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奋斗,不青春

2022-04-26 15:59
小天使·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舰长天花板人生

韦慧晓:从“学霸”到中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

从学霸到高级白领

很难想象,这么多的头衔竟然都属于同一个人!她的名字叫韦慧晓。她不是什么名人,也带不起任何流量,更没有赚到很多钱。但她走过的路,达到过的高度,创造过的精神财富,足以令一些徒具其表的网红高山仰止。

44年里,她不停地奔跑,不断地转轨和挑战,让小宇宙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将人生的疆域拓展得无限宽广。

如果普通人的生命是一条溪流,她已把自己活成了大江大河,并且仍在奋力地奔向海洋。

韦慧晓的人生履历,开始于二十多年前那段事与愿违的考学经历。

1977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壮族妹子,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学霸。在大规模扩招之前,她和许多人一样通过高考实现了第一次人生跃迁。

她的高考成绩足以进清华。但她在“提前批”志愿一栏填的却是“军中清华”——国防科技大学。结果“人家在桂林和柳州就招满了”,压根儿没有轮到身处偏僻之地的她。

错失第一志愿的韦慧晓来到了南京大学,进了十分冷门的气象学专业。

这个被中学老师评价说“像风一样的姑娘”,心气一点儿没受影响。她很快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凭着出色的颜值、气质和英语口语,担任了学校礼仪队的队长。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到访南大时,她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前去献花。

时至今日,她仍然是南大气象学专业学弟学妹们心中的传奇人物。故事从本科时代讲起,要讲很长很长……

大学毕业,韦慧晓被华为公司看中,得到了一份和专业无关的行政类工作,成了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白领。

她用4年时间从实习生做到了副总裁秘书。以世俗的眼光看来,已经几乎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女孩子绝佳的人生版本了。

此时27岁的韦慧晓却要抛下这一切,回到校园。

好不容易到了这个位置,未来的职位和薪水都很可观,甚至还有别的公司开出百万年薪邀她入职。朋友们都劝她别折腾了。

可是对许多人来说遥不可及的这一切,并不足以填滿一颗年轻的心。

还有好多事没去做,好多想法等待尝试,这刚刚开始的人生,怎么可以困在一份工作里?

韦慧晓想得通透: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挣得再多又如何?人生的价值毕竟不是由金钱和物质决定的。

轻轻地放下,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硕博连读。

从博士到志愿者

读研和读博的几年时间,给了韦慧晓挑战各种未经之事的机会,让她投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认真地投入,热烈地释放。

她像所有女孩一样爱美,于是去参加选美比赛,圆了“模特梦”,还拿下了“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

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她去比利时参加了中欧青年交流活动。

2005年,对雪域高原的憧憬让正读研二的韦慧晓暂停学业,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为支教团队伍中第一位在读研究生。

西藏林芝县中学里从此多了一位美丽开朗又能吃苦的女老师。她的课时量排在全校第一,上课上到嗓子发炎腰肌劳损也不下讲台。她还主动推动资助贫困学生的事,发动一切资源投入资助贫困学生。

忙忙碌碌中,韦慧晓一点点地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人要维持生命,要谋个温饱并不是一件难事,那我们何不做点更有价值的事呢?

“怎样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呢?那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一定也会让自己感到快乐。”

一年支教期满后,她又申请留在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办实习了一年。

这是一份非常危险的工作——陷进泥潭的汽车里,徒步淌过的激流中,矿区陡峭的悬崖边,年轻的女孩一次次与死神面面相觑。侥幸活下来后,她的反应不是退却和离开,而是为自己写好了遗书,选好了遗照。

她爱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心甘情愿为她尽一点绵薄之力。她在遗书中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应该还是做跟平常一样的事情,因为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离开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从西藏回来,韦慧晓又作为志愿者出现在汶川地震灾区和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

做什么都拼尽全力做到最好,没有丝毫敷衍马虎,这就是她最大的与众不同。“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足以证明这一点。

毅然从军的女博士

博士毕业那年,韦慧晓34岁了。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年纪应该安定下来过常人的生活了。

结果她又一个急转弯,参军入伍了。

曾经的国防梦只是暂时隐伏,经历过人生种种,在临近参军年龄上限的时候再度强烈起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她越来越清楚自己更想做什么,只想做什么。

一个博士要参军,得从哪里进门?她打听了很多地方都不得而知。最后只得用了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写信自荐。

忙于博士学业的同时,韦慧晓向海军提交了近200页的自荐材料,详细分析了自己具备的成为合格军人的条件和优势,要求到我国正在建造中的航母辽宁号上当一名普通舰员。

方法虽特殊,心意却诚。正是用人之际的中国海军接纳了这位女博士。

2012年2月,35岁的韦慧晓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毕业,成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一员。

转变如此之大,她不是没有准备。为了练就军人的体能,她从2009年下半年起,每天坚持跑四五公里,到2010下半年增加到十公里。

但从普通百姓到保家卫国的军人,这中间巨大的落差仍然令她始料未及。

有一次升旗哨音响起,舱面人员都面向军旗立正,只有她“不知道他们为啥不动了”,仍然继续下舷梯。于是她因为没遵守舰艇礼节被点名通报。

还有一次上课时,她被邀请作自我介绍。自信满满地走到教室前面,她下意识地给大家鞠了一躬。所有人都愣住了——军队里只有军礼,哪有鞠躬的?

从入伍那天起,这样的不适应始终伴随着作为新兵的韦慧晓。身边的战友都比她小十来岁,但军龄都比她长。毫无从军经验的她只能独自克服。

当一名海军,晕船是必过的关。韦慧晓第一次随登陆舰改造的实习舰出海,在甲板的海图桌上面进行海图作业。那天的风浪其实不大,但她吐得厉害,感觉胆汁都要吐出来了。扶着洗漱台,看着镜子里脸色蜡黄的自己,她问她,你还要当舰长吗?

答案很明确。于是她回到海图桌前继续作业,再吐,再回来继续作业,再吐,再回来……

直到现在,她还没有完全过了晕船这一关,但是她不怕,也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得越来越好。

接下来还有军事关。在学习航海指挥专业时,有一门比较难的专业课叫天文航海,第一次考试韦慧晓得了62分。她着急了。跟身边学过的同学虚心请教,调整好学习节奏。最后一个学年下来,她成为了优秀学员。

真正的成功不是没有困难,而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去克服。韦慧晓的字典里没有捷径,只有笨鸟先飞,还一定要飞到别人前头去。

在辽宁舰,35岁的她会和十八九岁的小战士抢着擦地板,保养设备,借此熟悉舰艇上的每一处设施每一项操作。她年龄大体能又不好,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每天跑。直到现在,44岁的韦慧晓3000米成績依然保持着与年轻男兵相当的水平。

2015年,根据上级命令,韦慧晓从辽宁舰调到导弹驱逐舰郑州舰担任实习副舰长。

身为一名指挥官,她的担子更重了,要学的东西也更多了。

夜间巡查的舰值日员常常看到她的舱室里凌晨1点还亮着灯。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铃音响起,其他战士走下舷梯时又会看到她已经站在码头等着他们出操了。

2016年,39岁的韦慧晓通过独立操纵考核,正式成为郑州舰副舰长,也是中国海军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副舰长。

按照中国海军培养舰长的常规路径,从普通士兵升到舰长一般需要15年时间。韦慧晓凭着惊人的努力,只用5年就走完了这个过程。

“第一”两个字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付出。

每次把天花板顶高一点点

失败者常常觉得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到处都存在着“天花板”,轻易就击败了所有的努力。

然而在韦慧晓的从军之路上,高龄是天花板,体能是天花板,军事知识零基础是天花板,生理适应性也是天花板,甚至连性别都有可能成为天花板。但她只一心想着“每天把天花板顶高一点点”。

在想做和做到之间,只有一条窄路,里面灌满艰难苦痛,能走过去的人确实不多。

韦慧晓内心的这股倔劲,源自于站在祖国第一艘航母的甲板上“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的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崛起紧紧相连。

于是不再有畏首畏尾,不再有顾影自怜,有苦就吃苦,有难就克难。

背上“第一”这个头衔之后,有两个问题不断地被问到。

一个是放弃百万年薪在军队里吃苦受罪是不是值得?

韦慧晓的答复是:“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自己的身价百倍;另一种是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所以身价百倍。”

她不需要任何外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把自己锻造成能够赋予外物价值的人。

就算当上了副舰长,她还有好多难关要过,好多技能要学,一天48小时都不够用,72小时才差不多,压根儿顾不上其他的事。

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从来不只一种模式。心中装着星辰大海的女子,每天心里想的都是“敌人的弹药可分不清你是男的还是女的。所以我不光要跟女的比,还要跟男的比。不仅要和国内的比,还要和全世界最强的比。”

她已经走了一条和众人不同的路,看过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找到了最值得投入的事业,不需要更多了。

头脑、颜值、身体素质,都不是韦慧晓一次次走向成功的关键,格局才是,情怀才是,吃苦耐劳的品质才是。

猜你喜欢
舰长天花板人生
新语
“罗斯福”号航母四个月三换舰长
感觉
上校的命令
人生中的某一天
“蛟龙”大战“鹦鹉螺”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延期
独一无二的你
带电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