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2022-05-05 03:53吕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5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大学生

吕聪

[摘           要]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模式,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尽管大多数高校都立足于构建“互联网+”格局,积极探索多元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但“互联网+”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简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对策。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48-03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是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特别是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思想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断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尽管“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多数高校不断加大“互联网+”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但有的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还没有适应“互联网+”教育,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政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对此,高校应当着眼于构建“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机制,在深刻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着眼于解决“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更大的突破。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和作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进而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因此,高校应深刻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促进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深入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互聯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产出效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将“互联网+”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进而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融合性和互动性,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可以使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还能够积极培养大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将网络道德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倾力培养大学优秀的网络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对复杂的网络内容进行分辨与整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心理与思想的侵害,进一步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互联网+”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领域

“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机制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导致很多大学生兴趣不够浓厚,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反感。将“互联网+”应用于思政教育中,能够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领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例如,有的高校利用“互联网+”在学校内部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将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构建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型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的高校则运用“互联网+”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机制,科学设计多媒体PPT,并将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要闻融入多媒体PPT中,促进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现实转化。

(三)“互联网+”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改革

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求高校把构建“大思政”格局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在强化“三全育人”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融合性,能够在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实施“三全育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例如,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思政教育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这对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校可以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着眼于促进随时随地开展思政教育,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教育网络化运行机制,强化各类平台建设,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互联网+”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改革,表现为能够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实现随时随地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思路缺乏创新

深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思政教育思路缺乏创新,很多高校尽管已经将思政教育纳入“互联网+”教育中,但缺乏对“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直接导致思政教育水平不高。例如,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对大学生极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而有的高校不注重培养大学生如何科学识别网络信息,个别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不良言论,甚至对一些错误的“焦点”跟风。有的教师则不注重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教学,如在开展“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教育方面,教师没有运用生动的案例进行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的理解不到位,教育效果不佳。

(二)思政教育载体相对较少

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影响,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特别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思政教育体系方面也相对比较薄弱,而且不注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融合应用,思政教育载体仍然相对较少。例如,有的教师尽管在实施多媒体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多媒体课件相对较多,但不注重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缺乏特色化、趣味性、新颖性,甚至多年不进行更新,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学内容也已不符合新形势。有的教师不注重运用“互联网+”构建具有创新性的思政教育载体,如一些教师都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在利用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方面也只是发一些通知,“微课”“短视频”上传量相对较少。

(三)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除了思政教育思路缺乏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相对较少之外,也包括有的高校不注重构建科学和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特别是在运用“互联网+”方面缺乏实效性。虽然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已经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而且也不断优化和完善运行机制,但是思政教育资源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尽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但多媒体课件只是教材内容的重复,在网络上收集音频、视频、图片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相对较少。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也表现为有的高校不注重利用“互联网+”推动“三全育人”机制建设,发挥方方面面积极作用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思政教育平台建设缺乏拓展性,资源共享不够到位,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缺乏平台支撑。

(四)思政教育方法缺乏融合

对于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来说,要想使“互联网+”的应用更加科学和有效,科学的方法可以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些教师不注重运用“互联网+”推动思政教育方法融合,直接导致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不高。一些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个别教师的信息素养、數据思维以及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善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和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制订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案方面仍然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受到影响。有的教师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还存在不注重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运用“互联网+”实施生活化教育、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创新思政教育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能够使“互联网+”更加科学、系统、有效应用于思政教育中,应当在创新思政教育思路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根据“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入手,积极探索有效的思政教育路径。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并且要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充分利用现如今网络中讨论的热点话题来引出,让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可以充分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能切实满足高校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提升课程思政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创新思政教育思路,还要把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倾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推动“教”与“学”的转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升,这将有利于促进“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向纵深开展,并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打造思政教育载体

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要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对此,教师应打造更多、更系统、更全面的“互联网+”思政教育载体,努力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课前、课上、课后“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课前做好布置,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书籍收集更多的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上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夯实理论基础;课后做好教学延伸与拓展,既要通过多媒体PPT、“微课”等让学生综合应用和巩固提升,又要做好相关答疑工作,同时也要在引导学生互动探究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打造思政教育载体,还要将QQ、微信等科学应用于思政教育中,如教师应当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传内容应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要建立互动空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探究。

(三)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健全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对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具有支撑性。对此,高校应把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将“互联网+”纳入“大思政”格局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大力加强“互联网+”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使“传者”与“受者”相互转化,并借助“互联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开展“互联网+”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统文化等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也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短视频”在抖音进行传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又能够促进学生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融合思政教育方法

互联网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应当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在拓展思政课程教学领域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融入“互联网+”中,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例如,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询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多媒体PPT课件内容更加丰富,既能够提升吸引力,又能够使思政课程教学更具有创造性。思政教师还要大力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意识,特别是要不断强化信息素养、数据思维以及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使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更具有拓展性、融合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运用,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如将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网络上收集相关案例并加以分析。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更好地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政策,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应当着眼于构建“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机制,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融合性、互动性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对此,高校应在深刻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基础上,着眼于解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重点在创新思政教育思路、打造思政教育载体、完善思政教育体系、融合思政教育方法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更大突破,持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4(5):161-162.

[2]杜雪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时代报告,2021,4(4):126-127.

[3]荣诗达,甄宓.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7):156-158.

[4]汪越男,黄芳,魏丹梅,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例[J].甘肃科技,2021,37(7):90-95.

[5]彭紫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挑战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4(9):42-4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大学生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