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专家魏诗卉,助力大国崛起的军中“花木兰”

2022-05-05 21:14吉意
伴侣 2022年4期
关键词:花木兰导弹

吉意

   

 

海军学子转道去圆导弹梦

导弹是一个国家必不可缺的国防重器,是守卫我国人民生命安全、领土完整统一的国之命脉。43岁的魏诗卉是火箭军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她的主要工作,可以说是研究导弹的“大脑”,也就是导弹武器的指导控制系统。那么,她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女孩一步步成为导弹专家的呢?

1978年7月,魏诗卉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她的外公,是20世纪30年代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当侵华日军强行打开了中国国门后,他无法忍受日军的暴行,便弃笔从戎告别家人奔赴抗日前线。解放后,他又响应国家政策支援西北建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魏诗卉的父亲是一名战斗飞行员,在魏诗卉小时候他常常给女儿讲述战友艰苦战斗、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长大后要干一番事业,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党和祖国。”18岁那年,魏诗卉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军事院校,1997年经努力她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舰艇学院测绘系,大连舰艇学院是国内顶尖的军校。2001年她又在本校攻读军事运筹学硕士学位。她的父亲深深明白成为一名军人意味着奉献与牺牲,虽不忍心,然而看到女儿如此的热爱,还是给予了全力支持。

读研后,魏诗卉在某次调研时第一次见到了导弹部件,彼时24岁的她突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调研带队领导告诉她,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元部件,它们很可能成为助推战略导弹腾飞的倍增器。她小心翼翼地摸着这些部件,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能量。听完领导的讲解,魏诗卉对此更加着迷。在武器与战争的视频学习会上,魏诗卉观看了海湾战争的影像资料,深切体会到近现代战争中的残酷,明白了海陆空联合作战的重要性。她意识到只有装备高科技化,军队的威慑力才会提升,国家才能更加强大。此刻的魏诗卉似乎找到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自此,魏诗卉对导弹着了魔,毅然决定去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制导与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然而,这次的学习难度却前所未有,因为她是跨界跨专业读博,不少同学劝她:“你还是别折腾了!”父亲也提醒说:“女儿,跨界读博,难度很大,你可要想好啊。”“爸,我已经想好了,我要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出一份力量!”凭借过人的毅力,魏诗卉博士毕业后来到了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加入到导弹专家肖龙旭的团队,如愿成为一名导弹领域的科研人员。

      攻克五十年技术难关

“要想维持国家主权的完整,就必须走军事强国的道路,而导弹作为军事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诗卉说。肖龙旭是我国火箭军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兼任研究员,他让中国导弹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射,并且在导弹配置上融合多种制导模式,推动了中国导弹技术的腾飞。在跟随肖龙旭读博期间,魏诗卉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围绕某型号装备的打击精确度形成的。她咨询了许多专家教授,并运用自己的运筹学功底,解决了导弹火力打击不准确的问题,提高了我国军队实战下的精确打击能力。魏诗卉的研究成果荣获军中科技二等奖。肖龙旭惊讶地说:“小魏,你真不简单呐!”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是魏诗卉常挂在嘴边的话。同事们都说,她对工作要求完美,有股韧劲儿。读博时,作为骨干,魏诗卉曾参与过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这个课题难度极大,涉及光学、天文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魏诗卉整日奔波,调研走访了多家科研院所,不断提出新的技术方案。眼看离结题就差最后一步,她却遇到了“拦路虎”——某算法久攻无解。于是,她对课题进行全方位论证,仅当时搜集的资料和数据就装满了整个书柜,复印收集的学术论文资料堆起来足有2米高。最后终于攻克了难题,实验一举成功。

而这些只是魏诗卉导弹科研事业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在一次现场考察中,魏诗卉发现我国导弹的一个重要组件存在严重的缺陷,在高性能的工作状态下,会使零件寿命以及工作时间缩短,这样会导致我国军队在战斗中战斗力下降。针对这个困扰中国导弹领域50多年的巨大难题,回到研究室后,她一边请教师长,一边研究探索,跳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思维定式,打破了该领域50年来的传统理念和做法,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研制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在业内引起轰动,令美国的一些导弹专家既震惊又眼红。

肖龙旭先生也竖起大拇指:“小魏,了不起!” 那年,魏诗卉也顺利晋升为国家高级工程师。她带领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今已成功批量应用于在役在研装备上,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年仅33岁的魏诗卉就已经在导弹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她从不自满。“搞科研,就要能吃苦、敢折腾。”回忆起当年,魏诗卉如是说。刚走上高工岗位,上级就交给她所在的团队一项紧急的科研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魏詩卉作为项目牵头人,把铺盖搬进了实验室,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晚上累了就在实验室将就一晚。由于一些关键技术遭遇了“瓶颈期”,项目推进遇阻,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坎可能迈不过去了,但魏诗卉偏不信。她请教了多位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反复论证,同时带领技术骨干不断推演公式。 3个月后,疲累不堪的魏诗卉在办公室小憩时,团队人员兴奋地告诉她:“魏总,难题最终攻克了。”他们提出的新技术方案,顺利完成了这项实验,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在专业领域的空白。魏诗卉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本文主人公魏诗卉

魏诗卉与她研制的导弹

此后,无论领导交给魏诗卉多么重大、困难的任务,她从不抱怨,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钻研。正是这样的执着精神,让魏诗卉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在导弹领域的多项空白。

      导弹专家背后的艰辛付出

魏诗卉看起来是一個身材瘦削、容貌秀丽的女子,甚至语气都是温柔从容的,根本想象不出她整天与导弹打交道。为了中国导弹的未来,魏诗卉呕心沥血,尝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人们的印象中,科研创新就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奔忙……但自称“科研战士”的魏诗卉,她的“阵地”却不仅仅在实验室,更在真正的战场上。部队要求,新导弹发射的时候,研究人员要在危险范围以外进行观察,而魏诗卉不管这些。一次,一枚导弹进行发射实验时,她竟在距离导弹发射仅100米的位置观察记录。要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军事武器的威力本来就是巨大的,一旦发生事故,站在距导弹发射地点仅100米的地方一定会受到武器爆炸的波及。上级批评魏诗卉这样做太危险,而魏诗卉却说,这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得到真实实验数据。

“她有一股拼劲、闯劲,搞导弹科研事业,没有这股劲儿不行。”导弹专家肖龙旭赞许魏诗卉。正是由于她有一股狠劲儿,结婚、生子等一切家庭事务都没有成为她事业的绊脚石。魏诗卉可以说是把导弹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常年在超负荷的导弹研究中拼博,被同事喻为“拼命三郎”。长期夜战,她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视力时常变得模糊,家人催她休息,医生开好了假条,但魏诗卉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即使怀孕,她也依然每天都坚守在实验室。看着数不尽的数据,推导着没有尽头的公式,做着一个接一个的实验,仿佛生孩子的人不是她,而是别人。一个大雪的夜晚,魏诗卉忙完手头的工作,顶着风雪回到了家中,丈夫连忙开门把魏诗卉扶进家,母亲看到风雪里归来的女儿,不由得阵阵心痛,母亲眼睛湿润地对她说:“孩子,累了就休息会儿吧,女孩子家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要强。大雪天的,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一位准妈妈了?”一席话让魏诗卉瞬间热泪盈眶。

女儿出生没几个月,魏诗卉就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对于她来说,导弹也是她的“孩子”……魏诗卉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军事科研,留给家人的时间极少,所以她非常珍惜陪伴家人的点滴时光。她隔周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跟丈夫一起陪女儿去练习花样滑冰,享受着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滑冰这项运动优美与痛苦并存,经常摔跤的女儿身上有多处淤青,作为母亲,魏诗卉也很心疼,但她更多的是替女儿在赛场上的表现感到骄傲。她说:“不怕失败、充满韧性,是她和女儿相互支撑的默契和力量,母女俩约定,要为各自喜欢的事情坚持到底、全力以赴!” 魏诗卉感谢丈夫、母亲的默默支持与付出,还有女儿的崇拜与鼓励。

2020年4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这次奖项是为了颁发给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女性科学家。在获奖的10位科学家当中,身穿军装的魏诗卉格外显眼。如今,作为军队中的高精尖人才,魏诗卉主持了我国火箭制导控制专业的“973计划”,作为军方新一代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魏诗卉不断探索和提高我国导弹命中率的技术。中国的导弹本来就有着惊人的威力,在魏诗卉的不懈努力下,更是给这极具威慑力的武器开了“天眼”,在目前各种电磁辐射的世界中,大幅度提高了导弹打击的精准度,使中国在军事上又迈上了一个台阶。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伴随魏诗卉而来的自然是诸多的奖项和荣誉,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专利26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英雄标兵”“军队科技先锋”及军队中的高精尖人才,光荣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无数网友都称她为“导弹专家”。对此魏诗卉却笑着摆摆手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将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猜你喜欢
花木兰导弹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花木兰
提议与美磋商后,朝鲜射了导弹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刘亦菲版《花木兰》推迟至2020年上映
发射导弹
花木兰从影纪
阿帕奇反机场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