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夏秋季温州近海海水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4-29 02:40薛思佑胡佶蔡昱明于培松冯毓彬刘小涯潘建明
海洋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营养盐浊度盐度

薛思佑,胡佶,蔡昱明,于培松,冯毓彬,刘小涯,潘建明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12)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是海洋中大量存在的透明胶状多糖物质[1],具有低密度、高黏性、高碳氮比、负电性等特性,在水生生态系统的颗粒聚集、沉积、碳埋藏和物质转运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生物碳泵有着重要贡献[3-5]。

该物质最早在20 世纪70 年代被人们注意和描述[6-8],然而当时由于受可视化与定量技术限制,难以被显微镜直接观察。直到Alldredge 等[9]和Passow[10]提出了量化方法,其在海洋系统中的分布状况才被逐渐揭示。现今TEP 含量的测定主要是利用阿尔新蓝(alcian blue)染色,用比色法测定[1,9]。研究表明:不同海域中TEP 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大西洋东北部[11]、南大洋[12]等开阔大洋海域的TEP 含量往往会小于圣劳伦斯河口[13]、日本Otsuchi 海湾[14]、珠江口[15]等近岸海域。近岸海域由于环境复杂多变,其不同海域TEP 含量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差异,例如长江口处夏季的TEP 含量要高于春、秋季节[16];英吉利海峡的Lingreville-surmer 区域的平均TEP 含量要比Baie des Veys 区域高一倍左右[17]。TEP 属于有机碳的一类,其在近岸海域的来源、迁移和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研究TEP 对于理解近岸海域的有机碳输运及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水体中的TEP 主要来自生物释放[1]和TEP前体物质转化[18]。海洋中的TEP 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19],例如硅藻能释放大量的TEP[20]。并且TEP在浮游植物的生长、稳定和衰老阶段都有产生[21]。TEP 作为浮游植物释放的胞外多糖之一,含量变化受浮游植物分布影响。而盐度和营养盐变化往往影响着浮游植物的时空演替[22],因此,TEP 也会受到水体盐度和营养盐的间接影响。此外,浮游植物释放的TEP 前体对TEP 形成的贡献占有很大比重[23-24]。这些前体物质的丰度和性质不仅受中上层群落的组成影响,而且还受个体生物的生理状态影响[10]。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个体生理状态和环境生长条件(营养盐、盐度等)影响下,TEP 的时空分布会存在差异。

近岸海域作为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海域TEP 的动态分布十分复杂[16]。在以往文献中,海域TEP 与叶绿素a 浓度呈正相关[12,25-26],这是因为TEP 主要由浮游植物释放。然而在有些近岸海域系统中,TEP 与叶绿素a 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7-29],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浮游植物没有大量释放TEP 物质或者TEP 被迅速消耗、降解或输出。实际上,浮游动物[30]的捕食、细菌的分解[3]和转化[31]以及水体湍流混合作用[28]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TEP 与叶绿素a 之间的相关性。而且陆地径流以及沿岸流作用常常对近岸海域水体中的元素分布和归趋产生巨大影响。一般情况下,陆地径流将淡水和营养物质输送进海洋中,会对近海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32]。沿岸流往往会给海域带来区别于原海域的水体环境,对海域的物质输送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33]。因此,研究陆地径流与沿岸流在TEP 动态分布中的作用对了解近岸海域TEP 分布规律具有深刻的意义。

温州近海位于东海中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浙江沿岸水、黑潮次表层水和台湾暖流等海流水团的共同影响[34]。本文调查海域受黑潮次表层水与台湾暖流影响较小[35]。在冬季,海域主要受低温、低盐且富含营养盐的闽浙沿岸流影响[36]。而在夏季,闽浙沿岸流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沿岸海域,对浙江南部和福建海域无明显影响。并且海域内存在陆地径流——瓯江,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河,全长375 km,具有大流量历时短、低流量历时长的特点,最大洪峰流量可达23 000 m3/s,最小枯水流量仅10.6 m3/s[37]。由于温州近海属于典型的受陆地径流与沿岸流作用的海域,且夏季和秋季水体的环境动力学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故将该区域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以此探究近海TEP 的分布规律及机制。

1 采样方法

1.1 调查站位和采样水层

本研究以温州近海西南部(27.4°N—28.1°N,120.7°E—122.2°E)作为研究区域,站位分布见图1。采样时间分别为2019 年7 月30 日至8 月2 日(夏季)和2019 年10 月28 日至10 月31 日(秋季),两次调查采样站位一致。测量参数包括水温、盐度、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浊度、五项营养盐、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以及TEP 含量。每个站位采样层均参照《海洋调查规范》 (GB/T 12763.4)进行设置,包括表层(0 m)、5 m、10 m、20 m、30 m、50 m 和底层(距离海底2 m),现场实际采水层根据站位水深进行选择。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参数测定 水温、盐度、浊度等基础数据主要由RBR 传感器(XRX-620 CTD) 直接进行获取。DO、pH、五项营养盐样品测定参照《海洋调查规范》 (GB/T 12763.4),其中DO 检出限为0.2 mg/L,pH 精度为±0.01,营养盐检出限为0.02 μmol/L。分析过程中所用标准溶液均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标准物质中心生产(GBW 08617-08645),且所有的采样瓶与过滤装置均无其他外来污染物干扰。

1.2.2 POC 的采集与测定 量取0.3~0.5 L 海水,用450 ℃灼烧过的GF/F 玻璃纤维膜过滤,滤膜于-20 ℃下冷冻保存并带回实验室测定分析。膜样用浓盐酸熏蒸12 h 以除去无机碳,用去离子水清洗残留盐酸后在50 ℃条件下烘干,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L+SSM-5000A)测定样品(检出限:4 μg/L)。

1.2.3 Chl a 测定 水样50 mL 通过GF/F 滤膜过滤,使用Trilogy 荧光计分析测量Chl a,测定依据参考《海洋调查规范第6 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6—2007),检出限为0.5 μg/L。海表遥感Chl a 数据则是利用海洋遥感在线分析平台(SatCO2-Pro.V1.0,www.SatCO2.com)获取。

1.2.4 TEP 测定 TEP 的测定方法主要参考Passow 等[38]的实验方法:量取300~500 mL 海水样品,在负压不大于0.02 MPa 的情况下,过滤到直径为25 mm、孔径为0.4 μm 的聚碳酸酯滤膜上,再加入500 μL 质量分数为0.02%的阿尔新蓝(8 GX,pH=2.5,Sigma)染色2 s 至膜表面完全浸没。用去离子水洗去多余染液后,将膜样置于6 mL 80%的硫酸中进行溶解,放置2 h,期间手动振荡试管3~5 次。最后取上清液于1 cm 比色皿中,在787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值,每个水层均采样2~3 次,测定结果扣除滤膜空白后取平均值记录,检出限为0.02 μmol/L。测定的吸光值以改进的黄原胶(Xanthan gum)标定方法进行校准[39],最终结果以μg Xeq/L 表示。需要注意的是,阿尔新蓝染色剂存放时间过长会出现沉淀颗粒等变化,因此在每次调查期间需现场配制整个航次的染色剂用量,并分别对其进行校准。最后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标准曲线。

1.2.5 数据分析 本文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 对参数数据进行分析,采用Ocean Data View 5.1.7 以及OriginPro 9.0 进行作图。

2 结果分析

2.1 各项基本参数

表1 汇总了温州近海两个季节各项参数整体的平均结果。相比于夏季,秋季温州近海的温度、盐度、铵盐和Chl a 较低。pH 在两个季节变化不大。而海域中DO、浊度、硅酸盐、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POC 以及TEP 秋季要比夏季高,且秋季浊度、TEP 和POC 是夏季的3 倍左右。

表1 夏秋季温州近海近岸各项参数均值汇总

2.2 温盐、TEP 及Chl a 分布

2.2.1 温盐分布 夏季(图2),温州近海表层水温较高且变化差异较小,10 m 层的水温近岸较远岸低,底层水温呈现近岸向远岸降低的分布趋势。表层盐度在靠近瓯江径流处最低,并且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远岸盐度变化不明显。10 m 层盐度差异较小,分布均匀。底层盐度与表层盐度分布相近。由此可见夏季温州近海水体分层明显,并且瓯江淡水的输入对海域近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秋季(图3),海域表层、10 m层和底层的水温基本上都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趋势(除WT23 站位的底层外),盐度同样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趋势。闽浙沿岸流的特性为低温、低盐和高营养盐,由此表明温州近海在秋季受闽浙沿岸流影响较为明显,水体混合显著。

2.2.2 海域TEP 分布 温州近海夏季的TEP 平均含量为197.4(±274.0,69) μg Xeq/L,秋季TEP平均含量高于夏季,其值为618.5(±719.0,45)μg Xeq/L。根据图2 和图3 的分布结果,夏季表层TEP 含量在WT05 站位最高,为924.3 μg Xeq/L,TEP 分布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夏季底层TEP 含量在WT06 站位附近达到最高,为1166.5 μg Xeq/L-1,且近岸处的TEP 含量要比远岸高。整体上看,底层TEP 含量相对于表层更高,10 m 层的TEP 含量分布介于两者之间。秋季表层TEP 的高值出现在WT03 和WT05 站位附近,为1296.3 μg Xeq/L,海域TEP 分布呈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秋季底层的TEP 高值则是在WT06 站位附近,为1374.7 μg Xeq/L,秋季10 m 层以及底层的TEP 分布与表层相似,均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

图2 夏季温州近海不同水层温盐、TEP 与Chl a 分布

2.2.3 Chl a 分布 夏季Chl a 的平均浓度为1.85(±2.93,75)μg/L。其分布如图2、图3 所示,表层、10 m 层和底层的Chl a 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从近岸向远岸逐渐减小的趋势,靠近瓯江处Chl a 含量最高。夏季Chl a 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夏季TEP 分布趋势相近。秋季Chl a 的平均浓度为1.08(±0.50,74) μg/L,含量要小于夏季。秋季Chl a含量的分布变化幅度较夏季不明显,最高值出现在站位WT01 的底层处,且南部海域含量要高于北部海域。

图3 秋季温州近海不同水层温盐、TEP 与Chl a 分布

2.2.4 Chl a 遥感数据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反映海域Chl a 所代表的浮游植物总量的动态变化,本文结合遥感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如图4 所示。根据遥感Chl a 分布时序图可知,调查海域在7 月份(2019/7/1—2019/7/28) 处于藻华阶段。至本文调查的夏季时期(2019/7/28—2019/8/2),浮游植物逐渐衰退。浮游植物在8 月份基本处于衰退后期,直到9 月上旬(2019/8/28—2019/9/10) 才出现又一次藻华。而到了9 月下旬以及调查的秋季时期(2019/10/28—2019/10/31),海域的浮游植物基本不再出现大范围的藻华现象,其整体处于衰退稳定阶段。

图4 遥感Chl a 时序图

2.3 各参数主成分分析

由于本研究涉及两个季节的变化,为了能够说明季节变化下主控因素存在差异,本文对温州近海的不同季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如图5 所示。

图5 温州近海不同季节各参数主成分分析图

夏季PCA 结果显示,浊度、TEP、POC、硝酸盐、硅酸盐和Chl a 在PC1 上有较高正载荷,对整体的贡献率为44.5%;水温、DO 和pH 在PC2 上有较高正载荷,盐度、磷酸盐和亚硝酸盐在PC2上有较高负载荷,其贡献率为27.0%。秋季结果显示,TEP、浊度、POC、DO、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在PC1 上有较高正载荷,亚硝酸盐、盐度、水温、pH 在PC1 上有较高负载荷,其对整体的贡献率达66.7%;Chl a 在PC2 上有较高负载荷,其对整体的贡献率为11.5%。

2.4 TEP 与各参数的相关性

表2 汇总了TEP 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在夏季温州近海中,TEP 与盐度、pH 和DO 呈显著负相关,与浊度、硅酸盐、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Chl a 和POC 呈显著正相关。与夏季相比较而言,秋季TEP 与水温出现显著的负相关性,DO从显著负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亚硝酸盐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Chl a 与TEP 不再相关。

表2 TEP 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TEP 与Chl a 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TEP 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TEP 与Chl a呈正相关(R=0.687,p <0.01),秋季TEP 与Chl a不相关(R=0.162,p >0.05)。而通过图4 的Chl a遥感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夏季浮游植物处于衰退阶段,秋季浮游植物早已处于衰退阶段后期。由此可见,夏季TEP 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细胞衰退死亡后释放[12,16,25,40]。而在秋季,海域现存浮游植物对TEP的贡献减少,此时TEP 的分布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3.2 夏、秋季节TEP 的分布差异分析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秋季的TEP 平均含量是夏季的3 倍多。然而秋季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却低于夏季,由季节变化引发的这种水体浮游植物存量与TEP 分布非耦合现象需要对其机制做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3.2.1 夏季 本文研究海域属于典型的河口近岸,并且存在明显的陆地径流输入——瓯江。在夏季,温州近海汛期持续时间长,瓯江下泄流量大[41],淡水输入充沛。河口位于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接受了大量的淡水与营养的输入[42-43],往往维持了不成比例的高生物生产力。此时河口处盐度相较于远岸海域较低,但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浮游植物生长也较为旺盛。而且由于淡水的输入,近岸处水体混合作用相对于远岸要强,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悬浮颗粒物进入河口,浊度也随之升高。因此,图5(a)中PC1 的结果可以表征为温州近海的淡水输入作用。此外,夏季太阳辐射较强,表层水温较高,较强的光照在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的同时,也消耗了表层的营养盐物质,随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加强,增加了表层DO 含量。然而层化作用阻碍了不同水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底层水体分解有机物时无法交换表层的溶解氧,从而使得底层DO 偏低,营养盐偏高。因此,图5(a)的PC2结果主要表征为水体层化作用的影响。

结合图5(a)的主成分贡献率和表2 中夏季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夏季调查海域TEP 分布差异主要受瓯江淡水输入影响,水体层化作用次之。淡水的输入为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于是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释放大量的TEP,从而使得TEP呈现近岸河口高于远岸海域的分布趋势,该结果在表层水体中表现最为明显。但在水体层化作用的影响下,下层水体浮游植物含量减少,因此10 m 层的TEP 含量相对表层要少。底层一方面受层化作用影响,来自上层的TEP 含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又受到水体扰动作用影响,使其之前埋藏的TEP又重新回到底层水体中,导致底层TEP 含量增加。从TEP 的分布结果来看,底层受后者影响更大。本文认为底层TEP 含量高于表层是由于底层浊度变化造成。浊度反映了颗粒物再悬浮作用对水体的影响,较高的颗粒物含量能够增加TEP 前体物质与其他颗粒物在水体中的碰撞概率[44],从而促进TEP 的形成[45]。调查海域底层靠近近岸河口处浊度较高,本研究发现其TEP 含量同样较高。然而,有研究表明淡水中往往也含有TEP 及前体物质[26],海域的TEP 也可能部分来自淡水的直接输入。如何区别浮游植物释放的TEP 与淡水直接输入的TEP 仍是未来需要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3.2.2 秋季 随着季节转变,闽浙沿岸流对温州近海的影响逐渐加强[36]。在沿岸流作用下,水体混合作用加强,DO 含量较高,而水温、盐度均低于夏季,硅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盐大体上要比夏季高。图5(b)的PCA 结果显示,各项营养盐(除铵盐外)、水温、盐度、浊度、DO 和TEP 等均在PC1 上占有较大比例,说明PC1 主要表征为闽浙沿岸流的影响。PC2 中以Chl a 为主,因此PC2 在秋季可以表征为浮游生物的影响。

综合图5(b)的主成分贡献率和秋季的相关性结果(表2),海域此时的TEP 分布主要受闽浙沿岸流的影响,浮游生物的影响次之。在相关性分析结果中,秋季海域的TEP 与Chl a 不相关,说明秋季温州近海浮游生物并没有产生大量TEP 及前体物质,或者已有的TEP 已被消耗、降解和输出[16,27]。遥感Chl a 数据也显示秋季海域浮游植物已处于藻华衰退后的稳定阶段,并持续了较长时间。而且瓯江在秋季处于枯水期[46],淡水输入没有夏季来得充沛,此时海域初级生产力远没有夏季高,浮游生物影响相对较弱。因此温州近海无论是浮游生物释放还是其细胞衰退死亡后分泌的TEP 含量理论上均应小于夏季。然而实际上该海域秋季TEP 含量远高于夏季,这表明此时该海域的TEP 很可能存在其他来源。

闽浙沿岸流起源于长江口与杭州湾一带,由长江和钱塘江的径流入海后与海水混合形成[36],途经台州等地所在的鱼山海域,随后流经温州近海。这种低温、低盐和高营养盐特性的沿岸流会给近海海域海洋生物的繁殖提供有利条件。长江口在过去几十年间富营养化程度普遍较高[47],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硅藻和甲藻水华频繁可见[48],且海域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49]。此外,鱼山海域的浮游植物夏季以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主,秋季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主[50],同时椒江径流对该海域存在明显影响[51],浮游植物生产力较高。这些生物作为TEP 及其前体物质的主要来源[52],往往会提供大量的TEP 及其前体物质。

闽浙沿岸流在夏季对温州近海的影响较小,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和浙江北部沿岸海域,因此在长江口和鱼山海域的TEP 及前体物质除了一部分被浮游动物捕食[30,53],细菌降解[10,31]之外,还有部分会被沉降埋藏保留。这些埋藏保留的TEP 组分可能更不易被降解,富含甘露糖和半乳糖的多糖易被优先降解[54],而富含岩藻糖的部分[55]可能对降解更有抵抗力;不同多糖的原位水解实验也表明,硫化多糖(如岩藻聚糖)是TEP的重要成分,其水解速率相对较低[56],且能在底层保留较长时间。这些高分子多糖类物质的周转时间可长达数周[57-58]。

当到了秋季,闽浙沿岸流便可能携带着流经长江口等海域新产生的以及埋藏的TEP 及前体物质输送到温州近海。秋季的浊度高于夏季,说明秋季海域的水体扰动比夏季剧烈,这也大大促进了TEP前体物质通过物理化学过程,如凝聚、凝胶等非生物过程形成TEP[28]。因此,秋季TEP 的分布呈现近岸高于远岸的趋势。而且由于水体混合作用加强,各水层的TEP 分布变化趋于一致,仅在个别站位附近出现了TEP 高值区。底层相对于表层和10 m层具有更强的水体扰动作用,且在Chl a 分布图中,底层Chl a 含量在站位WT01 处出现了相对于上层水体更高的浓度。故底层的TEP 含量高于上层水体,且影响范围更广。

3.3 TEP 对POC 贡献的季节差异

TEP 对POC 的贡献占有较大的比重[43,59-60]。例如Malpezzi 等(2013)发现,切萨皮克湾的TEP-C可能占全部POC 的32%[43]。Sun 等在中国珠江口的研究显示,TEP-C 可能占总POC 的15%[61]。Beauvais 等计算地中海不同营养水平海水环境中TEP 对有机碳通量的贡献发现,TEP-C 最高可占总有机碳含量的22%[62]。目前对于TEP-C 的换算主要来自Engel 等的浓度关系,其转换因子f 的范围为0.53~0.88 μg C/(μg Xeq)[63]。但实际上,TEP 中的碳含量会因物种而异[64],使用该转换因子对于估算不同浮游植物群中的TEP-C 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在其他文献中f=0.53 μg C/(μg Xeq)这一转换因子常作为与其他海域比较的数值[16,64],因此本文利用该转换因子计算得到,夏秋季节TEP-C的平均值分别为117.21 μg C/L 和327.80 μg C/L,分别占POC 的42.2%和41.9%。对比其他文献资料结果发现,夏季温州近海的TEP-C 结果在Engel 等[11]和Mari[52]的报告值范围内,而秋季结果高于该值。秋季TEP-C 与Guo 等[16]测定的长江口夏季结果相近。这进一步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即长江口等地区大量形成的TEP 可能在秋季于闽浙沿岸流作用下运输到温州近海,从而导致温州近海秋季TEP 含量高于夏季。

TEP-C/POC 比值结果表明两个季节的TEP 对POC 均有较大贡献。从图6 的TEP-C/POC 比值分布结果来看,夏季的比值表现为表层低、底层高的分布趋势。结合图2、图3 的结果以及夏季海域的主成分分析不难发现,夏季表层由于瓯江淡水输入,Chl a 含量较高,此时由浮游植物产生的POC 含量较高。随着水深增加,浮游植物减少,但水体扰动增强,悬浮颗粒物含量增加,此时POC 含量主要由沉降的TEP 贡献。而秋季由于闽浙沿岸流的影响,水体上下扰动作用较强,颗粒混合含量较高且较夏季均匀,因此各个水层的TEP 对POC 的贡献整体更高,且比值分布范围较夏季更广。该结果再次证明了TEP 对POC 具有重要贡献,且贡献程度与海域水体混合作用以及生物因素有很大关系。

图6 TEP-C/POC 比值分布结果

此外,有研究报道,海水中存在许多浮游生物的残体和海洋生物都能产生黏性的有机分泌物,它们可以将碎屑颗粒(如POC)“捕集”起来形成大的絮凝体而迅速沉积[65],本文认为这类分泌的有机物很可能为TEP,即TEP 能通过聚集作用转变为POC。为此本文利用TEP 与POC 和Chl a 的相关性(表2)以及POC 与Chl a 的线性关系(图7)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夏、秋两季的TEP 与POC 均呈正相关(夏季:R=0.941,p <0.01;秋季:R =0.771,p <0.01),夏季POC 与Chl a 的线性关系较好,但秋季线性关系较差。结合TEP 与Chl a 的相关性来看,夏季温州近海的POC 主要来自浮游植物,其中浮游植物释放的TEP 对此时海域的POC 有较大贡献,而秋季的POC 很有可能是其他海域携带的TEP 贡献。这些外源的TEP 含量远高于夏季,故通过该部分TEP 形成的POC 含量也随之升高,从而出现了低Chl a、高POC 的现象。严宏强等[65]推测,这种低Chl a、高POC 的特征是由于该区域POC 并非主要由浮游植物产生,而是受水团与再悬浮作用影响从陆地以及底层运输而来。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种推测并从TEP 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图7 POC 与Chl a 的相关性

4 总结

温州近海的TEP 整体上表现为秋季高于夏季的特征。夏季TEP 分布主要受瓯江的淡水输入影响,淡水输入为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创造条件,浮游植物因此释放大量的TEP 及前体物质。同时在颗粒物再悬浮作用下,TEP 的形成大大提高。秋季主要受闽浙沿岸流影响,该水团可能将流经海域沿岸新产生的以及保留的TEP 及前体物质运输到温州近海,在湍流、再悬浮等作用下形成大量TEP。而且水体扰动加强可能将埋藏的TEP 重新释放到水体中。此外,两个季节TEP 对POC 的贡献都较大。然而与夏季不同的是,秋季受沿岸流影响,海域POC 可能是受水团与再悬浮作用影响从临近海域以及底层运输而来,其中TEP 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营养盐浊度盐度
基于全光谱的总磷自动监测仪浊度补偿研究
高浊度水处理参数优化研究分析
基于输出系数法及土地利用方式识别的营养盐空间负荷解析——以十堰市为例
《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澄清度检查法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
不同盐度下脊尾白虾proPO 和SOD 基因表达及其酶活力分析
不同盐度对生物絮团、对虾生长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青草沙水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
湛江湾及其附近海域近5年海水中氮、磷变化趋势研究
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和底泥中营养盐影响的研究
千里岩附近海域盐度变化趋势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