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英文翻译
——《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评述

2022-05-01 07:23闫晶
食品与机械 2022年4期
关键词:名称译者跨文化

中国地域广袤,拥有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地形以及喀斯特、丹霞等不同地貌,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影响下,不同区域的人民群众在逐渐适应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美食文化,而这些美食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美食越来越受到国际友人的关注,很多人不惜跨越重洋来品味中国美食的魅力,为中国打开一扇与世界沟通的窗户。在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美食的跨文化传播必然会加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由林静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一书,是美食类双语读物,是介绍中国美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人文读本。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并将每种美食背后的故事分享给读者,同时修正了很多菜式的英文名称,有助于实现美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该书共14章,第1章主要介绍北京吃食,包括北京烤鸭、老北京炸酱面、炒红果、京酱肉丝等。第2章主要介绍天津美食,详细概述了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等特色食物。第3章从羊肉泡馍、肉夹馍、岐山臊子面等特色美食出发,阐述了中华美食发祥地——西安的主要饮食特色。第4章以论述“原汁原味的沪上印象”为主。第5章则以苏扬美食为主,详细介绍了鸭血粉丝汤、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盐水鸭等特色食物。第6章结合美食与美景,分析了浙杭美食的特色。第7章从炸紫酥肉、铁锅蛋、桂花皮丝等特色美食入手,阐释了牡丹花城——洛阳的美食特色。第8~14章分别介绍了中国武汉、长沙、川渝、厦门、广州、兰州、齐鲁等地的美食特色。此外,作者对书中涉及到的每一种美食都标注了英文翻译,以此实现对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

《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一书以中文和英文双语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美食,纠正一直以来中国美食名称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迎合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传播美食文化的需求。同时,作者对“烹饪”相关词语的使用频率较高,注重以多重结构句型准确表达含义,有助于读者更加方便地学习美食知识。通过该书内容可以了解到,中国美食跨文化传播中的英译方式主要包括3种。

(1) 音译法。音译法是一种以音代义的翻译方式。之所以会出现音译法,一方面是因为中英文语言系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很多美食的中文名称难以用英文进行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以音代义的方式更容易帮助他人理解其含义,更好地实现中华美食的跨文化传播。例如,豆腐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食物,其以细腻的口感、软糯的质地深受广大民众青睐,成为制作美食的重要食材之一。但是,西方人的饮食以各类快餐式食品为主,而且食材较为单一,因此在英语美食类词汇基本构成中,没有关于中国豆腐的直接译本。在此情况下,中国人在翻译时便采用音译方式,以“doufu”代表豆腐,以便更好地传播美食文化。除此之外,很多以原料、烹饪方式等基本信息命名的食物,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也会采用音译法。例如,肠旺面是以原料命名的典型代表,直接表明食物的原材料是猪肠、血旺以及面条。在翻译这类食物名称时采用音译法,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传播。目前,关于肠旺面的英文翻译有“Chang wang noodle”和“Changwang noodles”两种,而这两种翻译都是以音译法为基本翻译方法。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文化差异局限时,突破食物名称字面意思的限制,采用意思相近的表达方式实现与原名称含义相近的翻译方式。在应用意译法翻译食物名称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掌握中西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距,以更加合适的英文词汇或者短句表达食物名称或者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担担面是中国非常有名的一种小吃,其做法多样,有炒、煮等不同方式,同时将担担面配以不同的调料会有完全不同的风味,而且其价格低廉、老少皆宜。在诸多优势条件加持下,担担面一度成为“国民美食”。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担担面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译者将担担面翻译为“Noodle with a spicy and numbing sauce”,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意译方式,直接用英文注释担担面特色,便于西方友人理解。除此之外,中国人在翻译川渝名小吃酸辣粉时,也使用意译法。酸辣粉原本是一种以醋、辣椒为主要调料,以粉为主要食材煮制的一种食物,因味道鲜美深受大众喜爱。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译者将酸辣粉翻译为“Hot and sour vermicelli”,即“酸辣粉条”。其中,“Vermicelli”一词指意大利细面,这就使酸辣粉这种中式美食在传播中被掩盖在意式文化中。

(3) 零翻译。所谓的零翻译并不是译者不对基本美食名称进行翻译,而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入源语言文字符号,便于外国友人理解。这种零翻译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频率较高,例如“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借用这种翻译方式能有效拉近中英在语言系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进而为实现跨文化交流提供便利。在美食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这种翻译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名称翻译中。例如,西安面食以劲道、口感细腻等特征闻名全国,而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西安面食逐渐走出国门,赢得周边国家人民群众的认可与追捧。西安面食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一味沿用“Noodles”的翻译,而是采用“Mien”这一翻译形式,主要是因为“Noodles”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面食的统称,沿用这一翻译难以凸显中国面食特色。而“Mien”既是对源语言符号的沿用,也能彰显中国面食特色。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美食的跨文化传播初见成效,越来越多外国友人在美食的吸引下来到中国旅游、工作和生活。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美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翻译不严谨、未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漏译错译等问题,造成了外国友人的理解困难。例如,桂林米粉经常被写作“Guilin rice noodle”,忽视单纯单复数变化以及大小写所代表的不同含义;红烧狮子头则翻译为“BraisedLionHead”,这种忽视文化差异的逐字翻译法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容易加大外国友人的理解难度。《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一书更正了部分美食名称翻译问题,这对于实现中国美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至关重要。结合该书内容,若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美食跨文化传播中的英译水平,具体可从3个方面着手。

(1) 重视分类总结。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例如,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而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山西、陕西等高原省份在饮食中倾向于选择白菜、土豆、红薯等可贮藏时间较久的食物,而南方人则以食用各种时蔬鲜菜为主。这种巨大的饮食差距导致中国美食丰富多样,一日三餐有成千上万个种类。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国美食名称时要注重分类总结,对同一类食物使用相同的翻译名称。例如,白米饭和糯米饭虽然在制作过程以及口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其基本原料相似,因此在翻译中应将其归为“米饭”类,以“rice”作为结尾,如“Plain White Rice”和“Glutinous Rice”。

(2) 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背景中形成不同的文化内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美食命名较为简单,直接以薯片、汉堡包等命名,没有过多赘述。但在中国,人们喜欢将文学与美食相结合,由此诞生了诸如“翡翠鸳鸯鱼翅”等食物名称。在翻译这类美食名称时,如果译者忽视中西文化差异,仅使用简单的逐字翻译法,就容易造成外国友人的误解。因为在大众的一般认知中,翡翠是一种玉石,并不具有饮食功能。除此之外,很多中国美食名称会触及他国文化禁忌,因此译者在翻译中要注重通过意译法等方式避开他国文化禁忌,以此减少对外交流中不必要的麻烦。例如,红烧狮子头是中国非常有名的美食,但狮子在英国是武力和威严的象征,在国民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译者在翻译红烧狮子头时要避免对“Lion”这一词汇的直接引用。

(3) 采用多种方式翻译中国美食。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翻译信息的渠道,任何人只要拥有上网设备就可以在网络中查阅中华各种美食的英文翻译,也能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取关于不同食物的官方翻译,以实现中国美食名称翻译的标准化。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译者在翻译中国美食名称过程中要注重从多种渠道出发,甚至可以通过与西方人直接交流等方式来获取其对中国美食名称的基本认知。

中华美食的对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若要更好地实现中国美食的对外传播,尤其需注重中华美食的翻译问题,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灵活应用音译法、意译法、零翻译等翻译方式来精确传达出中国美食名称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译者在翻译中国美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分类总结,还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以此降低西方人理解中国美食名称的难度,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名称译者跨文化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