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昭君出塞》中蒙古族舞蹈元素的运用

2022-05-01 12:55赵轩艺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运用价值舞剧创作

【摘要】昭君是 “四大美人”之一,而昭君让后人铭记的是她远赴“塞外”和亲的故事,舞剧《昭君出塞》既是真实的还原历史文化背景,亦是深情的演绎了昭君的心路历程。舞剧分为序·烽烟、第一幕·和亲、第二幕·出塞、第三幕·贺婚、第四幕·宁边、及尾声·共荣,故事始于战火烽烟,终于友好团结。舞剧《昭君出塞》是一部古典舞舞剧,但舞剧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没有将舞剧以古典舞的形式进行到底,而是融入蒙古族舞蹈元素,及多类舞种结合的新领域,对当今舞剧创作给予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笔者主要从舞剧编排、风格和形态进行探究,从蒙古族舞蹈元素在舞剧《昭君出塞》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了解其蒙古族舞蹈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价值,引发对舞剧创作的思考,证实舞剧在民间舞蹈元素的融合下能充实内容情节、提升舞剧文化底蕴、满足编导理论研究。

【关键词】舞剧;《昭君出塞》;蒙古族舞蹈元素; 运用价值;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142-03

【本文著录格式】赵轩艺.论舞剧《昭君出塞》中蒙古族舞蹈元素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142-144.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社会意识指导下的湖湘舞剧创作转型研究”(课题编号:18YBA434)。

一、舞剧《昭君出塞》

大型原创舞剧《昭君出塞》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该剧真实还原历史文化背景,深情演绎昭君一生的心路历程,由于平先生编剧,他用自己独特的历史视角,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史和现代文化史的发展历程作了深入的研究,也为观众们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史与现代史的桥梁。整部舞剧讲述了昭君在面对“和亲”这一政治行为时的大义与勇气、在面对国家与个人选择时的决然和牺牲,更加表现出华夏民族这一伟大的爱国情怀,从而引起观众们的共鸣。舞剧《昭君出塞》是一次崭新历史文化的诠释,也是舞美设计的革新,舞剧不仅在场景方面进行跨区域的设计,更进行舞蹈类型、风格多样的融合,大大提升舞剧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现场的观众更加身临其境,这为舞剧未来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笔者看来,舞剧《昭君出塞》最为突出的风格特点就是舞蹈风格的多样化。舞剧中不仅出现了汉唐代风味十足的古典舞蹈、古老神秘的巫舞、区域色彩鲜明的蒙古族舞蹈,同时还有极少部分的现代舞蹈段落出现。尽管舞蹈种类繁多,但却没有让舞剧变得混乱,相反让舞剧变得更加深动,因为舞蹈风格随剧情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是视觉、听觉上的又一次突破,打破单一的舞剧模式,给予观众视觉的冲击、演员情感的洗礼。

二、简析舞剧《昭君出塞》具有蒙古族舞蹈元素的舞段

(一)部落与中原的比舞《对峙》

正殿里,无人招待呼韩邪单于与儿子复株累,复珠累对汉元帝的做法非常不满。汉军士兵在卫疆带领下,井然有序的进入汉宫正殿,匈奴士兵紧随其后。接着汉元帝入场,邀韩邪单于一同欣赏士兵们的表演。演出气氛愈渐紧张,在表演中汉军士兵不断的挑衅,双方由单纯的演出转换变成了激烈的对峙,在匈奴士兵表演时复株累一直与卫疆冲突,也为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大殿上,两军将士对峙,强有力的舞蹈动作配合急促低沉的音乐,让舞剧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

在单于部落与中原的这场“比舞”中,双方尽显实力,汉军士兵的动作铿锵有力、整齐划一,主要以古典舞动作表演,让观众深刻感受军中庄严肃穆的氛围,另一边是单于部落,他们的舞姿狂野洒脱、桀骜不驯,则以蒙古族舞动作体现部落形象,部落将领与士兵走向中原士兵时,步伐豪迈、立腰拔背更加突显了单于部落的气势。在相同的音乐演奏下,不同的舞蹈表演形式尽显两族文化差异,重要的是蒙古族舞蹈动作不仅提升了单于部落的动作区域性,而且进一步增强民族归宿感,展现出草原人民特有的民族气息,与之对比汉军士兵的动作则变得拘谨,缺少单于部落动作时的洒脱。通过不同的民族舞蹈来突出文化矛盾,这也是舞剧《昭君出塞》的独到之处。

(二)蒙古族女子群舞《倒喇》

舞蹈表演“倒喇”(蒙语又歌又舞),将燃灯碗顶在头上,载歌载舞,这是舞剧“大婚”一幕出现的蒙古族女子群舞。舞剧播出后这支舞蹈也成为《昭君出塞》的经典片段,充分展现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豪情,舞蹈《倒喇》虽然只有的三分钟但却让人记忆犹新,动作干净利落、情感丰富饱满,让观众看得心潮澎湃,其次,就是舞蹈的服饰精美华丽充满贵族气息,大红色的长裙也突显单于部队对君王大婚的祝福与赞美。在舞剧《昭君出塞就》中古典舞风格的女群舞蹈占多数,所以当蒙古族女群舞蹈《倒喇》出现时,仿佛是一盒饼干里突然出现了一颗糖果,让人尝到了甜头回味无穷。舞种突然转变可以说是整部舞剧的闪光点,不仅将舞剧情节推入了高潮,也大大升华了舞剧的观赏性。

(三)蒙古族男子群舞《鹰踏》

单于大婚上,部落助兴的一段鹰舞,充分展现出匈奴部落的风俗面貌。舞蹈中带有的蒙古族动作大多处于蹲位并且双手在身体两侧打开,生动表现鹰的舞蹈形象。当然《鹰踏》舞蹈更捉人眼球的是他的服饰,别具一格样式与绚丽的颜色搭配,起舞时服饰会随着动作的起伏而为之晃动,服饰的特别彰显出草原民族无论是在生活还是物质的追求上,都放荡不羁,自由洒脱。舞剧中有很多精彩舞段,但是《鹰踏》这个舞蹈片段是独特的存在,笔者看来,舞蹈服饰的独特为整个舞剧起到了民族性的渲染,虽然舞蹈动作没有前面几段蒙古族舞蹈动作激烈,但是演员将其形象完整表现,如雄鹰展翅的动作,双手打开加上服饰的点缀简直是生动至极。该舞段是舞剧对民族文化的追求、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让观众能切实感受不同于汉宫的文化气息。

三、简析舞剧《昭君出塞》蒙古族舞蹈元素的運用价值

(一)营造历史氛围

昭君是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舞剧创作的前提下历史背景是舞剧最基本的依据,而蒙古族舞蹈运用到舞剧中充实了舞剧创作的真实性,增加了舞剧的观赏性,就拿舞剧中两军对峙的舞蹈片段来说,风格两派的舞蹈展现,突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昭君“出塞”已然是定局,通过不同的舞种传递不同的民族感,也是蒙古族舞蹈贯穿整部舞剧的必要所在。而如何在一部古典舞剧中毫不违和的运用蒙古族舞蹈也是该舞剧创作的一大难题,舞剧《昭君出塞》播出后,也有很多舞者疑惑这究竟是一部古典舞剧还是民间舞剧,但无论《昭君出塞》是何种舞剧都达到了所想要的效果,在我看来一部舞剧的真正价值,不是成功上市,而是引起观众的共鸣,《昭君出塞》通过蒙古族舞蹈的运用让世人感受到了“昭君”时代汉朝与匈奴两派不同的生活氛围,营造了舞剧属于“昭君”的历史背景,使得观众对昭君这个人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再是那个“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是为了国家人民牺牲自我的昭君。舞剧《昭君出塞》的创作也是一代新舞剧的代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在历史文化中寻找舞蹈灵感的来源,通过蒙古族舞蹈的运用加深匈奴的形象,让观众乃至演员都能完美的融合到舞剧中,使得“昭君”更加真实的存在于整部舞剧,营造了以历史为创作背景从而阐述整个故事的舞剧。

(二)突出主题

舞剧《昭君出塞》中蒙古族舞蹈多次运用于舞剧中,不仅仅是满足剧情的需要,更是起到了突出主题的重要作用。蒙古族舞蹈从诞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民族特色,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匈奴时期。蒙古族舞蹈的出现既是展现匈奴士兵豪爽洒脱的形象,也是反射昭君即将面对的人、事、物都是完全陌生的,为昭君“塞外”崭新的生活做了铺垫,这也是舞剧除“昭君”主题以外,重点想要强调的“出塞”。整部舞剧刻画了昭君作为典型女性代表,在战争到和平的发展历程中,昭君面对“和亲”这一政治行为时的大义与勇气,舞剧中也出现《梦境》的舞蹈片段,昭君以为自己还在汉宫中过着无虑的生活,但是却出现了匈奴杀虐侍女,场景一片凄凉,昭君在梦中恐惧、无助、挣扎,惊醒后的昭君害怕慌张,但是在面对国家与个人选择时的决然和牺牲,更加表现出华夏儿女伟大的爱国情怀,引起观众的共鸣。

舞剧从两军对峙到女子倒喇再到舞蹈鹰踏都运用蒙古族舞蹈的元素,蒙族舞蹈的出现升华了主题,更加突出了昭君身处于民族纷乱的战争时代,蒙族舞蹈是自帶浓厚民族气息的舞蹈,舞蹈演员在跳蒙族舞蹈时动作豪爽大气,更能凸显单于部落来自草原的原生态,有助于更好的表达舞蹈的情感与使命感。民族舞蹈的加入丰富了舞剧历史文化底蕴,让现场的观众更加身临其境,看似简单舞蹈创作但实施起来却非常艰辛,舞剧文化人物场景环环相扣,也为未来舞剧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加入能够充实舞剧的创作理论,从而体现出舞剧“历史为骨,创新传承”的创作理念,并在创作前期搜集了博物馆和史籍里的大量资料。

(三)渲染气氛

第三幕·贺婚,可以作为整个舞剧的高潮部分,在贺婚的舞蹈情景里,蒙古毡房里渲染着喜庆的氛围,《倒喇》舞蹈片段也是这一幕最为突出的部分,穿着大红长袍,手持燃灯碗的女子们整齐的站成一横排,灯光音乐渐强、场景庄严肃穆、动作铿锵有力,隔着手机屏幕都能被舞台上帅气潇洒的蒙古族女子群舞震慑住,女子个个都是昂首挺胸、下巴微扬,充分展示了这个民族自信激扬的情感,蒙古族舞蹈带来的舞台效果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处,将舞剧的剧情推向最高点,感染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说到此,不由感慨近几年很多舞剧都没能将舞剧情节处理到位,一味的追求舞台效果,灯光处理,忽视了舞剧情节中的高潮亮点,过于单一的舞蹈表演总是令舞剧到了后半场会让观众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而此部舞剧从头到尾都穿插不一的舞蹈风格,增添了整部舞剧的画面感,从而渲染了现场气氛,不会让观众感到乏味无趣,尽管剧情一如既往的由爱恨交织的老套剧情发展,但是蒙古族舞蹈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单于部落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差异,用蒙古族舞蹈风格的舞蹈动作表现,无限扩大了现场观战对舞剧历史背景的想象空间和加深舞者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将动作与情感更加真实的表现,从而把现场的气氛推到最高点,这也为以后舞剧的创作带来灵感与创新。

四、由舞剧《昭君出塞》中蒙古族舞蹈元素运用引发的思考

(一)舞剧的文化底蕴

汉唐风味的古典舞是“昭君”时代的文化体现,中原文化深受王朝循规蹈矩制度的影响舞蹈也是一板一眼,而蒙古族舞蹈最早发源于并主要是生活在我国的大兴安岭、蒙古高原一带,这是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他们一行一态都是草原所赋予的。马、鹰、鸿雁等也是草原人民不可脱离的一部分,如此长久的陪伴造就了蒙古族洒脱自由、豪爽快活的生活气息与人文面貌。舞剧《昭君出塞》创作以深厚的文化作为根基,结合编创两种不同文化下的生活沉淀,不仅能凸显舞剧浓厚的汉唐文化,更能点化蒙古族舞蹈文化展现出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和风格特色。蒙古族舞蹈元素融入,对于塑造历史人物提升舞剧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舞蹈言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丰富的舞蹈样式绽放,让观众感受舞蹈中表达的主题意蕴和人物情感,让观众感受到舞剧的魅力。舞者根据不同的情节内容抒发喜、怒、哀、乐,展现剧情时刻需要的感情,达到情感与动作的高度结合,这样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舞蹈的情节也能被演员的情绪带动,从而将舞剧的历史氛围推高。

(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延续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创造和累积的优秀结晶,为后人提供智慧的锦囊。发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传承创新,为当下的时代创造珍贵的文化产物及精神慰籍。

蒙古族舞蹈创作的中,继承,可以为舞蹈编创带来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及舞蹈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为蒙古族舞蹈的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继承与创新是互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果不在继承中创新,蒙古族的的发展将止步于此。蒙古族舞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一方可以吸取前辈的经验,另一方可以借鉴文化产物下的智慧结晶,从而去发掘民族精神创造出符合观众口味的舞蹈作品。

(三)传统文化与舞蹈表演的和谐一致

蒙古族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他们一行一态都是草原所赋予的。马、鹰、鸿雁等也是草原人民不可脱离的一部分,所以蒙古族舞蹈姿态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环境的影响,寂静辽阔的草原上驾马驰骋,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生活,让草原人民养成了立腰拔背、昂首挺胸的身体姿态,而舞剧《昭君出塞》通过这样的舞蹈姿态体现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舞蹈表演的紧密连接,是舞剧创作的新高度。如,舞蹈《鹰踏》以鹰作为舞蹈形象,演员用蒙古族舞蹈动作的韵律和姿态去模拟鹰,用舞蹈的语言讲述传统的文化;蒙古族女群舞蹈《倒喇》,舞者手持燃灯、身穿长袍翩翩起舞,再现了端庄、高贵、典雅的蒙古妇女神态,达到了表演与文化一致的目的。文化融于表演的舞蹈,将是舞剧编导未来创作的导向,它给予舞剧剧情的发展无限想象,让舞剧主题与舞蹈表演愈加契合,也夯实了舞剧的文化价值。

五、结语

舞剧《昭君出塞》极大地展现了昭君出塞的心理状态和当时的政治动态,无不扣人心弦,处处细微皆有泪水。此外,该剧舞美和服设配合到位,不同场景的布景和灯光的配合相得益彰,服设能恰如其分体现不同人物的特色,音乐的编排尤其是展现匈奴武士的彪悍与和亲婚庆的段落极具风格,演员的动作特别是细节都有关注,手、肩、胯甚至是脚背都极力到位。所以蒙古族舞蹈的融合运用,既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是舞剧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本文研究舞剧《昭君出塞》中蒙古族舞蹈元素的运用,思考蒙古族舞蹈元素在舞剧中合理运用,能提升舞剧文化底蕴、促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舞蹈表演的和谐一致。但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之处,对蒙古族舞蹈在舞剧中的运用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只是客观的表达个人的看法,没有科学的有价值的进入社会实践调查。

参考文献:

[1]于平. 李承祥大型舞剧创作及其论析感思[J].艺术百家,2014,30(04):11-18+37.

[2]任冬生,阳东霖. 赏析舞剧《昭君出塞》[J].演艺科技,2016(07):70-71.

[3]董丽,朱绛. 千载琵琶作胡语 曲中却有别样情 舞剧《昭君出塞》之我见[J].舞蹈,2017(02):26-29.

[4]董丽.历史人物的舞剧书写 人物题材类舞剧创作简论[J].舞蹈,2017(04):32-36.

[5]张巍. 1946年以来蒙古族创作舞蹈发展历程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6]鄂小雅. 内蒙古民族舞剧发展历程及审美特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7]韩帅. 当代蒙古族舞蹈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8]王玥. 中型民族舞剧《诺恩吉雅》的创作追求与价值体现[D].南京艺术学院,2018.

作者简介:赵轩艺(199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舞蹈。

猜你喜欢
运用价值舞剧创作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Jazz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乡土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冯双白
“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直观教学法运用初探
经阴道宫腔手术中的超声监护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