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青岛“老公园”

2022-05-05 14:39王一如
走向世界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山公园樱花青岛

王一如

在休闲娱乐设施极度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园是人们最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童年和青春记忆。

“森林公园”“第三公园”“海滨公园”“栈桥西公园”“小青岛公园”“山海关路公园”“太平角公园”“儿童公园”“东镇公园”“西镇公园”“四方公园”……这些记忆深处的“老公园”,?有的成为传奇,有的给历史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城市记忆,有的则只在海风中留下了名字。

在上世纪30年代,青岛大约有30余座公园。其中有6座公园,是按照数字排序命名的——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政府重新命名了青岛“第一”至“第六”公园。其中的“第一公园”,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山公园。历史浮浮沉沉,中山公园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这里落英缤纷的美景,始终迷醉着人们的眼睛。

中山公园北靠太平山,西临汇泉湾,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有多久远呢?一份1936年青岛特别市农林事务所整理的《青岛市公园一览表》显示:中山公园的建设年代在1898年。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是会前村村址,当时有村民360余户,多以渔业为生。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威逼清政府租借青岛后,先后在1902年和1905年将会前村全部土地收购,废村拆房,辟为植物试验场。建林木园地约百万平方米,果木园地约4万平方米,集中各地的花草树木170多种、23万株。其中最富特色的是从日本移植的2万株樱花,形成了这座公园特有的景色,并逐渐成为以树林、果园、花木为主的公园,后取名为“森林公园”。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取代德国统治青岛,又进一步扩种樱花,形成了一条长近1公里、贯通公园南北的樱花大道。公园也更名为“会前公园”“旭公园”。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改名为“第一公园”。后来,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9年5月更名为“中山公园”,并一直沿用至今。

无论哪个年纪的青岛人至少有一张与中山公园有关的照片,或是喷水池边,或是樱花树下,或是格子花廊的轩窗前……岁月模糊了相纸上的容颜,却模糊不掉记忆深处快门按下那一瞬的欣喜雀跃,中山公园至今也是人们最喜欢的公园之一。

中山公园入门便是一个巨大的喷水池,正对的是著名的樱花大道,也是公园的主干道。路两侧上万株樱花重重叠叠,形成了美丽的樱花长廊。至5月上旬淡粉色的单瓣樱花和浅红色的重瓣樱花堆满树枝,争芳斗艳,灿若云霞,此时的中山公园可谓梦幻般迷人。“那一大片一大片艳丽夺目的樱花,像桃色的云,像迷茫的雾,像透明的泡沫,比飞絮更轻柔,比雪花还要耀眼。它好像是在人们不经意之中突然灿烂起来,容光焕发,妩媚动人,给每个游人以无尽的喜悦。繁花似锦,就压在你的头上,你仿佛感到整个身体轻盈地浮泛在樱花的海洋里。温柔的樱花似乎要把你轻轻地从地面上托起來。”现代著名文学家何为在《樱花之忆》中的寥寥数语,就把“东园花海”的迷人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如今,中山园内林木繁茂,枝叶葳蕤,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依然有数不清的游人慕名前来,只为留住片刻的春天。

据史料记载,“第二公园”建于日占青岛时期,因靠近若鹤山(今贮水山),而命名为“若鹤公园”。1922年,中国政府接收青岛主权后将公园重新排列,其被命名为“第二公园”。

这处公园位于贮水山下、青岛山北,面临登州路,曾为德军“毛奇炮台”用地。园内种植多种树木,绿树成荫,有小溪和亭子,配有铁架木质长条座椅,是专供德国侵略军操练后的休息场所。民国时期青岛著名诗人、青岛现代著名教育家刘少文在《青岛百吟》中称“第二公园界会泉东镇之间,近啤酒公司。地僻人稀,游者甚少,而园颇宽敞。有亭可望,有溪可濯。树木荫森,丘壑深邃。独坐终日,鸟噪山幽,竟忘归也”。这里也曾是青岛文人雅士结伴游赏和消夏纳凉的场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统照、王亚平、老舍等文人墨客常常在此谈诗论文。

在这里,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贮水山——它因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远看状如马鞍,而在古代被称为“马鞍山”。明代为了防倭寇入侵建浮山所,山上筑起烽火台,从此也叫“烽台岭”或“凤台岭”。到了清朝末年,章高元驻军青岛时,此山成为青岛北部防区的要道,清军在此设立许多土垒和地堡,也因此,青岛人便将烽火台东面的地区称为“台东”,西面的就是“台西”了,后来随着这两个区域人口的不断增加。德占青岛后,把此山改为“毛尔提克山”,以纪念德军前陆军总参谋长冯毛尔提克元帅,后曾在山上修建6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库向德人区输水,也因此被百姓称为“贮水山”。值得一提的是,在1914年的日德战争中,这里是德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批向日军投降的阵地之一。德军投降后,“贮水山”被日军改名“若鹤山”,山下的兵营自然也成了若鹤兵营——作为日军前线司令部,日军指挥官神尾中将在此接受青岛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的投降书。若鹤山当年又称“青岛株式观物园”,并于1915年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青岛神社”,是日本在海外建的最大的一个神社,青岛人则称其为“日本大庙”,因此将这座山称作“大庙山”。1922年中国政府接管青岛,正式定名为“贮水山”。1956年,贮水山公园建成,并于1984年改建为儿童公园,青岛市少年宫以及红领巾剧场均设在园内,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在聊城路一带建日本侨民“移民区”,也就是“新市区”,并在其以东谷地修建了专供日军和侨民游玩的“新町公园”,位置就在今上海路以西、夏津路以南、临清路以东、博平路以北。公园中遍植樱花,建有人工湖、假山、回廊,配有石桌、石凳。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将“新町公园”改为“第三公园”。1934年,青岛工务局对公园进行了全面整修,砌石阶护坡,增建了水池、运动场、看台、露天电影场等,其中公园的西南侧建成市体育场分场,被称为“第三公园体育场”,依山势所建阶梯式看台非常壮观。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曾占用公园北部建“山东每日新闻社”、占用南部建陆军俱乐部,公园面积大量减少。后来,体育场成为露天市场,“第三公园”名存实亡,直到建国后,文化宫以北建成游园。

到上世纪80年代,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多个功能于一身的第三公园,是当时主城区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因地势原因,公园东面、北面偏高,而西面、南面相对要矮许多,因此公园里或长或短的阶梯特别多,层面也很多,高低错落的景致显得内容特别丰富。对于住在公园周边的孩子而言,“抬脚就能去玩”是件幸福且值得炫耀的事情——在那个不知“迪士尼”为何的年代,孩子们眼中的“第三公园”,就是个宝藏乐园,它满足孩子们对于玩乐的一切想象。

公园中的运动场是硬邦邦的沙土地,但这并不影响周边居民、学生晨练的热情。除了举办运动会等比赛,在逢年过节时,运动场还会举行热闹的巡游活动,跑旱船、踩高跷等各种各样的队伍绕场表演,现场锣鼓喧天,别提多热闹了,东南北三面看台的每一层观众席都站满了人。此外,公园里还有大型自控旋转升降飞机,该项目还配有專门的操控室,每次启动都充满仪式感。在孩子们的眼中,第三公园很大,大到“每天来玩都不会重样”:除了碰碰车等游乐设施,公园里还有两三处用来乘凉的花廊,以及一大片像绿植迷宫一样的花艺园圃。此外,工人文化宫、工人图书馆和工人大礼堂等场所也纷纷设在公园里,无论成年人还是小朋友,这几处场所都充满了吸引力。工人文化宫算得上是当年青岛最前卫的娱乐场所之一,从白天到黑夜,桌球的碰撞声、台式游戏机的音乐声此起彼伏;恢弘大气的工人大礼堂更是青岛当年有名的礼堂之一,礼堂前的广场上有一排带有宣传展示窗的廊厅,每当有新的影片上映,里面就会挂满像连环画一样的电影预告片,谁的童年没在这里看过几场电影呢。

如今,第三公园已不见往日气派,面积一再“缩水”,如今只留下一片小小的区域,被打造成“工人公园”,每每经过此处都让人陷入回忆。

若提起“大花沟”“第六公园”,? 40岁以上的青岛本地人几乎无人不晓,它就是如今的“老舍公园”。

公园所在地原是观海山通往青岛湾的一条自然冲沟,北高南低,因遍植蔷薇,花开繁茂,被人们称“大花沟”。德占青岛时期,始建绿地即“梯利华兹街心花园”,是青岛早期公园之一。日占青岛时期改称“大村公园”,1922年改为“第六公园。建国后,第六公园种植着雪松及樱花、紫薇等花木树,还建有大型月季花坛,周边种植大叶黄杨篱,还更新儿童活动区的秋千、滑梯、沙坑等,称为“安徽路游园”。但“第六公园”这名字已深入人心,直到1999年“老舍公园”出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门都没有的第六公园,也是几代青岛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由北向南依地势而倾斜的公园,被湖北路断成两截的长方形,两片区域的功能也因此有了不同:曲阜路至湖北路的北片区主要是儿童游乐区;湖北路至湖南路的南片区主要集中着下象棋、打扑克、练太极、跳交谊舞的中老年人,还有许多集邮爱好者、古币收藏着也在这里交流,遛鸟的也不在少数。第六公园的热闹,还在其东侧是个早市,街道两边全是小地摊,新鲜的瓜果蔬菜、热乎的油条馅饼、花色缭乱的棉布、实惠的日用百货……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小物件在这里都能买到。许多被大人拖出门逛早市的孩子,被清新凉爽的海风一吹,瞬间提神醒脑,不再睡容恹恹。

1999年,青岛市市南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对公园进行改造。设计者依据地势和环境,规划了林荫水景、人文景观公,公园也是由此被命名为“老舍公园”。?

In Qingdao’s history, there were once six parks in numerical order — aft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back Qingdao’s sovereignty in 1922, it renamed Qingdao’s six parks from No.1 to No.6.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Qingdao, some of them still stand to this day, some have been rebuilt, and some have disappeared. Some elder Qingdao natives may not even know where they are or were. Among the parks that hold the memories of gener- ations of Qingdao people, except Zhongshan Park (the former No.1 Park), Laoshe Park (the former No.6 Park) and Shanghai Road Workers’ Stadium (the former No.3 Park), which has been changed beyond recognition, the other parks have disappeared and become a memo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To find these parks that have seen the growth of generations of Qingdao people from the depths of the memory and connect all the bits and pieces is also a way to remember the old Qingdao.

猜你喜欢
中山公园樱花青岛
赏樱花
青岛中山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与分析
中外近代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中山公园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一抹樱花粉
美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