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专项突破之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

2022-05-01 07:12王升允耿一丹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1期

王升允 耿一丹

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是相对于社会生活情境型作文而言的。或许是出于反押题的考虑,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没有像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样,出现具体的应用型写作的要求。不过仔细比较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可以发现,它们都创设了一定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是相较于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较多地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如班级读书会发言稿、“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演讲稿等),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则更多地创设了个人体验情境。如,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就扬雄有关“射箭”的名言材料谈其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就毛泽东的“体育之效”所蕴含的强弱变化之理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些题目重在考查考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即往往要求考生以材料为触发点,激发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反映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进而帮助考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使自己成长为反思自我、拥有情怀、善思践行的新时代新青年。抒发“我”的真实情感,侧重写“我”的所思、所想与所感,这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22年高考,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仍会是作文命题的重要方向。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讲解一下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的命题特点、审题立意的方法、高分策略,并通过实例进行写作示范,以期为大家备考高考作文助一臂之力。

01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的命题特点

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有什么样的命题特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2021年高考中出现的典型的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题目。

真题回顾

全国甲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來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乙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细读以上四道作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凸显立德树人,时代主题鲜明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2021年高考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目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时代主题。无论是全国甲卷的新时代的“可为与有为”、全国乙卷的新时代青年该如何结合自身发展实现理想,还是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从“体育之效”看“强弱之变”、全国新高考Ⅱ卷的新时代青年对书写“人”字的思考,都依托语文学科特点,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设题,通过文化浸润、立体渗透,着眼于培养与选拔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润物无声地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作文题目。

2.关注全面发展,选材亲切平实

近年来,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方针,2021年高考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目以全面融入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中提到的“我们过的节日”“我们唱的歌曲”“我们读的作品”“我们学习的榜样”等,涉及学生的日常精神生活,学生对相关内容耳熟能详,选材可谓平实亲切。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凸显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而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几乎是每个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选材可谓贴近学生生活。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材料从书法这个角度关注美育,借“学写字”喻“学做人”。尽管现在电脑普及,但作为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写字,以学生都有体验的话题情景设题,书法的艺术美与“育人”价值更加彰显。

3.延续任务驱动,淡化应用文体

2016年至2020年,高考作文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横扫作文命题的趋势,也频频出现对书信、演讲稿、发言稿等应用文体的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常常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给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指令,对写作对象、角度、范围甚至文体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要求。而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以给定的主题进行写作;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所给材料带来的启示,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进行写作;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感悟与思考;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谈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这四道题目虽不再对文体做明确的限定(特别是均不再对应用文体进行考查),但其在本质上仍在延续任务驱动,只不过由社会生活情境驱动更多地转向由个人体验情境驱动,变的是题目的材料情境,不变的是对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考查。

4.突出个人体验情境,注重审视自我

2021年高考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目更加注重情景化,特別是“我们”“当代青年”“你”“新时代青年”等表明个人身份、情境的词语在这四道题目中比比皆是——突出个人体验情境,更多呈现的是考生与自我的对话,注重引导考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引导考生通过切身体验,思考时代特征、思考责任担当,考查考生的思考表达、价值判断、社会参与能力,以及拥有怎样的眼界情怀,让考生的自我主体性得以凸显。

02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关系到文章主旨的确立,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和布局。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所在。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的审题立意难度不大,因为命题者在情境材料中大多设置了写作内容情境指令,直接或间接交代了写作的主题。但在审题立意时,仍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原则

整体原则,就是在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即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考生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认识题目,避免随意肢解、一叶障目。

如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主体材料属于典型的整体型单一材料,共分为三层:第一层总起,是背景,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体育研究”“体育之效”;第二层“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主要论述“强弱之变”,告诉考生强弱不仅相对,也可转化,关键在于后天是“滥用其强”还是“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第三层是“因此”之后的语句,告诫“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劝勉“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要坚信“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意在揭示“转换之道”。材料的三个层次分别关涉“体育之效”“强弱之变”“转换之道”,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就扣题而言,“体育之效”应是写作展开的原点,“强弱之变”应是写作的关键。任务指令要求极为简洁:“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情境任务和身份要求,但之所以选择10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作为切入材料,在于其在100多年后仍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你”)带来诸多启示,所以所写文章要表达出“你”的感悟和思考。这是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忽略的重要情境。

整体原则,还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做到由表及里、整体把握,咀嚼、思考、感悟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和治事理念。

如面对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考生应认识到,谈体育之“体”,何尝不是谈强国之“体”?再从身体和锻炼入手,联系自身,联系社会生活,联系“躺平”等社会热词与现象,可谈青年不能“躺平”,自强奋斗也不是“内卷”:强者“躺平”会变弱,弱者自强会变强,青年应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提高修养,掌握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就可以得出一类立意:重视体育,担当责任,青年强则国强;奋斗不是“内卷”,青年应自强,拒绝“躺平”;等等。

2.发散原则

发散原则,就是审题立意时要发挥多向思维。在立足整体、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考生要抓住材料的关键点,从不同的侧面深入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是一道给定写作主题的材料作文。考生首先应秉持发散原则,分别思考“可为”和“有为”这两个概念,然后再思考二者的关系。主体材料先总述了在百年历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我们的血脉灵魂,之后分别列举“我们过的节日”“我们唱的歌曲”“我们读的作品”“我们学习的榜样”等实例,不仅暗示了写作者的身份情境,还交代了当今时代“可为”的原因,这也是当今青年“有为”的底气。考生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结合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当今时代是“大有可为”的,而我们青年自当“有为”。由此,可以将话题进一步延伸到“个人”与“大我”之间的关联。更进一步,还可以思考“历史”与“现在”的关系。题目材料其实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青年都有“可为”的机遇、条件和环境。而对每个青年来讲,又都应该“有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可以得出一类立意: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握可为时代之脉,做有为青年;等等。

又如,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以“写‘人’字”的漫画为材料,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为人之道”。文题给出的“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的提示,可谓理解题意的“金钥匙”。漫画提供的表面信息是怎么写好一个“人”字,实则是在向考生发问:如何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需要考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并通过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做出权衡与选择。考生只有站在新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思考家国天下,感悟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才能展现其大胸怀、大格局。以此立意,方能深邃而高远。

3.遴选原则

遴选原则,是指高考作文往往具有立意多向性的特点,究竟哪一种立意与题目本意最为切近,这就需要考生依据自身知识积淀和材料占有的实际情况,从中遴选,最终确定一个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

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目的立意核心是“如何追求理想”,材料从古人对理想的追求谈起,三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句为第一部分,旨在引导考生打开思维,多角度立意,涉及理想追求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都可以谈,只要能言之成理。后两句举了汉代扬雄以射箭为喻的例子,说明确立及实现理想的方法、途径,并为考生打开了写作的思路:考生可以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理想,并从不同角度写出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材料只是引子,之后就需要考生遵循遴选原则来确定自己的立意了。写作任务中有“追求理想”“当代青年”“启示”“自身发展”“思考”等关键词,考生要结合自身的发展谈理想,即自身的发展要与当代青年的身份相匹配,自己的理想、发展要与时代、社会相结合。写作任务非常明确,要求考生以当代青年为身份,结合自身发展,对理想追求进行深入思辨和探讨。具体来说,就是要选取自己最有感触、最有话可说的一个或若干方面去写。抛开自身发展谈理想,就可能是套作;抛开时代与家国,只谈个人,就是没有思想的劣作。“思考”两个字,提醒考生,思想一定要深刻,在思维品质、思想深度、论证广度上要有亮点、有突破。如此,历经遴选,就可以得出一类立意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理想活水来;理想不负少年,奋斗正值青春;青春理想助力伟大复兴;等等。

03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高分策略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早已进入情境化反套路时代,考生要想写出一篇高分作文,最重要的是抒真我、写真意,通过文章彰显自己十多年的文化浸润,体现自己的家国情怀、道德审美、核心素养等。同时,文章中要独抒己见,要多些个性化表达,要多点真知灼见。具体而言,在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时,大家不妨多在“我”字上下功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明确“我”的观点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引导考生思考社会问题,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在工作和生活中写任何文章,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写给一定的对象,解决一定的问题。”议论文写作,尤其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写作,若要脱颖而出,“我”的观点更应注重时代性,凸显当代青年的价值观。

(1)紧扣时代脉搏。何为时代?《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顾名思义,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主题和使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因此,“我”的观点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体现新时代的独特性。如:

从小岗破冰到深圳兴涛,从海南弄潮到浦东逐浪,从曾经处处遭受排挤打压、科技落后到如今上天揽月、下海捉鳖,我们预见尺水可以兴波,“后浪”可以赶上“前浪”。终于,改革先驱们用干劲、用智慧、用眼光,又造波澜壮阔之势,中华民族之大河又泛起粼粼波光!小可为变大可为,小有为汇大有为,这复兴崛起的背后就是先辈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见证!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优秀作文《中华复兴大可为,共奋筑梦方有为》

这段文字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选用带有时代特色的素材、热词(“后浪”是2020年年度热词),让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我”的观点要具有时代气息,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符合当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评判标准,才能体现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

(2)凸显青年特征。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的写作主体是当代青年,即“我们”。我们是与新时代同行的一代,肩负着时代使命。正值大好年华的我们应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继而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给青年人的回信中,寄语当代青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由此不难看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奋斗拼搏、乐观豁达、百折不挠、刻苦磨炼、与时俱进皆是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精神。如: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吾辈青年,应坚定信念,追逐心之所向。钟芳蓉毅然选择冷门的考古专业绽放热情人生,北大毕业生投身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这些都彰显着新一代青年独有的人生思考。或许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迷茫、困顿的时候,但只要我们的目标明晰、方向正确,在不断的矫思中修养身心,便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优秀作文《携修身明义之灯,逐青年有为之梦》

這段文字既有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的例子,彰显了新一代青年的人生思考,也指出青年人会有迷茫、困顿的时候,但只要在矫思中修养身心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凸显了青年的特征,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我”的观点应把青年对个人、国家和民族三者关系的思考融合起来,回应社会发展对青年的要求,并内化为具体明确的思想观点和实践措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

同学们,岁月历经沧桑,经典跨越时空,让我们回读汉代扬雄的警言,试想己之青春理想,将理想与家国同频,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久久为功,不负厚望!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优秀作文《启程理想路,奋斗正当时》

在这段文字中,考生用寥寥数语,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使命相联系,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观点明确。不仅如此,考生的呼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精选“我”的素材

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是以“我”的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等为载体,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设计。对此,若想有效支撑论点,确保论证过程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我”的素材应贴合现实生活,同时确保其鲜活、新颖,并能灵活运用。

(1)贴合现实生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各种精彩至极、稀奇古怪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逐渐烙印在大家的脑海中。甚至,大家的头脑中偶尔会冒出些奇怪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写作虽然是“我”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思索人生的一种途径,但这不意味着所选素材是各种事例的简单堆砌,更不意味着素材可以是虚假编造的。阅卷老师是活生生的人,是拥有生活经验和真情实感的人,他们渴望在作文中看到考生的生活体验,体会到考生对生活的热爱、观察与思考。因此,他们会关注考生呈现的素材,尽力发现素材与论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此,“我”的素材在紧扣论点的前提下,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来源于有启发意义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如:

付诸行动,理想之火炬才能被点亮!诗人艾青曾这样告诫追梦青年:“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还是在床上。”的确,没有行动,梦想就只是空中楼阁,永远落不了地。要行动,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辽宁凤城大梨树村的“干字碑”,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的“大发渠”,重庆巫山下庄村的“绝壁天路”,都是明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追梦路上,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人;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

然而,当下一些青年却空有梦想而无端正的思想、明确的方向和实干的行动。他们思想消沉,人生方向不清晰,总是犹豫彷徨,还喜欢夸夸其谈,总抬头看天而不愿意俯下身子去亲近大地。如此,又怎能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呢?我们应修身矫思,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奔赴理想之地。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优秀作文《以青年之理想,成大国之伟业》

在这两段文字中,考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特别是撷取了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涌现的三个典型意象(“干字碑”“大发渠”“绝壁天路”),说明了实干的重要性,与下文的一些青年“空有梦想而无端正的思想、明确的方向和实干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呼吁“我们应修身矫思,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奔赴理想之地”。不仅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付诸行动,理想之火炬才能被点亮”,而且巧妙地回应了“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谈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的启示,这一个人体验情境任务的要求。

(2)确保素材的鲜活、新颖,并能灵活运用。素材以论点为中心,并为其服务。经过日常积累,面对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时,大部分同学足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但却可能会出现素材过于老套、陈旧的问题。所以,大家积累素材时,不妨拓宽视野、拓展领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多个领域入手,多管齐下;或者以自律、奋斗、理想等不同话题为中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集符合话题的素材;而古往今来,中国涌現出了诸多杰出人物,以时间为分界线积累人物素材,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即使素材相同,只要有更高的站位,灵活运用,深度解析,细心咀嚼,挖掘出不同层次、不同内涵,依然可以使常见的素材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如可以采用谈话、对话的方式引入素材;可使用排比的句式浓缩素材,同时融入“我”的理解……这些灵活运用素材的方式能赋予素材新的价值,使阅卷老师感受到考生的用心和创新。如:

时代大有可为。回望百年,嘉兴南湖,一位位猛士振臂高呼;贵州赤水,一名名红军舍生忘死;北京城内,一群群有志之士慷慨而歌。百年砥砺奋进,终换来这最好的时代。且看港珠澳大桥架起“中国跨度”、北京大兴机场飞出“中国高度”、京张铁路跑出“中国速度”,“神舟”飞天、“北斗”联网、“蛟龙”入海、“嫦娥”探月……无数的辉煌无不昭示着大有可为的空间,你我怎能怠于途中?且思芯片被人掐脖、合作遭人挑拨、生活还需继续改善,面对新任务、迎接新挑战,皆需砥砺奋进、大有可为的你我,我们又怎能甘于“躺平”,拥抱无为?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优秀作文《承百年风华,担时代之梁》

在这段文字中,考生对百年历程中的人物、事件信手拈来,足见其积淀之深,见识之广。同时,考生采用排比浓缩法,引入了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神舟”飞天、“北斗”联网等时新素材,再通过“你我怎能怠于途中”“我们怎能甘于‘躺平’,拥抱无为”两个反问句关联自身,不蔓不枝,贴切妥当,富有气势,颇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3.阐明“我”的作为

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不是讲故事,而是阐述道理,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推理缜密、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些都必不可少。“我”的观点和素材主要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来进行阐述、论证,而“我”的作为则主要阐述“怎么做”,在文章中写出“我”的作为是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时具有逻辑性的体现。

国际知名写作研究专家詹姆斯·A·雷金认为:“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二者兼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因此,大家在分析某种社会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时,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如《劝学》中,荀子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了“为什么要学习”,然后明确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分别在于积累、坚持和用心专一。可以说,荀子的论证不仅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为什么”“怎么做”都应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只是各有侧重点。写“我”的作为,就要运用个体生活经验感受,呼应社会现实生活要求。“我”的作为要写得详尽可信,同时语言要简洁精练、流畅自如,达到平淡中见真意、平凡中见深意的效果,避免过于简单、口语化。如:

逆锋蓄力之后,便是顺势而为。柏拉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我们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须懂得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前人有云,世间之事,当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换句话说,我们要学会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以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再加上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去书写自己人生的意义。风云变化,新时代的中庸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行“中庸之道”须中而不庸。中庸不再只是“两边都讨好,不惹事”,而是要在纵观八方后,果断出击,夺取胜利。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优秀作文《韬光养晦蓄实力,不偏不倚行正道》

这段文字的层次十分清晰,前半部分联系材料、引用名句,后半部分表达“我”的作为:“懂得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学会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以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去书写自己人生的意义”。考生使用了长短结合的句式和哲理性的词语,使文章极具表现力和思辨性。

4.打造“我”的“金句”

任何写作中,精彩的语句都能为文章增彩添色,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审美享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其中,“有文采”是发展等级的内容,它具体表现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句有表现力。在审题立意、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不存在障碍的条件下,若想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金句”的打造和运用十分重要。而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对语言有着独特的要求——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还要注重语言的哲理性、思辨性和启发性,即要敢于打造“我”的“金句”。

(1)化用古诗词,仿写名言警句。众所周知,古诗词、名言警句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其中有许多古诗词、名言警句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富含哲理。在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时,大家不妨对古诗词、名言警句加以适当改造,以服务于自己的写作内容:或化用古诗词做题目、论点,或仿写名言警句做论点、论据等。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优秀作文《修身与矫思齐飞,立义共行动一色》,标题便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并将材料中的关键词镶嵌其中,让阅卷老师印象深刻。又如:

星河璀璨,非一星之辉能为此绚烂;江海浩渺,非一束波澜可筑之苍茫。我们每个人或许力量弱小,但团结一心,必能铸就强大。因此,应从自身做起,造炬成阳,促强更强,助国恒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万物崭新,前程似锦。我非生而强者,惟愿不啻微芒,化弱为强!惟愿山河锦绣,千秋辉煌!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敢教日月再丈量,不啻微芒弱为强》

这篇文章的标题化用名句,新颖有文采;结尾句“我非生而强者,惟愿不啻微芒,化弱为强!惟愿山河锦绣,千秋辉煌”,不仅巧妙引用材料中的话,还仿写、化用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的结尾(“新年将至,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语言典雅优美,文采斐然,让人读之拍案叫好。

(2)摘抄主流媒体“金句”,化为己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的时评板块,评论员会结合社会最新热点话题和现象,理性述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其中的“金句”不仅有文采,还有见解、有思想,是很好的写作范本。另外,像央视打造的《感动中国》这样的节目,充满正能量,其中,获奖人物的事迹是上佳的写作素材,而获奖人物的颁奖词则是大家需要收集、学习的“金句”。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青年一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可见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梦想,可见南仁东天眼探测星河壮的希望,可见几代人蟾宫折桂携月壤的激昂。心怀家国,为扬我中华之光,为迎我国富民强。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青年昭昭而强,华夏赫赫之梁》

这段文字“金句”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此处引用贴切,饱含深情。“喜看稻菽千重浪”本是毛泽东的诗句,后又嵌入获得“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的袁隆平院士的颁奖词中:“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而“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南仁东天眼探测星河壮”“几代人蟾宫折桂携月壤”等“金句”,不仅时间上由远及近、富有逻辑性,而且形式上形成排比,语句凝练、意蕴深厚,自然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5.融入“我”的態度

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还需要表明“我”的态度。何谓态度?态度是人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态度决定高度,“我”的态度决定“我”的写作深度。态度模棱两可,立场不明,避重就轻,阅卷老师无法感受到考生的真心及深情,自然不会给文章打出高分。那么,“我”的态度应该如何融入文章呢?

(1)“我”的态度体现在个人观点的表达上。“我”的态度是考生对某件事情的全面看法,或者全部肯定、全部否定,或者部分肯定、部分否定,这皆是个人的独立见解,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就是说,写作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要通过文章让阅卷老师看到你对时代、相关事件的看法、态度,让他们了解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你拥有广阔的胸怀,将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如:

时代青年,含蕴为人,不偏不倚,正直刚强,行正直之道。樽前酒一杯,风绕芷兰立。平视时代的青年,奋斗拼搏,建立了许多国家建设的丰碑。天宫一号托举着伟大的中国航天梦,北斗导航发出着前进的讯号,港珠澳大桥让“零丁洋里叹零丁”成过去,嫦娥五号凝眸着蔚蓝地球……国家发展的前提是奋斗,奋斗的前提是精气神,而砥砺前行的主心骨是发扬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三牛”精神。三牛以角抵之力,让中国雄雄屹立于世界东方。时代青年,含蕴为人!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优秀作文《时代青年,含蕴为人》

在这段文字中,考生认识到时代青年正直刚强、为国奉献的特点,表达自己作为时代青年要“含蕴为人”“奋斗拼搏”“砥砺前行”从而让“中国雄雄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观点,情感炽烈,态度鲜明。

(2)“我”的态度体现在个人对某种行为的主张、呼吁及提倡上。显而易见,“我”的态度与“我”的作为密切相关。当代青年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促进中国前进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将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看,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一员,“我”的作为不单单是个人的作为,更是广大青年的作为;“我”对某种行为的主张、呼吁及提倡,应对其他青年起到振奋人心的鼓舞作用。换个角度来看,“我”的态度不仅是个人思想和未来行为的展现,而且可发挥激励作用,号召其他青年共同携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如:

大河如今正处于奔流交汇之际,面对外河的汹汹气势,我们唯有继续奔涌有为,方可闯出一片新天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沉渣泛起,暗流汹涌。面对世界发展的不确定与不稳定性,我们不可能改变流向。风物长宜放眼量,破冰还需吾辈强。不管前路如何,我们心中应该有理想,有方向;脚下应该有行动,有力量。积蓄破冰的力量,把准自己的节奏,办好自己的事情,如此我们还有何惧?后浪若是团结一心、积极作为,相信也能驯服它周围狂暴的海浪!

——摘自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优秀作文《中华复兴大可为,共奋筑梦方有为》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将当今世界的多元比作河水奔流交汇,立意独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考生发出呼吁,倡导广大青年“心中应该有理想,有方向;脚下应该有行动,有力量”,号召广大青年团结一心、积极作为,去驯服周围狂暴的海浪。文章主旨显豁、情感态度鲜明,富有现实针对性,启人深思,催人奋进。

04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塞涅卡说:“没有人会感觉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会感觉到,青春已经消逝。”

高尔基说:“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习近平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上述材料能给风华正茂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目和2021年高考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目一样,属于典型的个人体验情境型作文,即材料或明或暗地给出写作主题,要求考生作为时代青年,结合自身体验、发展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这道题目的材料是四句与“青春”“青年”有关的名言: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论述青春易逝却又让人难以察觉,苏联作家高尔基论述青年的力量和使命,革命先烈李大钊论述青春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论述青年要追梦、要奋斗。写作时,从四句名言本身的含意角度立意是符合题意的,不过,如能综合把握、辩证分析四句名言的含意则会让立意更加深刻。比如,单从第一句名言出发论述青春易逝,立意就会显得单薄。如能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兼顾追梦、奋斗这一角度,得出“因为青春易逝,所以青年更需要追梦、奋斗”的观点,立意就会更有深度。又如,单从第二句名言出发论述青年的力量或单从第三句名言出发论述青春的使命,也会使立意显得单薄。如能把二者结合,即让“青春的使命”和“青年的力量”形成逻辑链条,再勾连“奋斗”等时代主题,立意就有了深度与广度。

另外,写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位好写作身份。题目中的“你”是风华正茂的当代青年。写作时,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当今这个新时代,以新时代新青年的身份来谈思考,谈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不负时代,不负自己。

2.要结合自身发展来谈思考。每个人的思考不尽相同,但个人命运必须与伟大时代和伟大祖国相结合,同新时代共同前进,这样才有意义、有价值。从这点上来讲,写好这篇作文,需要考生具备大格局、大情怀、大视野。

3.一篇作文是否優秀除了看其立意是否深刻之外,还涉及情感是否真挚动人,材料是否恰当丰富,结构是否明晰严谨,语言是否富有文采、表现力。这些功夫都在平时,所以希望大家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在发展等级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

佳作展评

以青春之力,书写盛世华章

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朱梓轩

山川壮丽,征途漫漫,中国开启了一个新征程;岁月激荡,凯歌奏鸣,这是新时代的高歌。时代从未停止出题,此刻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又该如何回应新时代的叩问?以艰苦奋斗开篇,以创新发展奏新曲,以赤子忠心收尾音,以青春之力,书写盛世华章。(开篇以整句形式点明时代特征,再以设问回扣青年身份、引出中心论点,不仅凸显“我”的观点、“我”的态度,还为全文奠定了昂扬的感情基调。)

以艰苦奋斗开篇,恒发强音,不绝如缕——大风起兮云飞扬,砥砺奋进兮行四方。(化用刘邦《大风歌》中的名句打造“我”的“金句”,增加文章的文采。)

新时代的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当今社会物欲裹挟,能否秉持初心砥砺前行,便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越过漫漫黄沙,身处大漠深处,我们看见樊锦诗“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沿着蜿蜒山路,素心崖畔寻梅,我们感动于张桂梅“为大山女孩打开广阔人生”;飞越浩瀚苍穹,指引斗柄星空,我们想起谢军等一代代北斗人“让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正如鲁迅所言:“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在新时代,我们青年要发光、发热,以艰苦奋斗的姿态前进,让正在逝去的青春无怨无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进行论证,并将人物事迹与人物相关的诗句或颁奖词有机结合,同时以“我们”的视角来看待、参与,既有“我”的素材,又打造了“我”的金句,有效地论证了“新时代的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的观点。)

以创新发展奏新曲,披荆斩棘,别开生面——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引用赵翼《论诗》中的名句,让观点更加鲜明,文章更有文采。)

时代滚滚向前,发展日新月异,唯有以创新来应对发展,才能告别落后。“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的背面去!”这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叶培建的真知灼见。而江山不改,如今又有不少青年披玄甲、拉白虹,意气风发:李子柒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向世界展示烟火里的中国;B站UP主“才浅”手工自制黄金面具,让千年前的古蜀文化重现光芒。(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体现“我”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态度。)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让创新发展成为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底色。

以赤子忠心收尾音,清澈的愛,只为中国——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将卫国戍边烈士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与革命烈士秋瑾的诗有机结合,打造“我”的“金句”。)

有人说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从20世纪戈壁深处钱学森等人依靠算盘造出震惊世界的“蘑菇云”,到实验室里屠呦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帮人类渡过一劫,再到而今国测一大队六十年如一日为祖国苦行、先行,无不昭示着赤子之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一人虽小,但只要融入国家,便可与天地同辉。抗美援朝时期、抗击新冠肺炎之时、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无数人用血肉之躯,为你我搭起了通往新时代的康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辈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时代叩问,响苍穹以凯歌;热血难凉,应征途以星光。君且记:魂是浩荡华夏古国凝聚的龙魂,骨是流转千年血脉铸就的傲骨,让我们以艰苦奋斗、创新发展、赤子之心,以青春之力,书写盛世华章。(结尾处言简意赅地阐释了“我”的作为,同时语言简洁精练,颇有深意,给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点评:文章紧扣题目要求,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关系,回应新时代发展对青年的情境需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丰沛,特别是大量使用时新素材,旁征博引并巧妙化用诗词,可见作者积淀之深广、文字功底之深厚。文章以生动的情境带入,以充实的内容令人折服,以炽热的情感引人共鸣,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