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研究及未来展望

2022-04-27 00:37甘田李伟
行政与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矩阵政务研究

甘田 李伟

摘      要: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对CNKI数据库中2010-2021年以政务微博为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结果显示,我国政务微博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政务微博的建立与运行、社会治理功能、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及公信力的关系、矩阵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政务新媒体运行及协同、基于多重方法和内容的研究等六个方面;在发展趋势上,政务微博“媒体融合”的价值理念逐步凸显,功能不断演化,运行机制更加成熟,履职主体日趋多元。

关  键  词:政务微博;知识图谱;CNKI数据库;热点议题

中图分类号:D6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2)04-0001-13

收稿日期:2022-01-18

作者简介:甘田,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李伟,宁夏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伦理学。

引  言

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媒介平台,微博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所采用,以加速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信息交流。[1]微博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对象,也是协助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当下,微博舆论场的交锋使得社会舆论生成机制、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渠道和程度乃至大众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对各国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在我国,自2009年湖南省桃源县开通了官方微博——“桃源网”以来,历经多年探索,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务新媒体的核心,并由最初的功能单一、内容单调、主体唯一的政务网页发展成为多功能、矩阵化、内容丰富、主体多元的综合性政务平台,极大促进了民政沟通与互动,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服务的高效性,充分体现出互联网治理在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

本文运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5.7)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政务微博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力图呈现该研究的图景、热点话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发文时间趋势

我国学界对于政务微博的研究始于2010年,至今成果丰硕。本文以“政务微博”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中共搜索到2473篇学术期刊,删除其中资讯、报告、年鉴等内容,共有2199篇研究成果。图1可见,我国政务微博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探索期(2010-2011年)。2010年发文量仅2篇,研究力量和关注度明显不足;2011年有所增长,但总量未超过100篇,表明该研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迅猛发展期(2012-2014年)。发表文章数量占文献总量的49.58%,呈井喷式增长。第三阶段为回落期(2015-2016年)。研究虽呈下降趋势但年度发文量仍在200篇以上,热度不减。第四阶段为成熟期(2017-2021年)。发文量较平稳且呈现缓慢下滑趋势,年度发文量均小于170篇①。总体来看,政务微博的研究趋势呈倒U型分布,说明经过12年的发展,政务微博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

(二)核心发文作者及发文机构

在2199篇研究成果中,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的作者共有18位(见表1)。其中,钦州学院的梁芷铭和江西师范大学的汪青云最为突出,两位作者主要活跃于2012-2016年间;另外16位作者中,陈然、王国华、张志安、黄楚新、詹骞的活跃时间较长。图2可见,发文数量越多、被引用数量越多的作者,其名字的字体越大,以上作者是政务微博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图中网络节点连线较少,一方面说明在政务微博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另一方面说明发文机构没有形成规模合作群体。

图3可见,共有37家学术机构发文在10篇以上(含10篇)。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以发文量59篇位于首位,是政务微博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钦州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发文量在20-36篇之间,是政务微博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图4可见,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区、沿海地区,特别是华北和华中地区发文量约占全国机构发文量的50%,是政务微博研究的前沿地区。图5可见,在7个引用率较高的发文机构中,高校仍是该研究领域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现更名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湖北省政府网等作为企业、政府的代表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表2显示了CNKI数据库中政务微博研究领域前20篇高被引用文献的信息:高被引用文献主要发表于2011-2014年之间,涉及的类别有综述类研究、现状-问题-对策研究、舆情应对机制机理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力评价研究、与其他政务新媒体的比较研究以及特殊视角下的政务微博发展实证研究等。

二、数据分析类型

(一)关键词词频分析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揭示的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3]而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5.7)的突变监测算法能够分析词频的时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较为准确地反映和揭示不同时间段里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4]本文将处理后的文献数据录入知识图谱CiteSpace(5.5.7)软件中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在“SelectionCriteria”面版选择“TopN”,将阈值设置为50,随后生成关键词信息表(见表3)。从中可见,政务微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主要有政务微信、电子政务、政务新媒体、微博问政、政府形象等,其出现频次均大于40次且出现时间均在2010-2013年之间,正值该研究从萌芽探索到迅猛发展期间。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6显示了2010-2021年11月政务微博研究聚类时间线,左上角的Q值为0.7128,S值为0.8971。一般而言,Q值和S值应在[0,1]区间内。Q>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0.5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5]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即该共被引网络中聚类主题的区分度较好。该图的文献共被引网络中共有28个聚类,其中节点数大于20的有13个,即微信、政务新媒体、政府形象、政府微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公开、微博内容、网络舆情、情感分析、知识可视化、微信公众号、官员微博。结合关键词信息列表和聚类标签下的语义结构以及研究主题的相关性,本文将这13个聚类划分为六大研究知识群:一是政务微博的建立、运行与发展(政府微博、官员微博),二是政务微博的社会治理功能(政务公开、网络舆情),三是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及公信力的关系(政府形象),四是政务微博矩阵体系建设与公共服务(政务微博),五是政务新媒体的运行及协同(微信、政务微信、政务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六是基于多重方法和内容的政务微博研究(微博内容、情感分析、知识可视化)。

(三)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图7显示了政务微博研究的时间线:2010年之前,知识图谱坐系内研究聚类主要有两个,即政务微博和政务公开;2010-2011年之间,知识图谱坐系内研究聚类主要有六个,即政府形象、政府微博、微博内容、网络舆情、知识可视化、官员微博;2013-2020年之间,知识图谱坐系内出现了信息公开、微博问政、政务新媒体、政务微信、微博管理、舆论引导等相对较大节点,说明学者们非常关注以上新议题。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

所谓研究前沿,是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可将其看作在某一时段内以突现词为知识基础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鉴于关键词出现次数的变化率能够较好地体现研究前沿的突现度,本文通过对突现词及其所在文献的分析来探测政务微博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图8展现了政务微博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实际上这也是该研究领域近12年来发展演化的路径趋势。从中可见,2010年以来,该研究日益趋向九个主题,即微博问政、官民互动、传播策略、舆论引导、政府管理、信息传播、政务服务、微博矩阵、知识图谱转移。

三、数据分析结果

在对政务微博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信息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处理后,本文对12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前沿主题及发展趋势作一梳理。

(一)前沿主题

⒈政务微博的建立、运行与发展。此类研究主要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发展现状、大数据、问题、对策、政府治理现代化。本文通过二次文献检索发现,在我国政务微博刚刚起步之际,就有学者提出政务微博运行中普遍存在名称混乱、管理机制缺失、运行手段技术不成熟等问题;[6]也有学者就政务微博的地域分布、管理操作、服务理念信息传播模式和辐射范围提出了质疑;[7]还有学者认为,内外部的阻力以及来势汹涌的网络舆情与反应迟缓的服务态度之间的矛盾是政务微博运行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8]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政务微博运行机制逐渐成熟,政务新媒体平台日益丰富,政务微博自2014年起被纳入政务新媒体的整体研究中,[9]政务微博与微信、抖音等其他政务新媒体的机制联动、功用深化协同等研究就此展开。[10-13]

⒉政务微博的社会治理功能。此类研究主要涉及的关键词包括:政府信息公开、辟谣、网络舆情、舆情引导、一键发布、危机管理、舆情演化、应急响应、回应性。微博给公众提供了“人人皆有麦克风”的平台,舆论场的集聚、放大、极化、衍生效应不断增强,[14]这也极易形成难以控制的舆论场面。因此,政务微博的舆论回应引导功能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实践中,政府的发声内容、如何发声、发声时间决定着舆情的走向,政务微博舆情应对策略的提出、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体现出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方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政务微博的辟谣、协同发声功能[15]不断被强化,这既体现出政府回应理念从“管制型”到“互动型”[16]再到“服务型”的转变过程,也体现出政府回应方式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引导”的创新性变革。

⒊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及公信力的关系。此类研究主要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影响力、语言风格、沟通交流、批评话语分析、政务微博话语、立场倾向、情感偏向、治理体系。政务微博的话语内容、风格、沟通模式不仅能折射出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而且会对政务微博的治理效能产生影响。自媒体时代,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的话语权危机,[17]这种危机在政务微博平台上有所体现。总体上看,政务微博在当前网络政治话语生态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其“话语传播”呈现出引发、扩散、回落循环往复的生成机制。[18]在话语产生、话语压制与反压制的过程中产生话语期待共识,[19]这也是公众与政府之间沟通协商、利益博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承认政务微博在理念思維、功能利用、话语权构建方面尚存在一些缺陷,[20]因而学界在政务微博起步之时就致力于研究其与政府形象塑造、社会治理的关系,[21-25]这也是新时代政务微博发展转型的重要课题。

⒋政务微博矩阵体系建设与公共服务。此类研究主要涉及的关键词包括:政务微博矩阵的网络结构、政务微博矩阵的运行现状机制、政务微博矩阵的功能、政务微博矩阵的特点。微博矩阵是指众多有相互联系的机构和个人微博账号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行动而组成的微博体系。2011年,侯锷等学者首先就此展开研究。[26]2012年,有学者提出微博矩阵的雏形概念——“微博群”,[27]随即学者们将微博矩阵这一概念引入到政务微博研究中并达成共识——政务微博应实现集群化发展,将孤立的政务微博账号联合起来形成虚拟的组织网络,[28]且政务微博集群化的传播效应得到关注。[29]2015年,在侯锷正式提出“政务微博矩阵”这一概念后,[30]学者们相继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如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政务微博圈群的形成以问题为导向,复杂多样,不同的政务微博账号通过信源支持、互动传播以及微型互动等联动形式形成了圈群网络;[31]有学者构建了基于政务微博矩阵的线上社会治理机制并设计出政务微博运营体系和线上社会治理模式,[32]力图使矩阵内各政务微博之间协同发力、政务微博与公众参与之间形成合力,双管齐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图8可见,微博矩阵的凸显时间集中于2017-2018年间,说明这一阶段该研究出现了热潮,是近几年的前沿议题。

⒌政务新媒体的运行及协同。此类研究主要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微博、新媒体、电子政务、规范化、“两微一端”、政务新媒体矩阵。大数据时代,以迅猛发展的“两微一端一网”(即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和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平台成为民意集散地和舆论扩大器,新媒体平台相继兴起是政府对舆论场域转移和公众需求变化的积极回应,但由此产生的巨大网络影响力和舆情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压力与挑战。政府各部门的自媒体建设应该相互协同配合,把握“两微”的传播特性,充分发挥“两微”在新闻发布、政务服务、网络问政及扩大自身传播影响力上的传承与协同作用,[33]使“两微”在危机处理、舆情引导和关系管理中在凸显自身优势的同时形成互补。[34]宏观上,政务新媒体协同策略主要是从制度保障、科学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展开的;[35]微观上,要以政府网站为指导,[36]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自媒体治理体系,提升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素质,[37]创新新媒体矩阵运营模式,[38]真正做到互联互通、优势互补。

⒍基于多重方法和内容的研究。一是研究方法不断更新。自2013年起,政务微博研究中就开始使用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综合分析研究现状及发展过程。同期,有学者在政务微博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该方法能以可视化图有效分析政务微博信息的网络传播路径、政务微博影响力、政务微博矩阵关系以及各政务微博互动效果等。2018年以来,有学者开始使用知识图谱方法对政务微博展开研究,该方法能客观分析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信息,清晰呈现政务微博的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热点议题。但因起步较晚,该类研究数量较少。截至2021年11月,CNKI数据库中仅有3篇与政务微博相关的文章使用了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39-41]二是研究内容不断更新。一方面,针对政务微博功能、运行机制、模式、管理制度、矩阵、绩效、监督机制的研究日趋丰富;另一方面,针对政务微博影响力及社会治理意义的研究维度日趋多样,如多媒体融合治理、政民互动、政务服务、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等。

(二)发展趋势

2010年以来,我国政务微博研究的议题不断更新,其中的热点方向演进关键词包括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微博问政、运行机制、社会治理、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微博矩阵、社会网络分析等。议题与时俱进,既反映出该研究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相连,也折射出针对政务微博功能、机制、履职主体的研究在视角、方法、价值取向上的发展趋势。

⒈政务微博功能不断演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务微博的功能不断扩充和强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简单输入输出演进到承担社会治理重任,是政务微博顺应社会发展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重大变革。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不是“齐头并进”而是“重点突破”,不同时期政务新媒体功能的有机叠加最终形成了较为具体和完善的现代政务新媒体矩阵。就像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软件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但系统始终坚持“向后兼容”的原则。[42]政务微博也遵循了这样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形势和网络环境的变化其功能也发生着阶段性的重点转移,从第一阶段的信息发布、信息公开,到第二阶段的舆情应对、网络辟谣,到第三阶段的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到第四阶段的聚焦网络治理、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互动统筹,再到第五阶段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导向功能[43]和城市形象提升功能等,其发展重点不是阶段性位移,而是兼容性更新,是功能的叠加与扩展。

⒉政务微博互动协同机制更加成熟。随着新媒体联动矩阵的形成,政务微博与其他政务新媒体的协同机制日趋完善。政务微博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社会关联平台、社会关系平台、社会整合平台的优势,将“说”的和“做”的职能部门连在一起,协同跟进,确保实效。[44]“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下,政务新媒体的线上治理功能愈加凸显,人民政治参与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45]这不仅体现在政务微博官方账号与个人微博账号的互动上,也体现在各政务微博矩阵节点之间的互动协同上。完善的政务微博协同机制能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及时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有助于政府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46]政务微博矩阵在议题设置、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全网沟通等方面的协同,亦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掌握权威信源、舆论引导权和话语权优势,对重要信息联合发声、强化效果、发挥政务微博集群效应,最终形成舆论引导合力。[47]

⒊政务微博履职主体日趋多元化。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建设网络强国提出了新要求:“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48]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49]在建设网络强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政务微博也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相协同的特征,这种特征既包括治理主体结构的差异,如党委网信、政府、检察院、融媒体中心、网络社会组织等多维度、多序列、多职能履职担当的多元主体参与,也包括治理主体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如国家和地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等各个层面。[50]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和“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回应,也是由媒体融合走向治理融合[51]过程中国家、社会、公众良性互动的结果。

⒋政务微博价值取向趋向“媒体融合”。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媒体融合的核心价值也不断凝聚和凸显。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52]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媒体融合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价值目标,即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为主要任务,强化传统媒体在新兴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实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传播效果。[53]作为媒体融合的主战场,政务微博的价值取向、理念导向也逐步向媒体融合的价值目标靠拢,力图实现网络治理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之间的平衡和互动。《2019年度微博辟谣数据报告》和《2020年度微博辟谣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微博站方有效处理不实信息77742条,新增谣言案例470例,全年共发布辟谣微博1465条,阅读数2.13亿,互动量87.47万次;2020年微博站方有效处理不实信息76107条,新增谣言案例782例,全年共发布辟谣微博3172条,阅读数7.11亿,互动量359.9万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以@微博辟谣、@科学辟谣等官方微博为主力辟谣的同时,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新华社客户端“求证”互动平台、腾讯新闻较真平台、微信公众号“疫情谣言粉碎机”等多方联动,共击谣言,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核实事实、引导价值导向的作用凸显。[54]

四、启示与建议

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新媒体传播的新局面,政务微博逐步承担起社会治理的责任,向着功能更加齐全、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履职主体更加多元、媒体融合更加深入的趋势发展。新时代,我国已开启网络强国战略新征程。政务微博作为新媒体平台中的主力军,如何提升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能力水平、完善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机制、创新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科学制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等是学界在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议题。笔者建议,后续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政务微博的顶层设计中要全盘考虑政务微博的角色功能和定位,组织结构及矩阵运行管理制度,各政务微博节点之间、政务微博与公众粉丝之间互动反馈的业务流转机制。二是细化政务微博绩效评估体制机制,如建立具有规范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估量表、制定评价激励管理权责制度、明确政务微博“退出机制”条件等。三是如何集不同政务新媒体平台的特有功能于一体,打造以政务微博为中心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平台。

【参考文献】

[1]Eggers,W.D.(2007)Government 2.0:Us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Education,Cut Red Tape,Reduce Gridlock,and Enhance Democracy,Lanham: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2][4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文)[EB/OL].环球网,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C4J.

[3][4]侯剑华.基于信息可视化的组织行为领域前沿演进分析[J].情报学报,2009,(3).

[5]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6]崔学敬.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1,(11):51-53.

[7]刘怡,谢耘耕.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基于2011—2013年重大公共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4):69-74.

[8]李晓娜,陈文权.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及理论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4):89-93.

[9]殷俊,姜胜洪.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新闻界,2015,(5):40-43+48.

[10][34]张志安,曹艳辉.政务微博微信:互动机制与深化路径[J].传媒,2015,(5):29-31.

[11]石婧,周蓉,李婷.政务服务“双微联动”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市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文本分析[J].电子政务,2016,(2):50-59.

[12]松姗.综合档案馆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比较分析及应用建议[J].北京档案,2016,(11):29-30.

[13]皮海兵.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联动探究[J].青年记者,2017,(32):90-91.

[14]肖文涛,曾煌林.突发事件政务舆情回应:面临态势、困局与对策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7,(12):111-116.

[15][47]邓喆,孟庆国,黄子懿,康卓栋,刘相君.“和声共振”:政务微博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引导协同研究[J].情报科学,2020,(8):79-87.

[16]陈新.微博论政与政府回应模式变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22-27.

[17]罗佳.论自媒体时代政府话语权的危机与变革[J].求实,2012,(7):52-55.

[18]梁芷铭.政务微博话语权:意义、特征及其生成机制[J].电子政务,2014,(6):56-61.

[19]梁芷铭,莫秋树,徐福林.话语释放:政务微博本体论初探[J].新闻界,2015,(15):56-59+66.

[20]白树亮,李元.理念、功能与话语:对话公关视野下政务微博的创新转向[J].青年记者,2021,(3):70-71.

[21]丁艺,王益民,刘素宏.政务微博应用与政府形象塑造[J].云南社会科学,2013,(4):19-23.

[22]蔡旭.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73-77.

[23]陈文权,李晓娜.政务微博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电子政务,2015,(4):38-47.

[24]陈文权.政务微博的崛起对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80-86.

[25]邹煜,张茹淇,程南昌,滕永林.政务微博话语与服务型政府形象建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20,(2):109-118.

[26]侯锷,潘建新,寇佳婵.微政时代(政务微博实务指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95-96.

[27]任雅丽.中国公安微博现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3):18-22.

[28]刘雪艳.政务微博中熱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0-18.

[29]梁芷铭.政务微博群的网络结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系列之十二[J].情报杂志,2014,(11):40-45.

[30]侯锷.问政银川:“互联网+社会治理”方法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

[31]王國华,方宏,钟声扬等.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务微博圈群的构成与联动研究——以深圳山体滑坡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6,(7):95-100,12.

[32][45]白建磊,张梦霞.基于政务微博矩阵的线上社会治理机制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20,(4):106-114.

[33]张志安,曹艳辉.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传承与协同[J].新闻与写作,2014,(12):57-60.

[35]皮海兵.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联动探究[J].青年记者,2017,(32):90-91.

[36]徐旭光.自媒体时代网络治理的困境与出路[J].电子政务,2016,(7):27-33.

[37]王绍龙,徐新民.政务新媒体如何谋定而后动[J].传媒,2015,(3):57-59.

[38]刘静,凌以民.我国政务新媒体矩阵的建设分析[J].出版广角,2020,(19):23-25.

[39]陈强.我国政务微博研究的知识结构、议题逻辑与反思发展[J].电子政务,2018,(11):2-11.

[40]赵盼盼.政务微博发展十年:回眸与前瞻——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J].现代情报,2019,(6):156-167.

[41]高晨翔,黄新荣.区域政务微博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研究[J].现代情报,2020,(12):90-99+113.

[42]骆正林.立体规划与功能兼容:我国政务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现状与功能拓展[J].探索,2020,(4):141-155+2.

[43]张志安,章震.政务机构媒体的兴起动因与社会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8,(7):64-69.

[44]喻国明.规则改变、系统协同、构建信任 微博有效传播的三个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2013,(9):83-85.

[46]孟川瑾,卢靖. 基于新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运行机制——“@问政银川”案例研究[J].电子政务,2016,(4):45-53.

[48][52]习近平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1/content_5284783.htm.

[50]王名,蔡志鸿,王春婷.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224/c83863-26267714.html.

[51]侯锷.2019年网络强国战略下的中国社会治理报告 2020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

[53][54]唐绪军,黄楚新,王丹.“5G+”: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新起点 2020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

(责任编辑:刘家彤)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rospect

of Government Microblog in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Knowledge Atlas and CNKI Database

Gan Tian,Li Wei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bs the literature on government microblog in CNKI database from 2010 to 2021 by using knowledge ma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government microblog in China mainly focus on six aspects: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microblog,the func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microblog and government image and credibility,the construction of matrix system and public services,the 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new government media,and the research based on multiple methods and contents;In terms of development trend,the value concept of “media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microblog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the function has been evolv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more mature,and the subjects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Key words:government microblog;knowledge atlas;CNKI database;hot topics

猜你喜欢
矩阵政务研究
贵州首个标准化7×24政务服务站正式运行
汕头在粤东首推“5G+政务服务”
云南芒市推进“融媒体+ 大政务”平台试点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哈尔滨政务服务网” 年底建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