现,上述地区的地震目录中最小地震震级为ML1.0,这可能是因为浙、皖两省的编目规定限制了1.0 级以下地震数据的使用。

猜你喜欢
震级台站完整性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地震台站基础信息完善及应用分析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和多特征参数的预警震级估算
新震级标度ML和MS(BB)在西藏测震台网的试用
一种具备干扰台站剔除的多台站定位方法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选址相关问题探讨
数学课堂教学完整性与实效性的思考
IASPEI宽频带面波震级与传统面波震级的对比
谈书法作品的完整性与用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