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2-04-26 11:05帅秋萍陈洁瑾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史党史思政

帅秋萍,陈洁瑾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作了一系列讲话,强调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性。

2020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将“四史”学习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强化政治引领。由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目前,针对这一研究,学界已经开展了诸多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此,对当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作阶段性、综合性的梳理总结,将有利于系统把握这一研究热点的现状及演进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由陈美超基于Java平台而开发的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能够将数据进行转换,直观明了的呈现研究样态。在CNKI总库输入检索词,将导出的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转换,“通过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等一系列可视化功能,绘制某一领域的知识图谱,用于展示和分析该领域学科前沿的演进趋势和热点动向,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文献综述定量分析方法。”[1]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依托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设置为“四史”OR“党史”OR“新中国史”OR“改革开放史”OR“社会主义发展史”AND“思政”,不设时间区间。同时,为提高文献分析质量,设置期刊来源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基于此,删除无效数据,共计155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18日。

2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2.1 总体发展趋势

一定时期的发文数量能够说明某一研究主题在一定阶段内的具体研究样态。借助于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2011年比较特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还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因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了学习三史(党史、辛亥革命史、校史)的课程教学,这也是2011年唯一1篇发文的由来。此后,至2019年间几乎没有相关发文。可见这一时期“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尚未被研究者敏锐捕捉。而剔除主题词“思政”,检索“四史”主题词,在2012—2019年间可以发现知网发文量急剧上升,这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四史”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同一时期发文量的对比也从侧面反映出“四史”教育研究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的步调并不一致,后者显然落后于前者。2020年以来,关于“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融入性研究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1年到达顶点,核心发文数量高达134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掀起了学者们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潮。

2.2 文献期刊分布

统计各期刊的发文总量,除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外,剩余期刊发文量均为1篇。排名前五的期刊中:《思想教育研究》发文量最多为8篇,其次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高等教育》,分别为7篇和6篇。可见,这三类期刊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投稿参考。此外,发文量均为1篇的期刊中大多为各类高校哲社版的学报,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等,说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在被各个高校所关注,它的理论研究发展域正以散点出现且不断扩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这类研究在高校呈分散化,尚未形成聚合点,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协作程度有待提高。

2.3 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可反映该领域过去及现在的研究热点。基于此,导入数据,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共发现163个关键词,形成232条连线,得到图1。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1中圆点即关键词,圆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就越高。连线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连线越粗,关联程度就越高。根据图1可以看出关键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五的分别是:“思政课”(23)、“党史教育”(21)、“四史教育”(20)、“党史学习教育”(17)“党史学习”(14),这五个高频关键词也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而在前五个高频关键词中,有关党史的就有3个,这得益于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思政课作为党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必然时刻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因而,也就出现了上述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热潮,预计会成为未来几年研究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一研究领域,深入把握研究热点,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得到图2。

图2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2展现出十大聚类,以“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为首,其中最大的聚类为“党史学习教育”,共包含23个关键词,主要的关键词有党史学习教育、科学精神、重要性、政治认同、思政课教学等。综合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总结归纳出当前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聚焦点:党史教育、思政课教学、思政教师。一是党史教育。思政教育历来是党方针政策宣传的主渠道,因而,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在思政教育教学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化立德树人担当、强化政治认同,这是思政教育当下研究的应有之义。二是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而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这一话语下,研究者侧重关注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四史”的可行性、必要性,融入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六要”的基本要求,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2]。当前,部分思政教师自身缺乏“四史”的相关理论知识,不具备推进“四史”进思政课堂的能力素养。基于此,为了让“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堂,许多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到提升思政教师水平上。

2.4 主要研究作者

主要研究作者是某一领域研究需要关注的对象,主要作者往往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及研究动向。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获得这一领域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的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字体大小表示作者发文数量,连线则表明作者合作情况,连线的粗细体现合作程度。从发文量来看,作者发文数量普遍不高,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仅有9位(罗丁紫、牛利坡、宗金北、黄蓉生、宋学勤、马媛媛、梁祯婕、孙晓红、郭倩倩),说明这一研究领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从合作上看,图3共计127个节点、21条连线,整体网络密度为0.0026,这说明这一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较弱,个别合作也仅局限在单位内部,未形成紧密合作群。

图3 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3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得失分析

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及相关文献整理,可以看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这一话语已经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这是十分可喜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研究中也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3.1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主要成果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虽起步于近两年,但成果颇丰。当前,155篇核心文章涵盖了这一话语领域的多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3.1.1 “四史”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内容研究

“四史”教育和思政教育教学在价值取向、政治引领、知识内容上有诸多耦合。因此,要想真正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必须首先认识掌握“四史”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知识内容。基于此,部分专家学者聚焦于“四史”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知名专家顾钰民就系统论述了思政课中讲“四史”,需要认识和掌握好“四史”的基本知识以及总结把握“四史”发展规律。[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王炳林也点明要处理好党史与“四史”、思政课程与“四史”之间的交叉重合问题,内容上强调各自的主题,结构上突出各自的特色,要抓住各自的重点内容讲授。[4]

3.1.2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逻辑理路

部分研究主要围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紧迫性及其融入的重要性而展开。比如:周苏娅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中从逻辑关系、现实意义、发展策略三重维度为“四史”融入思政教育作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5]林于良在《高校“四史”教育:价值旨归·现实困境·路径选择》一文中考察了“四史”融入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并指出加强理论阐释是当前融入的关键。[6]宋俭、廖玉洁则重点探讨了“四史”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认为这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举措。[7]

3.1.3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路径方法

绝大多数研究聚焦在融入的路径方法上。朱永元、方军、周燕等人都认为要充分挖掘“四史”资源,讲好“四史”故事。诸如此类的宏观建议,还集中体现在提升教师水平、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协同课程思政等层面。比如:伍小玲、戴隆娥在《“四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对策》一文中重点探讨了“四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策略,强调要从教师自身、教学资源及协同育人三方面入手。[8]周立波则从创设情境、巧立议题,设置开放探究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层面分析“四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有效运用。[9]王广义、胡婧尝试以4门思政主干课程为例,对标课程要点,从教材章节入手,探讨“四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10]

3.1.4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研究

部分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当前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一体化视阈下探讨研究。如:杨增崇、王博在《一体化背景下“四史”教育进课堂》中就指出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突出各学段特点,结合各学段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协同育人。[11]戴奕、戴慧在《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史”教育策略》中以一体化为背景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等维度展开论述。[12]也有学者直接探讨“四史”课程本身的设置。张琳《模式转换与创新: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建设》中指出应重点考察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的建设目标、内容设置、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13]

3.2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不足之处

3.2.1 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调查

结合搜集数据文献发现,当前,这一研究领域侧重理论阐释。现有核心文献绝大多数围绕理论思辨和党的政策解读展开,缺乏必要的实证调查和实践研究。个别研究者出现自说自话、脱离具体教学实际的现象,其基于理论逻辑演绎而呈现的顶层设计缺乏说服力。当前,思政教育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灌输教育转向以生为本、注重实效的教学改革阶段,并由此涌现出诸多关于教学改革、教学实效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演绎,而应在实践中寻求解决方式。同时,“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一样,两者表面是知识本位,实质是行为本位,其最终落脚点都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都旨在于加深学生的政治认同。这就要求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不能仅仅关注理论研究,而要重视实证研究,逐步转变以理论阐释为主流的研究范式,最终更好地助力这一研究领域。

3.2.2 多宏观阐释,缺微观建构

通过上述可视化软件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研究聚焦宏观阐释,涵盖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时代价值、融入原则与路径等维度,而在这155篇核心文章中,只有8篇文章从微观建构层面探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如:常素芳发表的《党史融入概论课章节教学的认识与应用理路——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例”》、杨超发表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章节为例》等。重宏观、轻微观建构的研究取向造成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缺乏样板、范例式的可供推广的具体融入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不是某一个民间学者提出的主题,而是教育部官方层面提出的,这个研究主题本身就是已被论证的、科学的。当前,研究不应过多地把重点放在论证这一主题的可行性上,过多地去论证融入的逻辑理路,容易导致部分文章内容同质化、观点类似。

3.2.3 重个人研究,少团队合作

由图3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可以发现作者间的连线较少,作者几乎都是个人单独研究。少数有连线有合作的作者也多是校内合作,缺乏跨校间的分享借鉴,这一现象也会造成作者间的交流合作、经验分享、思想碰撞大为减少,不利于当前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要加强合作,建立研究团队或研究小组,开展跨校、跨单位的共建研讨,形成区域联盟,畅通合作共建渠道,开展合作试点,让研究者信息互补、经验互通,从而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落到实处。

4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未来展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思政教育及“四史”教育,促使这一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结合现有问题,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考量现有问题,今后研究可从以下三个视角继续深化。

4.1 精准思政:提高“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特别强调要抓住要害、精准判断。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魏士强也提出要健全精准思政体制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固本培元。因此,将精准思维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这是合乎情理的,也是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基础。“四史”内容本身就是思政课教材内容,思政课程之间又各种侧重。因而,选取哪些内容融入,减少重复融入,提升融入效果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今后,相关研究者可聚焦精准思政,从融入内容的精准、方式的精准、评价效果的精准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融入的科学合理性。

4.2 协调育人:增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整体性

协调效应是指一个系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产生大于各独立要求单独作用效应的整体效应。[14]换句话说,在思政教育中,运用多种要素,做到相互配合、同相同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因此,今后要打破当前学科协作不强、资源协作不够、作者协作较弱的研究藩篱。一方面,要加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这一研究与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联合作,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另一方面,要协调地方资源,鼓励这一研究领域与校内资源、校外地方红色资源,如:博物馆、历史名人纪念馆等资源的合作共建。要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跨校、跨单位研究,构建高质量的作者研究网络。由此,提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协调共进的整体性。

4.3 以人为本:提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亲和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思政工作本质是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落脚到实际教学中就是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一线从事者及研究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兴趣特点、个体需求、情感期待,从而避免思政教育高于学生、疏离学生。具体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领域,研究者则应探讨融入的方式策略,避免生硬粗暴手段,注重提升融入的艺术性,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润物无声地融入方式,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猜你喜欢
四史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