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家最需要的事
——记中核工程核化工院总工程师侯留东

2022-04-26 02:02徐穆华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核工业

徐穆华 /文

就像凯尔特传说中的荆棘鸟,侯留东的心里始终有他不愿摒弃的东西。“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国家需要的事业”,他所追寻的“荆棘树”,来自对事业的热忱,对时代的感怀,也是“国之大者”的朴素情怀。

西行

一路向西,列车缓缓驶向百里之外的戈壁。窗外,城市的轮廓逐渐消失——漫漫荒漠,沙棘稀稀落落,偶有几只西行的白兰鸽。

这个画面,侯留东已经期待了太久。

“那天是2016 年10 月8 号”,侯留东清楚的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天,作为“设计院驻现场负责人”,他带着十几个初涉核工业的年轻人,踏上了奔赴项目的西行之路。

侯留东和团队抵达现场的时候,正是项目试运行最困难的阶段。“我们和厂里一道挨个去分析原因,一遍遍论证、分析,再想方设法去解决、去验证这些问题。”工作浩大繁琐,但比起周身劳累,更焦灼的是某种精神上的自我压迫。面对拥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人和厂方领导,侯留东坦言,“说实话当时压力非常大。我们设计院到现场就是要解决问题的,但是现场人员的一线经验都很丰富,如何跟他们沟通?如何发出设计院的声音?这些都是需要斟酌考量的问题”。

为了消弭“设计”与“一线”间的间隔,真正融入现场工作,侯留东要求自己和厂里保持一致步调——他把自己编入了厂内运行倒班表。“人家生产我们就要参与生产、人家倒班我们就要倒班,这样才能真正和一线打成一片,真正发现设计问题”。时而轮到大夜班,白天的设计整改工作也不能落下,参加讨论会、编制材料、进行设计经验反馈……这就意味着,平均一周时间里侯留东有两天都要“连轴转”。“我们都说他是个铁人”,与侯留东一同驻扎现场的队员回忆道。

现场问题接踵而至,间不容息。回到不远处的生活区,闭上眼,各种问题依旧在侯留东的脑海里反复碰撞。日子也就在这10 公里活动范围内,无分昼夜,循环往复。

这段经历,令侯留东产生了极大触动。“现场很多时候都是逼着你往前走的,各种技术问题怎么解决?怎么和甲方沟通?怎么带团队?往哪些方向去努力?我都是在现场对这些问题有了截然不同的思考;另外一面,我们在现场能够掌握第一手经验反馈,这些反馈对后续工程设计的开展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回来后,侯留东提交了一份近6 万字的现场技术服务报告与设计经验反馈。“现在我会要求我们所有科室级干部都必须轮岗到现场去,这种经历对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很有意义”。

2017 年7 月18 日,是侯留东在这片戈壁滩上任“驻厂设计代表”的最后一天。他远远望着团队里这群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队员们,那一瞬,好像回到了7 年前。

7年前

那是他第一次来到现场。

2010 年8 月初,入职后的第二周,侯留东就被派往这片戈壁,配合现场热调试工作。这个旁人眼里“带着三清博士光环”的毕业生,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每天主动跟在老同事身后,跑跑腿、理理材料,也向一线工人们取经,深入工艺、分析车间、了解实际情况。偶有闲暇,他就大量阅读国内外期刊和科研报告,努力掌握前沿技术,无分昼夜、循环往复。

未解决瓶颈问题,侯留东深入工厂第一线,及时与现场分析技术人员沟通探讨。“工程设计是一个偏向应用的领域,必须和现场结合起来才能弄懂。所以必须要沉下心去,踏踏实实地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2010 年12 月21 日,试验成功,两代核工业人坚持了20 余年的梦想,至此落地。这一天,站在人群外,看着金色阳光撒向戈壁的那一刻,侯留东热泪盈眶。

坚守

但那时候,这个满腔热血的年轻小伙子还不知道,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

2011 年3 月11 日,这是所有核工业人都忘不了的一天。9.0 级地震卷起的14 米海浪冲抵日本东北海岸,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对中国核工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段时期,侯留东跟着所里老同志,一个人逐渐担起了化工院科研管理工作,大到整体项目规划、日常进度管理,小到统筹报销、会议资料文印。“这个过程,让我对整个前期工艺、整个行业发展都有了一个宏观认识,真正把自己的视野打开了。”回望生命中的这段历程,侯留东充满感激。

侯留东谈起了入职时的场景。“老所长面试的时候问过我对自己的规划,当时我说,希望自己在每个岗位上都能沉下心去,踏踏实实干事。我觉得任何一个岗位,没有5 年时间,都很难做成什么事情。那个时候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我也从来不觉得交给我的事情是工作或者任务,我觉得那就是事业,我就想干国家需要的事儿。”

侯留东的心里一直有他不愿摒弃的东西,就像凯尔特传说中的荆棘鸟——我们自己制造了荆棘,并且从来不计代价。

2016 年起,大大小小的项目相继获批,核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增长期,侯留东满怀热泪,踏上了南下的路。

南下

黑夜包裹着车厢,只有头顶一束鹅黄色的光。夜班火车上,作为课题负责人的侯留东已数不清这是要去往南方的第几个周末了。

“从2017 年开始,当时工程项目任务非常重。“为了节省时间,基本上每周五下班我们团队坐卧铺南下,去现场讨论、做实验,周日晚上再赶回北方。”连续三年,最多时候,侯留东每月要在这条冀沪铁路上来往两三趟。

随着对课题认识的深入,侯留东逐渐意识到,“全自动完全有可能一步实现。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境,但是真的迈过这道坎就会觉得,只有经历过那种历练,你才能够把自己真正的潜力挖掘出来。只有踏踏实实去做,你才能找到答案。”现在,这套全自动取送样装置已经应用于工程建设,最大化提高了取送样的效率和安全。

11年

11 年,沧海桑田。

回望来时的路,侯留东把成绩归结于“这个团队”和“这个时代”。他说,“时代创造了这样的机遇,我们才有机会能在项目中发挥一些作用,能去干国家需要的事儿。大家一起努力,铆着这股劲儿,才攻下了这些难题。”

谈及过往,与侯留东并肩11年的秦永泉万分感慨,“这么多年过来,哪怕现在做管理工作,他都会参与到一线讨论。空闲时候,他也基本把精力都投在了学习上,了解行业内的最新进展、新的技术发展形势。这一点,11 年,他一点儿没变。”

“他一直是我们的标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找他,都能帮你分析的很透彻,帮你做出很精确的判断”。后处理所工艺布置室唐拓说,“有这样的标杆在,大家也都不自觉有股向前的劲头。”

凌晨十二时,这是属于极少数人的战场。而此时的化工院,依旧灯火通明。谈及理想与未来,侯留东笑称,“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就是希望这些项目真正能够落地,国家既定的这些目标能够真正实现吧。”平淡的语气里,有着万钧之力。

猜你喜欢
核工业
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理论框架的构建
从精神传承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
The Nuclear Option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中核集团发布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科创板机遇下核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
浅谈铀矿地质勘探退役治理环境修复策略
核用锆合金的起源、发展和前景
核工业基础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