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工作语境下“物流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2022-04-29 13:02李立周
物流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李立周

[摘要]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国家启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计划。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刚刚一年,存在着理念认知不清、部门协作缺乏、关注学情不够、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基于“九个坚持”教育思想,提出了培养优秀师资、汇聚育人合力、重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保障等“物流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物流管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52X(2022)03-0143-05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Embedd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text of New Era Education

LI Lizhou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ihai College, Zhuhai 51908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one year aft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e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embedd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answer to the national call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re were some sticking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many, such as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ideas, lack of coordination among department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learning situation, and undersupply of teaching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idea of "nine adherence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including training excellent teachers, assembling a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 r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guarantee.

Keywords: course-embedd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1 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背景和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重要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文化建设阵地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逐渐显现。但是,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社会经济环境、教育信息技术、学生家庭结构、学生个性心理等出现较大变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首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上海市各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一套具有时代感、高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2020年6月1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設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是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2020年9月以来,中国高校纷纷启动课程思政建设计划,以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式推动课程思政从部分试点走向全面覆盖。

2018年9月 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九个坚持”教育思想,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九个坚持”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理论认识,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问题,提升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蓬勃发展,需要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2 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理念存在认知误区

首先,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长期以来,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主要是“两课”教学团队和学生工作团队,专业课程教师虽然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但工作重心仍然在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培养,部分教师还没有实现“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双重角色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德育呈现明显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其次,认为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专业课程进行拼接。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比例、时机频次不清晰,方法与技巧欠缺,导致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转场生硬”,效果不佳。最后,认为课程思政有固定的范式和标准,然后机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程思政没有统一的范式和标准,要求“门门课程有思政”,但没有要求“堂堂课程有思政”,专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充分的内容设计自由。此外,如果专业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外出现违反师德的行为,也将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2.2 部门缺乏有效协同

首先,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之间、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协作。长期以来,思政部或马列部承担学校全体学生的“两课”教学,后来大部分高校以思政教学团队为基础筹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之间缺乏业务对接与交流,各自独立完成授课任务。“两课”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师资和课程都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专业缺乏对接渠道,无法交流反馈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不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也不了解“两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创新。其次,高校的学生工作系统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对接有限、融合不足。作为高校职能部门的学生工作处和专业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共同负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成长成才服务。学生工作办公室和专业教师隶属同一学院,工作对接较为方便,在学生社团管理、学生生活服务、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有较多交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协作仍然较少,并没有形成协同育人局面。

2.3 授课缺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也称“教学对象分析”,是指通过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对本专业的学科框架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较多了解,但较少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较少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首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不足。专业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特征和职业理想。其次,对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状态分析不足。专业教师能够通过课程考核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很难评价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思想政治状态。再次,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缺乏足够了解。最后,较少关注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诉求。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案例选择、问题讨论、小组任务、校外参访、学术讲座等活动时,较少关注学生的诉求。

2.4 教学条件需要升级

良好的教学条件体系是课程教学成功开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因素。随着高校教学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和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高校教学保障条件日渐改善。但是,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显然拓展了教学边界、增加了教学目标,而目前的教学支持体系还没有进行相应升级。第一,课程思政专业教材缺乏。目前,能够较好辅助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专业教材十分有限,绝大部分专业没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系统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材可选。第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足,教学资源缺乏。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建立的教学章节体系、课程教学案例库和教学资源库,已经无法满足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讲义、案例库、推荐书单、慕课资源等都需要重新整理。第三,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构建。实践教学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支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3“物流管理”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在物流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驿站、官道、官仓、漕运、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郑和下西洋等闪耀史册,积淀了灿烂的物流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道路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物流强国。因此,“物流管理”课程拥有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课程思政素材,应该得到充分挖掘并全面嵌入課程教学。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后勤供应,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应急物资运输,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城市生活保障,都彰显了物流以及物流从业者的重要价值。物流专业学生应当树立物流报国、物流强国的理想,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物流强国。第二,政治认同教育。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提高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巩固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成果,完善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水平。例如,国家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规划建设川藏铁路,这条“最难建的铁路”,集合了崇山峻岭、高原高寒、风沙荒漠、雷雨雪霜等多种极端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第三,社会责任教育。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作业过程,均会产生能源和物资消耗,并产生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课程将增设绿色物流专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四,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活动应该遵循的、体现一定行业特征的行为规范。课程将以优秀物流企业和行业精英为榜样,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到素质过硬、服务一流、爱岗敬业。第五,法律意识教育。现代物流涉及国际公约、国家法规以及运输合同、仓储合同的履行和违约等,课程通过系统介绍《民法典》《邮政法》《海商法》等法律条文和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第六,历史文化教育。中国物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夏商时期就出现了专门从事送信和实物捎带的人员;春秋时期官方设置了“行夫”、“马传”;秦汉时期,官方构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魏晋时期,魏国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中国第一部邮政法规《邮驿令》。全面展示中国物流历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七,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物流管理涉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课程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 新时代教育工作语境下“物流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4.1 培养升级课程思政师资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仅仅一年时间,高校教师还没有完成“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双重角色转换。教师队伍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责任感和育人能力有待加强[3]。因此,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当前中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校持续宣传贯彻课程思政精神,营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氛围。高校通过举办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方式,让全体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意义,解决“课程思政是什么”和“为什么课程思政”的问题。其次,高校支持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和学术研讨会。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较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较早形成经验的标杆高校和优秀教师,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探索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最后,高校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和师德奖励机制。对于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生反响良好的专业教师,对于师德卓越堪称典范的教师,学校给予奖励。

4.2 密切交流共铸育人合力

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了解学生状态与需求,检讨教学方法与手段。“两课”教学毕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提供多渠道充分接收学生对思政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专业学院可以通过举办课程思政座谈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需求以及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诉求,不断改进工作,實现教学相长。其次,加强专业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交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观摩课、课程思政学术沙龙等方式,建立专业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此外,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邀请专业教师举办思政专题讲座,嵌入“中国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最后,加强学生工作系统与专业教师系统的交流和协作。长期以来,学生工作系统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系统负责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各司其职但合作不足。推进学生工作系统与专业教师系统的工作对接制度化,改变以往零散的交流状态,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4.3 重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在物流管理专业处于先导地位,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推进“物流管理”课程思政,需要重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体系。首先,重新设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除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之外,还要把价值塑造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重新设计“物流管理”教学目标如下: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物流七大功能要素、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等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让学生熟悉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主要业务以及基本程序,具备解决物流活动过程中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物流强国远大理想,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其次,重新设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嵌入系统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及案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持续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挖掘课程思政素材,重新建构教学框架体系,具体章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见表1。

4.4 持续优化教学保障体系

良好的教学保障条件是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首先,高校应该提供课程思政专项经费。高校通过立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举办课程思政讲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方式,需要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其次,高校联合开发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物流管理”精品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案例库。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物流管理”教科书。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开展校际教研合作,编写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再次,国家和高校在原有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打造课程思政专题模块。中国大学慕课网站尝试建设更多的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国家精品课网络教学资源;高校尝试对现有的雨课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课程思政功能升级。最后,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北京物资学院建设了中国第一个物流博物馆,利用丰富的藏品和现代传媒技术呈现中国物流发展历史。专业可以挖掘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德育功能,并积极拓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

[2] 曾天山.“九个坚持”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N].中国教育报,2018-09-13.

[3] 李锦唯.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索[J].物流技术,2021(20):77.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